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策略一般从哪几个方面分析 又是如何引起主体事件的记叙的,初中记叙文新颖事件例子

记叙文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1.巧设悬念:在文章后面要展示的内容前面给予提示,但不要马上回答,以引起读者好奇的兴趣,制造急于阅读的迫切心情 。这样,文章的开头就叫巧悬疑 。它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起伏不定,引人入胜 。二、一线串珠叙事的线索是贯穿全文的一条主线,将材料连接在一起 。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连接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 。如果说丰富生动的素材是珍珠,那么线索就是把这些珍珠连在一起的一根线 。叙事的线索主要包括对象、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要从表现文章中心思想和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点出发,灵活而巧妙地确定 。三、以小见大是以小见大的表现大主题的方式 。生活中有些物质看似普通,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 。“一滴水也能反射太阳的光芒” 。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素材也能折射出深刻的主题 。比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四 。穿插流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丰富文章内容 。这种寻找文章的技巧叫做穿插流 。穿插流动的技巧是叙述的一种特殊用法 。五、粗略勾勒粗略勾勒法是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 。用速写的方法来描绘一个人的肖像,可以简单地勾勒出这个人的身材、体形、服饰、外貌、面部表情、体态、神态等一个或几个方面 。

叙事策略一般从哪几个方面分析 又是如何引起主体事件的记叙的,初中记叙文新颖事件例子

文章插图
记叙文的写法
(1)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现形式,以记录人物、叙述、景物和物体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1.分类1 。从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简单叙事 。复杂叙事 。2.从写作对象的不同点来看:以人写的记叙文为主 。以记叙文为主的记叙文 。(3)以景物为主的记叙文写作 。基于对象的记叙文 。3.对六要素的总体看法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4.写作方法1) 。确定中心,写出深意 。我们要努力挖掘文字事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或找出其中的闪光点,反复思考,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即善于从平凡的琐事中写出深刻的含义 。2)文章的六要素要解释清楚 。事件的发生离不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六个方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大要素” 。只有弄清这些方面,读者才能对所描述的事件有一个清晰而全面的了解 。3).要有序清晰 。根据时间选择合理的顺序来安排材料 。一般叙事顺序,倒叙和感叹词 。4).要详细,要有重点 。一般事件的材料可以分为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 。能体现文章中心的材料就是主材 。这部分要写详细,次要内容可以略写,也可以不写 。主次分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5).把事情具体化 。如果写不出具体的东西,那就要看你是否善于把事情层层叙述,也就是把事情分成几个阶段,把事情在这些阶段的发展变化写出来 。这样文章的内容才会具体生动 。6).渲染环境,生动感人 。任何事物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 。抓住环境的特点来写,会很好地渲染气氛,抒发感情,使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一、为什么记叙文一般可以分为记人、记叙、写场景、吟诵事物等几种类型 。记住人,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性格;记叙文,写事件的意义,可以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也可以表达某种哲学,或者某种兴趣;写一个场景,要通过对场景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深刻的感受;吟诵事物,或流露出世间生活的某种乐趣,或手持事物表达自己的意志,表明自己对社会上某个人或某现象的感情 。所以我们写记叙文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性,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这其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文章主题”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它像一根红线贯穿整篇文章 。没有明确主题的记叙文只能是流水账,所以要想写好记叙文,一定要明确“为什么”,也就是主题要明确 。要明确主题,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有积极意义,即确定的主题、思想感情一定要健康有意义 。b、要有重点,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主题,全文要围绕这个中心写 。有的同学写的时候,既想写这个又想写那个 。结果他们写的文章要么漫无目的,要么有几个中心,而很多中心没有中心 。c,可以含蓄,不一定露骨 。主题要包含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中,一般不宜用明显的文字来揭示 。比如要表现一个人物的勤劳品质,就要通过具体的事物,生动的细节来表现 。给这个人物贴上“勤劳”二字的标签是不合适的 。再比如叙述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不宜用抽象的方式讲述它的“意义”,而要在具体的情节中自然地表现出来 。恩格斯说过,事件和人物的意义越隐蔽,作品的艺术魅力就越强 。第二,讲什么就是写什么 。写记叙文的时候,要考虑选择哪些素材 。选材时要坚持三个标准:一是典型性,即选择能充分展现中心的材料;第二,真实性,即选择真实的人、真实的事件、真实的场景,包括
【叙事策略一般从哪几个方面分析 又是如何引起主体事件的记叙的,初中记叙文新颖事件例子】在选材的具体操作中,最有效的选材方法是联想和生活在一起,即在选材时,可以通过联想,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等任何一个方面,选择自己熟悉和接触的人和事 。比如写《谢谢您给我的爱》(1995年南京中考作文题目)时,不妨进行联想,从家庭生活中选取祖先、父亲给予‘我’爱的材料,从学校生活中选取老师、同学的材料,从社会生活中选取邻居、路人、警察等热心人士的材料 。选材,还需要仔细裁剪,所以要注意两点:第一,切掉相同的材料 。一些叙述显示了中心 。
不止用一个材料,那么这些材料应从不同侧面表现中心,如果从同一方面表现中心,那么其中的有些材料则属于“雷同””的材料,应该删掉 。第二,要注意详略得当 。与中心关糸不大的材料要略写、与中心关糸极为密切的材料要详写 。三、怎样叙怎样叙,就意味着怎样把一篇文章具体地写出来,这就牵涉到文章的结构、表达的方式、遣词造句等表现形式 。先说文章的结构,即所要写的这篇记叙文用什么结构来表现出来 。它包括这篇文章分几层写,哪些材料先写,哪些后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如何安排过渡,于何处伏笔,在哪里呼应,如何开头,怎样结尾,等等 。从整篇记叙文来看、常见的结构有顺序、倒叙、插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叙述 。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其一,按时间的推移来叙述;其二,按事情的发展来叙述;其三,按认识发展的过程来叙述;其四,按作者的行踪来叙述 。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提到前边写,然后再按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 。倒叙的运用有四种类型:一种是把事件的结局提前,造成悬念,然后再按时间顺序叙述事情的发生与发展;一种是把事件中最精彩的或最紧张的片断截取下来,写在前面,震动和吸引读者,然后按时间的顺序叙述事件的起因、发展与结局;一种是先写眼前的事物,由此及彼,引起回忆,再追叙往事,形成倒叙,一种是先写当前情况,再回忆过去的情况,以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插叙,是在文章的叙述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些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 。插叙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有种种不同:有的是追叙,对过去事件片断进行回忆,有的是补叙,对有关人和事作必要的补充、解释;有的是逆叙,对有关内容由近及远、由今及古地回溯,灵活多样的插叙,可以使主题开掘得更深刻,情节展开得更充分,内容表现得更充实,人物形象刻画得更丰满,避免了平辅直叙 。再说表达的方式 。记叙文一般以记叙这种表达方式为主,但记叙文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往往需要描写 。对人物和环境作适当的描写,可以把人物、事件或景物写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叫人看了如见其人,如临其境 。描写的类型很多,从描写的对象划分,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人物描写中包括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方式 。从描写的角度划分,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这要在具体的写作中灵活运用 。另外,在记人叙事的记叙文中,为了突出人物的高贵品质或突出事件的意义,有时要进行抒情和议论 。再则,有时作者为抒发自己的感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情,直接表露感情,或寓情于记叙之中,在记叙的过程中处处渗透着情感 。这样综合运用好表达方式,写出来的文章就会摇曳多姿,绚烂多彩 。最后说说遣词造句 。一篇记叙文最终是靠一句句话组成起来的,因此,大家在语言表达上要注意准确、鲜明、生动、形象 。准确就是指用词合适、恰当;鲜明指一个词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示出的意思清清楚楚,明明白自,一点不含糊 。生动形象,就是把词用得活泼,有声有色 。这一点,就要多注意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夸张、反问、设问等多种修辞方法 。写记叙文较比写议论文的能力日渐薄弱,其主要原因依然是高考多以议论文为命题准则的缘故造成的 。但是,与我们平时指导写记叙文总摆脱不了陈旧的窠臼也有很大关系 。倘能针对高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的实际,采取操作性强的具体方法,也许有助于高中学生在记叙文的写作上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同时对突变的考试也不至于举足失措 。一、事件是记叙文主体内容的关键记叙文能否吸引读者,能否让读者与之共鸣,关键是学生要占有“富有生活情趣的具体事件” 。这是记叙文由难变易的前提条件,也是记叙文成败的关键 。占有了“富有生活情趣的具体事件”,便给文章找到了灵魂和血肉 。即使文字表达能力再低的人,写出来的文章也会给读者一些足供品味的生活积淀 。相反,如果不占有,即使再能写,也跳不出乏味干瘪的泥淖,让人读而生厌,反思味同嚼腊 。引导学生去开掘“富有生活情趣的具体事件”是写记叙文的当务之急 。阿·托尔斯泰说:“不是我要想写一件事,而是一件事要我去写 。”高中学生写记叙文的激情应当从这里开始 。学生自有他的苦和乐,也有他的忧和愁,更有他的爱和恨 。谁没哭过,谁没笑过;谁没大笑过,谁没大笑过 。把这些东西开掘出来,理应成为我们指导写作课的重要内容 。但时至今天,我还没见过有谁在写记叙文之前,上一节学生“苦乐趣事谈”性质的指导课 。而这一课,则是启动思维,丰富联想,挖掘回忆的重要一课 。写真事、抒真情,要靠学生的勇气 。我们当老师的要调动学生的勇气并慎重地保护这种勇气 。在新旧思想并存的今天,我竟多次听到老师以自己的僵化观念去制约学生有开拓意识的思维,这便让学生无所适从了 。久而久之,学生记事行文就成了内容上的“假大空”,形式上的千篇一律了 。二、记叙文总体框架的布局当我们的学生真占有了“富有生活情趣的具体事件”之后,如何从整体上艺术地表现它,则是写记叙文的又一大课题 。不错,我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了很多写作方法 。有的老师,一篇文章就能归纳出三、四种写作方法或写作特点,累计起来每个学生至少也该有三、四十个写法吧 。冷酷的事实不容回避,有多少学生能使用先生在课堂上教授的写法呢?除了顺序、倒叙、插叙之外,很少有学生再拿出一个新方法来 。先生大量的“无用功”总该给自己一点新启迪和反思吧!写法是一种技能 。精熟的技能需要实践和时间 。一种方法,可表达多种内容,这正如一个木匠一样,他掌握了木工的技能,就不仅能打桌椅板凳,同时也一定能打欧式美式的各种亻家具 。把方法神秘化,说什么内容一定要用什么方法,等于说某个本匠只能做某样亻家具一样难以令人信服 。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莫泊桑的《项琏》和《我的叔叔于勒》,欧·亨利的《警察和赞美诗》,这些选自教材上的名著名篇,令人惊奇地发现他们在整体布局上几乎使用了同一手法卒章揭秘 。联想到中国当代诸多作家在其作品上也几乎屡见不鲜地采用上述同一写法,足以证明此法是经过了时间考验的 。中学生难道不可以拿来一用吗?1988年四川某考生在写《习惯》一文时,就使用了此法 。在短短的个把钟头内,用卒章揭秘的写法,构思出来的文章,取得了完全的成功 。这几乎无可争议地说明:这个写法让一个很简单地情节平添了无穷无尽的品尝滋味 。不难想象,此法套用其它内容照样具有同等艺术效果 。他用此一法,足以应对百篇考题 。假如我们一学期,在记叙文的写作上只学一法,用一法,那么,三年该能学六法,用六法 。试想,一个高中学生单写记叙文,就有六种方法,退一步,精通一法,熟习两法,我看足以应对各种考试了 。三、记叙文其它方法概述当我们占有了“富有生活情趣的具体事件”,通过积极的思维而对全文整体布局已筹谋在胸之后,我以为对全文的最终完篇已经完成了最主要的部分 。余下的部分,则是如何才能表达得好的细节问题 。而这部分涉及的方面较多,在实践上最耗费精力的也是这部分 。成手作家有了上述两条,大概就可提笔在纸上驰骋了,而高中学生仍会感到举步维艰 。我依然认为应当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写法 。针对学生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的现状,我们从不同角度,全方位地提供必要的方法,例举必要的文章段落,以供其选择使用 。1.记叙文开头结尾样式的分类一般式: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写景式:孙犁《荷花淀》抒情式:郭沫若《银杏》议论式:秦牧《土地》引用式:曹靖华《小米的回忆》总领式:魏味我的老师》倒叙式:鲁迅《祝福》设疑式:《刑场上的婚礼》设问式:王仲方《迎着风浪上》衬托式:袁鹰《远方》同样,记叙文的结尾依照常见的样式,可分为:抒情式、议论式、扣题式、呼应式、特写式、寓义式、哲理式、含蓄式等多种样式,并相应举出典型文段 。2.