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死 佛家如何面对生死,佛家关于生死的禅语

佛教是如何看待死亡的
佛教是不怕死的 。它认为死亡只是一个轮回,认可因果观 。佛教认为世界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生命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现在的生活是前世的结果,后世的生活是前世的延续,没有尽头 。只要一个人没有解脱,他就会在六道轮回中,也就是在地狱、饿鬼、猛兽、阿修罗、人间、天堂的循环中,进入下一个生命历程 。正如《心地观经》所说:‘众生有六世,犹如车轮无止境 。’至于一个人死后会进入哪条道路,就看他现在的修行和功德了 。前世决定今生,今生决定来世,三代因果连在一起 。扩展材料:轮回说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与佛教对事物本质和变化的看法,以及佛教的伦理观、生命解放观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轮回说源于佛教之前的古印度宗教,最初只是解决人死后去哪里的问题 。佛教创始人吸收了轮回说的基本思想,并将其转化为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轮回学说认为,众生因爱、执着、惑业的影响,在三界六道中生灭,无法解脱各种烦恼 。就像一个轮子不停旋转循环往复,故名轮回 。因此,摆脱轮回之苦成为人生大事,也是拯救众生的准则 。参考:百度佛教百科3354

关于生死 佛家如何面对生死,佛家关于生死的禅语

文章插图
佛教是如何看待生死问题的
自古以来,生死问题就是人类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任何宗教都必须回答的问题 。所有的宗教之所以能成为人们的信仰,被成千上万的信徒痴迷地崇拜,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它们都包含着对最终解决人类最深层、最原始的心理隐患————之死的承诺 。但不同的宗教由于基本教义和教义的不同,对生死观也不同,从而形成了各种生死观 。在中国,儒释道三足鼎立,儒家对生死持谨慎态度,所以生死大多由佛道来处理 。佛教的核心在于它解决生死、打破生死、接受生死的能力 。“生死大事”这个词足以说出它存在的意义 。明朝寒山大师在他的书《梦游集》中说:出家从古是生死攸关的事,也就是佛祖出世的事,也就是为了揭示这件事 。不是说除了生死还有佛法,也不是说除了佛法还有生死 。所谓玄机是生死的开始,悟是利益的轮回 。”寒山这样说,可谓是对整个佛教根本道理的总结,说明生死智慧,即“生死即涅槃”,是佛教解脱论的精髓 。1.佛教生死观简介1 。佛教的生死本体论佛教的缘起论认为色心同体,身灵合一,二者不可分离 。前后无分,浑然一体,共同构成了宇宙的实在,生命的本质 。人的生命是各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集合体 。它没有独立的实体(I) 。世间万物,包括人的生命,都是由各种因和因产生的 。没有单独的“实体”,都是随因而兴,没有舒服的“恒往” 。都是受因境变化的制约,不存在自我的任意“支配” 。所以说,没有我,就没有灵魂死亡 。佛教作为人类的个体,认为自己是一个不真实的存在,即“虚无”,也就是所谓的“无我”、“无我” 。人的物质存在是五蕴的集合 。本文从着眼于构成生命的精神要素的角度来分析“五聚论”,即人的生命可以分为五类:色彩是物质要素,受、思、行、知是精神 。它们不能单独诞生,而必须相互依存,相互结合,才有生命的存在和运动 。从物质元素分析,有六种学说,即人的第一生命是由土、水、火、风、气、意识六种元素构成的,它们依赖于构成物质属性的前五体:地是有血有肉的,具有坚贞性;水是血,是湿;火是热的,温暖的;风在呼吸,是动态的;空的空间,有或没有障碍物 。借知识有各种精神活动 。心不是唯一的,除了五大之外没有五大 。相互融合,六大一清二楚,甚至一大有其他五大 。人的精神属性的存在必然依赖于人的物质属性的存在 。反之,人体没有精神属性就不能成为它的生命 。它是由色和心的和谐而形成的,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 。正因为如此,生命随时改变自己的存在形式,表现为生、死、死,而由色、心构成的生命内容是不可改变的 。从整个宇宙的家,生命的能量是永恒的 。它使具体的生命从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从而形成生命的流动,它反复循环,从生到死,从死到死,永远流动,甚至无限 。因此,死亡在宇宙的整个生命中并不具有最终的性质 。它只有相对于存在的表象才具有终极意义 。从佛教的这个生死本体来看,佛教对待生死的态度是“无我”和“无常” 。如果人类摆脱了自我依附,并认识了真正的自我(真实的自我
