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南宋词人张炎的《高阳台,西湖春感》?( 六 )


当年燕子知何处?和上阕的第一句一样 。又是用典 。巧合吗?当然不是 。
刘禹锡诗:“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
和上阕的用典不一样 。我觉得张炎至少会把这首诗吟诵一遍 。都是江山易主 。物是人非 。在时空重叠之中 。刘禹锡似乎站在了西湖边 。张炎似乎又立足于乌衣巷 。文人之间应是有惺惺相惜之感 。从个人经历来讲 。张炎更是诗中人 。
当年燕子知何处?张炎又魂归何处?
喜欢文言文的朋友 。应该会为深和暗两字点赞 。
韦曲:在长安南皇子陂西 。唐代诸韦世居此地 。因名韦曲 。
京兆韦氏是唐代最重要的士族家族之一 。在唐朝的京兆地区很有影响 。民间有俗语“城南韦杜 。去天尺五” 。岭南韦氏在唐初立有军功 。世袭刺史 。韦氏家族成员拜相者共计二十为 。冠绝全唐 。家族仕宦率极高 。
这里的苔深韦曲 。韦氏家族辉煌后的没落苔深 。对应的是张炎家族的命运 。
江山易主、家破国灭 。无依无靠 。满腔才华 。又不愿向异族朝廷称臣 。张炎选择了出世为隐 。只是家国之痛又怎是出世就能解脱 。于是又有了草暗斜川 。
斜川:在江西庐山侧星子、都昌二县间 。陶潜有游斜川诗 。词中借指元初宋遗民隐居之处 。
见说新愁 。如今也到鸥边 。
辛弃疾《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
新愁?张炎的新愁自不会是旧愁 。也不应是春愁 。若说春逝 。年华衰老 。是人之常情 。但不至于也到欧边 。张炎点明是新愁 。必是他目前所碰到的困境、愁苦也是极为浓厚的 。我的推测是应与元政府对南宋遗民的招揽有关 。个人的生活愁苦不至于 。特别是后句的无心再续笙歌梦 。也对应了张炎主动放弃优渥的生活 。不管怎样 。新愁加旧愁 。是愁上加愁 。
无心再续笙歌梦 。掩重门、浅醉闲眠 。怕见飞花 。怕听啼鹃 。
第一次读到这里 。我是不喜的 。明显这个生活态度就不对嘛!我想这也是很多人说其与此词消极的原因 。我在上面强调 。张炎晚年号乐笑翁 。张炎在写这首词的时候 。还远没有达到乐笑自得的状态 。虽没有整体读过张炎的词 。但我觉得这类型的词创造对于张炎心态和词集分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第一次读词当然是最直观表面的感受 。我也不是学生时代了 。意气风发 。在面临失恋的痛苦 。工作的不顺 。家庭的矛盾 。生活的压力时 。我也不知道多少次辗转难眠 。解酒浇愁 。我也不记得又多少次体会了酒醉之后 。天旋地转 。头痛欲裂的苦楚 。近些年来 。血压升高 。又准备要小孩才把白酒慢慢戒掉 。偶尔才喝一俩罐啤酒 。
我们推己及人 。你可以欣赏陆游、辛弃疾的满腔热血和不屈 。但又有什么资格来批评张炎呢!
笙歌梦不再续 。重门重掩 。浅醉闲眠 。立于西湖边的张炎写下这句时 。真的是心灰意冷了吗?这是他给自己以后的生活选择的道路 。还是说不看元政府的侵扰 。以此词来表达自己的无心无力为官 。我当然希望是第二种 。虽不是自身的经历 。斯人也已逝 。依然不愿见你在千百年前泣血飘零 。所谓的愁苦 。非亲身经历 。哪来的感同身受 。唯有一声叹息 。
怕见飞花 。怕听杜鹃 。
回想上阕 。平波卷絮 。莺鸣暗巢 。春不怜蔷薇 。从词的结构来讲 。首尾呼应 。从表达的情感来讲 。浓郁深厚 。从结构和艺术效果来讲 。张炎自是专业的 。此时张炎营造的情感氛围是深郁浓厚又千转百回 。
飞花营造的画面感和杜鹃意象的象征 。我觉得已没有再续的意义 。我个人更为欣赏的是怕见、怕听二字(让我想起了兴、百姓苦 。亡、百姓苦) 。在我看来 。这里丢弃了诗词写作的一贯含蓄委婉 。感情浓烈而直白 。这种直白虽说缺失了诗词的美感 。但情感犹如一颗子弹直击人心 。
上阕张炎的伤春 。伤的真是春吗?张炎的伤的家国自我命运罢了 。藏在张炎内心深处的记忆有多美好 。西湖边上的张炎现在就有多伤痛!
对于一个遭受国难家破 。生离死别的人来说 。谁又愿意去触碰那内心的伤疤!
再次感谢邀请!
作为理科出身 。工作和生活也跟文学半点关系都沾不上的已婚男士 。在接到您的邀请时 。实在是有点忍俊不禁 。回想以前语文考试 。只要是关于默写的题目 。我都会空白在那里 。也不是不喜欢诗歌 。只是我不喜背诵 。更不喜揣测文人在文字后所暗藏的深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