记叙文各种描写的分类记叙文的描写方法常用的有:肖像描写、行为动作描写、语言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 。这些描写的综合运用,是再现“富有生活情趣的具体事件”的重要手段 。为师者,当按不同的描写,分别择录古今中外著名作家经典著作中的名段,以出类拔萃、脍炙人口的名段来感染学生,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领会各种不同的描写方法 。没有精段,不足以折服学生的心理;没有足够的精段,不足以扩展学生的视野 。这正如孔子说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应当给学生高品味、高层次的欣赏内容,提供高水平、高见地的描写手段 。3.记叙文的语言类别无庸诲言,语言运用畅达、得体就很不容易,要是把语言运用准确、生动,几乎是每个从事笔墨生涯的人一辈子也干不完的事 。即使这样,为师者,终究还是要引导学生用最美的语言去表达最美的事物 。这就不能不把对语言的训练提到日程上来 。搞语言训练,就要对语言进行分类,并列举成功的语言运用典范供同学参阅 。语言的平实性、语言的时代性、语言的概括性、语言的凝炼性、语言的含蓄性、语言的幽默性、语言的色彩性、语言的气势性、语言的节奏性、语言的对称性、语言的省略性、语言的夸张性等 。针对上述分类,老师列举实例供同学反复阅读,必要的文段要背诵,力求达到潜移默化、融会贯通的程度,使必要的语法、文法、遣词造句、正常思维的能力逐渐形成 。这种语言训练总比单纯、孤立地讲解语法、逻辑更有实效 。记叙就是把人物的经历、言行和事物发展的过程交代出来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表达方法 。记叙文当然以记叙为主,不过论说、描写及抒情文也都有记叙的成分 。所以说,掌握记叙文是学习写作其他各类文章的基础 。掌握并运用记叙的要素是最基本的,要点如下:时间: 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时间有现在、过去和将来的区别,叙述时要交代清楚 。地点: 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地点包括事件发生的环境、状况和气氛 。人物: 事件涉及哪些人物?因为人物是主角,所以要写得有血有肉,个性突出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发生的经过如何?结果如何?这些是记叙文的三个重要 环节 。好的记叙文,起因和结果更要紧密配合,以使事件不违背情理 。事件 的经过要写得有起有伏,曲折动人,并且能圆满地把事件因果连贯起来 。小结: 同学们在写作文时如果能清楚地认识记叙文的要素,就能避免作文中出现了 结构欠完整、叙事不清楚、中心不明确等问题了 。怎么写? 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条件下发生和发展的,我们可以按时间先后的次序写,可以按地点变换的次序写,也可以按事情发展的程序写 。不管采取怎样的表达方式,都要写得清楚、具体,使文章的头绪一目了然 。顺叙: 做什么事情都要个次序,比如吃饭时总是先端碗动筷再张嘴;写文章也是这样 。按时间的先后次序把事情的经过写出来的方法就是“顺叙法”;使用这类写法,必须用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和句子,因为这些词语和句子有串联文章,分清层次的作用 。不过,要记住的是,在记叙事情的时候,也应该有详有略,选择有代表性的时段来反映事件的进程,否则便会像流水账一样平淡了 。倒叙: 顺叙法就象我们看录像带时,按正常的播放情形看,那么倒叙是不是像从后往前倒着画面看一样呢?其实不然 。倒叙也是一样顺序的,只是先将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动人的精彩片段提到前面来叙述,然后再回头顺叙事件 。采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把倒叙的起止点交代清楚,如果加上适当的回忆气氛会更好 。插叙: 所谓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原来叙述的线索,插入一些与主题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叙述 。主要作用有三:对过去事件片段的回忆;对有关的人和事做必要的补充、解释;对有关内容由近及远地回溯 。然而,插叙的部分不是主要情节,千万不可喧宾夺主,干扰了主题 。散叙: 散叙,就是把若干有一定联系的事件组织在一起叙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展现主题 。比如写人物,就写出他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活动,来表现他的思想性格和精神特征 。写事件也是如此 。要注意的是,散叙中所叙述的事,必须是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这样才可以多层次地表现主题 。总结 叙述方法的交替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多姿多彩;然而,我们不可为了变换而变换,这会使文章显得支离破碎或者前后脱节 。基本上,采用什么叙述方式,还是要由文章的内容来决定的 。同学们要把文章写好,叙事的要素就一定要熟记,否则少了什么时间或地点,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经过也不清楚,文章就自然不具体了 。
记叙文有几种写作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3、 如果你在文章当中要强调一个人的变化过程,你可以写“他变了”,“张小宝新记”、“浪子回头金不换”等. 4、 如果你强调两者的关系和交往,可以写“一起走过的日子”,“最好的朋友”、“永远难忘的情谊”等. 人物角度的作文题形式多样,除常见的直言式外,还有比喻式:如《我身边的雷锋》;倾诉式:《老师,您听我说——》;赞叹式:《他是好样的》;陈述式,如《我最了解他》等.这里我们只是谈到了一些传统的拟题方式,是为了避免同学们单纯地求新求异,而最后以文题害文.要做到文题创新,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请同学们继续关注我们的巧学网. 第六步:选材 在上篇中我们提到了同学们在选材的普遍问题,可以说选材是写人记叙文的一个坎儿,很多同学就摔倒在这里了,我们说选材创新不能只是塑造完美的人物,当然也要注意选材创新不等于描写社会阴暗面,总体来说,我们的文章都是要积极向上的.审卷老师讨厌那种大而空,而且不切生活实际的材料,如写父亲冒风雪骑着自行车送我去医院,这样的事情发生在21世纪几乎是不太可能,打的已经变得非常便利了.那么,我们怎样选材呢? 1、 写生活的小细节.要写父母,其实是最容易的,每天生活在一起,注意一下生活的细节就可以找到无穷的材料,爸爸每天等你自习回家做夜宵,或者为了你改掉了一个坏毛病;妈妈有时候很唠叨,可是和你却情同姐妹.看似不经意的东西,其实已经包含着爸爸妈妈的爱在里头了.不论写谁,我们都可以考虑从一些生活小细节入手,然后扩大加以描写. 2、 以写人反映时代新风貌,要写一个人拾金不昧、乐于助人,请摆脱陈旧的套数,要明白,时代日新月异,每天都出现新人新事,比较于自己小的时候,身边的人从各方面是不是也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比如说竞争意识变强后,人怎么变化了. 3、 写某个具体时期或者某个具体地点的人,在特殊时期的人,常常会表现出特殊的状态,如非典时期,你身边的人怎样表现的?在不同的社会地点,一般人们表现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家的和在办公室的爸爸一定看起来很不一样. 第七步:结构 怎样给一篇文章搭上一个好的框架,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要怎样写,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确定了我们在开头、主体和结尾分别应该写什么.孙子兵法云:“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意,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熟能穷也.”作文结构是深层的东西,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我们的写人记叙文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 1.引入:人物外貌描写+点明题旨 2.蓄势:从不同的角度选取 3.揭题:详写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内涵的一件事. 4.点化:紧扣题旨或议论或抒情. 此篇中,我们已经把写人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架下来了,在下篇中,我们将谈到怎样写人,才可以使文章显得生动. 编辑本段写好记叙文——写人篇(下) 我们在上、中两篇已经把写人记叙文的基本框架搭建起来了,同学们一定急着想知道,如何写,怎样才可以把文章的内容充实和丰富起来,怎样才能让一个人物栩栩如生,我们如何写人的外貌、性格,怎样去表现一个人物的具体特征,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把这些诀窍一一揭示. 人物是写人记叙文的重点,写人记叙文的目的就是要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怎样写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怎样让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动人心弦呢?每个人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语言、行动,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因此写人第一宝典就是描写. 人物的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第一、通过人物的肖像写人. 人物的肖像主要指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等.肖像描写可以写人物的静态,也可以写人物的动态. 进行外貌描写有几大技巧: 1、简笔勾勒特征; 2、运用修辞手法; 3、寄托作者爱憎; 4、一人几幅肖像; 肖像描写要注意两点: 一、肖像描写不是说把一个人,从眼睛写到鼻子,从鼻子写到嘴巴,从嘴巴写到耳朵,从耳朵写到头发,从脸写到身材.通常我们只是选取这个人的外表上一个最最鲜明的部分进行特写,比如说,写眼睛,鲁迅说要”画眼睛”.”画眼睛”是写人物肖像的关键.他在《祝福》中14次写到样林嫂的眼睛,而每一次眼神的变化,都透露出人物当时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我们不是说都要写眼睛,而是说鲁迅用了“画”这个字,强调对人外貌最具有特征的部分的特写,通常写人的外表都是为了表现人的性格服务的.鲁迅写祥林嫂是”画眼睛”,但也写了祥林嫂 “花白的头发”(表现其悲惨的命运);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重点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是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 二、肖像描写切忌公式化、脸谱化.一般情况下,”人如其面”.然而人的内心与外貌并不总是一致的,外表漂亮不一定心灵美.通常外表和人物性格的反差可以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比如说:《牛虻》中的中年牛虻,就是瘸腿,面部丑陋,有刀伤痕.《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美丽俊俏,却心狠手辣. 第二、通过人的语言来写人. 1.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人物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的,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鲁迅先生指出:“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这就是说从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人物的鲜明特点.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 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如《孔乙己》当中的孔乙己总是“之乎者也”,在文章当中描写一个农民说的道理,言语一般都是朴实的,如果你写得文绉绉的,显然就脱离了生活实际. 二、 人物语言的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孔乙己说的话就处处表现出了他的酸腐气. 第三、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 人物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和性格的表现,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施耐庵要塑造武松的性格,就安排了一回”景阳岗武松打虎”,全是写武松怎样”打”,从行动上描写出武松谋略的机智和武艺的高强 在描写人物行动的时候,应该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第四、通过人物的心理写人. 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苦、怨恨、惊恐、嫉妒等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思忆联想、梦境幻觉等. 不是每篇文章都适合出现心理活动的,我们在写心理活动的时候应该注意: 一、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产生的心理活动,记得《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本来寒冷的冬天,卖炭翁纵然身上衣衫单薄,为了卖炭只能希望天更冷一些. 二、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例如高尔基的《母亲》最后一章所写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坚定、沉着. 第五、通过人物的活动环境写人.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物的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极为有用.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茅盾也认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因此写人的记叙文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 同学们都知道环境描写分为两类: (一)自然环境描写 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 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进行景物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l、抓住景物特征描写. 2、要选好写景的角度. 