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3与ATM QoS的映射

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 。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 。当前的互联网只限于信息共享,网络则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 。【H.323与ATM QoS的映射】直到最近,在ATM 骨干网投入巨资的用户仍不能在ATM 中利用其固有的服务质量(QoS)特性 。随着价格较低廉的以太网交换和中继线技术的出现,用户更加感到困惑,不知能否见到端到端的QoS 。甚至在开发出用于在局域网上进行多媒体传输的H.323标准的情况下,仍一直没有办法将这种技术与ATM相结合 。不过,随着媒介网关的应用,用户可以融合这两种技术实现端到端的QoS 。
H.323协议集采用了几种协议来提供多媒体数据流,即在局域网上的实时传输协议(RTP)和实时控制协议(RTCP) 。
RTP是由Internet工程任务组开发用于处理音频和视频流的,其内容包括排序、缓冲区控制和时间同步 。而RTCP则是用来监控QoS和控制RTP会话的 。H.323媒体流可以利用三种方式在ATM上传送:直接ATM上的IP、ATM上的RTP和ATM上的压缩RTP 。直接ATM使用比较普遍,但是由于与RFC 1483(ATM上的多协议封装)和局域网仿真报头(Emulation header)以及呼叫建立过程的相关开销,它会影响到媒体流(如IP语音)的性能 。由于实时视频使用更大的数据包,因此它不易受到这类开销的影响 。
因为时延的原因,如语音编码和距离延时,所以,将开销保持在很低的水平至关重要 。ATM上的RTP通过在媒介网关上支持IP/用户数据报协议,同时将H.323 QoS映射到ATM的QoS,解决了这一问题 。
对于端点之间的许可过程和呼叫建立来说,H.323终端采用了Q.931(一种在ISDN信令中使用的协议)的一个修改版本 。关守通过软件或硬件方式为H.323端点提供了呼叫控制服务 。这些呼叫建立过程是利用ATM上直接支持IP或局域网仿真来实施的 。
接下来,在H.323终端之间建立了一条逻辑信道来传送H.323媒体流 。以后,媒介网关使用包含建立RTP和RTCP通道的ATM地址的Open Logical Channel消息 。此时,ATM交换虚拟电路被安装在ATM骨干网媒介网关之间 。ATM 虚拟电路被配置为使用标准ATM用户网络接口(UNI)和专用网络到网络接口(PNNI)信令协议 。ATM 论坛的UNI 3.1/4.0和PNNI规范描述了ATM网络中的呼叫建立过程 。ATM UNI SETUP 消息在类属标识符传输(Generic Identifier Transport)信息元素中传送RTP 媒体流的端口号 。
媒介网关负责将带宽和QoS参数由H.323连接请求发送到ATM信令描述符 。由于RTP报头是在ATM 骨干网上传送,因此,在必须分割为ATM信元的每个非ATM帧中增加了12字节的开销 。ATM信元传送48字节的用户数据和5字节的开销,为了减少RTP对10%ATM信元开销的影响,媒体网关可以选择执行RTP报头压缩 。
由于许多厂商都在推广ATM和H.323作为他们的QoS解决方案,因此用户应当询问厂商对H.323和ATM提供怎样的支持,这点十分重要 。技术的决策应该是根据提供支持的水平做出的,而不是根据目前可用的技术做出的 。
综上所述,QoS服务集成的标准正慢慢成为现实,但是它们是否能够成功地实施仍有待于观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