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 打太极拳如何以腰带手,太极拳腰带怎么系

太极拳的以腰带手 , 具体如何做到?
踩上去要转腰 。转腰的时候手会自动抽出来 。用意念意念控制手 , 就是用腰往外翻 , 不是主动推 , 更重要的是能够感受到用气行动的力量 。其实说出来的意义很浅 , 需要人们用行动面对面的表达出来 , 才能一目了然 。

练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 打太极拳如何以腰带手,太极拳腰带怎么系

文章插图
怎样用腰力出拳?
腰部旋转产生的力量可以用来产生拳打脚踢的爆发力 。以直拳为例 。当踏板产生的反作用力沿着踝关节和膝关节传递到髋关节时 , 髋关节的旋转使力在髋关节处做平面旋转加速 。随着腰部肌肉的协调运动 , 再次加速 。传到上半身时 , 腰背部肌肉的力量会结合起来传到肩膀 , 肩关节的晃动 , 肘关节的伸展 , 腕力的释放 , 使直拳的力量达到极致 。掌握腰髋关节发力的技巧 , 上身力量和腿部力量合二为一 , 而忽视或不了解腰部的作用 , 只能是局部力量和分散力量 。李小龙曾经说过 , “以腰为枢纽 , 快速转腰 , 让肩膀和手臂先出来 。重要的转折是学习出拳的基本做法 。”有句拳击谚语说“劲根于腰 , 贯于两边四肢 , 达于手脚一点 , 腹唤力山动” , 这也是对力量的形象描述 。腰法和踢腿力有什么关系?李小龙所说的“腰马合一”是什么意思?马 , 马步 , 腿也 。它是腰部力量和腿部力量的结合 。一个没有力量的踢法 , 虽然快 , 但往往会被打击对手时的反作用力压倒 。并掌握了腰腿从地面反作用力到腰部 , 腰部到大腿 , 再从大腿到攻击部位 , 如流水般先后通过 , 此时 , 踢力直透对方 , 即使踢到一个人或几百斤重的物体 , 攻击者也不会倒下 , 因为腰部力量和支撑腿维持和调整了自己的重心 , 所以稳如磐石 。二、腰部力量原理 。太极传谚云:“生命之源在腰” , “根在足 , 发在腿 , 主腰 , 形在指” 。如果你仔细观察狗的动作 , 你踢它的臀部 , 它会立即转身反击 。一个人的动作比别人笨拙得多 。很多人跨腰的时候 , 背就像一条宽腰带 , 僵硬而扁平 , 没有扭动、变策略、翻滚的灵活性 。腰部也是人体很多器官所在的地方 。锻炼腰部 , 就能锻炼这些内脏 , 就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解剖学上 , 前面有腹部(脐下三寸气海穴 , 又称前心) , 后面有命门(两肾之间 , 又称后心) 。全身所有的气都来源于并聚集于腹部 。“气沉于腹 , 上虚下实 , 中气存在于中 , 虚神含于其中 , 五脏六腑皆是骨架 , 俗人之皮皮毛”贯穿全身 , 达四端 。发力时 , 弹性转换的关键在腰肾 , 腰肾转换的支点在命门穴 。运动时以命门穴为动力 , 带动胸肌放松 , 改变虚实紧绷 。这样才能全身发力 。腰是运动的枢纽 , 拳论说“诀窍是把两腰之间的命门和肾作为上下身的关键枢纽 。”出拳时 , 通过腰部保持和调整重心 , 使动作既轻盈又平稳 。“如果没有机会或潜力 , 身体就会散 。病必在腰腿寻 。”机器不在位的时候 , 必须手动 , 腰腿不动 。因此 , 腰部力量必须以微弱的精神来传递 , 肩肘放松 , 胸腰下垂 , 屈膝臀部放松 , 腹部充满生气 , 使躯干直立、挺拔、直立 。只有尾巴?a姓可以神 , 支持各方 。正面 , 有助于稳定重心 , 可以通过腰轴施加强大的力量旋转注入四尖?第三 , 腰法和落法的关系 。摔法和腰法有关 , 但一般人很难知道其中的秘密bec
这项运动有什么现实意义?也就是“身体的游移不定可以让对方不那么容易被攻击 , 但也可以是自己 , 尤其是近距离的力量更强大 。它的高明之处在于 , 可以随时放开双手给对方一击 , 加强防守地位 。一旦对方暴露空门 , 当然会给自己绝佳的机会 。”(李小龙)这种复合变腰术是在近距离攻击敌人的同时 , 避开对方的攻击 。正确的攻防技术就像鞭炮 , 而腰规就像鞭炮里的一根线 , 引爆一个连贯的技术动作 。腰法实战应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醉拳 , 看似东倒西歪 , 其实每一个动作都是有目的的 。在看似随意的运动中 , 巧妙地避开了对方的攻击 , 进行反击 , 实际上是腰技和姿势变化应用的典范 。
练习太极拳时如何做到松沉