3、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应该有意识地把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入到周围的自物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 4、可以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5、自然景色可以暗喻某种社会环境,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二)社会环境描写: 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社会环境描写应该注意几点: 1、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我们所处的时代常常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比如很多典型的世纪新人,新新人类,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产生的. 2、必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鲁迅在写《祝福》时,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鲁镇的风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我们讲述了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能够善用我们的这几种描写方法,我们笔下的人物一定可以从干瘪逐渐丰富,跃然纸上的. 编辑本段记叙文文体知识一.考纲有如下具体要求 关于记叙文阅读考纲有如下具体要求:(记叙文、新闻、通讯) 1.能指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记叙文所记叙的事件、人物、景物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意义. 2.理解记叙文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的特点和作用. 3.能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理解记叙文的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记叙的详略得当. 4.理解和分析记叙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和作用. 5.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理解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二.知识点说明 1.记叙文一般都具备六要素,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其中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2.记叙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的是第一人称,如《小桔灯》《孔乙己》等.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 以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如《皇帝的新装》.其优点在于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能从更多的方面自由地叙述. 3.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 (1)以时间转移为线索 (2)以一人为线索 (3)以一事为线索 (4)以一物为线索. 多数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藤野先生》,文章除了以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为叙事线索(明线)外,还有作者爱国主度思想感情这一暗线. 4.记叙的顺序要求掌握的是顺叙、倒叙、插叙三种.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顺序来写,前因后果、条理很清楚.如《一面》;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先把结局说出来,吸引读者了解其起因和过程,如《背影》;插叙,指在记叙过程中,需要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后来的事情,如《驿路梨花》. 5.记叙文常用的层次划分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事件和发展过程来划分《皇帝的新装》 (2)按空间转换来划分,如《老山界》 (3)按内容变化来划分,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4)按人物、场景变化来划分,如《分马》 (5)按感情变化来划分,如《荔枝蜜》不太喜欢蜜蜂—想去看蜜蜂—赞美蜜蜂—想变成蜜蜂. (6)按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如《一件珍贵的衬衫》,抒情—记叙—抒情、议论. 6.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特点和作用. 理解和分析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理解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7.记叙文虽然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常常借助议论、抒情、说明来开拓意境,深化主题. 各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1 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 描写:是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3 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4 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5 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 小结: 1.记叙文的6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 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3.记叙文的线索:1以时间转移为线索 2以一人为线索 3以一事为线索 4以一物为线索 4.记叙文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5.记叙文的划分 按事件和发展过程、空间转换、内容变化、人物、场景变化、感情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来划分 6.记叙文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神态,环境等或正面,侧面)、议论、抒情、说明等 7.记叙文的语言的特点:准确,生动 8.记叙文的表现手法:白描、衬托、渲染、对比、伏笔、铺垫等. 总结: 1.关于记叙文和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解答主要从两主面着手: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1)把握记叙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 (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 (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 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1) 以时空变化划分 (2) 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3) 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 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2.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在结构上:总分总 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 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 补充: 童话一般情况下是记叙文,但是也可以用议论的方式来写作技巧.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解题思路和技巧: 做记叙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初中三年,我们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精美的记叙文.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应该从这些例子中学到阅读记叙文的一般方法,然后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课外文段的阅读中去. 记叙文是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最常用到的文体.所以,一定要掌握阅读和写作记叙文的方法.近几年的中考试题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显示:多读、善思会有利于学习和应试. 比如,从1999年起,国家教委就倡导开展多读书,读好书的活动.2001年颁布的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列出了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推荐书目.可见,开阔视野,丰富自己的阅读生活,会使你多方面受益. 二、具体步骤如下: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明确中心. 2.看出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大体了解文章的思路,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 3.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 5.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语句,体会这些语句的深层含义. 6.欣赏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描写,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7.阅读散文,要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8.阅读小说,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析人物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描写,了解故事的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略读,细读,重读, 1先大概了解意思 2带着问题仔细读 3多读能更好的掌握书的思想感情 4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编辑本段记叙文结尾文的结尾技巧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 茗,令人回味再三.”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 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得受“开头”的制约,这样 说来,结尾就更难写了.人们称好的文章的结尾为“豹尾”,从中考作文来看,虽然不一定要求篇篇文章的 结尾都是“豹尾”,但也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一般说来,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 ① 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 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 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喊,这种结尾大煞题. 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 中考作文中常用的 由此看来,中考作文的结尾显得特别重要,如何写好结尾,提高考场作文的质量呢?下面的结尾技巧, 都是中考作文中常用的. 1、自然收束式.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 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 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 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 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 趋势结束全局.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 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如 《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结尾写道:“四年来,这件 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 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如《枣核》结尾写道:“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 的.”《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记一辆纺车.” 4、名言警句式.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它往往出现在散 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 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驿路梨花》结尾写道:“驿路梨花处处开.” 5、抒情议论式.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 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 文的写作.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 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如《花市》的结尾写道:“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 有其规律可循.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 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举例 请看一位考生作文的结尾: 假如生命不再拥有绿色,依然还在求索的我们,为什么不行动起来,保护绿色, 保护环境,让我们永远都拥有绿色. 到那时,绿色才会高唱:“我轻轻的来,正如你(沙漠)悄悄地走……”(佚名《假如生命不 再拥有绿色》) 评点:作者自然地由环境想到了绿色,然后围绕“假如生命不再拥有绿色”展开话题,文章开篇通 过 “过去”、“今天”、“明天”的对比,突出环境正在恶化,绿色正在减少,自然引出忧虑 .接着又巧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佳句,引出对生命没有绿色的思考,给人留下想像 的空间. 中学生朋友们,文无定法,究竟用哪一种结尾法,还要根据文体要求和自己的喜好而定,不 能照搬教条.如有的可用议论式,有的可用描写式,有的可用悬念式,有的可用引用式,等等 ,不一而足.还需要中学生朋友们在实践中多训练多体会,努力去探索,达到举一反三的效 果.这样,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当如撞钟,余音绕梁”的结尾来.
