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 如何提高书画审美,怎样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怎样提升自己的书画鉴赏能力?
1.多读诗,多读书 。诗和赋都是文字的绘画 。多读书会产生艺术形象 。2.多读经典画作,才能知道作品的好坏,在哪里 。3.如果可以,自己写写画画 。从实践中体会绘画之美 。4.与人交流,看展览,锻炼,调整,提升自己的审美知识 。

如何提高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 如何提高书画审美,怎样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文章插图
如何提高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什么是欣赏?欣赏就是欣赏美好的事物,欣赏它们的趣味 。什么是书法欣赏?书法欣赏,就是通过对优秀书法作品的评价,去欣赏其中蕴含的美 。我们这里说的是“书法作品”,不是书写 。写字和书法有本质的区别 。如果把写字比作小学的识字阶段,要求把字写得准确无误,那么书法就是书写者把字排版成令人赏心悦目的文章或诗歌 。当然,写文章有自己的方法和规律,书法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欣赏书法作品就像看一部文学作品一样 。大部分读者都做不到和作家一样好,欣赏书法当然也不仅仅是为了书法家 。如何欣赏书法作品?书法欣赏有具体的标准吗?这是一个关心和热爱书法的人经常会问的问题 。总之,我们可以用当代书法家白教的一句话来回答:“学问的标准可以作为欣赏的标准” 。说了这么多,也不是一句话那么简单 。因为任何科技的掌握都有其规律和条件 。这里从三个方面来谈谈书法作品欣赏的条件和方法,因为“规矩”不是一篇短文所能包含的 。经常有学生问这个问题:“某某是书法家,为什么他的字不能写得这么好?”我们单位有一个人连小学都没毕业 。他的书法比书法家的好 。当然,像这样的问题不会没有特殊情况,但一般来说,书法家的字绝对不会比小学没毕业的人差 。有一个“写”和“书法”关系的问题,也说明了老学生对书法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偏差 。为了提高老年大学书画班学生的书法欣赏水平,笔者不卑不亢地谈谈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希望其他学者和同仁能给我一些建议 。许多书法爱好者经常谈论或评价一幅书法作品或展览 。这种谈论和评价是否中肯,代表了一个人对书法的认识水平,认识的深度体现了一个人对书法的修养 。只有具备一定书法素养的人才能欣赏书法 。一、书法欣赏的条件首先,欣赏者要有各种艺术修养 。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雅者见雅,俗者见俗” 。任何事情在不同的人眼里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结论 。同样一幅书法作品,由于欣赏者的素质不同,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书法本身可以说是“既简单又复杂”,简单到只靠黑白的变化和调度就征服了欣赏者;但它是一个多维结构 。对一部作品的深入理解依赖于各种知识结构 。我们应该从广泛的社会知识,生活的各个角度和层面去理解作品 。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产物,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 。它与各种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如哲学、宗教、历史和道德 。其间,复杂难测;书法与其他学科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文字学、鉴定学、心理学、生理学、民俗学、历史学、美学、音乐绘画等 。也融合借鉴了其他艺术门类 。所以在欣赏书法的时候,见识越广,阅历越丰富,对作品的理解就会越深刻,评价和结论就会越中肯准确 。第二,欣赏者要有广泛而深刻的书法体验 。刘勰在330《文心雕龙》中有一句名言“望一千剑而后认器,持一千调而后哨” 。说明你有鉴赏多把剑的经验,自然就能辨别出它们的优劣 。你可以演奏各种曲调,所以你知道节奏 。书法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如果不了解其基本规律和发展,是无法准确评价和欣赏的 。
