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槊杆的制造一定要那么复杂吗?欧洲为什么不这样?后世也不这样?


先纠正下这个题目 。槊是一种比较古老的兵器 。分为马槊和步槊 。其实就是长矛的变种 。但是近年来被一些网文不断神话 。搞成了什么靠“韧性”把人弹飞的武器 。还“不伤手” 。这就太尴尬了 。
实际上东西方的长矛类武器差异很小 。主要工艺大多是硬木 。也有一些特殊的使用填成实心的竹子或篾条复合 。但总体上人们没有要求槊或枪变成“柔软” 。所谓的“韧” 。更接近金属刀剑那种刚柔相济的概念 。
中国古代“杆”的制作工艺并没有厚此薄彼 。矛上面的东西 。不能给戟、刀、枪用?没有这个道理 。它们都是相通的 。没必要专门拿槊来说事 。

马槊杆的制造一定要那么复杂吗?欧洲为什么不这样?后世也不这样?

文章插图
我们需要明确个概念:槊杆、矛杆、枪杆甚至大刀柄都是一种东西 。换谁都是一样 。槊杆也并不是什么神术制成 。有武将世家做的高档武器 。自然也就有揭竿而起的垃圾工艺 。加工工艺得分出三六九等 。高成本武器可不是谁都能用得起 。
马槊杆的制造一定要那么复杂吗?欧洲为什么不这样?后世也不这样?

文章插图
最差的矛杆就是白蜡木 。有柔性 。可以耍花枪 。这种杆子非常容易制作 。柔韧性上佳 。因此成了江湖卖艺、演武的重要道具 。同时也成了大规模武装军队的廉价武器首选 。
《武备志》中认为最好的枪杆是“稠木” 。其二是“合木” 。还要求用“劈开”的而不是“锯开”的 。用竹子也可以 。但“攒竹”腰太软了不能用 。北方的干竹子不能用 。只能用东南的竹子 。
明代武术家程冲斗的《长枪法选》对枪杆的采用有很明确的描述:
其木色有稠木、有檀木、有尖栗木 。皆大木取小劈刨而成 。多不坚牢易断 。必 选生成者为上 。有檕条木 。有牛筋木 。有茶条木 。有米枯木 。有拓条木 。有白蜡条木 。各处土产不同 。各名其异 。惟取坚实体直 。无大枒枝节疤者为上 。根头可要盈把 。便好持拿 。自根渐渐细至稍上 。不软不硬为妙 。如太软太硬 。则拿捉不如意 。调制如法 。便好运用也 。今 军伍中多用竹竿 。但要选苗竹 。竹节稠密者佳 。大抵竹不耐用 。拿拦击刺之间 。力大则破矣 。干又自裂 。可用盐卤久浸 。使常有润色 。略可取用耳 。
马槊杆的制造一定要那么复杂吗?欧洲为什么不这样?后世也不这样?

文章插图
古代大部分矛杆是漆皮的硬木 。为了防止炸裂和腐烂 。人们的确会选用沤过的木头 。沤的时间也比较长 。有晾三年沤三年阴三年的说法 。貌似很夸张 。但过去人盖房子、做棺材、造家具用的木头很多也是这样的 。现代家具工业无非是使用机器烘干罢了 。在有准备和具备供应链的情况下 。古代人获得一根老木杆并不是很难的事 。
马槊杆的制造一定要那么复杂吗?欧洲为什么不这样?后世也不这样?

文章插图
再好一点的 。会选择在槊杆外包篾条 。有竹篾或葛藤、木蔑等类型 。它们被胶合在杆身上 。继而打磨成光滑形状 。可以为木杆提供一定的韧性 。也让单纯的木头材料变得更结实 。
马槊杆的制造一定要那么复杂吗?欧洲为什么不这样?后世也不这样?

文章插图
中国古代长杆兵器的复合制法 。归根结底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结构性能 。在刚性与韧性中取得平衡 。同时这种工艺会让杆面变硬 。这样就很难出现戚继光抗倭时 。倭寇拿刀轻易剁断枪头的情况 。倒不是真的像有些网文说的那样 。为了能在马上戳人不断杆又不伤手臂而设计 。这完全是一种小说中的奇谈怪论 。
后世也一直在使用这种复合杆 。这在中国兵器的特色 。只是现代人一般接触不到这种工艺了 。一些民间耍把式也不会懂得“军标”的奥秘 。
马槊杆的制造一定要那么复杂吗?欧洲为什么不这样?后世也不这样?

文章插图
至于西方的骑枪为什么不这样...我知道提出这个问题的人 。多半是看了电视里那种扎中人后“碰”一声爆裂的硕大骑枪 。我只想说 。你中了西方影视剧的毒了 。
马槊杆的制造一定要那么复杂吗?欧洲为什么不这样?后世也不这样?

文章插图
西方人的骑枪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只有部分重骑兵会在比武的时候使用加了脆木杆的矛头 。这样木杆会在扎中人的时候断裂 。避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大家都是玩玩而已嘛 。点到为止 。
马槊杆的制造一定要那么复杂吗?欧洲为什么不这样?后世也不这样?

文章插图
马槊杆的制造一定要那么复杂吗?欧洲为什么不这样?后世也不这样?

文章插图
实际的骑枪远没影视中那么夸张 。最多是个锥形结构 。为了达成更长的枪型 。故意造成前细后粗的椎体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