叙事策略一般从哪几个方面分析 又是如何引起主体事件的记叙的,初中记叙文新颖事件例子

文章插图
记叙文有哪些种写法及作用记叙文的写法一记叙文的一般写法一)六要素记叙就是把人物的经历、言行和事物发展的过程交代出来 。这是一种最常用的表达方法 。记叙文当然以记叙为主,不过论说、描写及抒情文也都有记叙的成分 。所以说,掌握记叙文是学习写作其他各类文章的基础 。掌握并运用记叙的六要素是最基本的,要点如下: 时间: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时间有现在、过去和将来的区别,叙述时要交代清楚 。地点:事情发生在什么地方?地点包括事件发生的环境、状况和气氛 。人物:事件涉及哪些人物?因为人物是主角,所以要写得有血有肉,个性突出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发生的经过如何?结果如何?这些是记叙文的三个重要环节 。好的记叙文,起因和结果更要紧密配合,以使事件不违背情理 。事件的经过要写得有起有伏,曲折动人,并且能圆满地把事件因果连贯起来,在事情最重要时我们要用细节描写,使事情达到高潮,使事情的经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小结:同学们在写作文时如果能清楚地认识记叙文的要素,就能避免作文中出现了结构欠完整、叙事不清楚、中心不明确等问题了 。二) 怎么写?任何事情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条件下发生和发展的,我们可以按时间先后的次序写,可以按地点变换的次序写,也可以按事情发展的程序写 。不管采取怎样的表达方式,都要写得清楚、具体,使文章的头绪一目了然 。1顺叙:做什么事情都要个次序,比如吃饭时总是先端碗动筷再张嘴;写文章也是这样 。按时间的先后次序把事情的经过写出来的方法就是“顺叙法”;使用这类写法,必须用很多表示时间的词语和句子,因为这些词语和句子有串联文章,分清层次的作用 。不过,要记住的是,在记叙事情的时候,也应该有详有略,选择有代表性的时段来反映事件的进程,否则便会像流水账一样平淡了 。2倒叙:顺叙法就象我们看录像带时,按正常的播放情形看,那么倒叙是不是像从后往前倒着画面看一样呢?其实不然 。倒叙也是一样顺序的,只是先将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动人的精彩片段提到前面来叙述,然后再回头顺叙事件 。采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把倒叙的起止点交代清楚,如果加上适当的回忆气氛会更好 。3插叙:所谓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原来叙述的线索,插入一些与主题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叙述 。主要作用有三:对过去事件片段的回忆;对有关的人和事做必要的补充、解释;对有关内容由近及远地回溯 。然而,插叙的部分不是主要情节,千万不可喧宾夺主,干扰了主题 。4散叙:散叙,就是把若干有一定联系的事件组织在一起叙述,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展现主题 。比如写人物,就写出他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活动,来表现他的思想性格和精神特征 。写事件也是如此 。要注意的是,散叙中所叙述的事,必须是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这样才可以多层次地表现主题 。5 侧叙法:看重题意的某一点或某几点来写,其余部份带叙或不叙.6 带叙法:记叙一人或物时,附带叙述另一人物.7归类法:众多的人或物,可归类叙写.例如写「我们的学校」可分成校景,上课情形, 学生的活动等类分别叙写.8 映衬法:对人物的褒贬,不做正面指出,而用反面的事物来衬托.9细叙法:在某些细微末节上详加叙述,即所谓的细节描写.总结叙述方法的交替运用,可以使文章更多姿多彩;然而,我们不可为了变换而变换,这会使文章显得支离破碎或者前后脱节 。基本上,采用什么叙述方式,还是要由文章的内容来决定的 。同学们要把文章写好,叙事的要素就一定要熟记,否则少了什么时间或地点,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经过也不清楚,文章就自然不具体了 。二记叙文的分类写法要点:开头(起),正文(承),结尾(合)记叙文 可分五种:写人的,写物的,写景的,叙事的,游记的.一,以人为主的写作方法:1 背景,形态.这两部份可依需要而顺序对调.以映衬法写其背景,如写家人,就写家境;如写伟人,就写时代;如写学者,就写当时学术思潮等.以细叙法写其外在相貌2 个性,情感,思想等.描写人的情感,用其语言,不如用其行事来得深刻.例如朱自清的「背影」,藉其父亲在月台上困难地爬上爬下帮他买橘子,以描写父爱.3 记其特殊事件.如果是写自己的亲人或好朋友等,需记其与众不同之处,或对自己有特殊意义之事.如果是记载伟人,需记载其伟大之事.如果是记载某一平凡人的特殊事件,则应特别重视该特殊事件的描写,甚且可忽略其余与该特殊事件无关的部份.4 记叙多人,宜分主客.多用映衬法,注重修辞学.二)以物为主的写作方法:1 包括动物,植物及无生物等.要兼俱动态静态的描写.2 要兼俱外在特徵及内在象徵.如骆驼的耐劳,莲花的不染,窗的展望.并可讨论其哲理,抒发其教训.3 多用修辞.4 并记二物时,可记其相似点:先记甲物,次记乙物,最后并论.也可记二物相异处,结论可记其价值之取舍.三)以景为主的写作方法:1 要掌握景物的重点,做深入的观察和描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可做空泛的描述.2 要注意层次的变化,中心点的景物描绘最详;离中心点稍远,较无关者描绘较淡;如此层次愈远,描述愈少.3 只描写静态的景物易流於单调,要插入动态的事物,以对照生动化.4 多用拟人法.5 要渗入作者的感情,藉景抒发思想,使文章更有深度.四)叙事为主的写作方法:1 记叙事情必需注重该事的完整性,亦即要注重该事的因果关系.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等三部份,必需交代清楚,不可前后矛盾.其顺序之安排有两种:A 顺叙法:发生,经过,结果.B 倒叙法:结果,发生,经过.2 与事的因果有关的才写,无关的不写.3 要选取事情精彩部份详细描写,切忌流水帐的叙述.4 叙事离不开写人,但需以事为主,以人为辅,不可宾主失次.5 叙述的人称要统一,或用第一人称,或用第三人称,前后必需统一.6 叙述事情的结果,要加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评价.五)游记的写作方法:1 走到哪里,就叙述那里的事物,就是游记式的文章.所以游记式的文章,要把作者的行动交代清楚.例如参观一所学校后若记载:「校舍宏伟,操场是一片青绿的草,学生们都爱好各种运动.」就不是游记,因为没有包含作者的动在内.应这样描述:「远远地就看到那宏伟的校舍.走过穿堂,绿茸茸的操场便映入眼里.学生们都活活泼泼地做著各种运动.」2 观察事物,必需用到视,听,感,想,做等五种经验.三开头的写法:从方法上来说有三种基本方法:1 精彩开头法:由事件最精彩之处开始,回头再叙述经过.此法最吸引人例:「卖报!卖报!」街角又传来熟悉的声音.今天的消息非常好哇!一份八块钱.他今天叫声似乎特别凄楚,我眼前那瘦小的身影在我脑中盘绕,久久不去.(第二段)每天早上我上学时常在街上遇到他…..2 观感开头法:由作者对整个事件的主观意见开始,然后再记叙事件.此法在记叙的笔法中夹带论说抒情,使其富变化,然开头的观感需精简,否则文体就不统一了.例:在这错综复杂的社会上,有各种不同境遇的人:有的孩子生长在富裕的家庭里,每天挥霍无度,不知道奋勉向上;有的孩子虽然处在贫穷的环境中,却能赚钱贴补家用,这种精神实在感人.每天早上我经常在街头上遇到的那个报童,就是个坚强向上,孝心感人的孩子.3 顺序记叙法:从事件发生的第一步开始记叙,或事物的逻辑自然顺序描写.此法最容易但易流於呆板.例:每天早晨我去上学时,总会在街上遇到一个卖报的孩子.他穿著破旧的衣服,赤著脚,披著头,一边走,一边叫,很可怜的样子.本来我很少买报纸的,可是今天听到那凄的声音,实在可怜,就向他买了一份报,而且和他谈了一阵子.从方式上来说又有这么几种:1开门见山式:文章一开头,就点明题旨,点明与内容有关的人、事、物,即开笔入题,此为开门见山 。如有同学在写《老师的眼睛》这篇文章时,开头是这么点题写的:老师,你那双眼睛啊,时而深沉,时而明快,为我的进步欢迎,为我的消沉而不安,我的一切,无需开口便从您的眼神中得到满意的答复 。我就是在您这双眼睛注视下,由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孩,读完初中……2描形绘神式:文章在开头便描绘出主人公外貌神形方面的特征,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恰当的表达方式,描绘出主人公外貌神形方面的特征,此为描形绘神式 。描写法即借助于某种修辞或某种描写技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氛围,为下文人物或事情的开端做好衬托铺垫 。有个女同学在写《向大家介绍我》这篇文章时就用了这种写法: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个初二学生,个子较高,脸型圆圆的显得有些胖,一对不大不小的眼睛上横卧着两道浓眉;血色不多的嘴唇经常抿着,下唇常有比上唇突出的倾向,显出一幅永远也不服气的样子,黑发理得短短的像个男孩子——这就是我 。3暗埋伏笔式:文章开头叙述一些使读者一见字句便知主人公后来境况的一种方式,比如要写一个不幸的母亲,开头便可这么写:25岁时,一场不幸的车祸,夺去她亲爱的丈夫的生命,留给她的是无尽的痛苦和两个年幼的孩子 。读者一见开头片段,就会断定这个妇人在丧夫子幼的情况下,后来的情境会更加艰难,但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人,定会饱经沧桑,久经磨难,深深的爱子之情,崇高的母爱,体现于字里行间 。然而,深深的慈母情换来的却是不幸的回抱,真是太不幸了 。文章开头叙写一些引起读者对主人公所从事件的发展和主人公命运满怀关切心情的语句,造成一种悬念 。这种开头能激发读者急着看下文的欲望,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有个同学在写“哥哥的秘密”一文时,开头用了这种写法,博得了一些阅读老师的好评 。他是这么写的:我发现哥哥的秘密了,告诉你,你可别向外人说,我哥哥有对象了!真的,不骗你,这是我从他日记上发现的 。那一天,哥哥在写日记,我凑过去看看,可哥哥却一摆手,不让我看 。就在那一瞬间,我瞥见了一个老大的字:“爱” 。你想想,像哥哥这么个二十多岁的大小伙子,除了爱情,还有什么“爱”呢?怪不得哥哥每天都很迟回家 。4抒发情感式:文章开头时作者以饱满的激情,抒发出强烈的情感,或表达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或流露出人世沧桑之间的伤愁,或显示出壮志难酬的悲切,或抒发出对社会新人的赞颂 。有学生在写《十七岁的花季》时,就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写法 。十七岁,诗一般的年华,像生命旋律上的一丝颤音,像春天鲜花上的一缕笑意 。十七岁,多思的年华,因为世界从没有像今天这样恢宏,大量的新事物、新信息,以极快的速度撞进我们的视野,于是乎,许许多多新问题、新烦恼也同样塞满了心胸 。5欲扬先抑式:作者要达到称颂主人公的目的,开头便极力贬低主人公,说他这也不行那也不是,然后一百八十度转弯,从相反的方面,揭示出主人公崇高的精神品质 。此种写法,即欲扬先抑式 。一个学生在写《我的父亲》一文时,为了塑造一个因小孩子不争气,成绩顶差,于是恨铁不成钢,对自己小孩子要求非常严厉,后来终使小孩子成材的父亲形象,便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方式 。我从小就恨我父亲,父亲也同样恨我 。简短的两句,欲扬先抑,写出了“我”对父亲的恨,是因为父亲对“我”严厉要求,写父亲“恨”我,因“我”贪玩不争气 。然而正是由于父亲对“我”的严厉管束,才使我改变了坏习气,学习进了步 。这种开头式,可说妙极了 。6对比映衬式:即开头运用对比手法,陈述两种与主人公截然不同的情状,来衬托主人公某方面的优良品质的写法 。有一考生在写《我找到了美》一文时,开头运用了此种写法,起到了“龙头”作用 。美在哪里?有人说美在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是她的眼睛;有人说,美在溪流中,飘落的花瓣是她的泪珠;还有人说,美在峡谷中,清晨的雾霭是她的面纱……美,在人们心中,是圣洁无瑕而又虚无缥缈的 。但就在不久前,一个女孩的出现,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美的真谛 。7由物及人式:开头写作者看到一件与所叙主人公有关的物品,睹物思人,从而引起下文对主人公事件进行叙述的一种写法 。这种写法在追叙昔人往事时用得很多 。有同学在写《卖豆腐的小姑娘》一文时,开头成功地运用了这种写法 。每当我看到白嫩嫩的方块豆腐的时候,那位卖豆腐的小姑娘的身躯,就会从我的记忆深处跃现出来 。8先闻其声式:指开头写出主人公说的一句能表现主人公性格或心理特征的话,紧接着下文便是主人公出场从事的内容,即先声后人的写法 。