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诺萨克斯怎么样?
他不是一个优秀的神经科学家,还有点不走运 。一般来说,神经科学的日常研究包括做实验,写论文,清空各种动物的大脑,试图得到一些颠覆认知的发现 。但他不擅长做实验,没有重量级论文,连极其珍贵的样本都装不下 。和很多努力的普通人一样,他努力成为科学上的成功样本 。——他努力学习解剖学,成绩还是最后一名 。做了一个很好的实验,却在骑摩托车的时候丢失了数据报告;去医院实习,总是给别人添麻烦 。虽然他没有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成功,但他的名字却传遍了全世界,甚至登上了太阳系的一颗小行星 。他就是英国神经学家奥利弗沃尔夫萨克斯 。骑着摩托车的萨克斯|出生于thepsychologist.bps.org.uk的萨克斯1933年出生于英国伦敦的一个知识分子中产家庭,父母都是伦敦的名医 。他是祖父级发明家 。他在19世纪末拥有大量发明专利(主要是电灯) 。就连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也时不时去拜访他 。其他七大姑八大姨基本上都是当时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或教育家,甚至还有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欧曼 。别人的家庭聚会是为了吃喝,自己的家庭聚会是为了学术交流 。你可能会想,生长在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科技之家,萨克斯的科研之路应该是稳定的,没有悬念的 。一开始萨克斯的父母也是这么想的 。毕竟孩子生来就是一个好奇宝宝 。识字后最喜欢去的地方是门右转的图书馆 。他整天追着他的叔叔婶婶问问题 。他三四岁的时候就能问出“糖为什么会溶解,电是怎么流动的,金属为什么会发光”之类的高质量人类幼崽,直到得到满意的答案才罢休 。他是个好科学家 。1940年萨克斯一家合影,左下角的幼童是萨克斯|来自钨叔3360回忆一个化学少年时代 。但就在萨克斯刚满6岁上学的时候,两个噩耗突然从天而降:二战开始;他们是犹太人 。这意味着萨克斯将告别快乐的童年 。德军虽然没有真正打到英国本土,但还是对伦敦这样的中心城市进行了惨无人道的轰炸,就连他们选择的学校也被炸成了碎片 。萨克斯的父母要去救治伤员,萨克斯和哥哥在政府的安排下被送到英格兰中部一所偏远的寄宿学校 。结果成了萨克斯终身的阴影 。战乱之下物资匮乏,让原本善良的校长变得异常贪婪暴戾 。他把家长送给孩子的食物全部没收为己有,用萝卜和甜菜根喂动物作为学生的一日三餐 。不仅如此,他最大的乐趣就是打孩子,尤其是像萨克斯这样低年级的犹太孩子,拐杖打折,父母赔钱 。小时候萨克斯的爸爸经常带着萨克斯去游泳| oliversacks.com本该教书育人的学校充满了暴力和压抑,萨克斯仿佛身处人间地狱 。直到四年后,战争出现转机,萨克斯才再次回到他在伦敦的家 。表面上看,萨克斯的学习热情还是很高的,时不时会向亲戚请教问题 。但四年的身心创伤可能已经无形中改变了萨克斯的想法 。他的行为逐渐变得越轨 。萨克斯第一次参加英国童子军是为了学习野外生存技能 。结果他没学到多少技能,却成了大家一天到晚的拖累 。有一次,他面粉用完了,就拌了一把水泥给大家烤面包 。教练夸他前脚手感好,后脚被打掉两颗门牙 。
后来,萨克斯在家里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化学实验室,倒出各种试剂 。他虽然没有炸自己的房子,但也到处乱七八糟 。他故意把家里买的鲜鱼抹上三甲胺(有鱼腥味的化学物质),躲在角落里看妈妈捂着鼻子怎么把它们扔进垃圾桶;有一次,我做了一瓶剧毒氢氟酸,足够全家人去领盒饭 。最后,他的父母再也受不了了 。他们渴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继承家业,成为医生,而萨克斯中学读完还整天闲荡 。他们觉得是时候送萨克斯去练习解剖,和尸体培养感情了 。结果萨克斯第一次走进太平间就差点晕倒 。面对眼前的尸体,他无法关闭自己的感情,只是把它当成了教学道具 。每一刀都是煎熬,结果这一个月他一条大腿都没切到 。青春期的萨克斯对解剖学产生了心理阴影|来自钨叔:回忆一个化学少年时代父母的过度操作并没有激发萨克斯对解剖学的兴趣,反而让他排斥外科 。他试图把化学作为一门奇妙而不流血的学科来学习,但他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 。抵制无效的萨克斯只好向隔壁的牛津大学申请学习生理和生物,准备学医 。萨克斯上大学没多久,却在一次父子对话中透露了自己的秘密 。父亲无意中在谈话中提到萨克斯没有女朋友 。“你更喜欢男生吗?” 。萨克斯想了想,也承认了 。他要求他的父亲不要告诉他的母亲 。要知道,在当时的英国,同性恋被视为重罪 。如果被发现,要么坐牢,要么被化学阉割 。当时连为英国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图灵都没能活下来 。——他在被迫接受激素注射后死亡,吃了沾有氰化物的毒苹果 。但是萨克斯的父亲食言了 。萨克斯的母亲当场崩溃,在楼梯上尖叫,甚至绝对地告诉萨克斯:“我希望你从未出生 。”得知萨克斯是同性恋后,我妈表达了明显的仇恨 。萨克斯的姨妈Lennie(图中女)无条件接纳了他,并鼓励他成为后期作家|themarginalian.org在此之前,萨克斯和他母亲的关系非常亲密 。他的母亲那时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医生了 。她希望萨克斯能像她一样成功,但萨克斯似乎几乎什么都没做,还惹了不少“麻烦” 。萨克斯不仅不受家人欢迎,学习也不成功 。他什么都不会,经常跑偏,同情心太强,承受不了医院里各种血和你将何去何从的悲痛,费了好大劲才拿到医生执照 。寻找
