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2022最惨破发诞生,埋了七家VC/PE

投资|2022最惨破发诞生,埋了七家VC/PE
文章图片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投中网(ID:China-Venture) , 作者 | 陶辉东 , 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
“入行以来 , 从没遇到行情这么差的时候 。”一位从业近十年的FA , 不久前这样向投中网形容当下的一季市场现状 。
2022年以来二级市场的剧烈下跌 , 让很多一级市场的投资人也开始怀疑人生了 。去年底以来 , 一批公司上市后的市值 , 已经跌至上市前估值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 。这位FA无奈的表示 , 对一些项目 , “现在已经没办法估值了” 。
在持续几年高歌猛进之后 , VC/PE市场在这个春天迎来了一次急刹车 , 数据显示募资、投资活动都出现了明显下滑 。面对此情此景 , 有投资人表示2022年的任务是躺平 , 也有些投资人还在继续“卷” 。
2022年最惨破发诞生 , 埋了七家VC/PE2022年4月8日 , 电子测试测量仪器厂商普源精电登陆科创板 , 首日下跌34.66% 。在破发不断的2022年 , 普源精电再次刷新了A股首日跌幅纪录 。打新者中一签亏一万 , 信心已被击穿 。
一同被击穿的 , 还有普源精电背后VC/PE们的成本线 。普源精电是国内首家具备通过搭载自研芯片实现4GHz带宽和20GSa/s采样率的高端数字示波器产业化能力的企业 , 打破了高端数字示波器领域的国外技术垄断 。早在2020年 , 普源精电的A轮及A+轮一共融了4.5亿元 , 引进了七家投资者 , 大牌VC/PE云集 。A+轮时估值已经升至40亿元 , 折算单价为43.74元/股 。而4月8日收盘 , 普源精电的股价仅为39.78元/股 。
投资|2022最惨破发诞生,埋了七家VC/PE
文章图片

来源:普源精电招股书
一些分析认为 , 普源精电破发它深陷亏损有关 , 2020年、2021年普源精电分别实现净利润-2716.64万元、-389.77万元 。不过 , 普源精电亏损的主要原因是普源精电从2020年开始实施大规模的股权激励 , 2020年股份支付8,139.21万元 , 2021年上半年又支付了4,603.90万元 。剔除股权激励成本之后 , 普源精电的盈利能力并未下滑 。
还有一些分析把普源精电破发原因归结为定价太高 。2020年、2021年上半年普源精电营收分别为3.54亿元、2.12亿元 , 4月8日收盘时48亿元的市值并不算低 。按这种说法 , 2020年时一众VC/PE给出的估值就是严重不合理的高估 。
然而如果 , 把时间往回倒3个月 , 2021年12月另一家通用测试测量龙头鼎阳科技上市时 , 曾收获了首日大涨128%的好成绩 , 市值最高时超过130亿元 。鼎阳科技2020年营收2.21亿元 , 与普源精电主营相似、规模相近 。目前 , 鼎阳科技股价也已经腰斩 。时隔短短3个月 , 两家公司IPO的不同命运 , 显示资本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多么剧烈的变化 。
迷茫的投资人不知不觉间 , 新股破发在2022年已成为常态 。
简单浏览一下数据 。2022年一季度 , A股共有86只新股上市 , 其中20只首日破发 , 占比23% 。其中 , 仅3月份A股就有12只新股首日破发 , 占同期总IPO数量的32% 。如果考虑上市之后的累计跌幅 , 那么2022年已有38只出现破发 , 占比达到45% 。截至4月8日 , 4月份以来A股的5只新股中有3只处于破发状态 。这两年“新股神话破灭”已经喊了很多遍 , 如今总算成真了 。
港股就更不用多说了 , 一方面是IPO规模的锐减 , 2022年第一季度港股共有16只新股登陆港股 , 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50%;由于缺乏大型IPO , 16只新股的总筹资额仅138亿港元 , 同比下降89.9% 。其次是破发率居高不下 , 截至一季度末破发率为61.5% 。
在汹涌的破发之下 , 类似普源精电的估值倒挂已经屡见不鲜 , 过去两年的资本市场可以说是专治各种不服 , 一个接一个的把VC/PE行之有年的那套定价体系给粉碎掉 , 让投资人陷入了迷茫 。