鲁迅先生描写《故乡》中的杨二媳,《红楼梦》里王熙凤的出场,就巧妙地运用了这种写法,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求求您,大爷,卖给我一束玫瑰吧 。”这是一个小作者在写一个钱不够而极想买一束玫瑰的小女孩时开头运用的写法,语音简洁却把小女孩迫切买花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9、贴切拟人式:由生动贴切的拟人入题,激发想象,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例如: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 。”(《学会历史的旁观》)文章开头赋予蝶、蜂、花以人的性情,连物都会带着情感的眼光来评价、认知事物,更何况是情感丰富的人?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将话题的内在含义巧妙点出,不仅唤起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相关联想,更体现了作者的睿智 。10、优美排比式: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句式构成排比,增加语抛,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 。可增强语言的气势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由优美的排比句式入题,先声夺人,形成一种强烈的气势.“你会因喜爱北国的皑皑白雪而对南国的椰树海风不屑一顾吗?你会因沉迷于江南的小桥流水、青瓦白墙而否定西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吗?你会介意林黛玉‘使性子’而不看经典名著《红楼梦》吗?你会钟情流行音乐而厌烦‘沉闷乏味’的古典音乐吗?——古希腊哲人曾说,人是感情的动物 。因此,面对大千世界,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喜好憎恶往往会影响到对人、对事的看法 。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架天平,有个自己的标准,用来衡量周遭的一切 。”(湖北考生《心中的天平》)优雅的语言、和谐的音节、丰富的形象还不足以触动你的情感吗?还不足以让你在美的品味中恍然大悟“原来对美的感知,对人对事的看法,都是要受到心中那架天平的影响”吗?11渲染气氛式:文章开头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处特有的环境或景物,渲染出一种与主人公心情或命运相关的所特有的气氛 。这种写法,即渲染气氛式 。初中语文教材里,很多文章开头运用了这种写法,如“七根火柴”“最后一课”“故乡”等 。有个考生在写《我讨厌这种生活》这篇文章时,开头就极好的运用了这种写法,博得了监考老师的微笑与默叹 。又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早晨,我的心情也像这天气一样沉闷,孤零零的走在由学校家庭两“点”所确定的“直线”上,雨点虽然不大,可也快把我的衣服淋湿了 。我讨厌这天空,也讨厌这单调的生活,低着头两眼不厌其烦地盯着两只不停移动的脚尖……12、生动比喻式:用一个事物打比方,说明另一个道理.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语段举例:书,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这个比喻,我觉得就我自己说,特别亲切 。像蝴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视听的愉悦之感 。在记忆的心扉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叶文玲《我的“长生果”》)四结尾的写法:其实结尾的方法与开头的方法是一样的,有什么样的开头就有什么样的结尾,只需套用开头就行了,下面略微介绍两种方法:1 观感结尾法:就最精彩的部份抒发自己主观的感受,议论或抒情.例:「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对那个报童,我由同情变为无限的钦敬.他虽是一副弱小可怜的样子,但在精神上却是个击不倒的巨人.我想他将来的成功是可以预期的.2 含蓄结尾法:不明白表示自己的观感,而含蓄的回味方式表出,最耐人寻味.例:目送那报童瘦小的身影逐渐远去,终於消失,我兴起无限的感想,宛然觉得他的身影像参天的巨人,面对著他,我觉得藐小惭愧.要是我们将 记叙文加以科学化的分析:那麼记载人和各种事物的活动变化的文章,可称之为动态的记叙文 ;记载人和各种事物的形状,性质,效用的文章,可称之为静态的记叙文 .不管那些句子是动态,那些句子是静态,它们是可以同时放在一篇 记叙文里或一段文字里;甚至上一句是静态 记叙文 ,下一句是动态 记叙文也可以.动态和静态虽然不同,但却统一在 记叙文之下的.因为每一种事物都有它的动态和静态;而 记叙文因为是要记叙所有的事物,自然便包括动态和静态的记叙了.五结构方式文章的结构方式,也就是文章的骨架 。有了中心,有了材料,就需要有一个骨架把它们支撑起来 。记叙文的结构方式主要有两种:1.总分总式:即开头点明题旨,作为文章的总起部分 。接下来的主干部分通常包括好几个小段,每一小段相对独立,分别叙述几件事,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中心 。这是整篇文章的重点,具体的写法还须运用其他的写作知识来斟酌 。结尾部分总结中心,加强文章的力量,同时也可以照应到开头部分,做到首尾呼应 。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用几件事写人的文章 。如例文《母亲》 。文章是由台湾的一位小学生写的 。开头部分使我们了解作者描写的对象是自己的母亲,同时点明:母亲老了,“是我们使母亲劳累成今日的样子 。”主体部分写了两件事,具体描写母亲是怎样吃苦耐劳,操心家务、关心儿女的 。结尾总结,颂扬了母亲伟大的精神,与开头呼应 。有时采用总分或分总式,省略开头的总结或结尾的总结.2.递进式:这种结构方式适用于用一件事写人的文章 。所谓递进式,也就是依次写出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层层递进,进入主题,从而表达文章的中心 。这方面的例文很多,前面我们提到的例文中就有一些 。下面我们再看一篇例文 。作者在不长的篇幅里,完整记叙了一件事,通过这件事,一位诚实、纯洁的农村小姑娘的形象被写得鲜明、生动 。随着作者记叙的事件渐渐地达到高潮,小姑娘的形象也越来越鲜明,直至最后被完整地表现出来,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3连贯式:按照事物发展和情感的变化来布局,通常顺序为“发生—发展—变化—结局”;有时,采用倒叙手法,也属于“连贯”的范畴 。这种方式一般不说明中心,没有总结性的开头与结尾,全篇渥一色地叙事,基本不抒情不议论(抒情议论也是在事情中间,而不是开头与结尾),只注重事情本身,用故事和人物来说话,表现中心.4起承转合式:要点:开头起,正文承与转,结尾合,以“提出中心—印证中心—提升中心”的内在逻辑层次来布局,常用的结构方式为“起承转合” 。“起”就是提出中心;“承”即讲叙事件和刻画人物;“转”就是转向事件和人物的反面或说通过反面事件和反面人物来说明中心;“合”是总结正反面,综合两种情况,点明中心,升华中心,响应开头 。
怎样根据文章中心确定文章详略审题 审题就是仔细理解题目的意思和所提的要求,做到有的放矢 。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如果审不好题,便会出现跑题或不切题的现象 。首先审定体裁 。有的题目,写什么体裁的文章都可以,但有的题目,其中有些词语就是暗示体裁的标志,如果题目中有“谈”、“论”、“评”、“议”、“……的看法”(或“启示”)、“从……说起”一类词语,都应写成议论文;题目中有“忆”、“记”字样的,都是记叙文,有“颂”、“赞”、“唱”字眼的,应写成抒情散文;像“我家的小花猫”和“风筝为什么能上天”一类的题目,就适于写说明文 。有的题目没有明显的标志,可以用加标志的方法审定,有的可以加“淡”,“说”,有的则可加“记”、“忆”,这样文体就好确定了 。第二,审定内容和范围 。有时题目对时间、空间、对象、说理或抒情等方面都有一些限制 。如“寒假生活二三事”,明确规定时间——寒假里,内容——记二三事 。还有的用“前”、“后”等词来限制时间 。如“暴雨前”、“放学后” 。空间的限制如“我家的乐事”,“市场见闻”,都是对地点的限定 。也有的题目限制了写作的对象,“我的一点收获”是写自己的,“我的好朋友阿芳”则是写别人的 。第三,审定中心与人称 。有的题目中心很明确,有的则不明显 。例如“校园新风”,“新风”即题目的中心 。作文时就要紧扣这个中心,而不能大写校园生活,而忽略了“新风”的含义 。至于人称,可根据体裁而定,一般地说,记事写入的文章可用第一人称,也可用第三人称,议论文多用第一人称,诗歌、散文一般用第一人称 。最后,是领会题目中的象征义和比喻义 。高尔基的“海燕”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者”,“驿路梨花”中的“梨花”象征“雷锋精神”和“有雷锋精神的人” 。“在阳光下成长”,“阳光”则象征“党的阳光”、“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幸福、美好” 。人们习惯把教师比喻为“蜡烛”或“春蚕”,因此,“春蚕颂”、“蜡烛赞”之类的题目,自然是颂扬教师的 。还有供材料作文 。这类题目关键是读懂所提供的材料,准确领会材料的思想内容,其次要特别注意题目的要求 。2.立 意 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 。它是文章的灵魂,直接决定着文章的思想性 。它贯穿全文,全文都是围绕中心来写 。文章的立意应做到:正确、鲜明、深刻、新意、集中 。正确就是符合题意,不离题,不偏题;鲜明就是明确,不含糊不清,模棱两可;深刻就是对题意要深入分析,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新意就是要有新鲜感和现实感,没有空话、套话,没有陈词老调,有的是自己的真切感受和见解,集中,就是说在一篇文章里,只能提出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否则会杂乱无章 。具体地说,可以从如下几方面人手: (1)有些题目,命题者故意设置迷惑,藏头去尾 。审题时只要在原题上适当添加新的条件,题目就会显露出来 。如“歌声”,如果用此法,在原题目前加上“我的”、“老师的”、“校园里的”、“敬老院里的”等新条件,使题目成为“我的歌声”、“老师的歌声”、“校园里的歌声”、“敬老院里的歌声” 。这样,文章就容易写得具体形象了 。像这类的题目还有“心事”、“温暖”、“镜子”、“灯光”、“尝试”等 。但要注意不能改变原题,补充的位置可前可后,只可在草纸上或心中填补 。(2)遇到难以着笔的大题目时,可用大题小做法,从小处人手,化小写作的题材和范围 。如“求索”就是一个大题目,面对这样一个大题,可以用大题小做法,截取人生的某一个阶段,选取熟悉的、感受深的、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来写,这样就可摆脱无法取材、难以下笔的困惑境地 。如在正题“求索”下加副题“美好的童年”,写童年时代的求索;加副题“中学生活的剪影”,写中学时代的求索;加副题“深山探宝记”,写向大自然的求索;加副题“图书馆中的欢乐”,写在浩瀚书海中的求索 。大题小做,从小处人手,从小处写起,这样思路就开阔了 。(3)虚题实写 。有些题目,由于概念抽象,不好把握和驾驭,这时则可用虚题实写法来启开思路 。如“追求”这个题目,看起来很大、很虚,但是如果把它落实到某一具体的人和事上,就容易下笔了 。此题可以写一个老师的追求,一个学生的追求,一个科技工作者的追求,总之,各行各业的人的追求都可以写 。(4)实题虚作 。有些常指实物的题目,小而具体实在 。如“秋叶”、“春雨”、“窗口”等,这类题目在写作时,不应就实物而实物,而应着重找出它的比喻义、象征义,歌颂具有这一类精神、品质、风格的人和事 。初中语文课本中《白杨礼赞》一文就是一篇典型的实题虚作的作品 。作者在文中步步渲染铺垫,极力描写白杨树外形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此为实;然后作者连用四个排比反问句过渡到具有白杨树这种品格的西北抗日军民,热情歌颂了他们那种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这就是虚 。运用此法时要注意:对实题(物)只能作必要的描绘,而不能面面俱到,主要描绘具有可比喻和象征的那个部分,虚作与实题(物)之间应有相似之处,不能生搬硬套;由“实”到“虚”,过渡要自然 。确立正确的立意,,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这与作者的思想认识、政治水平、生活阅历以及文化修养等都有着密切关系,要树立正确的立场观点,培养健康的情趣和审美观念,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具有正确的中心思想 。