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凿齿“号曰隆中”,为什么不能作为“襄阳说”的证据?


“襄阳说”认为 。习凿齿说的“亮家于南阳之邓县 。在襄阳城西二十里 。号曰隆中” 。这是诸葛亮“躬耕于襄阳”最有力的证据 。的确 。这似乎能证明“亮家于南阳之邓县” 。但如果习凿齿的话是铁板钉钉的证据 。那他说的“自汉以南为南郡 。自汉以北为南阳郡”是不是证据?又说“襄阳有孔明故宅” 。自相矛盾 。所以习凿齿这些话要么都信 。要么都不信 。另外 。习老先生从来没有说过这个“亮家”有“草庐” 。从来没有说过诸葛亮在隆中“躬耕” 。从来没有说过“南阳之邓县隆中”是“南阳”!选择性失明是史学研究大忌 。只看风月宝鉴的正面而不看反面 。最终只能是自扇耳光的笑话!
“襄阳说”认为:“史书记载诸葛亮躬耕于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 。”“凡是学历史的都认为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 。这是不是欺负我们没有看过史书啊?诸葛亮说过“襄阳”和“隆中”吗?《三国志》记载了“襄阳”和“隆中”吗?都没有!都没有的事情有哪门子一致?诸葛亮只说过“躬耕于南阳”!请问 。刘禹锡“南阳诸葛庐”的记载 。大明皇帝的《钦定南阳卧龙岗祭拜诸葛亮祀典、祭文、祭品》的御碑与“襄阳隆中”始终一致吗?好好翻翻历代史书 。有哪一本书说过诸葛亮“躬耕于襄阳隆中”?有哪一句话把隆中称为“南阳”?这个“始终一致”是从哪里来的?“凡是学过历史的都认为”的论断是哪来的底气?“南阳说”的学者就没有学过历史吗?史念海、刘庆祝、二月河、袁祖亮、王子今、王震中等等史学家就没有学过历史吗?笑话!教科书北师大版《出师表》中 。将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注解为:“意为在南阳种地为生 。躬:亲自 。南阳 。地名 。今河南南阳” 。而人教社对“隆中”的解释是:“地名 。一说在现在湖北襄樊 。一说在现在河南南阳” 。这里哪有“始终一致”?一厢情愿没有用 。只会给世人留下笑柄 。
在躬耕地的争论中 。“襄阳说”经常拿“隆中”“隆中山”来证明自己 。例如“躬耕南阳如果不在隆中 。为什么叫《隆中对》啊?” 。笑话 。且不说《隆中对》的名称清代才出现 。以前都是叫《草庐对》 。就是“隆中”“隆山”的地名最早也不是襄阳的啊!史书最早出现“隆山”的记载是东晋李兴的《祭诸葛丞相碣文》里的“天子命我 。于沔之阳 。听鼓鼙而永思 。庶先哲之遗光 。登隆山以远望 。轼诸葛之故乡” 。这个隆山毫无疑问位于文中所言的“沔之阳” 。《水经注》则具体记载为今河南唐河县湖阳镇的蓼山 。该山坡道平缓 。马车可直上山顶 。几十公里外的卧龙岗历历在目 。与李兴所述丝丝入扣 。而“隆中”之名则是王隐的《蜀记》引用李兴碣文的加注 。由隆山变为“至隆中” 。这是“隆中”地名的第一次出现 。但并未言明此“隆中”在何处 。如果仍指碣文中的“隆山” 。应该还在沔之阳的湖阳 。而此时汉水南岸襄阳西则根本没有“隆中山”、“隆中”的任何记载 。100余年的襄阳人习凿齿才“号曰”了一个“隆中” 。何谓“号曰”?就是“给它安个名”的意思 。今天襄阳不也把泥嘴镇“号曰”成了“卧龙镇”了吗?“号曰”毕竟是嘴说 。实地考察一下湖阳隆山和襄阳隆中山大家就明白了 。今隆中就在隆中山脚下 。登隆中山必先至隆中村 。刘弘费那么大劲爬隆中山去“远望”什么?“远望”哪里的“亮宅”?刘弘为什么非要先去登山“远望”才能回过头来到山下隆中亮家“立碣表闾”?有这么笨的人吗?现在的隆中山峰峦陡峭 。荆棘密布 。牛车、马车能上去吗?可见 。此“隆中山”必定不是李兴所言之“隆山” 。各位看官如果不信 。可以让隆中风景区弄一辆马车试试登上隆中山远望一下 。必定是一场闹剧啊!
其他观点:
谢邀 。首先要尊重史界先辈习凿齿 。

习凿齿“号曰隆中”,为什么不能作为“襄阳说”的证据?

文章插图
2??习凿齿《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 。在襄阳城西二十里 。号曰隆中”——问题来了:1、习凿齿对于故宅、亮家描述前后龃龉 。您相信哪一句?2、《汉晋春秋》记述“自汉以北为南阳” 。这个“号曰隆中”应在汉江以北才对码吧?3、所谓“号曰”——“我”听人说的 。“我”不为真实性背书 。信不信您随意(不管别人信不信 。反正“襄阳说”者是信了) 。
3??“号曰隆中”被襄阳说者当成襄阳说神主牌 。到处拼接“证据” 。假模假式地与南阳卧龙岗打上了擂台 。一打就是上千年 。至于“故宅”、“亮家”、“寓居” 。为何在清中页(康熙年间)落地现址“古隆中”后 。又被襄阳说者秃噜成躬耕地 。与南阳卧龙岗打起数百年笔墨官司 。这个是世人一直在探讨的炫幻现象之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