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孔子的形象作文15篇( 二 )


六、孔子敢爱敢恨,至情至性 。无论是“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见义不为,无勇也”还是“是可忍 , 孰不可忍” 。孔子不畏权贵,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 用愤怒对抗世界的不公与黑暗,正如他自己所说,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 。这句话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因为只有付出爱的人才会有所厌恶,因为心中有爱,心有光明 , 更不惧怕向黑暗的一面公开宣战 。或许这个意义上讲孔子并非完人,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点才是的孔子更加真实,也显得越发的可爱,同时也很好的体现了孔子的叛逆及不问强权的精神 。
在我眼里,孔子并不是一个统治者的捍卫者,他的学说或许有为统治着服务的成分,甚至在日后一些封建的统治者别有用心的用来愚民,但是这并非孔子的本心,孔子是站在民众的立场上发出的这些声音,他用了一种相对温和的 , 更易于让统治者接受的方式来表达,而他是一位叛逆的真正的文化英雄 。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眼中也有一千个孔子 。通过阅读《论语》使得我们拉近了与孔子之间的距离,名著散发的光辉不单单在于其中的发人深省的教育意义,更在于我们与书中形象的情感与思想的交流 。书中引起的共鸣让我们可以试着想象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 也是孔子这一圣贤的形象在我们眼中更加的立体化和多面化 , 我仿佛看见一个穿过历史的迷雾微笑而仁爱的老人——孔子渐渐向我们走来 。
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2):
泱泱古国,悠悠华夏 , 五千年的历史轨迹,五千年的文化传承 , 经历了五千年的风霜雨雪,仍没有将这千年文化埋没 , 更没有将这千年文化的先驱遗忘,他就是先秦时伟大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
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 , 诸侯纷争,礼崩乐坏,天下无道,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 。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极力主张进行道德教育和伦理建设 , 克己复礼,实现和谐的社会生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 《论语》中有105处谈到“仁”,集中体现了孔子如何做人的思想 。孔子的“仁”主要强调自身的修身养性和对他人的爱 。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克己复礼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 。显然 , 克己和复礼是不可分割的:既要严格修身,又要以道德规范和伦理原则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 。这一切,主要是因为孔子把“仁”理解为“爱人” 。“爱人”以“亲亲”为基?。?即从爱自己的双亲出发 。孔子说:“仁者,人也 , 亲亲为大 。”孔子思想是公平社会的全部内涵,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源于官,施于民,政仁而后民善 。
在孔子之前"仁"并不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核心范畴,在先秦思想中出现的最多的是"礼" 。但是到了孔子这里,"仁"便有了新的意蕴和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是在吸收以往"仁"的观点的基础上,进而完善成为"仁"学体系 。孔子的"仁"主要体现为伦理道德规范和政治统治理念两方面:"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志士仁人 , 不因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 从中可以看出,孔子把"仁"看作是一种伦理道德规范 , 并且希望其成为人们恪守的准则; "仁"对社会统治思想影响同样久远,孔子曾提出"为政以仁"的政治论点,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怀有仁爱之心 , 要"以德治国、以礼治人",孔子也希望能够从"仁"出发,实现统治者对人民的一种"仁德"的统治,而并非以暴力手段去镇压和管制民众 。他认为施行"仁政德治"的君王更能够争取民心,安定统治 。孔子的"仁政德治"思想也是孔子留给后人的重大启示 。此外 , 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应该有一种为"仁"的愿望,他鼓励人们去追求这种境界,把"仁"看成是"君子"需要孜孜不倦去达到的境界 。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一般人都应该追求达到的境界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 , 爱自己、爱家人、爱所有的人 。从孔子的"仁"的思想中体现出了他对社会民众的关注,对于人民的爱护 。可以看出,孔子对"仁"思想的重视,也表明了"仁"的思想和学说是整个孔子思想体系的价值核心 。它对于其他的如"礼"、"乐"等思想均处于统摄地位 。
孔子一生的政治追求是完整的人格内修之“仁”和社会秩序之“礼”的统一,在他那里最高的人生境界是“闻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而最有效的思想启迪方式是“论难”与“答疑” 。他的思想的博大与朴实、内在与超越 , 使其呈现为一位智慧长者的形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