不到人生方向的萨克斯屡屡碰壁,为了逃避现实,他决定离开家乡,在27岁那年独自飞往美洲大陆寻找未来 。灰暗岁月初到美洲的萨克斯过得也并不如意,由于没什么别的技能,他只能选择在医院找工作混口饭吃 。家庭和学业双双不如意,再加上萨克斯生性腼腆自信心不足,他开始幻想自己如果拥有强壮的身体,就能获得自信,所以逢周末假日就疯狂健身和飙车 。接下来的几年中,只见他:健身海滩练就八块腹肌,纽约街头飙车两轮飞骑;五百斤深蹲猛夺加州第一,十万里车程畅游美洲大地 。萨克斯进行举重训练的威尼斯海滩|Oliver Sacks Foundation其实客观地说,萨克斯也不是没认真尝试过科研,他是真心想当科学家,但仿佛冥冥之中总有某种力量在阻止他:大学时他曾经努力克服心理障碍恶补解剖,结果成绩还是倒数第一;毕业后主动找了个实验室研究动物神经受损,谁知遇到坑导师啥也没做出来,化抑郁为食欲把自己吃成个大胖子;后来去医院实习,毛手毛脚不是打碎这个精贵仪器就是弄丢那个珍稀样本……除了科研压力,他的爱情之路也一直不顺利 。在一段没有结果的单恋后,他认为自己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和别人产生感情了,常常一个人呆在家里,也不参加学业活动 。反正每一次努力,换来的总是打击 。到后来,他沉沦到靠嗑药来放飞自己,什么禁药、大麻、LSD,通通都往肚里吸 。那时的萨克斯,常常觉得自己多半活不过35岁了,他恨宗教,恨父母,恨英国,恨这个让他反复痛苦的世界 。觉醒但就在1967年,34岁的萨克斯在一次服用过量精神药品差点丧命之后,终于幡然醒悟了 。他不想死,他还做想点有意义的事 。从6岁起,他就热爱数字,到了10岁,他着迷于金属和矿物,再往后,各种元素、动植物和人类这些世界的大门向他敞开 。在成年后到现在,似乎世界的大门就关上了 。如果科研的方式打不开这些大门,那就换一种方式 。他戒掉了鬼火摩托、精神药品以及其他不着边际的爱好,开始仔细规划未来 。在骑摩托车的时候,萨克斯还丢失了他的实验数据报告,报告纸漫天乱飞|Oliver Sacks: His Own Life他盘算了一下,医学领域里,他最喜欢研究的是大脑和神经病;而在技能点上,他虽然不擅长做手术和做实验,但常年坚持阅读涉猎广泛,文学创作总能高人一等 。那么将二者结合一下,不就是“把神经病写成故事”嘛 。目标有了,萨克斯立即付诸行动 。当时,由于萨克斯经常闯祸,堪称“实验室扫把星”,领导就劝他少做点试验,多去病房去坐诊 。于是他就来到当地一个偏头痛诊所兼职当门诊医生 。这个大多数科研人员唯恐避之不及的苦差事,为萨克斯开拓了一片新天地,让他体验到实验室里从未有过的自信 。早年的不幸经历让萨克斯更容易与病人产生共情,尤其和神经病人聊得特别起劲,越聊越精神 。这无形之中帮助他了解到病人的更多情况,既能更好地帮助病人,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 。受十九世纪医学作者爱德华·利文宁(Edward Liveing)的著作启发,他写了一本自己的科学故事,记录偏头痛诊所里的“临床轶事”,手稿刚刚完成就得到了同行专家的强烈批评,尤其他的顶头上司、美国神经病学协会头痛科的主席阿诺德·P·弗雷德曼(Arnold P Friedman)反应更是激烈,弗雷德曼认定萨克斯擅用自己医院的病人写书是想挑战他的权威,一气之下解雇了萨克斯 。偏头痛患者视野里会出现一些扭曲的光环,这是艺术家根据偏头痛所创作的画作|Petrie Serrano但不管怎么说,这本《偏头痛》正式出版之后,还是受到医学界以及大部分媒体的好评,甚至连他的老母亲都读得爱不释手,看完催他赶紧更新第二本 。萨克斯受到莫大的激励 。如果说嗑药获得的只是虚假而短暂的快乐,那么写作给他带来是真实而长久的成就感 。所以即使被诊所开除,萨克斯也没有停步 。事实证明,写作是他生命里的救生绳 。他抓住了它,得以从灰暗岁月中脱身 。在准备第二部作品时,他回到了英国 。一整个夏天,他都在家中写作,他的妈妈会看他的手稿,并且帮他一起修改,给出建议 。是写作,让他和妈妈重新连接到了一起 。如果说《偏头痛》只是牛刀小试,那他的第二部作品《觉醒》(Awakenings,也译作“睡人”)可谓大获成功 。这部书同样取材于萨克斯的亲身经历 。离开偏头痛诊所后,萨克斯长期在贝丝亚伯拉罕医院当医生 。在那里,他遇到了数十位嗜睡性脑炎的后遗症患者 。这种脑炎又被称为“昏睡病”,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席卷全球,杀死了成千上万人 。一些看似痊愈的人,几十年后又会患上类似帕金森一样的综合征,状态似睡非睡,行为诡异万分 。萨克斯和嗜睡性脑炎的后遗症患者,患者的状态似睡非睡,行为诡异|Awakenings当萨克斯走近这些患者时,顿时感觉自己就像来到了一个古老的热带丛林,什么梳毛、挠手、舔舐、吸吮等奇怪动作,加上呜呜啊啊的奇怪叫声,各类史前猿类行为一应俱全 。萨克斯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想探究这种疾病的特征以及可能的救治方法 。在当时,科学界已经确定帕金森病人的大脑缺乏多巴胺递质,有人尝试通过给患者补充多巴胺的前体——左旋多巴来改善病情,并且获得了初步的成效 。萨克斯想到昏睡病和帕金森的症状有一些相似之处,没准也能有效呢?