正因为现象是“无常”的,才有可能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生命 。2.佛教的轮回说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它与佛教对事物本质和变化的看法,以及佛教的伦理观、人生解脱观等观念密切相关 。轮回说源于佛教之前的古印度宗教,最初只是解决人死后去哪里的问题 。佛教创始人吸收了轮回说的基本思想,并将其转化为佛教的基本教义 。佛教的轮回学说认为,众生因爱、执着、惑业的影响,在三界六道中生灭,无法解脱各种烦恼 。就像一个轮子不停旋转循环往复,故名轮回 。因此,摆脱轮回之苦成为人生大事,也是拯救众生的准则 。轮回的主体是神识,可以和中国人所说的灵魂相提并论(但又不同于灵魂),有情之心是神奇的,所以称之为神识 。《宝积经》说:比如风吹树,推出山壁水崖,触声 。生于冷热因缘,是因为你能接受,却是因为风 。
体不可得见 。……此神识界亦复如是,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但以所入行作体现色 。《增一阿含经》卷七说:“吾是神识也,吾是形体之具也 。” 《药师经》说:“彼自身卧在本处,具琰魔使,”引其神识至于琰魔法王之前 。《楞严经》卷八说: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解脱轮回之后,神识就被净化了 。所以,佛教不主张“灵魂永恒不灭”,而主张生命全体的缘起缘灭,相似相续,不常不断,无我、无我所,没有主宰 。3.佛教生死涅盘论 阿部正雄所说: “在佛教看来,不是用生命力来克服死并在将来获得永生;根本的是要从生与死的自相矛盾性中解放出来,并悟到脱离生死轮 。因为这种悟完全是存在性的,它只能在人们的此地此时发生 。在这种存在性的悟中,涅盘不是脱离轮回的东西 。在此地此刻,轮回本身就是涅盘,涅盘本身就是轮回 。” 佛教认为,涅盘实质上是众生息灭烦恼后(无我)所证得的精神境界,它和佛、佛性、实际、真如、法界、法性、空、道、法身、实相、自性、圆成实性、如来藏等是异名而一体的 。从哲学的角度申论之,这一体可以三个角度而言 。一从修行实践论来说,它是精神解脱的最高境界,是生命摆脱了一切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束缚而获的大自由、大喜乐,故名为涅盘、佛 。二从本体论而论,它是诸法的本体、实相、理体、法性 。诸法实相就是真实存在本身,就是本真存在的无遮蔽状态 。一方面它是真空,“自性常清净”,“本来无一物”,故为绝对的空;另一方面其性又具足一切功德,自性含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为绝对的有 。故名为真空妙有、真如、实相、法界、圆成实性 。众生去除无明遮蔽后,即可证悟到这一宇;宙人生的实相存在,生命由此自然处于真实、无蔽和展开的状态,达到光明的境地,自然处于悲智双修的运作状态,自觉觉他,上求下化 。二、佛教解脱生死的方法 道元禅师说:“断念生死者,佛家一大事之因缘也!” 若生死中有佛,便能无生死 。若知生死即涅盘之理,便能无可厌生死,亦能无可愿涅盘,自是超脱生死 。故唯探究一大事之因缘也 。众生在苦海中漂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找不到永恒安乐的归宿 。为此,佛也一再提醒我们:若想实现圆满的生命,必须解脱生死 。那么,我们如何解脱生死呢? 1.断惑证真 佛书中说:“众生迷而不觉以至轮回生死 。”因此要断惑证真,觉悟生死同于涅盘的道理 。无明既为生死之惑,那么,想求解脱生死,当先断无明为下手工夫,犹如擒贼必先捣其巢而擒其王 。然而要怎样来灭除无明、了脱生死?当用般若观照力,照知无明无自性,乃是我人真心上的一种虚妄,本非实体,因凡夫不觉故被其所迷,才妄造一切恶业,妄受生死等苦 。今既了悟无明虚妄,当体即空而不被所迷,则无明无法活动,此则灭无明也 。无明一灭则真心显现,于是对于一切事理都能明白不昧,自然也就不会迷执我法二相,而生种种颠倒取著去妄造一切恶业的行为 。既不造业,哪还有依业受报的业识呢?没有业识,自然不会投生入胎的名色 。