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一个秦宫内的中级军官,在一个特殊的日子,受到某位贵人(比如赵太后)的诱惑,稀里糊涂犯下大忌 。被秦王知晓(遇到?)后逃亡 。秦王怒,灭其宗族,重赏购其首 。
1
樊於期是一个谜一样的人,其身份身世,仅“秦将”二字;其出秦前事迹 , 仅有“得罪於秦王” 。其事极简 , 却在《史记》中留下了极为壮烈的一笔 , 是一个形象生动,令所有读史人都不会忘记的“酱油” 。
留史只一言,但一言如何能?。?
樊於期到底是谁?到底他做了什么事“得罪於秦王”?两千年来,无数学者断须脱发,仍无法下结论,因为《史记》原文就只着这几字,而且无丝毫其他信史可供参考 。倒是民间,为他自刎献头之烈,将他演绎成了一个忍辱负重、为天下而不惜一己之身的义勇之士 。
数千年未有结论 , 也由此可知历代学者对历史之严谨 , 既然其人在《史记》只有“一言” , 那就让所有疑问成为历史的留白吧!
但“好奇害死猫”?。∶髦挥薪峁亮恕妒芳恰分洞炭土写? ,我还是没有忍住探究的欲望,意图去探寻历史的真相 。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历史的真相永远都在那里,但是至少在目前,它还躺在它躺着的地方,没人发现 。
2
【樊於期为何被秦王通缉 樊於期与秦王有什么仇】 两千年来,禁不住诱惑的人们,为樊於期猜想了一些出身,其中有两种代表性说法: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里书道“樊於期传檄讨秦王” , 将樊於期描写为秦王弟成蟜的手下将军,在檄文中揭露秦王“隐私”,因而为秦王所恨;而杨宽先生则在其名著《战国史》中,认为樊於期即秦将军桓齮 。由于《东周列国志》是小说,而《战国史》则是历史研究 , 因此在学界杨宽先生的说法影响最大,近年来,甚至有不少学者将其采为信史,并在公开讲座及著作中直接采用 。
文章插图
《东周列国故事之樊於期反秦》连环画
当然,还有将两种说法“一锅炖”的,说樊於期就是秦将军桓齮,先“传檄讨秦王”,后为秦将军讨赵失败而亡燕 。这种说法基本逻辑不通,“成蟜反秦”后,桓齮还在领兵攻赵 。以秦王之心胸,岂能放过写此檄文之人?更何况还委以绝对的兵权?
至于冯梦龙的演绎,本为小说家言 , 没有任何直接间接的史料加以佐证,只能是作者的一种猜想 。不过,很显然这种猜想也同样没有逻辑:如果樊於期真的替成蟜写檄文通告天下,《史记》如何会不记载樊於期得罪秦王的原因?
事实上,成蟜是否谋反,如今在史学界尚有争议 。辛德勇教授在《生死秦始皇》一书中认为 ,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称:“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 。”历代都据此认为成蟜谋反,此说不通 。成蟜年幼而得秦王宠信,多有功劳,兄弟感情很好,其人又甚年轻,没有反的理由 。因此,辛教授认为“反”当理解为“返”——成蟜在击赵返咸阳途中,在屯留因?。ㄉ耍┧廊?。此说新颖 , 且颇有说服力 。既然成蟜是“返”而非“反”,自然也不存在樊於期的檄文了 。
文章插图
3
那么 , 樊於期到底是不是桓齮呢?
杨宽先生的《战国史》,是一部严肃的史学著作,其对樊於期就是桓齮的判断,主要居于两者读音相似 。有此判断后,认为桓齮乃因攻赵兵败,畏罪而逃 。
可是,杨宽先生忽略了几点:
其一,秦并无败将被严重追责的传统和法制 。桓齮任将军期间,屡立战功 , 纵有兵败 , 也断不至于有被杀灭族之虞 。而一旦判逃,则显然必被抄家灭族 。以桓齮这种立下不世战功的军中悍将,会为了自己逃避责任而致“宗族皆没”?何况,如果两者真是一人,太史公有必要为他取个别名?就算是桓齮自己的化名,但既然大家都知道他就是桓齮(如果大家不知道他是谁 , 就不可能知道他被秦王悬赏),太史公至少可以加一句“樊於期者,原秦将桓齮也” , 且不省事而准确清晰!
其二,如果樊於期是兵败为逃避责任而奔燕,则为秦国之“公敌” 。但《史记》言其“得罪于秦王”,已说明他与秦王之间是“私怨” 。那么,樊於期逃走的性质,应当是“避祸”,而不是“叛逃” 。樊於期既不是因兵败逃避国法,而是因“得罪于秦王”所以外逃避祸 , 说他是桓齮兵败逃燕就没有依据了 。《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均有桓齮被赵国李牧所败的记载,《战国策》记其被李牧军所杀,较其兵败畏罪奔燕更为可信 。
所以,无论是“樊於期传檄讨秦王”,还是“樊於期乃桓齮兵败亡燕”,都只是作者完全的猜测,没有依据 。
4
樊於期到底是谁?
樊於期之事迹,除《刺客列传》外 , 信史再无任何记载 。其在当时出名,皆出于秦王以“金千斤 , 邑万家”买他的脑袋;而其在后世出名 , 是因为在荆轲刺秦王事件中,他充当了一个悲剧的道具角色 。
由此推测,樊於期大概原本就是一个小角色,军职不高也不低 。不过 , 他的岗位应该比较特殊,能够接触秦王或其亲人 , 这样才有“得罪秦王”的“资格” 。
那他到底做了什么得罪秦王呢?
前面说到,樊於期与秦王之间,乃是私怨 , 而非公仇 。但奇怪的是,秦王只是给出了堪比封侯的赏赐,却绝口不提樊於期得罪他的原因;而樊於期在这一点上,与秦王保持高度的默契,从未吐露自己干了什么事导致“父母宗族皆被戮没” 。
两人保持如此默契,只能说明一点:樊於期得罪秦王之事 , 于二人皆不光彩,二人都不愿为天下人所知 。但秦王为此而怒极,对一个小角色的脑袋给出了封侯待遇;樊於期父母宗族皆被戮没,但始终“配合”秦王守口如瓶 。如此私密 , 从古至今,还有何事为官家所忌?宫闱耳!
推到这里,我们似乎正在接近真相:一个秦宫内的中级军官,在一个特殊的日子 , 受到某位贵人(比如赵太后)的诱惑,稀里糊涂犯下大忌 。被秦王知晓(遇到?)后逃亡 。秦王怒 , 灭其宗族,重赏购其首 。樊於期得知父母宗族没 , 既悔且恨,自己做下不光彩之事连累父母宗族,如果被天下人知晓原由,岂不更丢祖宗的脸?因此,两人一个喊打喊杀但绝不说原因,一个逃到燕国也三缄其口 。如果可以选择,他大概宁愿留下来承受秦王的怒火,纵然身死也胜于内心的煎熬 , 那一颗价值千斤的头颅,早就成了他的枷锁 。荆轲的到来,于他而言 , 完全是一种解脱……
推荐阅读
- ing相机,sony相机
- 军团要塞2怎么玩国服 军团要塞2怎么连接服务器
- mx380 5b00
- 佳能打印机2204清零
- canonip1188显示5B00
- 佳能mg3180废墨清洗
- 废墨仓怎么拆佳能打印机
- 佳能 清零软件 用法
- 佳能打印机故障灯5b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