于是他就申请了临床研究,从1969年开始进行双盲试验 。没想到短短几周内,左旋多巴就开始起效了,病人的诡异行为逐渐消失了,人类的灵魂又再次回到了他们的身体里 。萨克斯见状兴奋不已,立即扩大了试验范围,不久后,病人们纷纷奇迹般地从痴呆昏睡的状态中 “觉醒”了!许多人暂停了几十年的生命又再次开始流动,甚至能像正常人一样说话写字唱歌打牌,曾经沉闷的病房焕发着勃勃生机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奇迹只是昙花一现 。一段时间后,病人们纷纷开始出现不良反应和药物耐受,不论萨克斯如何调整剂量,都无法阻止他们再度变得呆滞和昏睡,原本看到一点希望的病人家属们又再度陷入绝望……是的,萨克斯仍然没能摆脱试验的诅咒,他又失败了 。不过这一次,他承受住了各界的打击 。他的内心仿佛也经历了一次“觉醒”,意识到作为医生不应只关注“病症”,而忽视对病人自身的关心 。尤其神经疾病在当时基本无药可治,倾听和安慰或许才是最好的治疗 。试验一开始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病人恢复了正常,但这个奇迹并没有维持很久,病人再次陷入昏睡|Awakenings萨克斯将这些昏睡病人的经历写成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希望世人能够从中获得启示,珍惜眼下,在无法抗拒的悲剧中保持乐观 。这本《觉醒》一经出版就立刻成为畅销书,受到读者们的热捧,后来被拍成了纪录片和电影风靡全球,荣获多项奥斯卡奖题名 。华盛顿邮报评价道:“《觉醒》不仅是一部惊人的病历故事合集,还是一部回忆录,一部道德文集和一部罗曼史……是一部天才之作 。”自此,一颗神经科学界的文坛巨星冉冉升起 。写到看不见纸为止成名之后,萨克斯的事业也渐入佳境 。从一个无人问津的神经病讲师一步步升为临床教授,并成为贝丝亚伯拉罕医院的当红神经科医生 。他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看病和写作上,每天有18个小时都在疯狂工作 。他遇到各种各样光怪陆离的神经病人,甚至有很多读者粉丝写信来咨询病情 。比如有一个音乐家找到他,他的视力完全没问题,但无论如何也认不出人脸或手套之类的东西 。他总把自己的太太看成一顶帽子,抓住妻子的头想往自己头上戴,或是把消防栓认成邻居小孩的脑袋 。原来,他因为糖尿病造成脑部负责处理图像的区域出了问题,无法识别面孔和景物 。还有一位晚年失明的老太太,有天突然说自己在清醒时看到一群穿着东方服饰的人在楼梯里上上下下地行走,其中一个男人朝她微笑,露出巴掌大的牙 。医院的护士听完都以为她疯了,但萨克斯诊断后告诉她,她的神志没有任何问题,只是得了一种失明后的幻视:邦奈特症候群(Charles Bonnet syndrome) 。老太太这才放心 。Charles Bonnet在1760年记录了这种因视力下降,大脑产生幻觉的症状 。这种症状后来在1937年被命名为邦奈特症候群|litfl.com另一位视力受损的妇女,她的幻视景象更加奇特:她时常看到眼前的人或者道路突然分裂成许多个,然后过了一会儿就会像风琴合拢那样再折叠在一起 。这类邦奈特症候群其实是颞下视觉皮质在作祟,这里的细胞群存贮着各种各样的影像,正常情况下只在梦境和想象中出现,而当视力受损或失明后,失去控制的细胞有时就会把这些影像剪辑拼接再加点特效,在大脑后台播放出来,于是造成幻视 。就这样,萨克斯一边研究,一边记录,在完成《觉醒》之后的几十年里,他接诊不停,笔耕不辍,努力将专业的科学知识和生动的故事融为一体 。陆续写下《错把妻子当帽子》《色盲岛》《幻觉》等著作 。甚至连他本人的一些伤病经历也成了宝贵素材 。有一年他去挪威旅行,结果不小心被一头公牛顶下悬崖,左腿严重摔伤,像意大利面一样拧在一起 。伤好之后,他有很长时间都无法正常控制这条腿 。他将这段医患对调的经历写成了《单腿站立》 。后来,他的右眼患上黑色素瘤,在治疗过程中丧失了立体视觉,这再次激发了他的灵感,在仔细调查和研究自己之后,又创作出一部《心灵之眼》 。2007年,哥伦比亚大学聘他为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教授,还专门为他创建了一个新头衔:“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家”,并且为了表彰他在音乐治疗上做出的贡献,授予他首届“音乐力量奖” 。萨克斯的退休生活也过得格外精彩:除了写作,他还长年坚持游泳和弹钢琴,并且活跃于各种各样的演讲、访谈、纪录片,自编自导拍摄影视剧、音乐剧等等 。萨克斯自己出演的自传纪录片|Oliver Sacks: his own life他一生中获得了无数奖项和荣誉,被人们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 “临床作家”和“医学桂冠诗人”,英国女王授予他大英帝国勋章,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还以他的名字命名 。2015年,82岁的萨克斯被查出癌症晚期,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继续过着充实生活,同时奋笔疾书最后一本著作 。那时他已经写了几百万字,但他依然觉得和第一次写作时一样新鲜有趣 。“我会不停地写,写到再也看不见纸为止……”最终,萨克斯完成了对自己的承诺,心满意足地离去了,留下十几部著作和上千本病历笔记 。尽管斯人已逝,但萨克斯的精神财富依然在这个世界上长久传承,为无数后来人打开探索人类神经疾病的独特视角 。