既无名色,则安有六入的构成?六入既无,谁去接触?没有接触,怎能领受?领受既无,便不生贪爱 。既无贪爱,怎能妄取?既不妄取,自无有业 。既无有业,谁去投生?既不投生,哪有老死?所谓前者灭除,则后者不起,故曰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 。盖无明为生死根本,所以一灭了它——无明,其余十一支则不断而自灭了 。念佛就是一种能断无明,了脱生死的一种胜妙法门 。所谓贪嗔痴三者谓之根本无明,能够一心念佛,万缘放下,则不起贪心;一心念佛,慈心发现,则不起嗔心;一心念佛,正念昭彰,则不起痴心,故念佛能破无明烦恼就是这种道理 。2.观照无常 在生死轮回中,我们有无限的痛苦和迷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忽视无常的真相 。我们渴望一切都恒常不变,认为恒常可以提供安全 。这种以假当真的错误资讯,构建出生命脆弱的基础 。尽管再多的真理不断逼近,为了维持我们的伪装,我们还是宁愿不可救药地继续浮夸下去 。为了震撼天真、懒惰、自满的人,佛陀向世人示现灭度,告诉我们死亡是生命无可避免的事实,以此唤醒我们了悟无常 。为什么一切皆无常?因为万事万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缘聚而生,缘散而灭,一切都是因缘的集合,一切都相互依赖,一切都在变迁,没有常住的事物 。所以,变易、无常是天地间永不动摇的真理 。这就是佛所说的“空” 。当我们认真观察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时,就会发现,从前我们认为是如此坚固、稳定和持久的东西,只不过是梦幻泡影而已 。即所谓“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 。当我们进一步观照一切事物“空”的本质,我们绝不会感到失落和痛苦,相反,它会唤醒我们的慈悲心,使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和众生越来越乐意布施,我们再也不必保护和伪装自己了 。因此,让我们在生活中,放下执著,回到真理!这才是为死亡而准备的真正妙方 。3、修行渐次 佛教的四谛、十二因缘和六度,就是三种解脱生死的主要方法 。四谛是一种“依苦寻因,慕灭修道”的解脱法,十二因缘是一种“推因知果,观果断因”的解脱法,而六度则是一种“自利利他,摄末归本”的解脱法 。这在佛法中称之为“三乘佛法”,即声闻乘的四谛法,缘觉乘的十二因缘法,菩萨乘的六度四摄法 。除了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的基本解脱法之外,还有许许多多解脱生死的方法,比如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特别是净土宗、禅宗、密宗和天台宗等,都是能够从根本的“我执”上下手,断除生死的束缚,从而得到生死的真正解脱,使生命呈现完全自由开放的状态 。尽管在整个佛法中的解脱生死之方,有着各个宗派的差别,修行的方法次第各有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那就是破除“我执”才能真正彻底地解脱生死之苦 。简而言之,只要把这颗生灭的妄心降伏了,一切杂念执著、是非人我全都破除之后,生死之苦被彻底征服,生命出现崭新的景象,内心中只有光明和宁静 。正如佛陀说:“寂灭乃人生之至乐!”这是解脱道上的终极境界 。
佛教是怎么看待生死问题的净空法师—“人命在呼吸之间” 。佛点头,对了,一口气不来,就又轮回去了,所以不要觉得,我现在还年轻,我将来的时间还很长 。佛当年在世,问学生们,人命在几间?学生也有聪明的,答复得也很好,“人命在呼吸之间” 。佛点头,对了,一口气不来,就又轮回去了,所以不要觉得,我现在还年轻,我将来的时间还很长 。黄泉路上无老少,我们到墓地、到寺院里面的骨灰塔去看看,十几岁、二十岁的人很多 。“人命无常”,我们自己一定要提高警觉心!有一天命光,好好地修一天;有一个小时命光,好好地修一个小时,这才叫懂得现实,这才叫有智慧 。人生荣华富贵、金银财宝,都不值得一顾,最重要的是光阴 。光阴糟蹋掉、浪费掉,那才叫真正可惜!我们要抓住宝贵的光阴,认真修行,信愿持名 。一天认真修学,我这一天没有空过;一年认真修行,我这一年没有空过 。生命很脆弱,随时会失去,一旦无常到了,真的是措手不及!所以,不要以为我将来还有多少年好活,没那回事情!佛在经典里面常常提醒我们,“人命在呼吸之间”,一口气不来,就是第二世,这是我们时时刻刻要警惕的!