太极拳的散漫是气质 , 是一种整体的身心状态 , 而不仅仅是局部的问题 。王宗岳的太极拳理论 , 就像下面这段话 。虚领顶劲 , 气沉腹 。不偏不倚 , 忽悠 。重左 , 则空左;如果你称对了 , 你就对了 。抬起来就高 , 弯下腰就深 。前进得越久 , 后退得越快 。一根羽毛不能加 , 一只苍蝇不能落 。人不认识我 , 我单独认识人 。英雄无敌 , 所以大家都来了 。讲述了很多太极传的智慧 。首先 , 太极是知己的功夫 , 也就是说 , 学习太极拳 , 首先要认识自己 , 调节自己的身心 。太极还是一门以诚取人的功夫 。英雄以为无敌 。因为人家不认识我 , 我只认识人家 。怎么做?首先要放松 , 充分了解和控制自己的身心 。那么 , 什么是身心放松的状态 , 如何练习呢?一、国家的要求:王宗岳“虚领强劲 , 沉入丹田”的拳法理论 。如果你做得恰当 , 你的身体会得到放松 。如果加上“沉肩沉肘 , 包括挺胸拉背” , 肩膀和手臂就会放松 。“弱领让你觉得强 , 气息沉入腹部 。”“肩膀下沉 , 手肘下垂 , 胸部拉出背部 。”这四种身体状态 , 必须同时具备 , 放松和沉重 。如果仔细探究 , 其中包含的一个共性就是 , 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应该有伸展、拉伸的意思 , 就像海绵在水中吸收足够的水分一样 。
水膨开 。还要重意不重形 , 如果过于重形会有两个极端 。如一味抻拔 , 造成肌肉紧僵 , 则是重拙而不是松沉;如刻意放松 , 软条条的 , 那是松懈 。在以上基础上 , 还要加上一个 “心静体松” 。在练拳过程中 , 或是实际运用与实践时 , 都要求心静 , 心静才能体松 , 是因为精神活动是身体运动的主宰 , 只有心理上有充分准备 , 不急不躁 , 保持冷静客观的状态 , 才能正确分析判断 , 指导身体运动 。如果人的精神紧张 , 身体是达不到太极拳讲究的松沉状态的 。二、练习方法 。明白了要求和标准 , 就要在太极拳习练过程中 , 时刻要求自己向标准靠拢 。从身体和精神两个层次上加强自身调控能力 。同时还要在日常生活中 , 培养自己的‘松沉’能力 。具体举例:1.凝神敛气打拳架套路前 , 先可内敛精神 , 调控呼吸 , 达到放松自然的状态 。2.全神贯注在操练拳架过程中 , 则要检视自身身体各部位有无紧僵之处 , 是否达到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 心静体松“的要求 。在练习过程中 , 精神要高度集中 , 不能松散懈怠 。这里不是让大家精神紧张 , 而是要全神灌注 。3.处变不惊增强日常生活中 , 如遇紧急情况需要应对 , 能否先静下心来 , 冷静客观的分析问题 。不仅仅是练太极拳、武术技击 ,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这种处变不惊、从容不迫的应对能力 。这是更高层次的”松沉“ 。4.反躬自省经常内观自身 , 培养体察自己身、心状态的能力 , 能够意识到自己精神和身体两方面存在紧张 , 并能进行主动调节 。5.分主次、明大小抓住问题的核心 。对于太极拳运动而言 , 躯干四肢腰为主宰 , 统御全身则心为司令 。在练习中要注重意念 , 在动作上要以腰带手 。很多技法、招法都有共通之处 , 需要拳友能正确理解内涵 , 抓住练习中的主要矛盾 , 才能提高练习效率 。6.善总结 , 勤创新其他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 , 作为太极拳习练者应当具有”有意识的发掘各类方法 , 达到训练自身的目标“的能力 。以上是一点个人体会 , 不够全面 , 仅够拳友参考 。
练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 打太极拳如何以腰带手,太极拳腰带怎么系

文章插图
如何练好陈式太极拳里面的发力?以下为个人见解,不分步骤:一,陈式拳大多是弹抖劲,震荡劲,有极柔生极刚之理,所以必须练好放松,去僵劲,使气血畅通,劲力才能传到力点,否则会在肌体紧张出发出来,达不到力点.二,发力以腰(即丹田)为核心,以腰带臂,以臂带手,才能发整体劲,腰不动手不发,腰一动则无有不动.三,以意导动,以气助力,要明白每个发劲动作的劲源(大多是丹田),劲路(劲力传递要节节贯穿),劲点(例如脚跟,掌根,拳眼等).此外,最好能明白每个动作的实战技击含义,培养发劲的实际感觉.在发劲时,因内气鼓荡,要沉如闷雷的呼气,做到意气力合于一点.另外,我推荐读一读《陈式太极拳拳理阐微》等马虹老师的书 , http://www.verycd.com/search/folders/%E5%A4%AA%E6%9E%81%E6%8B%B3+%E9%A9%AC%E8%99%B9上有他的录像,搜索马虹太极拳就行了 。(中国加油!奥运加油!你也加油好好学拳理吧!)