萨克斯在2015年拍摄的照片,当时他还在写作,于当年8月30日逝世|Bill Hayes参考文献[1]奥利弗·萨克斯.《钨舅舅》(中信出版集团,2016)[2]Oliver Sacks. On the Move:A Life(2015)[3]Oliver Sacks. Everything in Its Place: First Loves and Last Tales(2015)[4]奥利弗·萨克斯.《错把妻子当帽子》(中信出版集团,2018)[5]Oliver Sacks, MD, FRCP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0713041725/http:/www.oliversacks.com/cv.htm[6]奥利弗·萨克斯:幻觉背后的心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gOTaXhbqPQ&t;=494s[7]Oliver Sacks: his own life https://www.oliversacksdoc.com作者:莜柒编辑:小毛巾、游识猷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章插图
80年代的经典萨克斯一首经典音乐 我想追女朋友 但以前听过 但想不起名字了!萨克斯 获取女生芳心啊?! 80年代哟 那就是下面3首歌曲之一 经典歌曲 我了如指掌 专业回答 NO 。1《 the one you love 》1982年的 该歌曲是Glenn Frey唱的Glenn Frey曾是70年代美国最伟大的乐队Eagles(老鹰乐队)的核心成员及主唱之一 。1979年乐队解散之后,Glenn Frey开始单独发展,1982年发表的首张个人专辑《No Fun Aloud》产生了多首排行榜前40位的单曲,这首被公认为不朽的经典英文情歌的《The One You Love》NO 。2《careless whisper 》1984年的这首歌在近25个国家的排行榜上名列第一,世界范围内销售了六百万张 这首歌讲的是情圣乔治同时爱上了三个女孩,别人在谈论这件事情,他的正式女友知道了这个秘密,结果大家心照不宣,跳最后一个舞……,可是他是爱她的 。他不敢说话,却在心里唱着歌,交织着悔恨、伤感和表白,但一切已是无可挽回了,沉默中感情正在趋向破裂 。你会发现在人的内心,背叛和忠诚竟然是一对共生的本性NO3《Going Home”》清脆的吉他,低调的小号,Sophie Zelmani慵懒细腻的嗓音轻道出自己的一个故事:我年少时曾深爱过他,此刻就坐在我面前 。我却不知道该如何放置曾被他牵过的手,不知道该说些什么,目光忐忑不安地游离 。他是我珍藏着的时光碎片 。属于过去 。所以,我们终于成了世界上最熟悉的陌生人 。时光是无情物 。我只想逃走,逃回家,那里有我的丈夫和孩子 。我们彼此的生活,都要继续 。因为,生活和时间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责任 。Sophie Zelmani的故事是那种纯洁当中带有淡淡忧郁的颜色,没有任何的刻意和修饰,柔弱中隐约透着坚强 。我喜欢这样的音乐,但我不喜欢这样的忧伤 。希望,我最后是握住了你,而不是一个人走后来的那段路 。没有任何音乐背景的Sophie Zelmani在14岁时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把吉他 。差不多10年以后,她开始陆续将自己录制的音乐寄给各家唱片公司 。从1995年以一曲“Always you”,来自瑞典这个北方国度的甜美清新邻家女孩便以生活化、发自内心真诚的诗意词句,简单透澈却能直接触摸隐藏在心灵深处纤纤情感的音乐,征服了瑞典、欧陆甚至亚洲的广大歌迷 。从收录“Always you”、 “A Thousand Times”等单曲的首张同名专辑,到走红之后面对漫长的巡回演出与数不尽的访谈而感到痛苦,继而使其创作呈现出苦涩与深沉黑暗气氛的第二张专辑Precious Burden,再到即将迎向曙光、向伤感告别的第三张专辑Time TO Kill,以及后来制作的专辑,她的作品直接记录了她成长的心路历程 。她仿佛用音乐来回忆那些正要愈合但一碰还是会感到疼痛的伤口 。那萧瑟的意境,让人越听越沉醉越难以自拔 。喜欢王菲的朋友一定听了她的专辑《将爱》,里面的《乘客》便是根据Sophie Zelmani 2002年3月发行的专辑Sing and Dance中的“Going Home”一曲改编的 。
邓紫棋是如何一步步走红的?在出道之前她是干什么的?说起邓紫棋走红,那么我们首先就会想到《我是歌手》这一档综艺节目,邓紫棋参加综艺节目的时候只能算是一个三流小明星而已,但是从《我是歌手》之后,邓紫棋就开始走红,当然能够走红还是靠自己的实力,毕竟当年一首《泡沫》影响超大,之后的翻唱《存在》等歌曲也是很具有吸引力的 。和林宥嘉之间的恋情就我个人而言,我第一次知道邓紫棋这个人的时候还是当年和林宥嘉之间的恋情被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个人还是很喜欢林宥嘉的歌,之后才知道邓紫棋这个人,当然那个时候不知道她原来也是唱歌的 。第一阶段是在港台地区的走红邓紫棋在2008年就出道了,当时她年仅16岁 。在事业的最初几年,邓紫棋更专注于在香港乐坛发展 。初出道时,她就获得了香港各大颁奖礼的新人奖 。2011年,邓紫棋在香港红馆举办了5场个人演唱会 。邓紫棋在2012年发行的专辑《Xposed》过了多项香港本地销量大奖,更是入围了第24届台湾金曲奖最佳国语女歌手奖 。登上《我是歌手》之后的,也就是在《我是歌手》上再次知道邓紫棋这个人,说实话,我第一次听到邓紫棋的歌,还是觉得有点惊艳的感觉,毕竟邓紫棋的声线确实有点突出,这样的一种声线很容易让人记住 。