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 。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 。当前的互联网只限于信息共享,网络则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 。1.快速以太网挡住了ATM向桌面扩张【比较ATM与千兆以太网】在OSI网络体系结构的七层模式中,ATM和千兆以太网只涉及低二层,而第三层交换技术,顾名思义当然属于第三层 。在低二层网络技术中,以太网是人们用得最多,因而也是最熟悉的技术 。基于ALOHA原理的以太网协议非常简单,网上的节点想发送就可以发送 。为了提高效率,又增加了监听和碰撞检测 。为满足人们对带宽的不断增长的要求,出现了交换式以太网,它比共享式以太网的传输效率高了许多,而且在每个端口只连接一个站点时,消除了碰撞冲突,可实现全双工通信 。随着网络应用的发展,又出现了100Mbps的快速以太网和千兆以太网 。可以说以太网的发展史就代表了计算机网络应用的发展历程 。它是在满足人们不断增长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因而具有巨大的惯性 。廉价、简单、快速的以太网技术挡住了ATM向桌面系统的扩张,至今仍然牢固地占据着LAN的阵地 。
2.ATM具有电信网所有特点WAN具有和LAN很不一样的特点 。由于WAN涉及地域广大,其建设、维护和管理是由电信部门或少数专业公司控制的,形成所谓的公用电信网 。它们在向用户提供服务的同时,极力避免用户涉及和干预电信网内部的事情 。通常,公用电信网的管理者希望用户把电信网看作是一个黑匣子,仅向用户端设备提供一个简单的用户接口,使用户能方便地使用公用电信网,而把主要的功能尽可能地集中在电信 。电话系统就是这种模式中最成功的一个典范 。与集维护、管理和使用于一身的LAN不同,在WAN中用户只是使用者,公用电信网的管理者是服务的提供者 。由此就形成了WAN的许多特点,例如,为了计费的需要,WAN一般都是面向连接的,因而在传送数据之前,必须先进行耗时颇长的建立连接过程,用完整的全地址来进行呼叫或拨号,在数据传输阶段则使用简化的连接标识符进行通信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为了提高传输效率,目前在电信网内部把传送数据和传送控制信息的通路分开,形成所谓的带外信令,使得电信网内部的传输协议变得相当复杂 。ATM技术起源于B-ISDN,具有电信网技术的所有特点 。
3.ATM技术的复杂性ATM技术非常复杂,它分为AAL层、ATM层和物理层等三层,每一层又都分为两个子层 。在AAL层,用户通常要运行两个协议:一个用来向网络传送控制信息,称为控制面(ControlPlane);另一个用来传送数据信息,叫做用户面(UserPlane) 。ATM网内部也使用带外信令机制,ITU和ATM论坛所采用的信令还不一样 。ATM是面向连接的传输技术,使用类似于电话号码的十进制数字进行呼叫连接 。其呼叫编码目前有四种之多,尚未统一,最长可达20位 。在每个ATM交换机上,建立连接过程需要10~30ms的时间,相对于最快10μs的ATM交换机速度而言,10~30ms实在是太长了 。此外,为保证服务质量所需的资源预约等也要在此阶段进行,更增加了建立连接的时间 。所以现在ATM网中多采用永久虚电路(静态路由) 。这就限制了ATM网的伸缩能力 。ATM信元的53个字节中,有5个字节的信元头,编码效率不高 。其他协议的数据包要经由ATM网传送时,必须在入网处分解转换为ATM信元流,出网时再恢复成原来的数据包 。若信道质量不是足够高,或因传输控制策略不佳,就会出现信元丢弃现象,而一个信元的丢弃将导致整个数据包的重传 。这些处理都会增加系统开销,加大传输时延,降低ATM网的传输能力 。使得广为宣传的、ATM技术的各种优越性大打折扣 。
且不提昂贵的价格,只要想象一下在无连接的、突发式的、用户既有使用权、又有管理权的LAN中使用ATM技术将会出现的情况,就不难理解为什么ATM技术不能延伸到LAN领域中去了
推荐阅读
- H.323与ATM QoS的映射
- 啥是 ATM 技术,它有啥用途?
- J2ee入门(servlet-mapping的映射配置)
- Android-黑科技-微信抢红包必备软件
- 安卓ContentProvider
- Android虚拟实体键盘不能同时使用()
- Android error--No implementation found for native Lcomd
- 使用LoadRunner完成移动APP的脚本开发
- Android慎用layout嵌套, 尽量控制在5层下面java.lang.StackOverflow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