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社会是什么思想 如何评价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大同思想在当今的价值

如何评价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大同”社会是夏以前的一种社会形态 。以前有“孔子视五帝之天下为大同”的说法 。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其实不然,因为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世界是中国原始社会的终结 。如果把“五帝之世”等同于“大同”社会,孔子的“大同”论就成了历史的倒退 。这恐怕不符合孔子的本意 。孔子的本意只是为了建立一个合理的社会,消除现实社会中的黑暗现象和不合理的地方 。从来没有倒退到“五帝世界”的意思 。可见,“大同”社会是以“五帝之世”的传闻为基础,经过加工提炼后构想出来的理想社会模式;源于“五帝天下”,高于“五帝天下” 。虽然这种理想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无法成为现实,但两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的愿望 。比如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 。都受到了它的启发 。这是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宝贵财富 。

大同社会是什么思想 如何评价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大同思想在当今的价值

文章插图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诸侯纷争不断 。在这样的年代,人们自然向往和谐,希望战争停止,国家和平安宁 。孔子认为这是礼乐崩溃,政治失序的结果 。他总结历史,反思现实,提出了一系列思想,形成了他的儒家学说 。孔子希望整顿社会秩序,恢复古代圣贤的统治 。他对社会政治的终极追求是“大同”的社会理想 。孔子“大同”思想的记载可以在《孔子家语》和《礼记》中找到 。过去,由于对《礼运》的记载存有疑问,人们习惯在《孔子家语》的基础上谈论孔子的政治理想 。其实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礼记》的记载,经过汉人的整理改编,非常明显 。相比之下,《礼记》的记录更真实可靠 。[2]据《孔子家语》,孔子对“大同”的理想表述如下: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诚信和解 。所以,一个老人不仅是亲人,还是独子 。一个老年,一个坚强,一个有用,一个骄傲,一个孤独 。当你的货物被遗弃在地上时,你不必把它们藏起来 。做恶不一定是人类 。关门是个阴谋,但是不好玩,贼不做,外面的门不关 。它叫大同 。孔子认为“大同”是指道路实行的时代 。这个时代,天下为民所有,选举人民来治理,人民坦诚相待,和睦相处 。所以,人不仅要爱父母,还要照顾好子女,让所有的老人都能安享晚年,所有成熟的人都有用武之地 。老年丧夫或丧妻的人、父母、残疾人都得到很好的赡养 。人们讨厌财产被丢弃在地上,浪费浪费,却不一定归自己所有;恨不是为了自己,但也不一定对别人管用 。所以,阴谋诡计无法施展,劫掠、盗窃、叛国都不可能发生,出门不用关门 。以前人们不相信《孔子家语》 。一直以来,孔子的社会理想都是建立在《家语》篇:00-30000篇的基础上的 。于是,孔子“大同”论的一段话就失去了真理 。本文中《礼记》相比,《礼运》更简单真实 。孔子没有讲三皇五帝,也没有讲“小康” 。认为孔子主张回到“原始共产主义”时代,认为孔子思想是倒退的观点是错误的 。孔子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指夏商周“圣王”时期,而不是一般认为的所谓“三皇五帝” 。孔子“道行”的时代特指于、唐、文、吴、时期 。在孔子看来,三代“圣王”之后,道路就隐蔽了 。孔子认为“大同”是一个曾经存在过的社会,它存在于三代的圣、唐、文、吴、时期 。孔子认为这是一种非常理想的社会状态 。“大同”之“通”,郑玄注《礼记礼运》说:“通,犹与叶,”郑玄对“和”“和”的解释非常正确,“大同”社会是人类“和谐”的理想状态 。据《孔子家语礼运》孔子也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不和 。”《礼记礼运》这里的“通”是无原则的收敛,与“和”不同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童和他之间的矛盾,只是意味着无论如何,童并不总是“他” 。在孔子关于“大同”的论述中,处处可以理解为他在阐释或描述一个“和谐”的社会 。在这样的社会中,“圣道”盛行,天下为公,社会管理者唯才是举;和平相处,互相扶持;不互相争斗,尽力而为;每个人在社会上的生活都能得到保障,一切都能物尽其用,人尽其才,贼不干,夜不闭户 。
显然,没有“和谐”,就没有这一切,人们就无法相互扶持,就没有大家的立足之地,也就没有有序的社会氛围 。可以说,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这样一个和谐的社会中 。孔子的大同理想是社会繁荣前提下的和谐,不同于很多小国寡民的社会政治观 。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都有自己的政治主张 。比如道家提倡的是小国寡民的模式 。《论语子路》记录了农民代表人物徐航的理想,即“圣贤与民耕食,以茬治之”;《论语》记载武将任务的主张是“使民无私”,认为“民无私使天下一家,乃无私耕织私,共饥寒”;《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墨家主张“各尽所能”,“恃力而生,不善而不生”;《尉缭子》记载了诸子百家的平等思想,说“公平天下” 。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古往今来的追求 。但是,社会公平正义应该建立在人们对物质财富基本生活的满足上,而不仅仅是片面的“公平”,饥寒交迫不是真正的和谐 。孔子的理解是这样的 。他想尽力而为,“尽力而为”,却不认同狭隘的“公平” 。否则“老有所养,强有所用,寡有所养,孤有所病”无从谈起 。孔子曾经谈到过“贫穷”和“