太极拳对腰的要求 , 你知道吗一、牛春明对松腰胯的要求牛春明是太极拳界著名的老前辈 , 拳艺精湛 , 上世纪二十年代随杨澄甫南下 , 后留在杭州 , 解放后周总理安排他给毛主席教拳 。平时在西湖边六公园给大家教拳 , 牛老师教拳十分认真 , 要求严格 , 是钉是铆 , 一丝不苟 。记得有一位中年男子 , 一打起势就下蹲 , 老师教他不要蹲 , 他不改 , 老师急了 , 手指着公园边的厕所说:“要蹲上那儿去!”他膝盖往前一跪 , 老师转过身来 , 对大家半开玩笑地说:“你们要跪 , 回家拿块搓板 , 到老婆床前去跪 , 我这里不用跪” 。这件事 , 使我终身难忘 , 使我知道了蹲跪和松腰胯完全是两码事 , 对我一生练拳 , 收益匪浅 。二、杨禹廷要求打拳体会“毛驴拉磨”记得六十年代我与拳友陈惠良去拜访杨老 , 请教他如何打好太极拳时 , 他说“盘架子要像毛驴拉磨那样” 。为什么要像毛驴拉磨那样 , 当时并不理解 。随着岁月的流逝 , 深感这是练太极拳的原则 , 是基础 , 是方向 , 越来越感到这一点拨的金贵 。“毛驴拉磨”是指:我是磨 , 毛驴拉着我转 。这样就能松腰、活腰 , 随着毛驴转 , 我不是主动转 , 是被动转 。打太极拳与拳击、摔跤不同 , 腰不能用力 。如果腰用力 , 腰带手 , 腰就僵了 , 错了 。拳谱上说腰要“活似车轮” , 要知道 , 那时候都是手推车 , 牲口拉的车 , 轮子都是被动转的 , 不是现在的汽车 , 摩托车是主动轮 。“毛驴拉磨”是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具体练法 , 这里的“毛驴”就是“意” 。三、吴图南要求“外带内” , “梢带根”有一次拳友陈惠良跟我说 , 吴老跟杨家仓发大脾气了 , 起因是杨家仓问吴老 , 练太极拳是“外带内”还是“内带外”?“以梢带根”还是“根带梢”?结果吴老很生气说:“这个问题你问两次了 , 明明告诉你是外带内 , 梢带根 , 你不相信我 , 走人啊!干吗还跟着我!” 。那时杨家仓跟吴老已多年 , 而且学得很好 , 还在北大教拳 , 吴老生那么大的气!当时我立即意识到 , 这个问题一定很重要 。后来就清楚明白了 , 这跟杨禹廷说的“毛驴拉磨”是一个问题 , 如果不“外带内”、“梢带根” 的话 , 腰是死的 , 永远也练不出太极劲 , 借不了力 , 不可能“四两拨千斤” , 所以吴老急了 。四、汪永泉、朱怀元要求“不得蹲桩” , “不要塌腰” , “盘架子要用腕子”七八十年代 , 我和于桐和先后向高占奎、朱怀元学拳 , 高老师和朱老师是汪永泉最早的四大弟子中的两位 , 于桐和他父亲和汪永泉、朱怀元是协和医院里工作多年的老同事 , 关系好 。一天于桐和拿来了一本手抄小本子——“揉手须知” , 是朱老师向汪永泉学拳的手记小本本 , 我把它视为珍宝 , 在第二页一开始就强调“不得蹲桩” , “双手只负责给腰劲开门” 。汪老说:“腰不能塌” , “脚不要踩死” , “盘架子要用(手)腕子” , 还特别强调意气的作用:“要明确 , 内气是领导者 , 主动力 , 外形姿势是被领导者 , 被动者 , 两者都是要受意的支配”(见刘金印《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与拳照》一书) 。上面这段话正是对拳谱“意气君来骨肉臣”很好的诠释 。结语我认为 , 要学好太极拳 , 首先要明确学什么 , 如果要学“借力” , “四两拨千斤” , 你就要练“用意不用力” , 就好好体悟上述大师们的教导 , 他们的苦口婆心;不要蹲桩 , 要用意领 , 用梢带 , 腰要活 , 不可用力…… 。如果说 , “以心行气 , 以气运身”不好理解的话 , 我想上述大师们的比喻是很容易懂的 , 问题是去不去那样练 。朱怀元老师说:“不准用力 , 不得在对方身上乱找乱问 , 更不可用手推人拿人” 。他教出了许多太极拳高手 , 如李和生、石明、朱春煊等 , 说明他的教学是足有成效的 。