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和内容特色呢?


骈文又称骈体文 。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 。它起源于汉末 。形成于魏晋 。盛行于南北朝 。
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 。即所谓的“骈偶”(两马并驾为骈 。两人并处为偶) 。全篇以偶句为主 。构成文字相等的上下联 。句法结构相互对称 。词性、词义相互配对 。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 。如滕王阁序中的“腾蛟起凤 。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 。王将军之武库” 。就是四六对仗的典型句式 。所以 。这种文体 。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 。以后历代相沿 。到清代才叫做骈体文 。其次是讲求平仄 。上下联要求平仄相对 。平对仄 。仄对平 。如:冯唐易老(平平仄仄) 。李广难封(仄仄平平) 。骈体文为显示典雅 。大量用典 。这和当时的形式主义文风是相一致的 。
骈俪对偶是我国汉文学的特点 。本来是古已有之的 。但在秦汉以前的诗文里并不多见 。汉赋长于铺陈 。往往用对偶、棑比的句法 。并且影响到诗文 。汉魏之际如曹植等人的诗文就常用对偶 。到了南朝 。就更加盛行了 。所以词赋对于骈文的产生是有重要作用的 。而且汉末以后的散体赋 。押韵比较自由 。和骈文几乎是没有多大区别的 。如江淹的《恨赋》、《别赋》 。称为骈赋 。其实也是骈文 。由于骈体文与赋的关系如此密切 。因而骈体文也具有铺陈的特点 。
当然骈体文的产生不仅是赋的影响 。还有曹丕之后对文彩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声律的追求越来越繁 。这对于散文的骈俪化、韵律化是起了促进作用的 。
骈体文充斥南北朝的文坛 。特别是在应用文方面 。不管是公文还是私人书信 。差不多都用骈体 。著名的作家有江淹、伍昉、徐陵、庾信 。总的说来 。这是属于形式主义的东西 。但其中亦有可以给我们借鉴的 。如鲍照的家信《登大雷岸与妹书》 。写在九江庐山一带所见 。触景生情;孔稚圭的《北山移文》构思新奇 。笔调辛辣 。词彩华美;丘迟劝降的《与陈伯之书》婉转逸丽 。情理真切;吴均的几篇短小的书信《与宋元思书》等也显得清新挺拔 。这些都是历代的名作 。具有真情实感 。用典不多 。词语清丽 。与当时的文风大不相同 。
南朝之后 。骈体文还在发展 。唐朝还有一个高潮 。宋代、清代的作家亦数以百计 。骈体文能流行一千多年 。虽然有它不好的一面 。但能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其中不少东西还是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的 。
其他观点:
骈文产生于汉代末期 。盛行南北朝 。骈就是二马拉车 。顾名思义完全对仗 。其特点有三:1.对偶 。句式 。四、六句 。隔句对 。2.用典找、藻饰 。增强文章艺术效果 。3.声韵之美 。注重平仄的合理搭配 。其内容特色 。写景 。山川景物更富情韵 。咏物 。宫体诗调进入修辞中 。诗化的散文 。抒情叙事 。如抒写个人命运 。表达社会事件 。表现人生理想 。甚至书信往来也成了骈文 。
其他观点:
在先秦时期 。并没有对文体的确切分类 。
\"骈文\"是与\"古文\"相对而言的文体 。骈文有确切的定义也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 。而在南北朝时期 。骈文创作则趋于兴盛 。成为南北朝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文体 。
严格意义上的“魏晋南北朝”前期当然属于汉朝 。之后所称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频繁的时期 。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 。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加入了特殊元素 。突出表现则是中国玄学、佛道教的勃兴及外来文明(波斯、希腊文化)的输入 。
三国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 。有三十多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 。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 。交相渗透 。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 。曾将“六朝之骈语”作为一代文学的代表 。魏晋南北朝骈文的兴盛 。是与这一时期文学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的 。是这一时期文学的自觉意识发展的结果 。
从南北朝时期开始 。作家群体已开始思考和探索文学与非文学的区别 。比如 。他们把经、史与诸子之类的作品划在“文学\"的范围之外 。
之后 。又进一步在”文学“范围内对写作方法和文笔进行区分、辨析 。其中”有韵“与”无韵“成为区分文笔的一个重要标准 。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分论文与叙笔分别论述了十多种文体 。在《文心雕龙·总术篇》中明确提出:“今之常言 。有文有笔 。以为无韵者笔也 。有韵者文也 。”
梁元帝萧绎又提出:“至如文者 。惟经绮毂纷披 。宫徵靡曼唇吻遒会 。情美摇荡样之所谓”文的特点 。就强调了词藻、声律、抒情三方面的特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