【大同社会是什么思想 如何评价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大同思想在当今的价值】寡”的问题 。《论语·季氏》记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孔子相信,有封国、封地的人,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均平,注意安定 。因为平均就不觉得贫穷,和睦就不觉得人少,安定就没有什幺危险 。孔子所言,着眼于“有国有家者”,他们富有治理家、国的责任,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却未必肯定“寡”、“贫”,相反,孔子其实是否定“寡”、“贫”,因为他是以之作为参照,来说明“不均”、“不安”更为可怕 。在孔子的论说逻辑中,“不均”与“不安”是互相联系的,“不均”往往会引发“不安” 。孔子所说“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其中的“均平”是财产分配,要达到好的结局,一定要使各方处于“和”的状态,这样才能消弭动荡的根源,可见,“均平”原则其实是一个“和”的原则,以“均平”治国便是以“和”治国 。孔子的大同思想,追求的不是局部的和谐,而是整个社会的和谐,这一点十分重要 。按照孔颖达《礼记·礼运》疏的解释:“‘是谓大同’者,率土皆然,故曰‘大同’ 。”孔子有家国天下的胸怀,由此,他的思想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 。例如,晋代的陶渊明曾经虚构了一个世外桃园,他描述道:“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是陶渊明理想中的和谐社会,其中既有孔子思想的影子,也有道家的思想因素,显然,这种超脱虽有对美好生活的超然向往,而更多地透露了人们被世事所累时的逃避与解脱 。
孔子所构想的大同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你是怎样看待这一社会理想的?现在国人对孔子知道最多的是他的仁爱思想,对于孔子对社会的主张多数人的认识可以说是很不全面的 。有的看了他的有关仁爱的言论,以为孔子主张仁政;有的看了他关于“礼义”的言论,以为孔子主张礼制;有的看了他的有关“忠絮”言论,以为孔子主张中庸之道 。如果就其一个方面单独来看,这些看法都不错,但综合起来看我认为这些都不全面,也没有说到根本 。其实孔子的社会主张是要建立一个大同世界,实现“天下大同” 。“天下大同”一词大家并不陌生,但多数人并不知道是从孔子这里来的 。在《礼记》“礼运”篇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段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为大同 。”意思是说,在实行“大道”的时代,天下都是公共的 。人们做事都为天下公共利益着想,社会管理一定推举贤德和能干的人来主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讲求信用,保持和睦友善,所以大家不单是以自己的双亲为双亲,不单是以自己的子女为子女;这样使老年人都能善终,壮年人都有事干,幼年人都能健康成长,鳏、寡、孤、独和残疾人都能得到抚养;男人都有分内的工作,女人都有如意的归宿 。财物讨厌地把它扔在地上,而不一定收藏到自己家里;力气都恨它不是自己身上使出来的,但不一定是为了自己 。因此,为了一己之私搞阴谋诡计和邪恶之事的人就没有了市场,就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害人的事 。所以家家户户门户大开,不用关闭,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我读到这一段话的时候,对孔子是十万分的敬服的 。孔子描述的这样的社会你说理想不理想?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是上个世纪末期,而孔子提出的大同社会比马克思早了两千多年;或许在理论上马克思更科学、更系统、更完善,但所描述的美好情景孔子比马克思毫不逊色,他所提出的“天下为公”,是对这种理想社会最精辟而又最美妙的概括 。他抓住了实现这一理想社会的根本,那就是人们的思想境界必须达到大公无私,“货恶其弃于地也”,奉献社会成为人们的心灵需求,“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因此,社会不但公平公正,充满正义与友善,大家自觉地“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而且充满了人间温情,决不“独亲其亲”、“独子其子”,男女老少、鳏寡孤独以至残疾人无不享受人间关爱,普天之下处处是亲人,处处有亲情 。为什么孔子这么重要的观点不被人们高度重视,大加宣传,从而一直知之甚少呢,这大概是其主张与历代统治者和贵族集团的利益有冲突而造成的吧 。你想,一个“天下为公”,过去哪个统治者敢提出?一旦提出,他们的那些特权利益和财富如何保得住?要让天下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谁能做得到?社会一切都要“选贤与能”,那不就意味着那些世袭的皇帝和官员宝座随时都可能改朝换代了吗?我想,孔子关于仁爱、忠信、礼义、中庸之道的思想,也是基于当时封闭、专制社会条件下提出的一些思想改良的主张,试图以仁爱出发,由个人及于家庭,再及于社会,从而使社会多一分安宁,少一分悲伤 。这些思想的提出也是了不起的,由于上至天子、下至黎民百姓都可接受,社会推崇备至,因此影响了中国几千年 。但是,这些思想到了统治者那里,常常会分割起来使用,百姓们相互仁爱这自然是好的,但对于统治者,他们更多地是要百姓尽忠,统治者即使再坏也要讲君臣礼义之道,而对于他自己是否讲了“仁、义、礼、智、信”,那是绝对不可能一视同仁的,因为他们把“忠君”摆在第一位 。可见,这些统治者并不是真心推崇孔子,不过是把他的某些思想作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利用工具罢了 。这大概是孔子万万没有想到的 。不过无论怎样说,孔子的思想光辉是无论如何也淹没不了的,尽管过去经常被统治者为了一己之私而刻意利用;尤其是他的天下为公的思想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必将永远作为一盏明灯,点亮后人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幸福而不懈探索的激情 。.
大同社会是什么思想 如何评价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大同思想在当今的价值