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表达了“志愿军战士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这个正确、积极的中心思想,从而产生了激荡人心的巨大力量 。3.构 思 文章的构思,就是想一想怎样根据立意并有机地组织、连接字、词、句成文的全过程 。古人写文章讲究“有序” 。“序”就是文章的框架结构,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题当前,须认真构想 。古人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就是文章的开头像风头,小巧玲珑,精美好看:中间如猪肚,内容丰富,充实饱满;结尾如豹尾,收束有力,短小精悍 。这就为文章提出了基本构架——三段式结构 。这样的结构,要求开头要简明、点题,中间部分可以分为几个段落,如果是写记叙文,以三件事为宜,或一详两略,或两详一略 。如果是议论文,本论部分可用三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对比法、比喻法等,如用例证法,可举一两个事例,即可论证清楚 。如果是说明文,则中间部分运用三两种说明方法,按一定顺序串起,即可将事物说明白 。结尾要简短,扣题或照应开头 。《谈骨气》一文即屑这种结构,开头提出论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中间举三个事例进行证明;结尾提出要有无产阶级骨气,克服困难,奋勇前进的结论 。但是三段式,并非开头、中间、结尾各一段,不论什么体裁的文章,一律三段的套式,而是应根据内容的需要分清段落层次,使文章有条理,眉目清晰 。此外,根据内容和表达的需要,还可用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式结构 。纵式结构就是在写人记事、论证说明时,想一想怎样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自然进程或时间变化顺序,连接字、词、句成文的结构方式 。横式结构是想一想怎样按空间(地点)变化顺序组织、连接字、词、句成文的结构,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因为人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地点)进行活励的;一切事物也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地点)里发生、演变 。因此,写入、记事多用横式结构 。纵横式结构,即按照事物发生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地点)交叉的变化顺序组织、连接宇、词、句成文的一种结构方式 。《老山界》即是这种结构 。纵线标明的时间顺序是:下午、天黑、半夜、黎明、下午两点多 。横线上的空间(地点)顺序是:山沟、山脚下、峭壁路上、山路上、山顶 。纵横交合处是:上山准备、上山情景、山中睡觉、路上行军、山顶、下山等 。虽然各种文体结构都有规可循,都有许多可记、可证、可说明的事物可写,可是如果把一件件事物依次写下来,也难免会显得呆板和单调,这就需要进行巧妙构思 。如写《家乡新貌》,很多都习惯写山、水的变化,居住条件及生活用品的变化,人们精神面貌的变化,以此歌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主题不能说不鲜明,但这却是人们久已习惯了的路子 。有的却别出心裁,以家乡的路为突破口,从“小泥路——土大路一沙石路——柏油路”的步步发展,写了《越走越宽的家乡路》一文,深刻反映了家乡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章滴水见阳,微中显大,构思精巧,妙趣横生 。又如写《让坐》,一般不是写给老人、病人让坐,就是写给妇婴让坐,以表达助人为乐 。尽管内容真实,感情深刻,但激励作用不大 。而有的却别开生面,写庆宴上众人给老支书让坐,德高望重的老支书又给回乡探亲的大学生让坐,情节动人,感情真挚,这种出人意料的构思令人耳目一新 。突出了老支书“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题旨,可以说是独辟蹊径,不落俗套,显示出构思的精巧 。构思如何,关系着文章的成败优劣 。一篇好的文章,不仅立意准确、鲜明,选材精美,语言流畅,而且构思也一定要巧妙、新颖 。记叙文构思,除了以上几种结构形式外,还可以运用:①以小见大法,如《七根火柴》,以一火柴小事,反映红军战士一心为党,为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的大主题 。②夹叙夹议法,即一面叙述事情经过,一面进行分析和评论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着重写了三个典型事例,在每个事例记叙结束的时候,都有一段抒情和议论 。通过抒情和议论,不仅使得记叙文字更为感人,记叙的中心更为突出,而且以强烈的感情使读者产生了共鸣 。⑧并列结构法,即根据表达的需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组织和安排材料,各层次意思之间是并列关系 。说明文常常采用这种形式安排层次 。如《看云识天气》中第二部分第一层说明云的变化同天气的关系,第二层说明云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 。这两层意思的层次结构就是并列式 。④欲扬先抑法,“抑扬”指控制和放纵感情,运用这种方法需要在结构上层层铺垫,“抑”为“扬”蓄足气势 。如《荔枝蜜》一文,作者本意是赞扬蜜蜂,但开头却写对蜜蜂“总不大喜欢”,压抑感情,然后对蜜蜂逐渐了解认识,最后说“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直接赞扬 。这样,一方面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发得更加酣畅、深沉 。①设置悬念法,即为增强艺术感染力,有意设置“包袱”,以此吸引读者关心表述内容的方法 。如《驿路梨花》,开头写夜行人见屋不见主人,瑶族老人的出现使夜行人发生了一次误会,从而引起读者急欲了解小屋主人的兴趣;接着写哈尼族小姑娘出现,又发生了一次误会,使读者再生疑惑;最后引出哈尼族小姑娘讲的一段故事,从而解开“包袱” 。运用这种方法,能使悬念迭出,环环相扣,引人人胜 。⑥一线串珠法,即通过一条线索,把与该线索有关的人和事贯穿起来 。如《记一辆纺车》,以纺线为“红线”,串连起了与纺线有关的劳动场景这一串串“珍珠” 。当然,构思方法还不止于此,如对话描写法、虚实结合法、点面结合法等等 。只要认 真琢磨,精心构想,定能结构出好文章来的 。4.选 材 写文章必须有材料,好比盖房子要有砖瓦木料一样,否则就写不成文章 。但是,并不是什么材料都可以写进一篇文章里,一定要经过选择 。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是作文的墓本要求 。文章的中心就像一根红线,贯穿着所有材料,为写好文章奠定基础 。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要选择和中心一致的材料 。材料必须从各方面说明中心,突出中心,为文章的中心服务,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如《榜样,就在我身边》,一是要选的人和事,必须是能够成为榜样的,不是任何的人和事;二是尽管是榜样,但必须是“我身边”的,而不能是别处的 。(2)选择的材料要具体生动 。让事实说话,“事实”就是具体材料,有具体的材料才能写得血肉饱满,能感动人,说服人;生动,就是选择比较新鲜的材料,即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特点的材料,才能表现新人物,新事物,新气象,新风尚,才能使读者感到有趣,喜欢读 。(3)要选择典型材料 。有时候材料很多,又都能表达中心,这就要选择最深刻,最全面地揭示事物本质,又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典型材料 。(4)还要注意材料的真实性 。只有真实的材料才有说服力 。“真实”包括生活的真实,即真有其人其事,不是虚构的;艺术的真实,即文艺作品中塑造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5.组织材料 选好材料后,就要组织安排材料 。即对所选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决定其主次详略 。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哪些放在一起写,哪些分开写,要有次序地安排好,绝不能“拣到篮里就是菜”,让人读起来感到杂乱,无中心 。只有组织好材料,才能使文章中心鲜明,详略得当 。组织材料应注意两点: (1)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 。一般地说,与文章的中心论点,或者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有直接关系的材料,也就是能够突出中心的材料,就是主要材料,就是构成文章的主体部分,因而需要详细地记叙、描写或议论、说明;只起陪衬辅助作用的材料,则要略写 。详写是为了突出重点,使文章中心更鲜明,略写是为了照顾全局,使中心更完整 。如《枣核》一文,中心是表达美籍华人思乡爱国之情,根据这一中心,作者选用了“捎枣核”、“得枣核”、“种枣核”三个主要材料,生动细致地表现了美籍华人的内心世界 。(2)根据文章体裁的需要 。记叙文是以记人记事为主,因此,记叙部分要详写,其中议论、说明或抒情都不能作为重点详写,只能略写 。说明文主要是说明事物的性质、状态、特点、成因、功能等,这些地方要详写 。议论文的说理部分要详写,论据是人所共知韵事例,要略写,列举事实,有的可以概述,有的可以详述,但不可罗列过程,以能阐明道理为限 。要做到详略得当,还要掌握详写和略写的方法 。详写,就是把材料写得具体、细致,用的文字多一些,略写,就是写得概括、粗略,用的文字少一些 。如《社戏》一文,作者详细地写了行船、看戏和归航·,情节生动活泼,文句细腻优美;略写了乡间生活和看社的原因,显得简明扼要 。这样详与略的结合,真实而恰当地描绘了乡村少年善良淳朴、天真可爱的形象 。6.开头与结尾 开头与结尾是文章结构的重要部分 。开头与结尾对于表达文章中心,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说服力起着很大的作用 。(1)开头,文章结构的基本环节之一,指一篇文章从什么问题下笔 。开头是全篇文章的起点,关系着全文如何展开的问题,它是后来的一系列矛盾冲突的起头,它确定了文章的基本矛盾冲突的性质及其发展路线 。好的开头,不仅能起到统领全文,广开文路的作用而且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带领读者尽快地沿着作者的思路,了解文章的内容 。有人把一篇文章好的开头,比作盛夏的一杯清凉可口的饮料,能增强人们看文章的“食欲” 。这种说法并不夸张 。因此,作文时多花费点时间、多动点脑筋,写个好的开头,是十分必要的 。由于文章的内容、体裁风格和构思不同,开头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 。常见的开头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开门见山法 。开篇就点明所叙事件,不多加修饰,给人以干净、明快、一气呵成之感 。如《老山界》、《回忆我的母亲》就是这样的 。议论文《谈骨气》一文,开头揭示中心论点 。《老杨同志》开头交代与故事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 。《中国石拱桥》开头交代所说明的事物 。②事物联系法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叙述,触物思情,引出主体事件 。行文丰富、逼真,具有真情实感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⑧抑扬相衬法 。有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开篇的感情基调和正文的感情基调相对或相反,以开头对比全文,使文章感情色彩丰富,九曲回肠,耐人寻味,有强烈的艺术效果 。适用抒情散文,如《荔枝蜜》 。④对比烘托法 。开篇采用对比手法,直接烘托出主体对象,突出主体对象的神韵,使文首如龙首,左右全文 。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开头用北京、济南、伦敦冬天相对比,由“奇迹”、“怪事”引出“宝地” 。⑤设置悬念法 。开头制造紧张氛围,设置种种疑窦,造成悬念,扣人心弦,吸引读者追根究里,引起阅读兴趣 。如《第二次考试》,开头交代“一件奇怪的事情”,陈伊玲初试成绩“十分优异”,复试时使人“大失所望” 。提出奇怪,不讲原委,设置悬念,抓住读者 。⑧描写刻化法 。