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大业元年所开设的进士科 。在隋之前的汉朝朝廷选拔人才基本是靠推荐和本身的名声 。在汉朝只有官府的推荐 。做了秀才或孝廉的人才有做官的资格 。或者是皇帝和官府亲自邀请的人才能做官 。而到了三国魏文帝时期 。陈群将察举制改良成了“九品中正制” 。由特定的官员去民间为朝廷选拔人才 。但是不管如何 。无论是汉的察举制 。还是魏的九品中正制 。他们不可避免的都受到了当时士族的干扰 。可以说民间的穷苦百姓几乎就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而朝中的官职也几乎被当时的几大士族所掌控 。
文章插图
而直到科举制度的诞生 。朝廷人才的选拔依靠考试来决定谁才能当官的做法 。民间的穷苦百姓才真正有了翻身的机会 。虽科举制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公平 。但相对于以前却已经是很公平 。而随着科举制越来越完善 。很多制度都被明细话 。考试也越来越趋于制度化 。很多关于科举的专业名词也随之出现 。比如状元及第、连中三元和金榜题名等等 。那么也正如题主所问状元、探花、榜眼、举人和秀才这些都指的是什么?又有什么区别呢?当然科举制虽然每朝每代都大相径庭 。但总有一些差别 。所以这里我就已科举考试最完善的清朝来为大家解释下他们之间到底有何区别吧 。
文章插图
状元
殿试第一名即为“状元” 。在满清时期若读书人通过会试成为贡生后 。即会在紫禁城的保和殿中进行复试 。若过了这个复试贡生们就可在四月二十一日参加有皇帝在保和殿主持的考试 。而这就叫“殿试” 。
文章插图
殿试有别于会试 。它只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贡生们从黎明开始考试 。然后日暮即要交卷 。也就是一天的时间 。后会有受卷官、掌卷官和弥封官等官员将考生的试卷封存 。而后在阅卷日才会将其拿出并交由八位读卷官轮流阅读 。之后这八位官员会分别按照试卷答题的好坏相应加上“○”、“△”、“\”、“1”、“×”五种记号 。其中得“○”最多者为佳卷 。后读卷官会将得“○”者最多的前十位交由皇帝浏览 。而后皇帝就会从这十份卷中圈出一甲的第一、二、三名 。而第一名就为状元 。
文章插图
而在清朝一旦得到了状元 。吏部就会立马给予正从六品的官身 。然后经过考试或为翰林院修撰 。或掌修国史 。或做天子侍讲 。或入南书房 。但不管如何就是一步登天了 。
榜眼
殿试第二名即为“榜眼” 。如上所述通过会试的贡生们 。在殿试中若被皇帝钦点为一甲第二名的贡生即为“榜眼”。虽他位在状元之后 。但也是实打实的天子门生啊 。同样在清朝如果得到了榜眼 。那么吏部就会给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一职 。
文章插图
探花
殿试第三名即为“探花” 。在殿试中被皇帝钦点为一甲第三名的贡生即为“探花” 。同榜眼一样 。若是得了榜眼则吏部就会立马给予正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一职 。
文章插图
举人
参加乡试并及格的就会被赐予“举人”的身份 。清朝每三年就会在全国的每个省份的省城举办一场科举考试 。而这就叫“乡试” 。乡试有皇帝亲派的官员负责监考 。凡本省的通过各省学政监考的科考选拔的生员 。及贡生和监生都可参加 。但乡试有别于殿试 。它分三场 。每场考三天 。主要考四书五经、策问和八股文等 。而在乡试及格的考试就被称为“举人” 。
文章插图
但是考中举人并不会因此获得官职 。只能说他开始有资格做官了 。也就是侯补官员 。同时有了举人的身份他就可以参加次年在京城所举办的会试 。并有了做进士的机会 。此外中了进士之后 。他就不用再交赋税 。包括田税、商业税和人头税等一切赋税 。也不用再服劳役了 。同时见官也不用再拜 。
秀才
通过县、府、院三试后即可被称为“秀才” 。亦或者县试第一名和府试第一名也可称“秀才” 。可以说秀才虽是科举考试中地位最低的一个称号 。但却也是最难考的一个称号 。在当时他们必须接连通过县试、府试和院试才能获得秀才的称号 。考试的内容同乡试一般无二 。涉及四书五经、八股文和诗赋等 。
推荐阅读
- 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探花,谁能说说“探花”来历?文学作品中为何总爱把人说成是探花?
- 古人中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兴奋?
- 古代科举,为何得一些中探花的人反而比中状元的人还高兴呢?
- 古代探花与现代探花谁厉害?
- 古代中探花,为何比中状元还高兴呢?原来有一不成文“规定”?
- 《封神榜》的榜首清福神明显是个虚职,大家能否说说真正的状元、榜眼、探花是哪三位?
- 历史上的状元、榜眼、探花相当于今天什么文化程度?
- 李寻欢又叫李探花,排名第三,为什么第一第二的也不是他的对手?
- 探花是新科进士的一项庆祝活动,为何后来成了一甲第三名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