中国书法的发展经历了3000多年的历史,书法艺术从公元前11世纪开始在中国产生 。甲骨文是先用毛笔书写再雕刻,有的甚至雕刻后用毛笔灌朱或墨汁 。在漫长的岁月中,汉字的演变经历了甲骨文、篆书、行书、草书、楷书等各个发展阶段,涌现出许多流派和书法家 。涌现出王羲之、颜真卿、怀素等大书法家,流传下来的不朽珍贵遗产数以万计,可以说是异彩纷呈 。虽然不能一一练习,但对书法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不同时期的代表书法家都要有一定的了解 。对书法发展的现状和流派也要有个大概的了解 。对各种书体的特点和规律有一定的了解 。而且要研究一到两种书法风格,通过学习、研究、分析、比较,掌握书法的基本规律,提高感受书法美的能力 。多读书,多学习,多深入研究,你的眼界会提升的很快,在欣赏和评价上也会更有发言权,否则书法欣赏就无从谈起 。一个不了解欧、颜、刘、赵、苏、黄、糜、蔡的人,是不会欣赏书法的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享受艺术,你必须是一个艺术的人” 。欣赏书法不是这样的!第三,鉴赏者应掌握一些文房四宝的知识及其发展历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好的产品,没有得心应手的工具或设备是不可能出现的 。书法的产生也与文房四宝的质量密切相关 。因此,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中国的笔、墨、纸、砚的发展和性能 。甲骨文是用刀刻在兽骨或龟甲上的,青铜器铭文是用泥土制成,然后铸造而成 。这些和后来用钢笔写的明显不一样 。即使都是用钢笔写的,钢笔的不同性能所显示的线条也是不一样的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用的是小胡子笔和茧纸,和我们今天用羊毛笔写的不一样 。更何况,从古至今,制笔所用的材料和方法有一百多种 。此外,纸张的品种和性能也多种多样 。其他方面,如墨砚的改革,装裱的方法、形式、质量等,也影响书法作品的效果和质量 。所以我们在欣赏和评价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时,并不
能不涉及和研究作者使用的工具和材料 。二、 书法欣赏的步骤和方法(一)整体把握我们前面引用了白蕉先生的一句话“学习的标准,就是欣赏的标准” 。学习书法先从基本点画开始,然后学习结体,再是章法布局 。而欣赏书法作品,与创作相反,欣赏必须从整体开始,再到局部,继而深入内核 。正像看一个人,一见面“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而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 。这里主要指“神采” 。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有者方可绍于古人” 。在观神采后,再兼之于形质,此为欣赏书法的诀窍,而斤斤于点画者是难以得其真谛的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首先应能从整体上感染欣赏者,如果失去了整体美,局部的“美”也失去意义 。并预示着这幅作品的失败 。要把握整体,就要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品的整体布局、意味都会在一定空间距离外闪现出来 。有些作品每个字的笔画、结体还不错,甚至还有一定的功力,而整体却相当凌乱,就像合唱队里的各声部演员,不管高、中、低音,都扯着喉咙唱高八度,即使每个人的声音都高亢、优美,但失去了旋律,也就失去了音色和谐的美 。书法作品的整体美,即一幅作品的章法布局之美 。集点画成字,集字成行,由行联篇,构成章法 。章法安排是否做到均衡协调,照应严谨,如一队队有组织有纪律的士兵;或似大小错落疏密有致、夜空中闪烁明灭的星辰;或行间茂密左右映带,或空旷疏朗上下呼应 。一幅作品的成功与否,章法布局是一个重要因素 。章法集众字而成篇,以整幅为一体,在书法技巧中虽是一个独立的部分,但又与运笔的节奏、墨韵的变化、笔力和气势、结构和意境等各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幅作品就是一个整体,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开合以至用笔的轻重疾徐,墨色的浓淡枯润变化,在笔势的管束下,组合成一个均衡统一的整体 。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终篇笔意顾盼、首尾呼应,偃仰起伏、似欹反正 。血脉相连、一气贯注 。所以在布局上达到了上下承接、左右呼应、通篇团聚不散的艺术效果 。章法的布局美又在于它符合自然美的法则,妙在各得其所 。(二)局部分析章法是从整体上看书法作品的印象与效果 。它包括了书法作品的正文与落款、分行与布白、落款与印章等多方面的关系处理 。但是,作为整体效果是由局部的、单个的字与线条构成的,如果单个的局部的字与线条不美,那么整体的美也就无从谈起 。应该说“单个的线条是美的,组合得好,就达到了更高的美” 。在这里我们把“局部分析”分字法、笔法和墨法三个方面来谈:1、字法 。字法即字的结构安排,也就是“集点画成字” 。通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这就是理想的字法 。历来书家都把字的结体列为书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 。因为章法再美,只是一个形式感的问题,而字的结体不好,也难称得上好的作品 。唐代孙过庭说:“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齐列为体互乖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 。”其精妙处,指出了每个字都应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违”与“和” 。“违”即变化,“和”即统一,要在错综复杂的结体变化中求得整体上的统一 。中国汉字几经变革,各种书体也都有自己的结体规律,历代书家都有关于结体的论述 。