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鸡毛|【二〇二〇·冬】读书笔记

2020.11.04
《虎妈战歌》蔡美儿
这本书也许在某些人眼里是育儿心经。。
我倒不是对养孩子感兴趣,我只是对蔡教授感兴趣:它差不多也是蔡教授的小自传。
书里有些观点,我还是很欣赏的。

【一地鸡毛|【二〇二〇·冬】读书笔记】?绝不要因为畏惧而放弃自己的尝试。在我过去所做的事情中,那些我曾经害怕去尝试的事情,其实才是最有价值的。
? 不谙世事的孩子有时会极其残忍无理。
?我珍视世界大同、五湖四海的理念,确信女孩子要接受不同文化的熏陶。
?写作的过程充满了自我的剖析和诊疗。
?生命是如此短暂,如此脆弱。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抓住每一次呼吸、每一个短暂的瞬间,去体验更多、得到更多。
2020.11.11
不好好学习,谈什么诗和田野,去了远方一样也是苟且……这么犀利的话,当然不是我先说的,摘自一位吉大法学女教授的微信公众号。
2020.12.4
  • 《八卦医学史:不生病,历史也会不一样》宁方刚
当一个蠢货掌握了话语权,偏偏又满腔热情和正义感,又极富行动能力,他就可以去危害社会了。(用在一些乱七八糟的媒体身上简直不能再合适了。。)
高二时候开始看这本书,奈何某APP必须收费才能看,便只好放下了。再想起来这本书时,人已经大四了。我始终记得这位烧伤科医生作自序的那个故事:一名工人追随自己的老板创业多年,在一次爆炸事故当中被严重烧伤。初送进医院时,这位老板还有工人的妻子泪雨涟涟,乞求医生一定要治好他,花多少钱都无所谓,只要人能够活。因为工人烧伤严重,治疗时间自然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然而,令这位医生落泪的,不是眼前的技术工作难度,是人心,经不起考验的人心。渐渐地,老板失去了耐心,对着一脸几天都在与死神搏斗的医生说尽难听话,最重要的是家属对此默不作声。毕竟,这位病人如果真的活过来,意味着这位老板要负责后续一切费用(烧伤修复云云的,也没太懂,应该很需要钱吧),意味着这位结发妻子可能要终身照顾这位坚强走过鬼门关的残疾人,如此来看,离去是对他们的解脱。最后,这位医生成功救活工人,他在书里说道,他不会向那位工人讲述他昏迷时的一切,这位工人将继续拥有一位待下属如手足的好老板,一位结发情深的好妻子。
高中时候看这个故事,内心汹涌澎湃;大学时看这个故事,不能说波澜不惊,已经淡然很多了。似乎因为有幸拜读过蒋勋的书,知道了一点怜悯,知道人本来就是孤独的,似乎整个世界也没有多少人愿意沉下心感受别人的痛苦,思考别人的顾虑,甚至没多少人愿意静下来了解自己,何谈别人呢。
与此同时,正在看when breath becomes air(《当呼吸华为空气》全英文版),也是一位医生写的,只是这位医生完成这本书之后不久,便不在人世了。
  • 《孤独六讲》蒋勋
  • 如果你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在群体文化中,婚礼丧礼都是表演,与真实的情感无关。
  • 人生在世,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叔本华《人生智慧箴言》
  • 共同的语言是误会的开始。我们会和人吵架、觉得对方听不懂自己的心事,都是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语言。(照这个思路下去,还真得好好练连英语口语,和人急眼时候可以用用,反正对方也听不懂……)
  • 孔子:“巧言令色,鲜仁矣。”孔子认为,仁是生命里最善良、最崇高的道德,而一个语言太好、表情太丰富的人,通常是不仁的。
  • 写小说最大乐趣在于,创作者可以莫须有之名,去组合人类尚且无法探讨的新领域。
  • 对人性的物质才是使人变坏的肇因,因为她不懂悲悯。
  • 孤独是一种福气,怕孤独的人就会寂寞,愈是不想处于孤独的状态,愈是去碰触人然后放弃,反而会错失两千年来你寻寻觅觅的另一半。
  • 孤独是不孤独的开始,当惧怕孤独而被孤独驱使着去找不孤独的原因时,是最孤独的时候。
  • 语言的暧昧性就在于此,它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既精确又误导。
  • 最好的文学就是在于语言的精准里制造语言的暧昧。
  • 成熟的爱是依靠不是依赖,依靠是在你偶尔疲倦的时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依赖则是赖着不走了。我们常常把伦理当作依赖,子女对父母、父母对子女都是。
  • 《半生缘》张爱玲
    稼穑艰难:形容农耕的劳苦。
  • 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 快乐的回忆容易感到模糊,而刺心的事情—尤其是小时候觉得刺心的事情—是永远记得的,常常无缘无故地就浮上心头。
  • 太剧烈的快乐与太剧烈的悲哀是有相同之点的—同样地需要远离人群。
