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哭泣父母别坐视不理


宝宝哭泣父母别坐视不理

文章插图
专家表示,正常生理状态下,新生婴儿的哭声中可以读出四种内容:首当其冲就是饿了,要吃奶;第二项内容则是告诉家长“尿湿了,不舒服”;第三种则是受到惊吓;第四种情况则是纯粹“折腾大人哭着玩”,“这种民间俗称‘难带儿’,部分宝宝天生很难伺候,喜欢哭 , 但其中部分确实是因为有躯体疾患,如湿疹、先天性心脏病、佝偻病和其他一些代谢性疾病等,才会由于身体不适而哭闹不断 。”罗向阳介绍,还有部分则是性格原因导致 。
回应哭声核心是及时
在读懂宝宝哭声后 , 就应该找回应对策 。“不同的哭声需要不同的回应,但回应的核心是及时 。哭不是孩子的目的,而是手段,孩子通过哭达到他的需要,如有吃、有玩、有人关爱、有人护理、有人注意、有人保护 。”罗向阳指出,如果孩子一哭就立马不管缘由地抱着哄着护着,这是典型溺爱行为,这样只会导致孩子日后形成任性、脆弱、偏激的性格 。而“及时回应”应是一种理性、有针对性的应答行为 。
他举例说明,“有的父母带着宝宝来诊室看病 。一进诊室,孩子对陌生环境、戴着口罩的医生就有一种天生恐惧,于是扭头躲到父母怀里,准备发起一场哭闹,很明显这场哭闹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保护 。但非常多家长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变化,也不理解孩子的诉求,只顾向我们一个劲地讲孩子的病情,这样一场惊天动地的哭闹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儿科医生常常在孩子哭闹和混乱中完成问诊、看?。?三方都十分辛苦 。”
他支招,“其实很多时候可以避免宝宝发生这场哭闹,只要在孩子刚刚表现出害怕、想哭的时候 , 大人作出及时正确回应,比如可以先停下讲述病情,安定宝宝情绪 , 而医生也可在掏出听诊器之前先指一幅画或用一个玩具吸引孩子注意力和引起好感,之后再进入看病程序 。”他说 。
“对症下药”对付宝宝哭泣
新生儿哭声可以读出许多内容,哭声、动作、表情都是父母判断的标准 。罗向阳建议父母们根据不同的哭声,做针对性的回应 。
判定宝宝是饥饿而哭
哭声:常常是由弱变强 , 再由强变弱,哭声响亮、节奏欢快,不少还伴有撅嘴歪头向周围探索的动作,而一碰到奶头、奶嘴后哭声会立马停止,转而欢快地开始吸吮 。
应对:马上抱起宝宝 , 第一时间用语言安慰宝宝,“哦,宝宝饿了 , 好的,妈妈马上就来” 。要是母乳喂养就方便快捷了 。同时 , 专家建议父母边喂边说“宝宝真不错,吃得很好”之类赞许的语言,这样能帮助孩子吃得安稳、愉快 。切忌边喂奶边若无其事做其他事情,这样孩子会随便吃吃算了 。
当宝宝边哭边吃时要予以制止,否则孩子可能会呛奶 。哭得厉害时将奶头、奶嘴拔出,稍有缓和的时候再喂,这样宝宝会明白并很快停止哭泣 。
判定宝宝是尿湿而哭
哭声:大多不会很大声,节奏也比急需喝奶时发出的哭嚎缓慢很多,但宝宝常伴有躯体转动不安,哭过几声后如无人应答会慢慢停止哭闹 。
应对:婴儿尿湿尿片是正常的事,大人发现是尿湿了一定要及时更换尿片,这时不要指责孩子的哭闹行为,反而要予以表扬 。“宝宝真聪明,会告诉妈咪尿尿了,好了,马上换上就行了 。”罗向阳指出,诸如此类语言是对孩子哭泣的安抚,而无端的指责则会让孩子委屈;如忽略孩子哭声、老是不及时换尿片则会使孩子产生冷漠的心理 。
判定宝宝因受惊吓而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