为什么学过陈安之成功学的人都变得神经兮兮的,听了刘一秒的培训后企业都做倒掉,这是什么原因呢?


在培训界有一个比较出名的词语 。叫做感觉有效 。意思就是听起来很对 。很美妙 。但是在过后似乎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这就是感觉有效的意思 。
而且感觉有效其实有一个陷阱 。就是如果你没有做好 。那么一切都是你的问题 。其根源在你自己 。而非你接受的培训 。培训本身是有效的 。但是就是你没有做好 。
这是不是听起来似乎也很有逻辑?小时候老师经常对你说的话就是如此吧?
确实内因是推动事物变化的主要因素 。但是在培训界其实还有一句话 。如果学生没有掌握 。那么就是老师没有指导好 。
当然题目有效夸大的成分 。也并非听过刘一秒的培训企业都做倒了 。这个问题其实分两个层面看 。
刘的培训本身
对于思八达的培训其实网上很多文章都做过分析 。也有比较著名的杂志做过深度解读 。最后的结论就是上文所提的感觉有效 。但是为什么还是那么多企业家去听呢?
这与思八达的定位还是有很大关系的 。其开始的运作是当时营销界比较著名的一个人物帮助其运作 。但是其设计的方案本身就缺乏落地的系统 。也导致思八达的系统先天不足 。
而且其定位于中小企业家 。在国内更多的中小企业都是家族企业 。有些在发展中遇到了瓶颈 。有些正是家里第二代接班 。等等 。有很多的困扰 。
这个时候思八达应运而生 。针对的问题都是这些企业遇到的问题 。与其说是他们的问题 。不如说是企业的普遍问题 。
这一下子就触碰到企业家的内心 。
但是由于思八达系统本身是缺乏运营层面的落地系统以及刘一秒本身的综合能力受限 。所以根本不可能就企业的问题进行解决 。
也就导致听课后的企业如果执行起来 。可能越来越乱
企业家本身的反思
正如现在知识付费针对的是中产阶级的焦虑一样 。刘的培训正是贩卖给中小企业家的一场焦虑盛宴 。
周围的企业都来了 。你不来听 。那么你会焦虑 。这其实是组织行为学中的群体压力 。
其实 。这也反映出企业家们在苦苦寻求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来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 。但是这是一个综合的问题 。而非一场培训可以解决 。
如果说这本身与企业家本身有关 。也无可厚非 。因为老师们也不可能保证每一个孩子都上清华 。努力还是自己才行 。
但是目前来看 。得到历史证明的以及被很多企业验证的就是《精益的传说》中所提到的精益管理 。例如 。丰田 。丹纳赫 。GE 。西门子等 。国内的海尔 。格力 。美的等都采取了精益管理的方式 。
精益管理其实本身 。即可以应用在大型企业 。也可以应用在小型企业 。甚至是服务业 。等等其他行业上 。
简单说精益所提倡的是消除浪费 。优化运营 。人才育成 。注重激励 。同时在战略的执行上都有给予方法指导 。这一切都是有落地方法指导的 。而非是简单的培训层面 。这就保证了企业不仅可以在接受新知识方面有输入 。也保证了执行落地方面也是可以完成的 。
所以企业家们的反思在于拓展认知 。以选取适合企业发展的方法 。从而保证企业的良好运营 。而非江湖术士的一面之词 。
其他观点:
所谓的成功学 。大部分都是打着成功学的幌子为自己谋福利 。他们只有成功学的理论 。而没有去实践 。并不知道做一个企业有付出多大的代价 。
我原来也比较钟情于成功学 。甚至还买了很多关于成功学的书 。看其中的一些经典的案例 。更多的是在打鸡血 。告诉你怎么样会成功 。先于理论层面 。这几年相对于陈安之成功学大师的消息少一点 。记得前几年最疯狂的时候 。有很多大学请陈安之去演讲 。讲成功学 。有幸听过一次 。感觉更多的像是一个传销大会场 。你用场馆内的音乐特效 。和一些语言能让你听得热血澎湃 。恨不得马上就去创业 。明天就可以坐在家里数钱 。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 。成功学可以做成一个产业 。但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一个企业 。每一个企业所遇到的问题 。他现阶段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前提条件 。如果光靠成功学就能做成企业的话 。现在的生意也不会这么难做 。
成功学更多的是在戴高帽子 。成功学的泛滥 。也严重地阻碍了文化强国的建设步伐 。成功学的理念更注重于唯心主义 。也就导致了我们现在轻视精神生活价值 。偏执的的成功学不会长久 。
鸡汤偶尔可以喝一喝 。喝多了就成毒药了 。
其他观点:
20年前的陈安之 。10年前的刘一秒 。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并没有什么值得批判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