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廷瑶的学术思想 儿科用药六字诀

    董廷瑶(1903年-2002年),号幼幼庐主 。著名中医临床家、儿科学家 。1903 年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少年时随父学医,刻苦研读《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领悟颇深,常能引经据典临床发挥 。熟谙《小儿药证直诀》、《幼幼集成》等儿科名著,取其精华,灵活运用 。既精于儿科,又能旁及内科、妇科,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最终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术理论和治疗法则,成为“董氏儿科”奠基人 。
    董廷瑶一生行医80多年,诊疗上百万人次,精心诊治疑难危症,活人无数 。他以精湛医术、高尚医德,为广大儿童的健康呕心沥血,在中医界享有崇高声誉,与北京刘弼臣有“南董北刘”之称 。
    董廷瑶的学术思想,主要是临床“证治九诀”(明理、识病、辨证、求因、立法、选方、配伍、适量、知变)、“推理论病”及“推理论治”的观点 。在诊断上,特别重视强调儿科之望诊,其中尤以面色、舌苔、形态等为主要内容 。他所提出的“轻、巧、简、活、廉、效”儿科六字要诀,是指导后辈之原则 。
    他还借鉴前人经验,提出了许多儿科疾病新的治疗法则,如对治疗外感热病的“开门逐盗”法、治疗小儿麻疹的“活血透疹”法、治疗小儿复发性肠套叠的“活血理气”法,创制“熊麝散”治疗腺病毒肺炎、“暖脐散”治疗小儿肠麻痹、“董氏定惊丸”治疗发热惊厥、“董氏镇痫汤”治疗小儿癫痫,等等,这些疗法对儿科疑难重症十分有效 。
    董廷瑶家学渊源深厚,年少精研医籍,深悟《内经》《伤寒论》《温病条辨》等医典的意义,加上70 余年临床反复实践,不断总结,再度升华,其理论更臻于完善 。他指出,“父母育儿诚难,医师治小儿病尤难 。因为小儿啼哭无常,疾病痛痒不能自诉,且脏腑柔弱,饥饱冷暖不知自护,易感外邪或内伤饮食,病则易寒易热,用药一或不当,变化突起多端 。凡为医者应该以幼吾幼之心,推而及于他人之幼,将病儿当作自己孩子般爱护 。看病时要专心一意,全神贯注,不能有丝毫懈怠 。尤其小儿脏气清灵,药效敏捷,随拨随转,一有药误,祸患无穷也,所以峻烈之剂不可轻投 。”为此他特别撰写了中医“儿科用药六字诀”告诫学生 。
    儿科用药六字诀
    一曰“轻” 。首先是处方应轻,如外感风寒,表实用麻黄汤,表虚投桂枝汤,一以散寒,一以和营,则邪祛表和,其热自解 。若是感受风温风热,则投桑菊、薄荷、荆防、银翘之类辛凉解肌,疏化即可退热 。此即轻可去实之轻也 。其次是用量宜轻,小儿胃肠娇嫩,生长发育全赖脾胃生化之源,况百病以胃气为本 。若药量过重易犯胃气,胃气一耗,能使胃不受药,于病不利又伤儿体正气 。
    二曰“巧” 。古人治病每多巧思,往往于前医所用方中加药一味,即可获效 。如徐灵胎治一呕吐患者,前医曾用二妙散不效,徐加茶子四两煮汤服之遂愈 。此因其病为“茶积”,故用茶子煮汤为引经药也 。董廷瑶教导学生说:“人参可以救人,也可以害人 。”在宁波行医时,曾治一富商之7 个月婴儿,因泻剧而虚脱,已弃置于地 。董廷瑶适路过其门,家长强请他进视,以决其死否 。按腹尚温,诊脉不得,启口观舌则有啼声,知其虽脱未绝,即嘱购野山参一钱,家属购归急炖服 。次日来报,儿已活矣 。再经治疗得以回生,致谢不已 。此人参活人之一事也 。但服之不合其证,或不得其法,补药亦能害人 。曾有一富孀子,年18岁,因出门创业,慈母意欲儿体健壮,因不谙服法,将家藏一两野山参一次炖服 。自此胸闷烦扰不已,三昼夜不食不寐 。其母焦急万分,急送医院救治,知是服人参致病,除补液以外别无他法 。归家又求治于董廷瑶 。董廷瑶嘱其急购生莱菔二斤,捣汁予服,连食两天,下大量宿粪 。此因莱菔能解人参之补益作用,泻下之后病恙得以解化,困顿即祛,调理而安 。此乃审因论治,巧思妙用又一事例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