如果有人要问我 , 如何才能练好拳的话 , 我曾在《中国太极拳网》成立座谈会上 , 题写了下面几四句话:两手春风拂杨柳 , 双脚犹如踩浮舟 , 南屏晚钟悬百会 , 静听宏音扬全球 。意思是说:两手不但要像杨柳那样随风飘柔 , 而且更重要的是 , 它是被春风吹动的 , 是被动的 , 春风是“意” 。双脚不要踩死 , 要有腾挪之势 , 好像在船上 , 即拳谱所说“飘飘荡荡浪里钻 , 上轻下沉不倒颠” 。第三句讲的是身形 , 要正 , 像口悬挂在寺庙里的铜钟 , 发散着声波 。而自己心要静 , 意要随 , 不要想打人 , 不执着追求什么 , 随宏伟的音波散向太空 。
练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 打太极拳如何以腰带手,太极拳腰带怎么系

文章插图
怎样打好太极先练姿势把姿势练好在加强心法炼习引用:功夫不负苦修人—傅钟文谈太极拳练法杨式太极拳名家傅钟文有一次接待一位前来中国向他学拳的日本武师 , 这位日本武师对傅钟文说 , 他想用两三个月的时间一鼓作气把太极拳学好 。傅钟文听了 , 摇了摇头 。他觉得这位日本武师对太极拳缺乏一定的认识 , 而这种思想在国内和国外学太极拳的人中很有代表性 , 以为学太极拳有速成练法 。傅钟文认为 , 练太极拳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日 , 有一定的程序 , 这包括很多内容 。傅钟文练拳教拳70多年 ,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对太极拳特别是对于练杨式太极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练太极拳必须具备的条件 傅钟文先生说 , 学好太极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 因为太极拳是一门高级的艺术 。根据他的观察和毕生练习太极拳的体会 , 他说 , 一般练好太极拳要具备有以下一些条件:首先是自己的爱好 , 知道太极拳的功能;其次是要有明师 , 即真正懂得太极拳的老师;三是有练拳的地方;四是有练拳的时间;五是能下苦功练 , 愿意吃苦 , 乐于吃苦;六是有恒心 。这些条件是对以提高太极拳技击水平为目的的练习者而言的 , 一般以健身为目的的人不必如此严格要求 , 但努力做到会有更多的收获 。傅钟文先生用这些条件来观察当今学太极拳的人 , 认为具备这些条件的人不多 。这主要是因为时代不同了 , 社会环境不同了 , 太极拳的主要功能减弱了 。一些练太极拳的人不是缺这个条件就是缺那个条件 , 所以现在太极拳界的人才比不上前辈 。他说 , 太极拳界在杨少侯、杨澄甫以后 , 真正懂太极拳的人可以说少之又少了 。若说练到杨少侯、杨澄甫那样功夫的 , 当今没有 。管好几大要点 傅钟文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根据过去杨澄甫的传授 , 编写了《杨式太极拳》一书 , 讲解了杨式太极拳的架子和练法 。1989年他又编著了《杨式太极拳教法练法》一书 , 详尽地讲述了杨式太极拳的教法、练法 , 其中除了叙述杨式太极拳的体用及练法过程外 , 还提出了练拳要领240多条 , 练拳要求230多条 , 指出易犯的毛病、产生的原因及纠正的方法220多条 , 提出教法练法240多条 , 技术分析110多条 。这两本书近30万字 , 是练好杨式太极拳的指南 。总体来说 , 傅钟文先生认为 , 练好杨式太极拳要管好几大要点 , 这些要点管好了 , 也就等于基本掌握了杨式太极拳的练法了 。首先 , 练每一个动作时必须先有意识 , 也就是意识要先于动作 。比如“起势” , 双手俯掌徐徐上提时 , 必须先有上提的意识 , 提到与肩平时 , 要先有下落的意识 , 然后两手再慢慢下按 。