只不过早期的邓紫棋,确实没有什么人气,说他是三流的小明星都有点过了,说十七八线怕是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自《我是歌手》之后的邓紫棋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成名,影响力也变得很大,各种音乐节目上都是她的影子,演唱会也开了个遍,人气也是蹭蹭蹭的上涨,算得上是一线歌手的级别了 。成名后的邓紫棋,无论是在音乐作品上还是在演唱会上都是十分受欢迎当然之前的和林宥嘉的恋情也是被人嘲讽的对象,毕竟当年两人相恋的时候,林宥嘉正是当红的年纪,邓紫棋则只是一个小明星,因此有了一些不好的风声,之后两人分手,还在网上互撕了一段事件,但是整体上来说,我个人对这些并不感兴趣,因此具体的也不怎么了解、也没管住太多 。因此要说邓紫棋最要感谢的就应该是《我是歌手》这个舞台了,虽然有些人说要是有足够的能力,那么舞台自然就来了 。这句话我个人不怎么认同,千里马也要有个伯乐才能够被人认识,因此一个舞台是明星能够成名的关键,否则只能被埋没 。
文章插图
孤独感,可以想不要就没有吗?孤独是一种普遍现象 。如果在街头问人们,“你们知道孤独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吗?”可能 99% 甚至 100% 的人都会说,知道 。但再往下细究,当你感到孤独时,你对社交的渴望是不是就像饥饿的人看到食物一样?能在你的大脑神经回路中检测并量化这种 “饥饿感” 吗?实际上,我们对于孤独的认识,既熟悉,又陌生 。它是一种神经学概念,貌似有理可循;但大家都不知道怎么来检测这种现象,并将之定位到特定的细胞上 。凯 · 泰伊(Kay Tye)是美国索尔克生物科学研究所(Salk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的神经科学家,这正是她的研究团队在做的事情 。近年来,大量科学文献认为孤独与抑郁、焦虑、酗酒和药物滥用有关,甚至有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孤独会让你更容易生病:它会促进长期释放荷尔蒙,从而抑制正常的免疫功能 。孤独引起的生化变化会加速癌症的扩散,加快心脏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作,甚至直接耗尽我们继续活下去的意志 。如果可以检测和测量孤独,我们就可以识别出那些有风险的人,并为新的干预措施做好准备 。许多人警告说,未来几个月,我们可能会看到新冠病毒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遍及全球 。精神病学家已经开始担心,美国自杀率和药物过量不断上升可能是由社交隔离以及焦虑和慢性压力造成的 。泰伊说道:“人人很快会意识到,社交隔离对其他心理健康也有影响 。我认为这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非常强烈和十分直接的 。”然而,量化甚至定义孤独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事实上,由于太具挑战性,神经学家们一直回避这个话题 。从本质上来说,孤独是主观的 。一个人独处一天,安静沉思的同时也能感到精力充沛;身处大城市的中心被一群人包围,或者即使有亲朋好友的陪伴,也有可能会沉浸在内心孤独的痛苦之中;与另一个城市的亲人打视频电话,可能会感觉联系更紧密了,也可能会感觉比打电话前还要孤独 。这种对孤独的认识是相当模糊的 。直到 2016 年,泰伊发表了第一篇有关孤独的神经学原理的科研论文 。在此之前,她在心理学文献中搜索与这个主题相关的其他论文时,发现包含 “细胞”“神经元” 或“大脑”等词的论文数量为零 。尽管长期以来,哲学、文学和艺术领域一些佼佼者深陷孤独中,但神经学家一直认为,孤独如何在人脑中运作的问题,无法用数据驱动型实验来解答 。因为他们都没想清楚,如何量化这种体验?以及从大脑的哪个部分入手来找到这种主观感受带来的变化?索尔克生物科学研究所的神经科学家凯 · 泰伊—MIT TR泰伊希望通过建立一个全新的领域来改变这一现状:该领域旨在分析和理解我们的感官知觉、过往经历、遗传素质和生活状况是如何与外界环境相联系的,从而产生一种具体可测量的生物状态,即孤独 。她想要确认这个看似不可言喻的经历在大脑中被激活时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泰伊成功了,这可能会催生一种新工具,用于识别和检测那些因孤独而病情加重的人,同时有更好的方法应对这场由新冠病毒引发的紧急公共卫生危机 。寻找孤独神经元泰伊的研究对象是啮齿类动物大脑中特定的神经元群,这些神经元似乎与社交互动需求有关 。为了精确定位 “孤独” 神经元,泰伊借助了她在斯坦福大学卡尔 · 戴瑟罗斯实验室做博士后时开发的一项技术 。戴瑟罗斯是光遗传学的先驱,光遗传学是一项将基因工程的光敏蛋白植入脑细胞的技术;然后,研究人员只需通过光纤把光照在神经元上,就可以打开或关闭单个神经元 。这项技术需要向大脑中注射蛋白质,还需要将光纤穿过头骨,直接植入大脑,由于侵入性太强,目前不能用于人体,但研究人员可以在活动自如的啮齿动物体内调节神经元,然后观察它们的行为 。于是,泰伊开始在啮齿动物身上展开研究 。她发现,激活一个神经元,然后监测对该神经元发出的信号做出反应的大脑其他部分,就可以追踪出协同工作、执行特定功能的细胞离散电路 。泰伊仔细追踪了杏仁核的外部联系,杏仁核是一组杏仁状的神经元,是啮齿动物和人类释放恐惧和焦虑的部位 。