关于生死 佛家如何面对生死,佛家关于生死的禅语

文章插图
佛教是如何看破生死的一、敢于直面死亡其实有多少人,连怕死都不敢……佛当年也是这样,看见恒河漂来的尸体,意识到人都要死,世间都无常,然后某一夜,抛弃妻子,去寻求解脱和智慧 。其实如果每个佛教徒都真实地惧怕死亡,那中国佛教当今的现状绝对不是这个鬼样子:起码他们真的会听懂什么叫“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也不用再发愁为啥修行不精进,为啥修不起来,为啥会退转?——根本原因:动力不足 。修道的动力如果不直接打击到灵魂最脆弱的地方,不真实地生起恐惧,那都是耍猴——有人的时候耍给人看,没人的时候耍给自己看 。二、真的悟入了轮回即涅槃,真的懂了轮回性即佛性,才能说,看破了生死 。三个命题:我看这件衣服很漂亮;我看这人不咋样;我如何看破生死 。同样是一个“看”,但是原理核心、内涵外延,都不一样:我看衣服漂亮,是用眼睛看 。我们眼珠子这个器官配合上眼珠子能看的功能 。加上大脑这个器官和大脑可以思考思维的功能一起运转 。这是最基本含义的“看”;我看这人,不仅仅是用眼睛 。还用耳朵 。用鼻子 。用嘴巴 。用身体 。他长的好看不好看 。他说话不中听,他不爱洗澡身上有味 。他喜欢吃的东西好不好吃,他品味如何 。他是否不会使用身体语言,甚至不懂的肢体礼仪 。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来判定一个人或许男女神或许是男女渣的依据 。我们不单单局限于用眼睛去感受,而还有别的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个器官六种功能联合运行 。这是又一层次的“看”;看破生死 。为什么有个词儿叫不二法门 。不二法门的意思不是说修了这个法,人就不“二”了 。“不二”的含义是去掉了分别、妄想、执着 。我们说一个概念是黑,那么这个黑是依赖于“白”而存在的 。如果没有白,自然就没有黑 。我们说“男”一定是依赖于“女”所存在的 。在建立一个概念的时候,必然有一揽子与之相反的概念 。所以他才可以被建立起来 。而佛法,就是要打破这种区分和主观判断 。因为我们感受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 。我们总善于把自己看到的当做真相 。紫外线其实有颜色,只不过超过了人眼的可视范围 。这一点上,苍蝇就比人要高级 。那么苍蝇和人分别看到的世界,哪个是真实的,哪个又不是真实的呢?其实都真实,也都不真实 。盲人摸象,都是根据自己摸到的这一部分来揣测到底大象什么样子 。但是归根结底,都不是完整的大象 。所以在苍蝇的世界里,有能吃和不能吃;在狗的世界里,加上了好玩和不好玩;在人的世界里,就更复杂,他爱不爱我?他有没有小三,他是不是屌丝,他是不是土豪……只有真的放下了这些所有区分和判别,彻底地看到这个世界的真相而不是用我们的意识去区分,这才开始有了佛法的味道……其实从道理上说,不到彻底的圆满了般若波罗蜜,也就是彻底实证了“不二的智慧”是解决不了生死问题的 。或者起码说,从根儿上解决生死的问题 。真的悟入了轮回即涅槃,真的懂了轮回性即佛性,才能说,看破了生死 。三、只有建立了不二的智慧,才能看破生死 。我们看一件衣服,看一个人 。可以用眼耳鼻舌身意,用我们的六种器官的六种功能 。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爹妈给的零件和本事 。但是般若的智慧,也就是不二的智慧 。压根就不是用六根六识能触及的 。就像我以前说,学佛想通过思考研究而看破生死,就像一个瞎子想看见紫外线 。在六识之外,有第七识末那识,还有一个名字,叫俱生我执 。用比较粗浅的解释,就是前六识运转的规则 。