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的郭子仪,老年为何嚎啕大哭?( 二 )


吐蕃军数万入寇 。泾州刺史高晖献城 。虏军前锋已至奉天、武功 。臣当死战 。乞主上速避其锋芒 。
李豫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些吐蕃士兵难道是天兵天将 。怎么会突然从距长安不足两百里的地方冒出来!兰、河、洮、邠诸州守将全都人间蒸发了么?
问题出在当朝红人、元帅府行军司马程元振的身上 。此人本是个宦官 。恃其拥立之功 。自从扳倒另一重臣李辅国之后日发骄奢 。竟然擅自扣下吐蕃犯边的消息 。此等军机大事 。纸里毕竟包不住火 。殿堂之上 。面对皇帝和满朝文武的质疑 。程元振还敷衍道:“吐蕃趁我间隙 。年年入寇 。不过掠扰方寸 。旋即退去 。不足以为陛下之患也” 。
“掠扰方寸?可如今蕃军都快打到京城了 。怎么不早通报朕知道?”
“这……臣已命朔方军连夜增援 。可保邠州武功无虞 。未禀告陛下 。以免徒增烦忧耳 。”
李豫一听 。立马气不打一处来 。“那些仆固怀恩的手下 。连朕都调遣不动 。会听你的摆布?真是老糊涂了!朕忍了多时 。是念你昔日有功 。难道你还想把江山送给吐蕃蛮子?!”
李豫虽立于乱世 。其实并不算个昏君 。在位期间大力整顿财政、改革弊制 。虽乏知人善任之举 。却以其仁厚而闻名 。高晖是安史降将 。代宗皇帝看不见此人脑后反骨 。结果深受其害 。
见皇上勃然大怒 。满朝文武无人敢作声 。眼下神策六军精锐多征战在外 。而朔方军不反戈一击就谢天谢地了 。其他藩镇诸军要么难堪大用 。要么远水解不了近渴 。大敌当前百官束手 。李豫不免忿忿 。却也无可奈何 。各人纵有天大本事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还是盘算如何逃命要紧 。留守之责谁可胜任 。只恨孔明早生了五百年 。思前想去 。这出空城计非得请那位老将来唱不可!
古为今鉴 。远自文种、商鞅、白起、韩信 。近至来瑱、李光弼 。连仆固怀恩算上 。莫不以功高镇主引祸上身 。偶有独善其身者 。盖因看淡权位名禄 。豁达顺应方进退自如 。富于传奇色彩的中唐名将――郭子仪 。“权倾天下而朝不忌 。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老将军平乱之后自卸兵权 。赋闲京城已有些时日 。此刻接过委任关内兵马副元帅的圣旨 。实在有些哭笑不得 。先前要求朝廷加强西线防备的数次上书都石沉入海 。等大兵压境皇帝脚底抹油准备开溜 。却命他一个光杆司令辅佐雍王李适抵御吐蕃 。还能起多大作用?不过 。数量并不决定一切 。郭子仪前历邺城之败 。后以单骑退回纥 。这个道理自然明白 。
自古关中“秦川雄帝宅 。函谷壮皇居” 。加之潼关天险 。为何全同虚设 。竟使长安常不安?
实际上 。函谷、潼关坐落于长安以东 。面对来自中原的威胁可凭险固守 。事若不济则西走入川 。如玄宗当年逃亡的路线 。唐蕃舅甥之盟自大非川一战始现裂痕 。百年来干戈玉帛无常 。安史之乱年间 。吐蕃已先后越过关中西方天堑――散关和大震关 。唐朝再无险可守 。加之长安向来有城无防 。代宗皇帝此时别无选择 。只能一路东去 。
秋雨梧桐叶落之际 。皇家车马浩荡出城 。李豫回望长安 。不见西山日暮 。无限惆怅涌上心头 。短短六年时间 。大唐换了三朝皇帝 。却不得不再次放弃京城(更有甚者 。后来被立为太子的李适继位后竟也“发扬传统” 。在泾原之变中仓皇出逃) 。

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的郭子仪,老年为何嚎啕大哭?

文章插图
这边厢郭子仪已告别家人 。带着区区二十多名亲兵往相反方向奔赴咸阳 。郭子仪对蕃人之野蛮早有耳闻 。一直牵挂着在前线服役的儿子郭暧、侄子郭昕和吕月将等老部下的消息 。奇怪的是 。路上逃难的民众并不多 。询问一二 。才知道此次蕃军虽长驱直入 。尚不曾大肆烧杀抢掠 。军纪也比过去收敛了很多 。众人心下稍安 。郭子仪却忧心忡忡地说:“往日蛮子犯境只为掠夺财利 。观其今日之举 。果真欲图我大唐江山!”
唐朝积重难返 。确实助长了吐蕃入主中土的野心 。不过此次吐蕃兴师动众的来头却荒唐得可笑――唐朝欠我岁绢5万匹 。大唐皇帝要为此谢罪 。实际上吐蕃所称先帝肃宗“输帛绢 。割土地”的许诺始终没有任何汉语文献记录可循 。若论岁贡往来 。吐蕃对唐的拖欠更多 。倒没听说赞普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真是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 。
百里之外的渭水渡口 。吐蕃军队的先锋官论赞热率领五千轻步兵正陆续渡河 。秋风吹得五彩经幡军旗呼呼作响 。南岸的树林里有两千多双眼睛紧盯着这一刻 。手中箭已挂弦 。唐军主官吕月将早就预料到 。数量居绝对劣势的唐军只有靠突然袭击搏些胜算 。于是放弃渭北营盘城防而在此设伏 。已经静候多时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