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上古之“豆”不可食?非也非也,厘清“豆”之含意 豆子古代叫什么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的这首《七步诗》可谓是脍炙人口 , 豆类作为一种古老的作物,像绿豆、红豆、黄豆、豌豆、黑豆等,在中华大地上种植历史悠久,是重要的食粮和优质的饲料,而其衍生物豆制品 , 更是中国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中华美食都有豆制品的影子,相传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由此可见中国人吃豆制品的历史悠长 , 那么为什么有上古之 “豆” 不可食的说法呢?原来是因为上古时期“豆”的含义汉朝以前都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来看看上古的“豆”为什么不可食?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豆”这个字含义的变迁,现在的作物豆类,在古代并不是用“豆”来表示,而是用“菽”字来表示,而“豆”字在汉朝以前都是来表示器物和重量的,现在我们来看看“豆”在汉朝以前的含义 。

汉字文化:上古之“豆”不可食?非也非也,厘清“豆”之含意 豆子古代叫什么

文章插图
一、“豆”的本义古汉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豆”字就像一个有着高脚的盘子 , 上面的一横就像是一个盖子盖在上面 。仔细观察一下,即便是现在简体的“豆”字都很像,中华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上古“豆”的本义是一种食器 , 如“觞酒,豆肉,箪食 。”这里“豆”就是一种装肉的食器,如果“豆”的含义一直不变,发展到现在就会和碗碟一样成为必需品,想想每次吃饭都会来一句给我盛“豆”……,是不是好搞笑 。
豆的在古代也常常被用来作为礼器 , 出现在石器时代晚期 , 盛行于商周 。“豆”的材质一般是陶器,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青铜制或竹制、木制的,不同材质的“豆”称呼也不一样,如“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 , 瓦器谓之登 。”
汉字文化:上古之“豆”不可食?非也非也,厘清“豆”之含意 豆子古代叫什么

文章插图
据《周礼?天官》“笾人”载,笾人是掌管四笾之食的礼官;四笾是指用笾豆盛放祭品献尸四次,先后是朝事之笾、馈食之笾、加笾、馐笾 。同时根据记载在周代,凡祭祀、丧事、宾客之事,均以豆之器以荐、馐,以上可见周代宗庙祭礼制度中豆作为礼器参与祭祀过程的一般 。
“豆”也是经常用作来陪葬,古人相信死后可以进去冥界继续生活,所以死后多会把生前使用的器物作为陪葬,以便在冥界可以继续使用 , 而陪葬品的多寡、价值和类型也是展示身份的一种方式,上古条件恶劣,能吃起肉的自然不多 , 所以作为盛肉的食器—“豆”也就成了身份的象征,在上古时期不同身份的人,用“豆”做陪葬品的数目都有严格的要求,据 《周礼·掌客》 记载:“凡诸侯之礼,上公豆四十,侯伯豆三十有二,子男豆二十有四 。”所以“豆”不仅仅只是食器和礼器,更是财富、地位的身份象征 。
汉字文化:上古之“豆”不可食?非也非也,厘清“豆”之含意 豆子古代叫什么

文章插图
二、“豆”的引申一般来说,作为容器的都可以用来做容量单位开始用 , 这种用法的汉字有很多,就好比说这个锅好小 , 最多只能煮三杯米,杯本来是盛水的器皿 , 但是在这里那就表示是一种容量单位了,豆也是这种情况,慢慢的被引申为容积单位 , 齐国有豆、区、釜、钟四种容量单位,“四升为豆”,即四升等于一豆 。
后来又由容量单位又转化为重量单位,“豆”作为重量单位据考证为:“十六黍为一豆,六豆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为一斤”,这里“豆”是一种单位很小的重量单位,这种情况在古代也是非常常见的,比如长度单位一尺,就是以黍为基准,一粒中等黍是一分,取一百粒中等黍(小米)排列在一起的长度就是一尺,《核舟记》一文中有 :“舟首尾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文中的二黍,就是二分的意思 。这也印证了汉字的发展历程,由象形文字发展成为表意文字 。
汉字文化:上古之“豆”不可食?非也非也,厘清“豆”之含意 豆子古代叫什么

文章插图
三、“豆”是如何转变成植物名称的在上古“豆”作为食器、礼器、容器和重量单位,那又是怎么变成植物名称 , 变成食物名称的呢?这里我们先来看看在上古我们现在所说的“豆”到底是什么,在汉代以前现在所说的“豆”是用“菽”来称呼,正如清代学者顾炎武所言:“古语但称菽,汉以后方称豆” 。
古人常说的五谷,即稻、黍、稷、麦、菽,而其中菽是豆类的统称,因为上古时期,豆与菽发音很相近,又因为历史的发展,制造技术的提升,文化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上古所用的器物使用频率降低 , 甚至淘汰,“豆”作为器物的含义就慢慢被人所遗忘,而“豆”字形简单,所以慢慢被假借为植物“豆”,就像现在的网络用语 , 如什么—神马、喜欢—稀饭等,虽然两个词之间没有任何联系 , 但就是因为读音相近,加之有比较喜感,所以被网友赋予了新的含义 。相信在汉字发展的历程中,有不少这样的现象,也正因为这样,使汉字表达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
汉字文化:上古之“豆”不可食?非也非也,厘清“豆”之含意 豆子古代叫什么

文章插图
四、结语正因为有假借这种文字使用上的现象,我们在阅读古文的时候要先弄明白它的真是含义,遇到古文中的“豆”就要先去想想这个能吃不能吃,为什么不能吃,免得闹出此豆不吃吃此“豆”的笑话 。
汉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由最初的象形文字慢慢转变为表意文字 , 这是中华文化的进步,这个转变丰富了汉字的表达含义,使得每个汉字都是那么的饱满,那么的有深度,就比如那句流传甚广的调侃:中国兵乒球谁都打不赢,中国足球也是谁都打不赢,意思看似一样,实际上截然不同,这就是汉字的魅力,中华文化的魅力 。
参考资料
《物源》
《后汉书》
《国语?吴语》
《尔雅·释器》
《卖柑者言》
《周礼》
《左传·昭公三年》
《周礼·掌客》
《日知录》
【汉字文化:上古之“豆”不可食?非也非也,厘清“豆”之含意 豆子古代叫什么】《说苑·辨物》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