眼睛像摄像头,耳朵像麦克风,身体像键盘,鼻子像探测器,舌头像扫描仪,大脑像CPU 。这些凑一起就是一台电脑么?显然不是 。得有运算规则——驱动程序、程序语言、系统平台、应用程序 。而决定这些器官如何发挥他的功能的全部源代码,就在第七识里 。也就是六根六识的运算法则 。菩萨和凡夫不一样 。是因为第七识不一样 。进而信息处理方法不一样,处理结果不一样,反馈程序不一样 。所以一个叫觉 。一个叫无明 。那么,只有建立了不二的智慧,才能看破生死 。而不二的智慧,建立在第七识里 。也就是说,通过第七识的俱生我执的改变,放下了与生俱来的执着,才具有不二的智慧,我们在处理各种信息的时候才带有不二的智慧,这就是所谓的菩萨 。就是心经里说的,行深般若波罗蜜,然后无苦集灭道,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究竟涅槃 。所以我们看心经总去关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而忽略了全篇的核心——行深般若 。我们总关注观自在菩萨运算出了啥结果,而从来不在乎人家是怎么算出来的 。第七识俱生我执,彻底放下执着之后,转为平等性智 。电脑硬件没变,算法改变 。就是那台机器,装Win7和装Win10 。所看到的结果不一样 。界面就是一张皮,真正的差距在内核、在算法 。第七识带着贪嗔痴,只能运算出贪嗔痴的凡夫知见;放下贪嗔痴,就运算出菩萨一切平等的知见 。所以菩萨怎么看怎么和一般人不大一样 。就是这个道理 。四、智慧在哪儿?——智慧在禅定里 。第七识放下贪嗔痴转成平等性智,这就叫智慧成就 。而智慧依赖于禅定而存在 。换言之 。第七识作为运算规则,我们要修改他 。就要不断地慢慢地注入新的规则 。所以有句话,七六因中转,五八果上圆 。第七识和第六意识的转变,导致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和阿赖耶识的圆满 。这就少不得谈到一个词儿——熏习 。这个词的出现频率特别高,但凡混过两年佛圈的二手佛油子,张嘴闭嘴都会说些个相续啊、流转啊、熏习啊这些个其实自己也不懂啥意思的话 。打个特简单的比方——茉莉花茶 。为啥茶叶能泡出茉莉花味儿?因为一种用茉莉花在熏,让茉莉花的香气附着在茶叶上然后浸润到茶叶里面,再泡出来茶都带着花香 。其实对于修行原理也一样 。要建立一条没有贪嗔痴的规则,就要开始不断用没有贪嗔痴的意识去熏染 。当没有贪嗔痴的清净意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慢慢地成了片,我们就具有不再贪嗔痴而起心动念的习惯 。我以前只吃米饭不吃面条,怎么改?一周吃一顿面条,然后一周吃一天,然后吃两天,就这么逐步替换,到最后一周只吃面条不吃米饭 。这就是七六因中转 。我们用干净的、不带有贪嗔痴的净念就是第六意识去熏第七识,让运算规则开始习惯于不再贪嗔痴地起心动念 。这就是成佛的过程 。那第六识的净念怎么来?念佛,参禅,打坐 。无论做什么功夫,在功夫里,我们制心一处,全部的意识都拴在功夫上 。就没有了贪嗔痴 。就这么长此以往,一个一个净念连续下去 。久而久之,我们就有了新的运算方式 。也就是菩萨知见 。就是觉 。综上,生死怎么看破?——用智慧看破 。智慧在哪儿?——智慧在禅定里 。禅定是啥?——第七识新的运算习惯的建立 。第七识怎么转?——从第六识的熏习开始 。第六识怎么熏习?——从功夫开始 。念佛就是念佛,一念到佛,念头的念,不是嘴巴念 。脑子里只有佛,就放下了其他的 。而不是嘴里阿弥陀佛心里牛肉萝卜 。那是没用的!功夫没做到根儿上,即使念了再多,也白搭,也没用,也是虚无 。简简单单的看破生死,别用意识去猜了 。没用的 。踏踏实实开始实修实证吧!
