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育新思考 因材施教中医思维( 三 )


周然分析 , 中医院校现有的课程结构和知识体系存在许多弊端 , 需要整体优化 。按照“厚的要薄、繁的要简、生涩的要顺畅、难懂的要明了”的思路,采用“先破后立”的加减法,重构知识体系 , 不再保留每门课程的相对完整,而是强化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 。
“知识可以整齐划一,智慧绝对是各具灵性 。”高建忠说,中医药高等学府应该创造适合中医大师成长和发展的环境,让每一位中医大师去影响一批又一批的中医学子,让这些学子在中医大师身上,不仅学习到知识,还学习到智慧 。
山西中医临床学院与附属医院实行院系合一,师资相对充裕,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确立了符合医学教育规律的“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具体措施,打破了传统的中医教育同一尺度、同一规格培养人才的现状,使得中医教育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适应学生个人发展需要,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
该院本科生导师制实行双向选择 。学校根据导师的任职条件和要求,经严格考核,把优秀的导师推荐给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业要求选择导师 。导师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后确立师生关系 。
山西中医学院把学生从课堂和教材中解放出来 , 变标准化为个性化 , 让他们更多地研读经典,更早地接触临床 。南京中医药大学曾在一次硕士研究生复试中,综合评价后放弃了本校生,选择了山西中医学院的学生 。
用中华文化“固本培元”
中医学生只有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洗礼,才能成为真中医、大中医 。防止中医西化,根本在于确立中医思维
加拿大学者胡碧玲在中国学习中医20多年 。胡碧玲是在西方教育制度下成长的,在中国的院校里获得了博士学位,然而,她从自己学习中医的经验中感悟到:中医应该有自己的教育方式,而不应照搬西方的教育体系 。
不少中医药大学毕业生感觉没学会看病 , 不敢去给病人把脉,只好当了医药代表 。有人甚至把中医药大学戏称为“医药代表大学” 。西化的中医教育 , 培养不出会看病的中医,他们最终成了“中医的掘墓人” 。
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徐安龙曾在国外留学工作10年 。他说,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学者发明了一套既符合中医经典理论、又能研究中医疗效的统计分析方法 。如果我国中医研究再不坚守祖先的宝贵经典 , 不围绕中医临床自身特色,一味照搬西医的临床研究 , 很可能被西方学者甩在后面,甚至导致中医药研究要向西方取经 。
徐安龙认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传承创新”,应该是“更加经典、更加现代” 。更加经典 , 是回归经典的本源,发掘传承,培养真正的中医药人才 , 使中医药文化经典植根于师生的思想 , 传承中医的哲学观点 , 建立中医的思维模式 。更加现代 , 是勇于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要借助现代科技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
周然说,“一把草药一根针”的时代已经过去,新一代中医肩负的使命是让中医在当今世界科技进步的洪流中“长袖善舞” 。
高建忠说,中医院校培养的中医学生是否合格 , 从专业角度分析 , 主要看学生是否学到了中医思维 。评判一名医生是不是中医,也主要看其是否用中医思维诊疗疾病 。防止中医西化,最根本的问题是确立中医思维 。
周然说 , 中医院校培养不出真中医,从根本上讲是教育目的出了问题 。中医院校一直充当着“代工”的角色,长期在按西医主导的医疗服务模式培养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又按西医规定的临床科研套路从事工作 。在这样的导向下,其结果只会是中医西化,离国家发展中医教育事业的初衷越来越远 。所以,办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中医院校需要认真反思的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