作为书法欣赏者应学习和掌握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才能对书法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 。如楷书有唐欧阳询的《大字结构三十六法》,明李淳进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黄自元《楷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都是很好的学习参考资料 。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研究行书结体的优秀范本 。出自宋人之手的《草诀百韵歌》也为后代所广为流传 。总的来说,行草书中“违”的成分多些,楷隶篆中“和”的成分多些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现代已有人将篆隶以草法为之,以强调“抒情达意”,这样的篆隶“和”的成分就大大减少,也颇具时代特色 。即所谓“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而传”之理 。现代“流行书风”中所谓“丑书”也是以多种艺术形式和丰富的结字变化追求一种“从多种矛盾中求统一,又从统一中制造一定的矛盾”的构字技巧,使作品呈现一种新的视觉效果 。虽至今争议不绝,但作为一种尝试,也不妨在争论中让欣赏者做出抉择,大可不必一棍子打死 。我们在欣赏时要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评价它以丰富和提高欣赏技能 。2、笔法 。从字面上看是用笔的方法 。从书法欣赏的角度讲,应该是以正确的用笔写出形态规范的点画 。点画自然因书体的不同而不同 。但是古往今来的书评中都认为“凡是能给人以美感的用笔(线条或点画)都应是有力度的” 。这种力度,在传统书学中称为“笔力” 。判断点画有无“笔力”——也就是书法线条的审美条件,主要是以“圆”和“涩”为标准的 。圆,是一个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概念 。圆的线条饱满、结实,具有浮雕感,能表现出充实圆劲的力度 。圆的线条是中锋用笔的结果,即古人所说“令笔心在点画中行,令笔心自点画中出”写出来的笔画 。“映日视之,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 。”也就是古人“折钗股”、“锥画沙”、“印印泥”所比喻的效果 。如果用笔偏侧(指一偏到底),写出的线条(点画)则扁、薄、浮、弱,抛筋露骨,就无美感可言 。再谈“涩” 。涩者,不浮滑,不流畅之谓也 。用在书写中的用笔上,就是线条冲破纸面的阻力,挣扎奋进的艺术效果,笔锋在纸面上遇到阻碍和抵抗,而笔迟涩进 。这种阻碍与反阻碍表现的越充分,线条就越显示出本身的力感 。如前人所提到的“屋漏痕”,不仅是圆的,而且也是涩的 。因为屋漏的水沿着墙壁(土墙)下流,不是像在平整光滑的玻璃上面没有阻力,而是在毛糙的墙面上并有沙粒和土灰的阻力,使下流的水线产生了或左或右、直中见曲、似滞还流的水痕,这正契合了书法线条涩的表现 。“圆”和“涩”也是有内在联系的 。圆是中锋用笔,涩也是要笔锋直立,人为地制造逆势涩行 。古人有“横鳞竖勒”之说,意思是写横要像逆向刮鱼鳞一样,产生一定的阻力;写竖像骑马奋力前行,而又要用缰绳勒马控制,是一种蓄势的前进 。刘熙载说:“笔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斯不期涩而涩矣 。”这样的线条,不轻滑,不飘弱,而有沉着、凝重、苍劲老辣的效果 。另外,书法线条的节奏感也是评价和欣赏作品的重要条件之一 。书法线条的节奏也像音乐中音的长短、高低、快慢一样,不能平铺直叙 。体现在书法上,不但表现在线条的长短、轻重上,还表现在行笔的快慢上 。无论是何种书体,运笔都不是“匀速”运动,而是随着书者的情绪和章法的要求调节运笔的快慢,使欣赏者从作品中受到书者情绪的感染 。当然,各种书体都有本身的特定的规律和标准 。正如《书谱》中所言“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 。”无论是学习还是欣赏书法都应学习和掌握这些标准和规律,既要分清主次,又要能灵活运用,方能进入书法欣赏之堂奥 。3、墨法 。墨法即用墨的技巧 。是书法艺术形式中一个重要课题 。“字本与笔,而成于墨”“肉生于墨,血生于水”,没有墨色的变化、配合,用笔效果就难以达到 。字缺乏血肉,也就没有了生命 。所以清包世臣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 。唐孙过庭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也点出了用墨的关键处 。“燥”、“润”、“浓”、“枯”又是矛盾的法则 。用墨不可太枯,枯笔多了则燥;又不可水分太多,湿度太大会肥浊不清 。杜甫诗云:“墨气淋漓幛犹湿”,就是理想的用墨 。即使过许多年,也好像刚写出来的一样,精气神采不可磨灭 。“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淹淹无生气矣” 。墨大致可分为浓、淡、干、湿、焦五种,但也不能过分悬殊,应在看似变化不大的墨色中,写出使人感到变化极为丰富而又保持“润”的特点,才是理想的用墨 。三、书法欣赏中的几个具体问题作为书法欣赏,除了以上所述之外,还应注意几个具体问题,归纳如下:(一)稳定注意书法欣赏要充分发挥“注意”的作用 。