文章插图
如何理解孔子关于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孔子应该没有说过大同社会.理由:大同出自《礼记》“大道行,天下为公”,“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还要说个什么大道出来?孔子的周礼是至高境界,说是孔子说,没有证据,这只是汉代的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的个人之作,不足以信,戴氏说起来还是沾染的是道家思想,传说的孔子见老子,“问礼不问道”,说明孔子本身就不讲道.后来道家思想的陶渊明曾幻想有这样的社会,孙中山也是跟《礼记》说了天下为公这句话,但孙实质是想模仿是西欧的改革,今天却阴差阳错把它加给孔子 。孔子崇拜西周是理想社会,然而那时是邦国,尽管大都按等级办事,但各自有不同的文化与习俗,甚至文字都各有不同,只有到秦始皇才统一文字,其中的”车同轨,行同伦 。”还是儒家的头号敌人秦始皇的功劳,所以说西周也不是大同社会,孔子没理由说出一个大同来.考查孔子,只有《论语》作为一直传下的传本,有些根据,在《论语》孔子从没有说过大同两字,还教育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既然人都有不同的意见,就不必合起来谋事,如此,又怎么能有大同世界?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课文中所提到的“大道”和“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恩,这个很简单的…… 大道:政治上的最高境界,社会上的最高准则 。大同:人类理想的美好社会 。
大同社会是什么思想 如何评价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大同思想在当今的价值

文章插图
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是什么?孔子的大同社会是哪一种“老有所依,幼有所养,无处不保暖,无处不均匀”的理想社会,跟现在和谐社会差不多,只不过在古代哪一种不现实,是一种奢望的想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