  • 往往越是残暴的人越是怯懦,越是在得意时候横行不法的人,越是禁不起一点挫折,立刻就矮了一截子,露出一副可怜的脸相。
  • 她觉得她是整个一个人都躺在泥塘里了,还有什么事是值得计较的。什么都没有多大关系。
  • 要是真的自杀,死了倒也就完了,生命却是比死更可怕的,生命可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变得更坏,更坏,比当初想象中最不堪的境界还要不堪。
通篇看下来的两次毛骨悚然:第一次是曼桢留宿姐姐家、第二次是六安沦陷张豫瑾太太被害,因为曼桢真的选了张豫瑾那就是她的下场,当然她肯定不会选……
张豫瑾是一个很奇怪的存在:好像是什么都好,但是却事事不顺。作者借此想说明什么呢?世态炎凉?时局动荡?也许只是一个符合一般言情小说套路的男二号(温柔、有气质),激起男主和女主的矛盾。话说回来,所有小说、电影、电视剧大抵如此,总结下来就是“制造矛盾-解决矛盾”。
电影《半生缘》删减掉很多小说里的片段,似乎是给张爱玲的读者定制的。不知道对于那些丝毫没看过这本书或者张的其他小说的人来说,看这个电影是什么感觉。
2020.12.13
  • 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2020.12.18
看完了《when breath becomes air》。人生中读完的第一本英文书,内容和阅读上都是沉重的。书里有很多医学专业词汇,比如说:麻醉师、毒理、宫缩……
世事无常。一场病就把保罗辛苦积蓄的一切全部毁灭了,人在苦难面前总是渺小的。
以为看书可以佯装不知生活的艰辛,其实个别书不见得比眼下的生活轻松多少,因为它带来了你对未来的恐惧与迷茫。而后,解铃还须系铃人,不然怎么认识世界。
2020.12.22
看完了《孤独六讲》,文段摘抄如上。
19号到21号期间看完了两部纪录片,分别是《地球公民》《尖端医疗的背后》,醍醐灌顶----我们的世界不仅不完美,而且触目惊心。
如果人人都动手准备食材做自己的肉食晚餐,那么人人都将会是素食主义者。
尖端医疗、新科技带来的医疗变革不全是好的,因为“新”意味着技术还不足够成熟,而M国作为一个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大国,却是存在重大隐患的,这个隐患就是曾经的发动引擎,即资本、富人。
2020.12.25
听完了台湾老师李政轩的《多元统计分析》(共13集)。这个稍微偏机器学习一点,讲得很详细,只是后面赶时间没能太展开。真的比大陆某些学校某些老师把PPT念得像诗歌朗诵的僵尸课好太多了。
连着之前崔老师的课,一路纸质笔记下来,终于把60页的笔记本败坏完了。
2021.1.1
  • 《春宴》安妮宝贝
    老实讲,这本书里面的很多观点是我不认同的,作者应该也不甚在乎别人认不认同吧。就像某条豆瓣点评所说的那样,作者主要是在借主人公表达自己对于感情、个体、社会的看法、理解和感受。书里的女主人公都很special,exotic,“遗世而独立” ,简称“仙女”,“忧伤的仙女”。她们有着(也许是自以为的)别人无法理解的哀伤、抑郁、痛苦,于是避开和俗人的接触,连她们的恋爱对象(在她们看来)都是俗不可耐的。。。我觉得这就是神逻辑,要是仙女就不会受人小恩小惠就感动无比(她们称之为心灵上的默契带来的触动);要是真的仙就不会再三强调自己作为第三者需要稳定归宿,你非离婚不可(她们称之为纯粹的情感需要倾心的付出,而我始终想不通这和普通鸠占鹊巢的第三者有什么区别);要是真的超脱于俗世,为什么非要怂恿人家开车到冰面上之后坠湖拉着人家不放手(这大概就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深刻内涵吧,我不是很懂),诸如此类很多很多。
    我不觉得“孤独”就一定是坏事,为什么非要寻死觅活地找、找不到就乱结婚(女主人公以各种理由在书里结了三次婚,同居一次),我想她一定没有看过蒋勋的书,她应该去看看的 。英国一个很出名的纪录片《人生七年》中布鲁斯,简直就是小天使、男神一样的存在,也是等小五十才找到伴侣的,老来得子,但很幸福。
    如果我妹将来如上述“仙女”一样发展的话,我一定会提醒她去医院找医生看看膝盖。因为这些问题用膝盖想想就可以了,如果不得解的话,那么一定是膝盖出了毛病。
    当然这本书也不尽然全是糟糕的。我比较欣赏的地方是,通篇语气平淡,只用逗号、句号。生活本该就是如此波澜不惊,没有大喜,也就没有大悲。
  • something else
    这期间零零散散翻了很多书,有中文的、有外文的,而且都很难啃。比如说《邓小平时代》(目前看了大概25%的样子)还有一系列关于马克思的解说等书,又总是开小差看纪录片,毕竟看视频确实比看书来得轻松些。
    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现在看到【56岁】了。短短几个小时,看完别人的半生,禁不住会感觉自己的日子如此难熬。つ﹏?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