有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用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开头,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还能收到舞台艺术中的亮相效果,加深读者的印象 。如《变色龙》一文,开头描写刻画环境,能为主体对象的,出现和发展准备必要的场景,并对其起到一定的烘托作用 。⑦以抒情议论的语言开头法 。《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开头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抒发在朝鲜战场的深切感受,以唤起读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⑧引用开头法 。引用名言、格言和诗句,给读者以清新之感,从而增强阅读欲 。如《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开头引用怀特黑德的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怀疑与学问》一文引用“程颐精神”为中心论点 。⑨以引出错误的或反动的思想言论开头,然后进行分析批驳,旗帜鲜明,针对性强,使文章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战斗性 。如《俭以养德》,开头摆出貌似有理的错误论调,从—部分人的思想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很有针对性 。文章开头的方法很多,总的原则是灵活多样,以新颖的文句吸引读者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2)结尾 。一篇文章,开头固然重要,但也不可小觑结尾,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若首唱荣华,而媵句憔悴,则遗势郁湮,余风不畅 。比《周易》所谓‘臀无肤,其行次且也’ 。”可见只有好的开头还不够,还需附之以好的结尾,这样才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结尾是文章内容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文章结构的基本环节之一 。好的结尾自然、新颖,能起到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或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效果 。结尾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结尾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总结全文 。《理想的阶梯》一文,用两个比喻归结上文,深化“奋斗”是《理想的阶梯》的中心论点 。激励青年为实现光辉灿烂的理想而奋斗 。②点题式 。即以几句凝练的紧缩句,抓住能突现主题的宇词,提炼出文章的主旨来作结尾 。如《这不是一颗流星》,结尾写“我原以为……更真诚更纯洁”,在对孩子的褒扬之中含着对大人们的批评 。大人们不是应该向孩子们学习那一种真诚纯洁吗? ⑧鼓舞号召,提出希望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很多好的文章,都是以情取胜的 。此法都在前文感情的基础上,发出号召或呼唤,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索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结尾写“……请你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与开头呼应,再次点题,谈起来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深受鼓舞 。但使用此法,应忌空喊口号、空洞无物,要做到情有所根 。再如《从三到万》结尾提出诚恳的希望,引导读者联系自身作深远的思考,《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结尾小结书籍的演变史,希望人们努力学习 。④畅想式结尾,即结尾要写得含蓄蕴藉,留有余地,给读者想象的空间 。如《孔乙己》结尾用了一句内蕴丰富的句子“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作结,这一猜想的句子,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大约”是对孔乙己的揣测,“的确”是作者对当时社会冷静的洞察,加之对孔乙己的认识,认为他的死是必然的 。这样给读者思索和回味之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又如《苏州园林》结尾写“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留有余地,给人回味 。⑤启发式 。文章结尾含蓄深刻,给读者以启发,令人沉思 。如《故乡》的结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作者笔下的路,其含义是指人生的路 。启示当时的沉睡的中国人民走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道路 。这个结尾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给人以鼓舞和信心 。⑥衬托式 。用一句或一段话把文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的衬托,使之更加丰富,从而深化主题 。如《老山界》的结尾:“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还是小得很 。”这样,既总结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艰辛,更衬托出长征途中雪山、草地的艰难险阻 。又如《钓胜于鱼》结尾:“老者的背影消失在山坡的绿丛里,惟日光照去,他的发色与鱼的鳞色俱闪银光 。”以景色衬托老教授此时此地的悠闲、恬静心情 。⑦引用式 。即引用警句、名言、诗句、经典著作、俗语、谚语等作文章的结尾,达到“立语言而居要” 。如《驿路梨花》结尾: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引用陆游诗句,点题点人 。结构上照应题目,内容上深化主题 。《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一文’结尾“畏惧错误就是毁灭改革”一句,是仿照怀特黑德的名言自拟而成的,语言精辟,深化了中心思想 。运用该法应注意,所引用的材料须与主题相关,为主题服务 。⑧抒情议论式 。《春》的结尾用三个比喻句作结,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 。形象鲜明,含义深刻 。《记一辆纺车》结尾写“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记一辆纺车” 。用精辟的警句点明文章的主旨 。⑨用评价式作结 。如《同志的信任》结尾写:“鲁迅先生……最可信任的同志 。”对鲁迅先生高度评价,点明题旨 。⑩主题升华式 。《荔枝蜜》的结尾写:“这天夜里,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作者与蜜蜂融为一体了,是对蜜蜂感情的第三次变化 。在结构上与开头“不大喜欢蜜蜂”相映衬,首尾呼应 。在内容上,深化了中心:要像蜜蜂一样辛勤酿造,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去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 。⑾以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结尾 。如《花市》结尾写:“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作者用“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比喻姑娘美好的心灵 。《卖蟹》结尾写:“只留下一片碧蓝碧蓝的大海 。大海上涌动着一层层美丽洁白的浪花……”用大海的“碧蓝”和浪花的“洁白”映衬卖蟹小姑娘,热情洋溢地赞美了小姑娘的青春美、纯情美和人性美 。《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结尾写人民大会堂在霞光中的灿烂景象,突出表现了人民大会堂的雄伟、壮丽 。总之,记叙文的结尾有的是抒发感情式,有的是描写形象式,有的是幽默含蓄式等,议论文的结尾则多总结全文或发出号召 。当然,文章的结尾并不止于此 。“文无定法”,写文章如行云流水,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不拘法的 。但对作为整个构思中有机组成部分的结尾来说,切忌临时拼凑,重复累赘,装腔作势,首尾脱节等毛病 。
叙事策略一般从哪几个方面分析 又是如何引起主体事件的记叙的,初中记叙文新颖事件例子

文章插图
记述文用到的写作方法有哪6种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运用形象思维的手段,通过叙事、记人、写景、状物等来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 。二、记叙文的特点1. 创造性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记叙文虽然不像文学作品那样,对生活现象进行集中概括,通过典型形象来反映生活;而是常常选择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亲眼所见、亲身经历、亲自体验过的生活内容作为写作的材料;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作者可以把现成的生活材料照抄到文章中去,决不意味着作者不需要对生活材料进行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相反,这是把生活材料转化成文章的必不可少的“工序” 。这种加工改造、提炼生发的过程,包含着作者大量的创造性劳动 。以写作成品形式出现的记叙文,不可能是客观生活的翻版,也不仅是作者心灵的视像,它是饱和着作者心血的精神产品,是作者心灵和客观事物遇合所孕育出来的创造物 。其次,记叙文是用语言文字作为传达的媒介的,从本质上看,记叙文就是某种经验(外在世界的人、事,内在世界的思想、情感等)的陈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真实存在,语言化了的世界就不再是真实存在的世界本身 。将真实存在转化成语言文字的工作,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第三,把真实存在转化成语言文字可以有千万种不同的方式,选用哪一种方式,即最后完成的文章是何种模样,其中必然包含着作者个人心灵的运作 。因此,任何记叙文总是不可避免地带有作者个人心灵的色彩,正如苏联作家秋切夫所说:“我在一切之中,一切之中都有我 。”尽管记叙文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但这种反映,又总是和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结合在一起的,是通过作者个人的创造性劳动来反映的 。用语言文字把生活材料转化成记叙文,本身就包含创造性因素在内,如果在转化的方式上能够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其创造的程度就愈高 。所以,写好记叙文的关键,一是要选择新颖的材料,二是要采用新颖的写法 。2. 形象性议论文是以抽象的概念、判断、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对生活的认识,它在许多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中概括、抽取共同的特点,而把产生这些认识所依赖的一个个具体的个别的表象留置在作品之外 。记叙文则恰恰相反,它往往抓住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做文章” 。所以,它以叙述、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即使偶用议论,其目的也是为了“画龙点睛”,并且也往往是在画好全龙以后,才去轻轻一“点” 。在这里,“龙身”是主体,是基础 。记叙文要靠具体的形象去感染读者 。叙述,必须清楚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以及具体的发展过程;描写,必须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食其味,历历可感,如在目前 。在记叙文写作中,创造场面是最基本的手段 。