意识与动作要配合上 , 每一招每一式都是如此 。这种意识引导动作的练习练久了 , 练拳者就会进入一种境界:在夜间 , 四周静悄悄的 , 你全身心地投入练太极拳 , 意识与动作配合上了 , 全身感到非常舒服 , 周围没有一点声音 , 浑身轻飘飘的 , 好像你不知为你 , 也不知累 , 除了太极拳的意念外 , 其他一切杂念皆无 。他常常见到一些人练太极拳时 , 意识不能先导 , 动作与意识分离 , 他说 , 这是会影响练拳质量的 。第二 , 腰带弧形运动 。练太极拳要以腰为主 , 这是练太极拳的人经常说的 。傅钟文先生说 , 不但太极拳的练法讲求以腰为主 , 中国其他流派的武术、西洋武术以及其他一些体育竞技运动也都讲以腰为主 。比如举重 , 光靠两手臂的力量不行 , 要靠腰劲 。但太极拳用腰跟其他武术和运动的用腰不一样 , 练太极拳要由腰带动四肢和身体其他部位沿弧形慢慢转动 , 不是直来直去 , 每一个动作都由腰来带转 , 使腰身与脚手的动作连在一起 。他以“云手”一式为例说明:“云手”动作的完成靠腰左右转动带动胳膊、手 , 左右上下弧形转动 , 带动腿的抬、收、伸 , 在腰的主宰下 , 全身各部位都在做弧形运动 , 不能只动四肢 , 不动腰 , 或腰手分离 。他再以“搬拦捶 ”为例说明:搬是腰带右拳左转 , 接着腰带右手右转 , 带左手拦出 , 然后腰带右拳向前打出 , 不能只是动两手 , 也不能右拳、左手离开腰的运转而乱动 。总之 , 在腰的主宰下 , 上下可贯穿一气 。在腰带动四肢运行时 , 傅钟文先生认为必须贯彻“劲以曲蓄而有余”的要求 。太极拳的动作没有直来直去的 , 曲蓄有余 , 在使用时才能够灵活 。直了 , 劲就用完了 , 会僵滞 , 易受人制 。所以练太极拳时 , 腿、胳膊、手都不能是直挺挺的 , 要有一定的弧度 , 但又不是软塌塌的 , 软塌不是含蓄 , 也不圆满、没有气势 。练太极拳时 , 腰带弧形转动 , 速度必须快慢均匀 , 打一套拳 , 从头到尾 , 要式式均匀 , 不是只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均匀 。动作均匀 , 一动无有不动处 , 上下也就相随了 。第三 , 眼要平视 , 看到手 , 但不能死盯住手 。傅钟文先生认为 , 太极拳有手、眼、身法、步的传统要求 , 眼法在练太极拳时很重要 。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 ,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 , 提出要求:练太极拳时 , 眼必须看到手 , 但不是死盯着手 。眼要随手转 , 看到手后 , 眼神要从主手的方向平视出去 , 切忌板滞和四下野顾 。他以“打虎式”为例 , 有人练这一式时 , 眼看的方向与手打的方向不一致 , 拳打向身前 , 眼却看另一方向 。他认为这样不对 , 眼必须从上拳打出的方向看出去 , 没有看这打那和看那打这的道理 。傅钟先生认为 , 练杨式太极拳一般眼要平视 , 过去曾称太极拳为“四平架” , 其中“一平”是眼平 , 无论转左转右 , 或前进后退 , 眼都要平看 。第四 , 分清虚实 。傅钟文先生认为 , 练太极拳时要分清阴阳虚实 。太极拳的动作每一式中有虚有实 , 有阴有阳 , 实者为阳 , 虚者为阴 , 阴阳虚实交替变化 , 应贯穿到太极拳的练习中来 。第五 , 动作要做到无过、无不及 , 要适中 。傅钟文先生认为 , 太极拳练起来 , 过与不及都不对 , 他用吃饭作比喻:一个人饿了 , 应该吃3碗饭就饱了 , 却吃了5碗 , 这就过了 , 肚子会撑得不舒服 。如果只吃1碗 , 也不行 , 那是不及 。练太极拳一招一式都要掌握适中这个度 , 如何掌握这个度 , 要靠自己的练习和揣摩 。傅钟文先生经常引用拳诀上一句七言:“轻灵活泼求懂劲 。”他解释说 , 轻灵不是浮漂 , 要有沉着 , 而沉着也不是呆板 。