她还正试图在大脑的神经回路中检测和量化孤独感 。科学家们早就知道,刺激整个杏仁核会让动物因恐惧而蜷缩 。但是,通过研究杏仁核内外部错综复杂的联系,泰伊证明了大脑的 “恐惧回路” 传递的感官刺激千差万别,比之前认为的更细微 。事实上,勇气也因此得到了调节 。2012 年,泰伊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皮考尔学习与记忆研究所(Picower Institute for Learning and Memory)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当时她正在研究杏仁核与前额皮层(被称为大脑执行机构)以及海马体(负责情景记忆)之间的神经连接 。其目标是构建大脑回路路线图,这是我们理解世界,让我们的即时体验变得有意义,并对不同情况做出反应的手段 。DRN 神经元显示在多巴胺系统和下游回路中 。—MIT TR泰伊开始研究孤独,多半是出于偶然 。在物色新的博士后的过程中,泰伊偶然发现了吉莉安 · 马修斯(Gillian Matthews)的成果 。她是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一名研究生,在一次实验中,她把老鼠分开研究时有了一项意外发现:隔离似乎改变了一种叫做 DRN 神经元的脑细胞,从而推测这种脑细胞可能与孤独感有关 。泰伊立马看到了这种可能性,社交隔离的迹象可以追溯到大脑的某个特定部位 。她回忆道:“天哪——这太不可思议了!”尽管做过很多神经元研究,但泰伊以前从未遇到过与社交隔离有关的神经元研究 。泰伊意识到,如果她和马修斯能构建一个孤独感的回路图,她们就能在实验室里准确回答她想探索的那些问题:大脑是如何赋予孤独意义的?换句话说,独来独往的客观体验是如何以及何时变成感到孤独的主观体验的?第一步是要弄清楚 DRN 神经元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发挥的作用 。泰伊和马修斯注意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当她们刺激这些神经元时,这些老鼠想要与其他老鼠有社交互动的可能性要更大 。她们在后面一个实验中发现,老鼠在有选择余地的情况下,会主动避开笼子那一块,因为一进入笼子就会激活 DRN 神经元 。这表明,它们渴望社交互动更多是出于避免痛苦的想法,而不是为了获得快乐——一种类似于孤独 “厌恶” 的体验 。在后续实验中,研究人员将一些老鼠单独囚禁 24 小时,然后再把它们放回群体中 。正如所预料的那样,这些老鼠会找其他同类,而且花了很多时间与其他老鼠互动,就好像它们之前感到很“孤独” 。然后,泰伊和马修斯又把之前那些老鼠隔离开来,等它们单独生活一段时间后,利用光遗传学方法让它们的 DRN 神经元安静下来 。这一次,这些老鼠不再想要社交,就好像它们的大脑并没有感知到社交隔离一样 。科学家们早就知道,大脑里有一种类似于汽车燃油表的生物系统——一种复杂的稳态系统,可以让灰质追踪我们的基本生理需求状态,如食物、水和睡眠 。该系统是为了让我们做出旨在维持或恢复自然平衡状态的行为 。泰伊和马修斯似乎找到了一种类似于调节啮齿动物基本社交需求的稳态调节器,因此,下一个问题就是:这些发现对人们意味着什么?渴望微笑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泰伊与丽贝卡 ? 萨克斯(Rebecca Saxe)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展开合作 。萨克斯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认知神经学教授,专攻人类社会认知和情感研究 。人体实验的设计要困难得多,因为不能选用光遗传学所需的脑外科手术 。但是,可以让孤独的人看到友善的人提供社交暗示(比如微笑)的照片,然后用磁共振功能成像监测和记录流向大脑不同部位的血量变化 。而且,由于之前的实验,科学家们非常清楚要观察大脑中的哪个区域——类似于马修斯和泰伊在老鼠身上研究的那个区域 。去年,一直在萨克斯实验室监督这项研究的博士后利维娅 ? 托莫娃(Livia Tomova)招募了 40 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自认为拥有庞大的社交网络,很少感到孤独 。托莫娃把实验对象关在实验室的一个房间里,在 10 小时内禁止他们和人接触 。为了形成对比,托莫娃要求这些志愿者再参加一个 10 小时的实验,有大量社交,但没有食物 。托莫娃使用磁共振功能成像扫描仪来测量禁食和隔离一段时间后,大脑对食物和社交互动的反应 。下图的扫描显示了与奖励相关的中脑活动 。—MIT TR实验结束时,研究对象需要爬进磁共振功能成像扫描仪,观看不同的图像:一些是提供非语言社交提示的图片,另一些是食物的图片 。与泰伊和马修斯不同,托莫娃无法定向追踪单个神经元,但她可以在扫描的更大范围内追踪血流量的变化,即体素;每个体素可以显示出数千个神经元离散群体的活动变化 。托莫娃重点研究了中脑的一些区域,众所周知,这些区域富含与生成和加工神经递质多巴胺有关的神经元 。其他实验已经证明,大脑中的这些区域与 “想要” 或“渴望”某种东西的感觉有关 。当一个人在饥饿时看到食物的图像,或者上瘾时看到与毒品相关的图像,这些区域就会发光 。那么,给孤独的人看微笑的图片,也会发生同样的现象吗?答案很明显:在经历社交隔离后,实验对象看到有社交提示的图片时,他们的大脑扫描显示,中脑要活跃得多 。