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新思考 因材施教中医思维( 二 )


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一代一代的口传心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龟龄集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杨巨奎认为 , 选徒最重要 。龟龄集疗效显著,炮制方法更是奥妙无穷 。制备工艺有煮、爆、土埋、露夜等81道工序 。83岁的杨巨奎将选徒总结为“人必精、心必诚、事必勤、断必果” 。他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人必精,人是首要因素 , 既能掌握传统技艺 , 又要融汇现代科学技术 。
为草根中医打开大门
专家建议将中医师承纳入国家正规教育,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
山西平遥古城闻名遐迩,比古城墙更久远的是道虎壁王氏妇科 。它起源于金、元时期 , 已有800余年历史 。82岁的王培章老人满头银发 , 他是王氏妇科第二十七代、傅山女科第九代传人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从王培章老人的父亲开始,王氏妇科打破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传媳妇也传闺女 。二女儿王轶芳跟父亲学医 , 学习中医技法的妙中之妙、巧中之巧 。老人现在带着7个徒弟 , 其中5个是孙辈的 。3年后,他的孙辈就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师承教育主要有两个层次 。一是通过师承教育的方式,按照执业医师法的有关规定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取得执业资格 。二是通过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 。
长期以来,民间中医药处于一种尴尬境地 。《执业医师法》规定: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人,首先必须具有医学专业本科、专科或中专学历 。这些民间中医,虽然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长,但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连报考的资格都没有了 。师承教育能否为他们行医打开方便之门?
沿着盐湖一路前行,在中条山脚下,坐落着一所民办的小型医院——运城市中医肿瘤医院 。69岁的院长崔扣狮擅长治疗肿瘤 。虽然他的医院在偏僻的小山村 , 来的都是全国各地的患者 。让他欣喜的是,45岁的长子崔旭辉跟他行医10多年 , 最近拿到行医资格证 。三儿子的师承关系合同经过公证,迈出师承学医的第一步 。
山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张波说,已对民间中医药人员开辟了准入渠道,通过师承和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经认定后可在一定范围内合法执业,让民间中医有用武之地 。
由于种种原因,中医师承一直未能纳入国家正规教育,致使学徒质量参差不齐,前途命运各异 。专家建议,应将中医师承纳入国家正规教育,制订师承教育标准和相关政策措施 , 探索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承教育模式,丰富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和途径 。
下篇:不能培养“书本中医”
变标准化为个性化
打破同一尺度、同一规格培养人才的现状,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保护个性与灵性
一样的教材 , 一样的老师,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近年来,中医院校教育同质化现象,引起了中医界的忧虑 。
山西中医学院院长周然说,中医的精髓是什么?是中医理论,是中医认识生命、防治疾病、增进健康的独特思维方法 。当前,中医院校开设中医理论课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效果并不理想 。究其原因 , 中医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适合开放式教学,程式化的教材体例限制了学生的领悟与思考 。
山西中医学院傅山学院副院长高建忠认为 , 对于医学流派纷呈的中医学来讲 , 教材的统一,意味着缺少学术上的个性;考试的统一,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扼杀学习者的灵性 。对于中医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来说,个性与灵性是极其重要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