最惨的当然是互联网 。4月8日知乎通过港交所聆讯 , 即将在香港二次上市 。目前知乎在纽交所的市值只有15亿美元 , 而知乎2019年F轮融资时的估值是34亿美元 。这意味着百度、快手、京东、阿里、高盛等知乎的后期投资者都处在巨亏状态 。投了知乎D轮的今日资本则徘徊在盈亏线上 。
其次是消费 。奈雪的茶Pre-IPO轮融资时 , 曾有投资人向投中网信誓旦旦的预测上市后至少值300亿 。然而 , 2022年3月 , 奈雪的市值跌到了60多亿港元 , 已经接近它2018年B1轮融资时的估值 。2021年的C轮融资中 , 奈雪的估值超过100亿元人民币 。对此 , 这位投资人虽坚持认为奈雪“肯定不止这个价” , 但也承认消费的投资逻辑发生了重大变化 。
同样惨淡的还有生物医药 , 尤其是未盈利的创新药企业 。科创板上最近一个估值倒挂的创新药企是3月23日上市的首药控股 , 其2020年第三轮融资时估值超过50亿元 , 而目前市值仅35亿元 。港股的18a板块更是估值倒挂的重灾区 , 从事罕见病疗法研发的北海康成 , 上市前估值34亿元人民币 , 目前市值20亿港元;从事创新型肺部疾病疗法研发的堃博医疗 , 上市前估值47亿元人民币 , 市值仅15亿港元 。
当下的市场让一些投资机构感到左右为难 。在一二级市场估值严重倒挂的情况下 , 上市可能意味着从浮盈到浮亏 。有的投资人年前就跟投中网“预告”即将有项目IPO , 但最近却表示已经推迟到下半年 , 以“等待行情回暖” 。
当然 , 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拖得起 。一位投资人向投中网表示 , 他所在的机构接下来有两个项目即将交表 , 虽然他坦言“目前的行情下 , 上市未必是好事” , 但创始人与部分股东的有对赌 , 因此不能推迟上市 。
谁有躺平的资格?相比于要不要上市 , 分歧更大的是要不要投资的问题 。
部分受冲击最严重的赛道已经开始降估值 。一位关注TO B的投资人向投中网表示 , 目前企业服务赛道的头部公司基本在估值打7折、8折去融资 , 份额还没人抢 。而细分赛道的二、三名就算降估值都融不到钱了 。因此 , 他认为目前是布局优质资产的好时机 。
在更多赛道 , 估值还没有完全松动 。
一位头部人民币基金合伙人向投中网表示 , 好项目的竞争依然激烈 , 估值还是很高 。他分析道 , 一方面 , 过去几年中国创投市场持续处于募资高位 , 存量基金规模越来越大 , 这些钱三、五年内必须投出去;另一方面 , 因为各种原因 , 美元基金不再像过去那样投资以赴美上市为目标的企业 , 转过头来也开始投资瞄准国内上市的项目 , 进一步加剧了竞争 。
他总结当下的矛盾心态:“目前一级市场的标的价格并没有完全反映二级市场的市值 。不投吧 , 优质标的本来就很稀缺 。投吧 , 可能等到上市时的市值就倒挂了 。”
一位FA向投中网吐槽当下的市场是“表面热闹” , 意思是投资人们表面上依然是非常的积极 , 显得好像很热闹 , 但实际上却不动真格 。从春节以来 , 他手头的几个案子都没有进展 。
目前美元基金在收缩投资已经众所周知 , 甚至有些机构直接暂停了投资 , 发了TS的也搁置起来 。人民币基金这边 , 一些机构内部也在吹风今年要收缩战线 。一位来自某主投创新药的小型VC的投资人告诉投中网 , 他的老板年初对他们说 , 今年的工作安排是“躺平” 。
但是“躺平”哪有那么容易 , 优质项目依然要抢 。一位主要看生物医药的投资人向投中网表示 , 现在的行情下好公司融资不那么积极了 , 它们宁愿推迟融资而不是降估值 。他不久前投资了一家创新型医疗器械公司的Pre-IPO轮 , 估值并不低 , 按照当下的二级市场的行情 , 他估算该项目如果上市应该是“不赚钱但也不至于亏钱”的状态 。但是 , 外面依然有几个亿的资金追着它想跟投进来 。如果上市前再开一轮 , 估值应该还会有所增长 。
【投资|2022最惨破发诞生,埋了七家VC/PE】尽管二级市场一盆冷水浇下 , 2022年资本内卷的大趋势却并没有变 。根据中基协的数据 , 截至2022年2月底 , 中国存续的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是13.2万亿元人民币 , 在2015年底这个数字仅为3万亿元 。这期间 , 大部分头部机构的管理规模实现了翻倍甚至翻几倍 , 中生代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冒出 。投资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在这场极限竞速当中 , 谁会成为那个不幸的掉队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