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一定要趁热喝吗 中药该怎么喝


中药一定要趁热喝吗 中药该怎么喝

文章插图
中药一定要趁热喝吗?
“药熬好了,赶快趁热喝吧!”这是许多人喝中药的经验,那么,这种有没有道理呢?
部分中药趁热喝反而不好,必须要放凉了之后才会有疗效 。传统的中医理论对口服汤剂的温度是非常讲究的,光服法就有十多种 。
中药水温度就有三种
温服、热服和凉服
1、温服
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 。一般的中药汤剂应该“温服”,即药汤煎煮后立即滤出,在常温下晾至30℃~37℃时再喝;丸、散类的中成药应该以温开水送服,这也是温服的一种 。
2、热服
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 。常见于寒证用热药,宜热服,如发散风寒的中药,应该“热服”,并且可在服后吃些热稀饭、热水,以助药力 。
3、冷服
就是将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 。一般是作为解毒、清热的药,特别是在夏天的时候解暑就需要这样的中药,所以说“冷服”效果更好 。
呕吐病人或中毒病人服药均宜冷服 。在我国南方,夏天经常服用的一些“凉茶”,实际上也属于中药的一种 。顾名思义 , 很多凉茶都是晾凉了喝,清凉解暑效果才更好 。但是,对于不应冷服的汤剂 , 在冷服后会引起胃肠刺激,出现腹痛腹泻或呕吐 。
在复杂的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时 , 有特殊的服药方法以适应病情的特殊需要,如“真热假寒”证,应以“寒药热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变化;如属“真寒假热”则应以“热药冷服”的方法来适应病情的转化 。
否则,往往会发生药汁下咽而呕吐的格拒抗药现象,达不到治疗效果 。这在中医治病法则中属于反佐的一种 。中医有“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的理论 , 即《黄帝内经》中所说的“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之意 。
从中医辨证来看 , 热证多表现为周身发热、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舌质红、舌苔黄、脉搏快等;而寒证,出现畏寒、无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 。
就方剂的名称来看,也可以对服药的温度作一个初步的判断 。一般情况下,叫做“汤”(如“桂枝汤”等)的中药方剂多数应热服,而叫做“饮”(如达原饮)的多数需要凉服 。因为古语中汤和饮本身就是由温度的区别的 。
中药一定要趁热喝吗 中药该怎么喝

文章插图
延伸阅读:服用中药的禁忌
忌萝卜
服用中药时不宜吃生萝卜(服理气化痰药除外),因萝卜有消食、破气等功效,特别是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类中药时,吃萝卜会削弱人参等的补益作用,降低药效而达不到治疗目的 。
忌浓茶
一般服用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里含有鞣酸,浓茶里含的鞣酸更多 , 与中药同服时会影响人体对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减低疗效 。尤其在服用“阿胶”、“银耳”时,忌与茶水同服,同时服用会使茶叶中的鞣酸、生物碱等产生沉淀,影响人体吸收 。如平时有喝茶习惯,可以少喝一些绿茶,而且最好在服药2~3小时后再喝 。
忌辛辣
热性辛辣食物性多温热,耗气动火 。如服用清热败毒、养阴增液、凉血滋阴等中药或痈疡疮毒等热性病治疗期间,须忌食辛辣 。如葱、蒜、胡椒、羊肉、狗肉等辛辣热性之品,如若食之,则会抵消中药效果,有的还会促发炎症,伤阴动血(出血) 。
忌生冷
生冷食物性多寒凉,难以消化 。生冷类食物还易刺激胃肠道,影响胃肠对药物的吸收 。故在治疗“寒症”服中药如温经通络、祛寒逐湿药,或健脾暖胃药 , 不可不忌生冷食物 。
忌油腻
油腻食物性多粘腻,助湿生痰 , 滑肠滞气,不易消化和吸收 , 而且油腻食物与药物混合更能阻碍胃肠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 。服用中药期间,如进食荤腻食物,势必影响中药的吸收,故对痰湿较重、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粘度以及肥胖病等患者更须忌食动物油脂等油腻之物 。
忌腥膻
一般中药均有芳香气味,特别是芳香化湿、芳香理气药,含有大量的挥发油 , 赖以发挥治疗作用,这类芳香物质与腥膻气味最不相容 。若服用中药时不避腥膻,往往影响药效 。如鱼、虾、海鲜腥气,牛羊膻味 。对那些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疮疖、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炎患者,在服用中药期间必须忌食腥膻之物,还应少吃鸡、羊、猪头肉、蟹、鹅肉等腥膻辛辣刺激之发物 。因为这类食物中含有异性蛋白,部分病人特别敏感容易产生过敏 , 从而加重病情 。
【中药一定要趁热喝吗 中药该怎么喝】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