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怎样的励志故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怎样的励志故事?

文章插图
和宋朝许多伟大的政治人物一样 。范仲淹是个苦命的孩子 。他出生在河北正定 。不到一岁的时候随父母迁居苏州 。父亲去世后 。母亲改嫁到了山东一个富裕的家庭 。范仲淹也随之改名朱说 。家庭条件很不错的范仲淹 。很幸运地没有变成为非作歹的“富二代” 。而是个勤奋刻苦的好少年 。他是个典型的自虐型人格 。他深知病蚌成珠、化蛹为蝶的道理 。他不愿意呆在家里享受少爷的清福 。而是一个人搬到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 。做了一名清苦的寄宿生 。每天过着苦行僧一般的生活 。后来他到了当时著名的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应天书院 。开始了另一段苦读生活 。在书院 。他继续着吃上顿没下顿但自得其乐的生活 。同学中有个“官二代” 。家长是南京市长 。(此南京非现在的南京 。宋代是河南商丘) 。给他带来好酒好菜接济他 。但范仲淹放到发霉也不去吃 。这倒是不是因为范仲淹的自尊心有多么强 。不吃“嗟来之食” 。他说 。“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 。担心一享受美餐 。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生活清苦 。别人叫苦连天 。范仲淹却乐在其中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怎样的励志故事?

文章插图
求学期间 。范仲淹“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 。他不仅没时间玩 。连皇帝来视察的浩荡场面他都没空瞧一眼 。宋真宗去朝拜太清宫时路过书院 。同学们都去一睹龙颜 。有个同学特地跑来叫他一起去看皇帝 。但范仲淹头也不抬说 。“将来再见也不晚” 。可见范仲淹的志向远大 。东汉末年著名隐士管宁也有个类似的故事 。管宁和华歆在一张坐席上读书 。有达官贵人坐车从门口经过 。管宁照旧读书 。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出去看 。管宁就割开席子说 。你不是我的朋友 。这管宁也够较真的 。不就是去看了个当官的吗 。何至于割席分坐朋友绝交呢 。当然了 。在管宁看来 。华歆没事就跑出去看当官的 。这很没有品位 。因为魏晋时代的名士很看重品位 。品位 。就是他们的生命 。和管宁不同 。范仲淹追求的不是清高的品位 。他少有大志发奋读书更不是为了隐居起来 。他的理想是兼济天下 。
“不为良相 。即为良医” 。这是范仲淹的人生理想 。他怀抱“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追求 。本着“宁鸣而死 。不默而生”的独立人格 。虽三次被贬出朝 。却无怨无悔 。“持一节以自信 。历三黜而无悔” 。他是宋朝最伟大的“公知” 。
其他观点:
范仲淹小的时候 。就以知道苦读为著称 。
孔子曾这样表扬过他的弟子颜回——
子曰:“贤哉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它的意思是: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一箪饭 。一瓢水 。住在简陋的小屋内 。普通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的生活 。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多么高尚啊!
范仲淹和孔子最喜爱的弟子颜回很相似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有怎样的励志故事?

文章插图
范仲淹生活很艰苦 。他每天只煮一碗稠粥 。粥凉了他划成四块 。早晚各取两块 。就着几棵山间野菜 。调拌盐醋 。吃完继续苦读 。他很安于这种清苦生活 。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上 。关于这个情节 。后世有了划粥断齑的美誉 。
在寺中学习两年多 。长山的书籍已不能满足范仲淹的需求 。后来因为偶然的事件 。范仲淹发现家世的秘密 。他知道自己原是望亭范家之子 。这些年来 。一直靠朱姓继父关照度日 。这使得门族观念深厚的范仲淹感到刺激和震惊 。他决心脱离朱家 。自立门户 。好好学习 。将来成就一番事业光宗耀祖 。于是他收拾了简单的衣物 。不顾朱家和母亲阻拦 。毅然离开长山求学去了 。
真宗年间(1011年) 。二十三岁的范仲淹来到睢阳应天府书院 。这里共有校舍一百五十间 。藏书数千卷(后更名为南京国子监) 。更主要的是 。这里云集许多才志俱佳的师生 。有名师可以请教 。有同学互相切磋 。有大量书籍可供阅览 。学院还免费就学 。这是经济拮据的范仲淹求之不得的 。
范仲淹十分珍惜学习环境 。他昼夜不停刻苦攻读 。他的一位同学是南京留守的儿子 。看到范仲淹常年吃粥太过清苦 。就好心送他美食 。不料范仲淹竟然一口也不品尝 。任由佳肴变质发霉 。直到同学问其究竟 。他才长揖致谢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