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廷瑶的学术思想 儿科用药六字诀( 三 )


    原则二:“从外之内者,治其外” 。外因影响内部发生病变,则外因是病本,内部变化是病标 。只需治疗外因,内部的病变豁然自愈 。曾治两岁女孩翁某,咳嗽10天,发热6天,体温持续在39℃~40℃之间,收入病房 。听诊:两肺有湿罗音 。诊断:支气管肺炎 。用抗生素后发现口腔溃烂及厌食,故停西药,转求中医治疗 。患儿高热,舌红苔黄,口腔糜烂,汗出不彻,咳呛不畅气急,便闭,小溲短赤,脉数带浮 。此乃风热犯肺,法当辛凉解肌,宗叶氏辛凉轻剂 。药用淡豆豉、银花、连翘、黑山栀、黄芩、大力子、瓜蒌仁、杏仁、薄荷、芦根 。两剂后得汗热清,咳嗽亦爽,舌红苔薄,便秘得通,小溲通长 。肺热渐解,仍须清肺 。药用桑叶、枇杷叶、连翘、大力子、杏仁、竹茹、芦根、橘皮、前胡、甘草 。两剂后热平咳减,口糜亦瘥 。再以清肺化痰和胃3 剂而安 。董廷瑶教曰:“这一病儿由于风热犯肺,邪从外入,外邪不解,肺热难清 。故予辛凉解肌,汗出热清,咳瘥口和 。”正符合第二条的内容 。
    原则三:“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调其内而后治其外” 。病由内起发展至外部,恰遇外邪入侵,成为内外合邪的局面 。在症状上似乎外病较重,但仍需从内因治本着手,然后再治外因的标病 。徐姓女孩,14 个月,因高热咳嗽而入院,诊断为支气管炎、佝偻病,曾用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等,治疗一周,高热虽降,低热不清,请中医会诊 。患儿疳积已久,形销骨立,毛发焦枯,舌苔厚腻,便泄酸臭,腹部膨满,继因外感而发热咳嗽,迁延不愈 。病因疳积在先,复感外邪而发热,法须以消疳健脾、扶元培本为主 。选党参、焦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姜半夏、五谷虫、青皮、神曲、佛手 。服药三剂,热退腹软,胃纳亦馨,咳爽神安 。因形体仍瘦,便下溏薄,再拟扶脾以固其本,续服三剂,诸恙均和 。董廷瑶认为病儿的发热咳嗽,虽由外邪引发,但疳积已久,则脾虚肺弱,抗御无力 。表象上似乎外症较重,实际上内因是病本,外症是病标 。西医用抗生素后高热虽降,低热不清,故仍需治疗内因本病,方能解决外因标病,扶正逐邪,也即符合第三条的内容 。
    原则四:“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 。即有外因影响内部的,先除外因再调治其内 。乔某,女,3 个月大,出生后持续泄泻,最多日泻20 余次,大便如蛋花汤,有时色绿夹奶块,无脱水症,小溲亦通,舌苔薄润,形神较软,药治无效 。因此考虑到泻在儿身,根在母乳,于是检查乳母的蹲踞、踝膝反射等,试验为阳性,知乳母有隐性脚气病存在,故儿患“脚气性泄泻” 。遂令停乳,暂饮米汤,待泻愈后人工喂养 。但久泻伤脾,先予温扶中土 。药用炮姜、焦山楂、炒麦芽、煨木香、陈皮、焦白术、党参、清甘草,3剂后大便即成条 。此病例外因致泻是病之本,内症泄泻是病之标 。分析此类泄泻,婴儿病因不明,故诸药无效 。婴儿消瘦,家长忧心如焚,到处求医 。董廷瑶经过长期细察,最后悟出病根在母身,母乳导致婴儿泄泻,方获治法而愈 。所以为医者不仅要学识渊博,更要有巧思灵感,触类旁通而有创新 。
    原则五:“中外不相及,则治主病” 。是说患者症状单纯,只有里证或表证,且发病后表证未影响到内部,或里证未影响到外部,只需针对目前主症进行治疗即可 。(董幼祺 王霞芳 封玉琳 丁惠玲 董继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