当实验对象感到饥饿但没有被社交隔离时,他们对食物图像的反应同样也很强烈,但对社交提示的图片则反应不大 。托莫娃说:“无论是出于对社交的渴望,还是对食物等其他事物的渴望,表现出来的方式都非常相似 。”大流行病实验了解大脑是如何产生社交需求的,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社交隔离在某些疾病中扮演的角色 。例如,客观测量大脑中的孤独感,而不是询问人们的感受,就可以阐明抑郁症和孤独之间的关系 。哪个才是因——是抑郁导致孤独,还是孤独导致抑郁?在适当的时机进行社会干预是否有助于治疗抑郁?深入研究大脑中的孤独回路,可能也会为研究上瘾提供一些线索,而孤立的动物更容易上瘾 。这一迹象在即将发育的动物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它们似乎比年龄更大或更小的动物更容易受到社交隔离的影响 。16—24 岁的人最容易感到孤独,这也是许多心理健康障碍开始显现的年龄 。这两者之间有联系吗?但是,当前最明显的需要可能是应对新冠病毒大流行造成的社交隔离 。一些网络调查报告称,自大流行病开始以来,从整体来说,孤独人数并没有增加,但那些最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呢?他们被隔离时,哪种程度的隔离会开始危及他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呢?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干预措施来保护他们免受这种风险呢?一旦可以测量孤独,就可以弄清楚这些问题,从而设计更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托莫瓦和泰伊在她们 2020 年 3 月底发表的论文预印本中写道:“未来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多大程度以及哪些积极的社交互动足以满足这种基本需求,从而消除神经渴望反应 。”她们提出,大流行病“强调深入了解人类社会需求和构成社会动机基础的神经机制的必要性 。目前的研究向这个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用通俗易懂的科学语言来说,这标志着一个全新研究领域的诞生——不是你经常能看到的,更不用说参与其中 。这让泰伊很兴奋,因为这些都是研究者在心理学中听过一百万次的概念,但却是第一次找到可以连接到这个系统的脑细胞 。一旦你找到了一个细胞,你就可以向后追踪,向前追踪;你可以弄清楚哪个是上运动神经元,上运动神经元在做什么,发送了什么信息 。泰伊说,“现在可以找到整个神经回路,知道从哪里开始 。”
怎样换个角度看待问题?当我们面对负性事件,产生消极情绪的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使我们两全其美 。通过换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可以从认知上解决问题,一旦从认知上解决问题,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我们就能做到不必强行压抑消极情绪,而是积极引导和调控自己的情绪情感,使之适时适度地表现出来,这样就不会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
下面有几个方式可以试试:
第一是知足常乐 。人生是否快乐,关键看你是否知足 。俗话说欲壑难填,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一种欲望满足了还会有更多的欲望滋生,若欲望太多太高,则永远得不到满足和快乐 。在各种满足不了的欲望面前,我们需要换一个角度去理解 。比如,我以前常常与那些大学毕业就职于大城市、领取高工资的同学相比,结果造成严重的心理不平衡:我学习成绩不比他们差,能力不比他们弱,凭什么我的境遇要比他们差那么远呢?现在我从不同的角度去比较:我比他们早四年领工资,我比他们少很多教育投资,却也能通过自学拿到大学文凭,我比他们有更多的休闲时间,我干的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工资比他们少,但精神世界比他们丰富,我还能享受桃李满天下的欢乐,而且只要我好好干,以后也会有较好发展的机会 。这样一比,我就能平静地面对现在这种简朴的生活,倾心于自己当“孩儿王”的事业,为自己点点滴滴的进步而欣喜,我的心灵充满希望和满足 。
其次是心理换位 。各执己见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 。人们在生活中难免会与家人、朋友、同事、学生或者领导产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分歧 。这种矛盾和分歧会使人伤心气愤,若矛盾双方都各执己见,互不相让,可能还会导致过激的言行,致使人际关系恶化,而人际关系恶化是非常有害于心理健康的 。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需要心理换位:试着站到对方立场上去思考,你就会发现其实对方的观点也不无道理 。比如,我的父母总是对我提出各种各样的过高要求:学习上要努力,专科学完了还要拿本科文凭;工作上要出色,学生成绩应该每次得第一;生活上要俭朴勤快,最好所有家务都能干……我烦死了,有时真想跟他们大吵一架 。但是从父母的角度想一想,他们也是为我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当今父母的通病,假如有一天我自己也做了父母,我肯定也会成为他们的翻版,也会对自己的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过高要求 。这样,我心中的怒气和怨气便消了很多 。