如果追求轻灵 , 一点劲都不用 , 这不对;追求沉着 , 用了死劲 , 也不行 , 这都属于过与不及 。他认为 , 练太极拳一定要把握好无过与无不及这两个关 , 把好了这两个关 , 就掌握了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 。傅钟文先生反复说明 , 练太极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 有的要求要领不是一听就懂、一说就会练的 , 但是必须要知道该怎么做 。方法不对头地瞎练 , 只会是越练离太极拳的境界越远 。下苦功夫练 对于练太极拳 , 傅钟文先生反复说:“方法对头 , 下功夫练 。”他又说:“方法对头 , 一练就好了 , 没那么回事 。”傅钟文先生认为 , 在过去的时代里 , 杨家太极拳前辈练拳所下的苦功不是当代人能想像得到的 。杨露禅除自己苦练外 , 为了让儿子们能接传自己的功夫 , 在健侯兄弟青少年时 , 天天拿着大棒赶着他们练拳 , 稍有松懈 , 就用大棒打 , 下手之重 , 几乎令人无法忍受 。杨班侯的一身无敌功夫就是在这样严格地看管下苦练出来的 。杨健侯小时 , 由于杨露禅天天督促 , 练拳几乎练到身心不能承受的地步 , 后成为杨家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 。杨班侯生有一女一子 , 女儿练拳一时达不到要求 , 他一失手竟把女儿打死了 。傅钟文先生说 , 过去练武之人靠功夫吃饭 , 没有好功夫 , 与人交手 , 只要一输一辈子就完了 , 甚至还有生命危险 , 所以非下苦功夫练不可 。现在虽然时代不同了 , 但要练成太极拳功夫 , 也非得下苦功不可 , 舍此没有他途 , 更没有捷径 。开始学太极拳时 , 由老师口授身传 , 老师一面说 , 一面做 , 学者听明白了 , 学会了 , 就下功夫练 。练了一段时间 , 老师再检查 , 并给纠正动作 。虽是老师口授身传 , 但在练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动作有偏差的情况 , 这不是学者有意打偏差了 , 而是不由自主的 。老师再给看给改 , 改好了 , 再下功夫练 。练太极拳 , 功夫下到一段时间 , 就有进步了 。但什么时候进步 , 哪一天有进步了 , 却说不清 。比如写字 , 按规矩练了数年 , 自己看 , 别人看 , 确实比过去有进步了 , 但是究竟是哪一天进步的 , 哪一年有进步的 , 说不出来 。功夫都是一点一点、日积月累增加的 。学太极拳也一样 , 开始学都是硬梆梆的 , 不是腿不对就是肩不对 , 手腕不对 , 眼不对 。下苦功学了 , 功夫练到家了 , 动作就对了 , 到底哪一天对的 , 很难说得出 。傅钟文先生认为 , 真正要练成太极拳功夫 , 必须趁年轻时下功夫练 , 至少连续上四五年功夫 , 天天不断 。每天花2到3个钟头的时间 , 一次练拳七八遍 , 中间不能间断 , 一气练完 。如果每天练拳3遍 , 练30年 , 功夫还是上不去 , 存不住功夫 , 只能保持原有的功力 , 甚至退步 。中年练拳 , 长功夫慢些 , 但只要有恒心 , 舍得下苦功 , 也能有所成就 。他常常告诫他的学生 , 练拳要舍得下功夫 , 不要怕吃力 , 怕吃力就不要选择练拳 。太极拳不花上一二十年的功夫是练不成的 , 而坚持练 , 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 。傅钟文先生说 , 练武是一件苦差事 , 至于苦到什么程度 , 他说:“练拳练到坐下不想起来 , 起来不想坐下 , 全身像上刑一样难受 , 必须练到这种程度 。”
【练太极拳对腰部的要求 打太极拳如何以腰带手,太极拳腰带怎么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