因为说到底记叙文总是要在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结构,纵就是时间的延续,横就是空间的展开,而场面就是对人或物在特定的时空中存在或活动状况的描述 。只有组织起一连串的场面,记叙文才能获得生动具体的形象感 。所以,那种连贯、整一、富有动态感的材料,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 。对短小的记叙文来说,就更是如此 。那种千里来龙,百年纷争式的材料,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记叙文需要的是缩时间于一瞬,寓空间于一隅的短小精悍的材料 。3. 情趣性从格调上来说,记叙文不像议论文那样庄重严肃,也不像说明文那样冷静客观,它追求的是以情动人,以趣逗人 。从选材方面来看,记叙文并不要求一定要选择重大题材,而往往是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富有情趣的凡人小事,作者往往通过对凡人小事的记述,来寄寓自己的感情,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的某一侧面 。从表现手法方面来看,记叙文追求的是引人入胜的表达效果,它要求把写作内容表现得曲折生动,意趣盎然 。有时,记叙文也传达作者对某种事理的认识,但是,它一般不展开直接的议论,而是把这种认识潜藏在具体的生活画面之中 。它通过具体形象的描绘,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从情感、情趣方面去晕染读者,让读者用审美的眼光去领悟作品的意蕴 。在写作记叙文的时候,写人,最好要选择那些内心情感丰富复杂的人物作为描写对象;写事,固然要注意事件本身的脉络,但更要注意流荡在事件中的情感线索,特别要注意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细节来充实、丰满事件的血肉;写景、状物,固然要注意准确地描摹景物的外在状态,但更重要的是,要写出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化合” 。三、写好记叙文的关键:选材写好记叙文的关键是选材,选到了一个好的材料,文章就成功了一半 。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是记叙文最需要的材料呢?1.要选择有较强的情感内涵的材料老舍先生说过:“小说是情感的记录,而不是事实的重述 。”记叙文写作也是如此 。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记叙文的表层结构,其深层结构是充溢其中的情感内涵 。事件、线索等等仅仅是承载情感内涵的框架,真正感动人的是蕴含在框架中的情感 。为什么有的文章看起来也是有头有尾,清楚完整,但就是清淡无味,不生动,不感人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其中缺乏深厚的情感 。在“记叙经历”的文章中,最好要选择富有情感内涵的经历 。那些没有情感内涵的“经历”不是记叙文的好材料 。把一次一般性的大扫除的经过记叙得再详细,把一次实验课的过程描写得再具体,把一次郊游的经历写得再热闹,如果其中不流淌在真挚的情感,也是不可能动人的 。因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语) 。1988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习惯》,文体不限 。这与近两年的话题作文有点相似 。当年不少写记叙文的考生都选择了写老师 。应该说,这是一种比较聪明的选择 。因为阅卷的是老师,写老师容易博得好感 。然而,写老师的什么呢?不少考生都是这样写的:到了晚上,某老师又习惯性地坐到了窗前的书桌旁,照例开始备课、改作业 。这样的材料其实没有什么写头,因为它只是在表扬老师的敬业精神,在情感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动人之处 。试想,一位老师晚上不去备课、改作业,而是去跳舞、搓麻将,会是一位好老师吗?可是,有一位考生的选材却不同凡响,他写道:新学期开学了,王老师又像往常一样来到了学校,当他快到教室门口时,突然想起自己已经退休了 。于是,只好悻悻地回了家 。第二天一早,他又准备到学校去了,但这一回他记起自己已经退休了,他应该在家“挎垮篮子,生生炉子、抱抱孙子”了 。可是,他在家里犹如芒刺在背,坐立不安,什么事也干不了 。他老是惦记着他的学生 。于是,他又来到了他任教的教室旁 。他要看一看他的学生 。然而,他又怕影响正在听课的学生 。于是,他蹑手蹑脚地来到了教室的窗下,躲在那里听学生上课的情况……这样的选材就要高明得多了 。因为这个材料中饱含着王老师对学生的梦萦魂牵的一腔深情,这是一个老教育工作者挥之不去、无法排解的对教育事业的真情 。这样的选材与晚上备课、改作业,不是一个精神等级,不可同日而语 。由此可见,只有那些饱含情感内涵的材料,才是记叙文真正需要的材料 。那么,在“记叙经历”时,可以写哪些情感呢?从程度方面来说,可以写温情、热情、激情等等;从类属方面来说,可以写亲情、友情、爱情等等 。要把文章写得激动人心,要使文章具有较强的情感冲击力,在选材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写那些人人都能感知、体会的人之常情 。情感虽然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在感觉,但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这就是情感具有可体验性的生理、心理基础 。有许多情感内容是人们共有的,共通的,传达这样的情感,就会激起别人的共鸣,就会使人感动 。(2)要写那种超出常规的强烈的反常合道的情感 。有时候,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一般的人不一样,似乎不大正常,但这种反常的行为中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情感 。这种情感具有很强的冲击力,往往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3)情感要能产生振荡和分化 。文似看山不喜平,那种一览无余的、直线发展的情感,缺少回环蕴藉的美感,很难使人产生情感的激荡 。因此,在描述情感的时候,要尽量展示情感的曲折和波澜,一步一步把读者引入情感的旋涡 。2.要选择有较深的主题潜能的材料所谓主题,是指文章使用的材料所蕴含的基本意义以及作者通过对材料的思考、体验所传达的基本思想和评价 。前者是主题的客观性,也就是说,这种基本意义是材料本身所固有的;后者是主题的主观性,是指作者对材料内涵的洞见开掘 。主题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 。所以鲁迅先生要求“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选材和立意是记叙文写作中两个重要的环节,他们处于互相影响的联动状态 。材料选得好,为开掘主题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主题的开掘和深化,又反过来制约、促进材料的选择和加工 。就选材这一环节而言,和选择矿点的道理是一样的,矿藏的深厚度如何,质量如何,有无开采价值,这都是打井前需要认真考虑的 。提示我们,在选材的时候,一定要事先估测一下材料的主题潜能,看看它们有没有可开发性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具有丰富的主题潜能的材料呢?(1)要摒弃老套的选材思路,开拓选材的视野 。因此,我们在选材时,不仅要注意那些写实性的材料,也要注意那些具有象征意蕴的材料 。象征的事物往往能使作品的主题具有多义性、多层性、多向性,从而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使作品产生特有的艺术魅力 。像《门》《坡》《风》这样的题目,就既可以是写实的,也可以是象征的,当然也可以是二者结合的 。有时候,在总体写实的情况下,选择一些具有象征意蕴的事物穿插其间,也能使作品荡出虚神,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3.要选择有有初步形式意味的材料在考虑记叙文选材时,许多考生往往只注意材料内部方面的某些因素,强调选材要积极健康、典型生动等等 。这固然不错 。但是,如果忽略了记叙文的形式规范对选材的特殊要求,就会造成文体感不强,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就会因为选材不当而显示不出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记叙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主要就表现在选材上 。那么,记叙文本身特有的形式规范,对选材有哪些要求呢?概括起来就是三点:连贯、整一、动态 。(1)整一 。整一,就是记叙文的材料必须相对集中 。这种集中,不是要求作者像写议论文那样围绕中心(主题)选材,而是要求围绕记叙文自身的内部要素选材,或集中于人物,或集中于事件,或集中于环境,这也是记叙文内部又可以分为写人、叙事、绘景等类型的原因所在 。议论文是旁征博引,运用零散的、片断的材料来证明中心论点,它是在观点与材料统一的原则之下,靠理性的辐射来集中材料;而记叙文则要靠自身的时空关系来凝结材料 。在写作训练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记XXX》 之类的作文,但是,这类作文往往不像记叙文而更像议论文,其原因就在于作者在选择材料时运用的是议论文选材的方法:为了证明xxx具有某种思想品质,于是就从XXX 的生活经历中选择出与这种思想品质有关的“二三事” 。其实这正是议论文中的例证法 。用这种方法来选择材料、记叙经历、刻画人物,其事件往往是凌乱的,人物的思想性格往往是浮浅的,主题也往往是直露的 。在1999年的高考作文中,运用一连串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排比段来展开记叙的文章,之所以文体感不强,显得松垮,散乱,其原因也就在这里 。(2)连贯 。连贯,就是要求记叙文的材料,最好是截取现实生活中连续发生的片断 。当然,在具体描写的时候,可以有详略,疏密等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记叙文的一个重要因素:时间 。在记叙文中,要始终潜藏着时间的暗流,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把叙事作品称之为时间的艺术 。在议论文中,也往往要叙事,但是,它所叙之事,往往是拧去了时间的抽象的说明性格或主题的例证 。无论是整篇的议论文还是作为例证的叙事片断,时间往往消解在议论的逻辑展开之中,它所使用的材料,也没有时间序列的具体要求 。在充分认识到时间在记叙文中的重要作用以后,又必然引出记叙文的另外两个要素:原因和结果 。我们强调时间序列在选材时的重要作用,并不意味着一切具有时间序列的“流水账”都可以作为记叙文的材料,相反,只有在时间序列中包含着“价值”的材料,才是记叙文需要的材料 。这里的所谓“价值”,就是伴随着时间演进的因果裂变 。福斯特曾经打过一个很有意思的比喻:国王死了,王后也死了,这叫做“时间生活”,没有入文的价值;国王死了王后也伤心而死,这叫做“价值生活”,就可以入文了 。由此可见只有伴随着时间的演进中,产生一系列因果裂变的材料,才是真正适合写记叙文的材料 。至此,我们可以说,所谓连贯,不仅仅包含着时间的连续,而且也包含着因果关系的连缀 。(3)动态 。动态,就是要求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在动态流程中表现某种主题 。因此,只有那种具有动态感、过程感的材料才是记叙文真正需要的材料 。从本质上看,叙事都是对已经过去了的事情的追述 。但是,这种追述,在不同的文体中有不同的方式,在说明文中,运用的常常是“一般现在时”;在议论文中,运用的常常是“一般过去时”;而在记叙文中则常常要把它转化成“现在进行时” 。我们说,记叙文的真正中心是人,但是,决不是用二三事的例证法就可以把人写活的只有把人放到动态发展的人生中去,放到人的历史性展开的过程中,才能展示人的丰富生动的性格 。即使是在写景状物,主要表现空间关系的游记之中,也只有写出诸如曲径通幽、移步换景、豁然开朗等动态景观,写出人与自然景物的沟通、交流、融合等等,才能带来艺术的美感 。这也正是静止的介绍景物的导游图、说明书与散文、游记的区别所在 。在议论文中作为例证的叙事片断,只要交代人物做过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而在记叙文中,则不但要写出人物做什么,更主要的是,要表现人物怎样去做(动态) 。在导游的说明中,主要是交代那里有什么(静态);而在记叙文中则主要描写“我”在那里看到了什么(动态),它在“我”心里引起了什么反应(动态),“我”的行为引起了别人什么反应(动态) 。选择具有动态感的材料,还要注意,动态发展的流程最好是波浪式的,而不是直线式的,因为那种直线式的事件、直线式的情感缺乏回环蕴藉的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