第三是要学会转移认知对象 。当我们因某个问题而困扰,因某个偶发事件而过度紧张和焦虑时,不妨暂时将自己的注意力强行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 。有些问题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烦恼,想得头脑也僵化了,这时如果转换一种活动内容,也就换了一种心情,你就有可能如释重负 。
第四是要合理宣泄 。比如找人倾诉,当心里感到困扰时,找个可以信赖的朋友说上一通,只要对方愿意耐心倾听,你的心理压力就会减轻很多 。又比如写日记,当身边没有可倾诉的对象时,把满腔的话语付诸笔端 。另外,每个人总会有一些隐秘的东西是不能与人分享的,不妨拿出一纸一笔,在上面尽情挥洒,怎么写都不要紧,写什么都不要紧,写出来的东西通顺不通顺都不要紧,写完了,气消了,写下的“成果” 当场撕毁也好,留待日后细细咀嚼也好,都没关系,但是你的心情却可能轻松许多 。再如听听音乐,唱唱歌,不过瘾时大喊几声,以排遣心中久积的郁闷和慵怠 。实在觉得没法子,找个没人的地方或者躲到被窝里大哭一场,也会有很好的效果 。当然,教师的合理宣泄是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以自己能接受的方式进行的,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
第五是自我安慰 。鲁迅笔下的阿Q虽然愚昧可笑,但他那种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却使他虽然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却感觉不到痛苦 。当我们遭遇突如其来的沉重精神打击时,为防止精神崩溃,我们可以学学阿Q,不妨也来一个自欺欺人,对自己说一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我们被繁重的工作压得疲劳不堪时,只要想一想那些外来的打工仔一天干十五六个小时,却只能领到微薄的工资,我们的心里可能就会觉得好过得多 。
真的,换个角度看问题,能使我们的心情大变,能使我们的生活过得更有色彩 。
文章插图
如何教钢琴初学者?成人学习钢琴,80%的人都是带有很强目的性,即想弹奏某首钢琴曲子 。很多的成年人学生中,很多人一开始学琴就会问:我要学习多久才能弹奏《梦中的婚礼》,《献给爱丽丝》,《眼泪》等等曲子?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回答的确挺为难!因为这个问题是和每一个学琴者的练琴情况、质量,以及音乐的接受和反应能力,是密切相关的!在这里之所以说是练琴情况、质量,而不说是练琴时间 。是因为很多时候成人练琴花了时间却没有质量,或者把时间花到了不该花的地方上!那么成人学琴应该怎样练习才能够速成呢?下面丁丁租琴与大家一起探讨练琴方法的问题,为什么很多成人,在练琴中花了大量时间却没有效果或者效果不显著呢?又或者对老师布置的作业没有目的、条理性很不清晰的进行练习呢?1.明确目的,端正态度:为什么学钢琴?是为了培养兴趣爱好还是走专业路线?自学钢琴能否坚持下来?2.如果是当作一种兴趣爱好,那么可以持久的有计划的练琴,每天练习多长时间为宜自己决定(把学习工作时间考虑进去),至少要弹条哈农练习曲,保持手指不生熟 。3.如果没有乐理基础需要学习识谱(五线谱)、掌握常用音符的时值、要能看懂乐曲上的演奏指示 。4.选择好的钢琴教材:初级常用的有:《拜厄》(简单的短曲)、《哈农》(练习指法、熟练度) 、《车尔尼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曲)、《布格缪勒25曲》(简单的主题小曲)等,选取教材还是要听老师的安排5.可以自己选取乐曲弹奏:理查德的曲子通俗,动听,流行广泛 。马克西姆的曲子壮阔,主题鲜明 。还有一些其他名曲,自己可以尝试,作为保留曲目,可以拿的出手 。6.是否考级:考级是对你学习钢琴能力的一个肯定,但也不是必须的 。7.参加活动:多给自己登台亮相的机会,对钢琴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更锻炼你的心里素质 。8.那么,最重要的是学琴一定要选择一个质量不错的钢琴,如果大家觉得成本高,中国首家权威租琴服务平台——丁丁租琴建议,前期大家可以选择租琴,这样大家可以花最少的钱租到全新的品牌钢琴,因为好的钢琴能激发你后续的坚持,并且之后会有很快的进步,此时切不可半途而废,要有毅力、耐性 。为了培养兴趣,可以经常听钢琴名曲,或者去音乐论坛交流经验,学习观摩 。
【教我如何不想她作品分析 萨克斯教我如何不想她,教我如何不想她朗读】
推荐阅读
- 智能电视要不要机顶盒 创维智能电视如何播放电脑视频软件,创维电视派app
- 如何让男人忘记前任 如何让男人爱上前女友,如何让男友离开前女友
- 微信不显示该聊天怎么恢复显示
- 照相机黑屏了怎么恢复
- 手机声音突然变小怎么解决
- 电脑红屏怎么办恢复
- 2010word怎么转pdf
- CAD如何导出pdf格式教程
- 如何收看hbo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