佛家怎样看待生老病死六祖慧能的《金刚经》中著名的“六如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如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大意:人生苦短,很快就过去,即使是再有钱,即便你是世界首富,一旦死亡来临,就会和一文不值的乞丐又有什么区别呢?人生的财富、事业、家庭都是虚幻不实的,人生的荣华富贵、吉凶祸福都是变化无常的 。伟大的佛陀为什么要选择人间,降世于人间,度生于人间,成道于人间,目的就是要普渡众生,提醒世人“生老病死”是生命无常 。生死迅速,觉悟也要迅速 。普贤菩萨警世偈: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大众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生命是多么紧迫,所谓光阴一去不回头,这就是在提醒我们要转迷成悟,要我们超出六道轮回 。认识生命的真相,了解生死无常,我们才能做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所以古德云:今生不将此身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佛教讲“诸行无常”,意思是说世间没有固定不变的东西,譬如山河大地的,成住坏空、有情生命的生老病死、心理活动的生住异灭,都是无常迅速的现象 。佛教虽然主张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但是尤其重视现在,特别是脉搏跳动、呼吸知觉的现在 。当下即是的现在,才是生命真正的存在 。生命虽然无常变异,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不灭的永恒;正因为生命是无常,更能够激励我们勇猛精进,成就自己的清净慧命,寻找自己的归宿 。因此,印光大师常教人把“死”字挂心头,这样才能认识到生命的紧迫感,生命无常,这样才好修行求解脱,提醒人们赶紧念佛,求生净土,极乐世界就是人们最好的归宿 。但愿人们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
关于生死 佛家如何面对生死,佛家关于生死的禅语

文章插图
如何看待佛家的生与死 。佛教的所谓生死观也是建立在平常人的基础上的,并不是离开生死之外另外的一个什么,这个是要清楚的 。不同在那里哪?佛教不是像平常人一样模糊的认为我是永恒的或者我是没有来世,上一世 。或者我是无因的存在,再或者我是某神的创造等等 。佛教认为这些认识都是错误的,他们的产生是因为无明(痴) 。佛教把这些生老病死的痛苦明白的摆在桌面上称为–苦谛,而导致苦的就是十二因缘也就是佛教说的–集谛,这样就圆满的解释了为什么生?为什么死?并且找到了最终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是可以付诸实行的办法,佛教把这样的办法叫–道谛,由这些办法的实行达到摆脱苦的(生老病死)的状态称为–灭谛 。从大乘的角度去说,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本心阿赖耶识里面的种子不断反复的涌现出来,导致有分段生死产生,也就是说生命是一段一段的,此世结束,下一世产生,根本动力在于我见(乐爱意识觉观心,希望保持),我执(三界爱,比如粗浅的贪欲等)没有断,所以一世又一世的或者人,或者天,或者畜生等不断的往复,每个人因为上一世熏习到阿赖耶识中或者善恶的种子而受不同的境遇 。事相上有生生死死,然而实相上皆是从阿赖耶识中出生,阿赖耶识本身没有断常可说,因为是无为法,是无生法,是无生不灭法 。
【关于生死 佛家如何面对生死,佛家关于生死的禅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