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帖”世医家庭

我的母亲曾在皖浙赣一带名气非常大 。而现在我父亲李济仁是国医大师了,名气大了,很多人到我家里来看病,看到我母亲总要问一句:“您是这家里的什么人?。?rdquo;母亲总是谦虚地说一句:“我是那个老头子的——老师 。”然后微微一笑 。这是一句玩笑话 。不过倒也说出了老俩口的特殊关系 。
母亲出身于“张一帖”世医家庭 。我父亲比她年长,在认识母亲之前已是当地名医,但若从入门“张一帖”的时间上看,母亲早于父亲 。先入为长,达者为师嘛 。每提到此 , 母亲、父亲就会会心一笑 。
继承“张一帖”医道
提起母亲继承“张一帖”医道,有一段艰辛、曲折的历程 。“张一帖”的历史如果上溯到远祖,那要到宋代的张扩、张彦仁、张杲三代,三代有五人业医,堪称新安第一代医学世家 。张杲所著的《医说》十卷,博采古代医史传记和医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史类著作,也是第一部新安医学著作 。张氏医学由“满田张”分支传到“定潭张”,在明嘉靖年代从张守仁开始 , 由于医术精湛 , 常一帖(剂)而愈 , 被称为“张一帖”,世代相传,到我外公张根桂这一代是第十三代 。我外公膝下的独子突遭变故夭折,外公痛彻心腑 。整天郁郁寡欢,唉声叹气:“张一帖”要断了!按照家规“张一帖”医术是传男不传女的 。怎么办呢?当时母亲只有12岁,她看在眼里,更是急在心头 。向外公说出了学医的愿望后遭到严厉拒绝 。母亲暗下决心,一定不能让“张一帖”断在自己这一代 。于是她偷偷地学、偷偷地记 。但家规是很严的,母亲陪外公出诊时要做哑巴,不许说话,好多年外地人都以为母亲是哑巴 。开始时她只能在外公诊治病人时在一旁窥视、用心观察外公望、闻、问、切的每一个细节与过程,悉心记忆病名、症状 , 然后拿出家藏的古籍医案认真对照,悉心揣摩 。得闲暇时,还一个人跑上山去按照外公所采的药材植物作标本识药、采药、配药 。
母亲特别孝顺,有一次外公出诊郁闷饮酒归家时醉倒在路边,当时已是夜晚,母亲用瘦弱的身体背着外公一步一步走回家 。到家时天已发亮,浑身湿透 。对外公她总是百依百顺,极尽孝道 。于是得了一个外号叫“孝女香” 。但孝顺并没有感动外公 。外公发觉母亲学医后,厉声道:“我不能让张一帖姓外姓!你要学可以,要么终身不嫁,要么招上门女婿,生个儿子要姓张 。”母亲答应了外公 。母亲的至诚至孝之心、勤奋好学之举最终感动了外公,外公终于将家传医道真经及个人临证经验尽相传授 。随父学习四年,16岁的母亲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女大夫 。
本来母亲已决定终身不嫁,献身医学 。后来遇到了父亲 。母亲和父亲的第一次相见,是在出诊路上的一棵大樟树下,当时两人都已经知晓对方,但没见过面 。母亲至今还清晰记得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父亲穿着白衬衫、白球鞋 。交谈了几句,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后来父亲成了“张一帖”的上门女婿 。他们结婚时有一个约定 , 生的第一个儿子要姓张,于是我就姓张了 。我是典型的“张冠李戴”啊 。当时我爸不甘心,给我取了一个名字叫“张其枨” , 这个“枨”字,是半张半李 。可这个字一般人都不认识,后来我就改为“成” , 音没有变,字变了 。只好对不起老爸了 。
小时候我们五个兄弟姐妹都是母亲一手带大的 。当时父亲在省城安徽中医学院工作,一年基本上是寒暑假才回家 。无论家里遇到什么困难的事情还是我们发热生?。?母亲都是一个人扛,从不告诉父亲 。我们五个孩子从小就调皮,在那个困难年代不是这个发烧就是那个惹事,几乎天天都有状况 , 而母亲身为医生又不得不出诊 。经常是顾了外面的病人顾不了家里的病孩 。二弟李标、三弟李梢从小体质就弱,有次出诊回来三弟得了毛细支气管肺炎,治疗了十天十夜才脱险,母亲心疼和自责不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