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小时聪明,长大未必聪明”是谁说的?说的是谁?


这句话的原文是“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 。出自《三国演义》第十一回:刘皇叔北海救孔融 。吕温候濮阳破曹操 。是陈韪说的 。说的是孔融 。《世说新语》中也记载了这个典故 。

《三国演义》中“小时聪明,长大未必聪明”是谁说的?说的是谁?

文章插图
对 。就是那个因为让梨 。成了多少代人从小的榜样孔融 。
孔融从小不但聪明 。还口齿伶俐 。所以他在“江湖”的传说很多 。这个“小时了了”的典故就是其中一个 。
孔融是东汉末年鲁国人 。也就是今天的山东曲阜人 。是孔老夫子的第二十世孙 。据说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了洛阳 。
当时的洛阳有一个名人 。是河南尹(洛阳所在郡的长官)李膺 。据说能敲开他家大门的人 。要么是有权的人 。要么是有才华的人 。要么是很近的亲戚 。
《三国演义》中“小时聪明,长大未必聪明”是谁说的?说的是谁?

文章插图
十岁的孔融就这么大摇大摆的来到朱红大门 。对看门的小官吏说:“我是你们李大人的亲戚 。快让我进去 。”
见多识广的看门人一时怔住了 。不仅是“亲戚”两个字 把看门的唬住 。那种大模大样的气势也让看门人不辨真假 。你想 。一个小孩子 。敢在戒备森严的权贵之家瞎胡闹吗?
看门人就乖乖地打开门让孔融进去 。看门人好骗 。那么见到李膺怎么圆谎呢?
李膺正和一帮才子清谈 。一见这个乳臭味干的小子 。就一点面子也没有给他留 。断然否定与他没有任何关系:“我与你有亲戚吗?”言下之意 。你不要硬我身上靠 。
孔融立马回答:“我祖上仲尼曾向你祖上伯阳师求教 。我与你是通家世交” 。
大家都知道 。老子姓李 。名耳 。字“伯阳” 。传说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有关“礼”的问题 。这样老子与孔子就有了师生关系 。汉魏时期一直称师友为“通家” 。所以 。孔融就这样和李膺拉上了关系 。
《三国演义》中“小时聪明,长大未必聪明”是谁说的?说的是谁?

文章插图
李膺和宾客们一听 。都很惊奇 。纷纷夸孔融聪明 。
唯有在座的陈韪不以为然 。(一看就是一个找怼的主) 。说了一句“小时了了 。大未必佳”(小时候聪明 。长大未必聪明) 。
孔融立马怼回去:“想你小的时候 。必定了了 。”
孔融利用陈韪荒谬的逻辑 。给了他一个不大不小的难堪 。陈韪从本心轻视孔融 。所以故意出言刁难 。言下之意就是你小小年龄 。虽然聪明伶俐 。但也别高兴的太早 。长大了也不一定有出息 。而孔融巧妙的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 。回一句“那你小时候一定聪明” 。也就是说陈韪现在没有出息 。
这句“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的回答 。也让陈韪哑口无言 。
孔融小时候出言敏捷机智 。老来照样嬉笑怒骂 。最终触怒曹操 。将他处死 。一家人也都受到了牵连 。
其他观点:
大家好 。我是以史为鉴 。
这句话是东汉末年的名士陈韪所说 。说的对象就是四岁让梨的孔融 。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 。从小就是孔家重点培养对象 。
四岁的时候就因为懂得长幼有序的道理 。把大梨让给哥哥们吃 。而获得了大家的一致称赞 。于是孔家就把这件事情传播到外面 。证明孔家又出了一个天才儿童 。
《三国演义》中“小时聪明,长大未必聪明”是谁说的?说的是谁?

文章插图
但是孔家毕竟是诗书传世 。他需要的不仅仅是这种长幼有序 。尊老爱幼的孝道 。当时人更注重的是是否学到了儒学知识和辩论技巧 。
于是在孔融10岁的时候 。他父亲带他去当时的京师洛阳去拜见各种名人大v 。以便提高自己的声望 。
当时洛阳最有名的一个大v叫做李膺 。因为拜见他的人实在是太多 。于是李膺逼不得已想出了一个办法:除了自家亲戚朋友和天下知名人士 。其他人不得入内!
十岁的孔融不算啥知名人士 。也和李膺无亲无故 。自然不在接见的行列中 。
但是李膺有政策 。孔融有对策 。这个对策就是撒谎!
孔融对门房说:我祖上和李膺祖上认识 。因此特来拜见 。
门房被唬住了 。然后通报李膺 。李膺也怀疑这个十岁的娃娃可能是自己某位朋友的后代 。于是让孔融进来问问具体情况 。
李膺见到孔融后就问:我是和你父亲还是祖父有过交情吗?
孔融回答:我祖先孔子和您祖先老子有师徒之情 。所以我和您也是通家之好啊 。
李膺和在坐的宾客们都觉得这小孩子有水平 。进门的这个谎话竟然就这么圆回去了!这个后浪不可小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