“注意”就是把意志放到某一方面,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人在“注意”时能清晰地观察、反映所追求的事物,而远离其它事物,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状态 。它受人的个性、兴趣、信念的制约,在具体欣赏书法时,必须把其感受、思维、理解、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动集中到作品中来,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任何一幅作品,我们一眼就可以扫过去,甚至也评论一番,但这不能算是真正的欣赏 。艺术欣赏要有一段时间用来感受、思考、理解,从而加速心理活动的运转,尤其是对于有着巨大艺术容量的作品,更应反复观赏、玩味,方可有所得 。宋《续书断》中记载,一次欧阳询出行看到索靖写的碑,第一次大体看了一下就过去了,第二次经过时,先是坐了下来仔细的品味,越看感觉越好,干脆就住了下来,在碑旁过了三天三夜才肯离去 。这足以说明一件好的作品,只有仔细观赏品味才能体会其深刻艺术内涵 。此故事也是“稳定注意”的绝好范例 。(二)多欣赏原作探索书法美,提高欣赏水平,必须多看原作,因为印刷品多是由大的原作缩小印刷的,一米或几米的作品缩印成只有十几厘米或几厘米大小,往往失真 。如同真实的风景和风景的照相比较一样,从一张风景照片上是无法体验到走进真山实水中那种心旷神怡的感觉的 。而我们面对书法原迹,既可远观,又可细加品赏,用笔技巧墨色变化都可清晰地展现在眼前 。(三)、多读书提高书法欣赏水平,与学识和阅历的提高是分不开的 。要想提高欣赏水平和层次必须有多方面的学养的支撑,如哲学、文学、历史、美学以及音乐、舞蹈、绘画等多方面的知识,都应通晓 。因为不但书法内容既深又广,而且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美学原理是相通的 。所谓“字外功”、“画外功”、“功夫在书外”的说法,其中多读书是非常重要的 。(四)、书法创作实践要能鉴赏书法,不但要学习书法,还应亲自进行书法创作实践,只有书法家才能敏锐地感觉到书法作品中那些细微的美妙之处,就像只有诗人才能在诗作中感受到那种难以言状的、震撼人心的微妙之处一样 。没有对创作的深刻体验就难以获得书作中最深层的意蕴 。以上只是谈了书法欣赏中几个主要方面的基本规律和方法,目的是为学习书法的老年学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这些所谓的方法规律很具体,但实质上还是较为抽象的原则 。它不像工业产品的质量检验标准那样有具体的工具和手段,这也是书法艺术的特性所决定的 。所以,理解和掌握这一品评欣赏标准的程度如何,与欣赏者对书法这门艺术的接触和认识的深度有关,与其书法造诣的高低有关,还与其字外的知识修养和个性气质有关 。至于书法欣赏更深的层面还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 。
如何提高书画鉴赏能力欣赏和鉴赏还是有区别的,如果你要从事这个行业,想拥有鉴赏艺术品的能力,还是需要进行一些训练的,光靠感觉和经验就太过山寨了 。对于鉴赏来说,良好的美术史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中外美术史的书籍还是要系统地阅读,以积累必要的背景知识,至少要对作品的时期和风格有概念,适当了解艺术风格演变的一些规律,这样,在面对不知来历的作品时,大概能有个靠谱的判断 。另外,一些风格样式的基本术语还是要知道,能解释,或者至少能和作品对上号,不要显得太外行,比如现在很多人,只要看见外国的油画就随便冠以古典主义或者印象派,或者随便就说是文艺复兴油画,好使人感到他真的只知道这几个词,会贻笑大方的 。其次,艺术没有好坏,但品位有高下,这就不是简单学习知识能够掌握的了,需要自己在审美观上有比较高的趣味,只能靠大量欣赏好作品来慢慢培养,不看作品是绝对不可能懂得品位的 。你目前这种情况,如果能踏实下来,戒绝浮躁,先静心读两本美术简史,如果做中国画这部分,最好看些画论,古的先不算,现代作家的比如李泽厚《美的历程》,还是应该看看,深入浅出,开卷有益 。等有一定积累了,古代画论也应当多看,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中国古代书画的审美特征,鉴赏绝对是要讲究门道的 。
如何提高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 如何提高书画审美,怎样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文章插图
怎样提高自己的艺术审美感?在过去,艺术审美感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是一个可有可无至少是不大在意无所谓的词汇,因为人们欣赏艺术品基本上凭的是直觉:美,抑或不美;像,抑或不像;好看,抑或不好看 。那时很多人的艺术审美大都停留在这个层面 。现今,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随着艺术作品的日益丰富,特别是随着人们审美观念审美品位的提升,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艺术审美感在欣赏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了 。面对同一幅艺术作品,艺术审美感的差异会直接带来艺术欣赏效果的不同 。有的人从艺术品中看到的是五颜六色,是缤纷绚丽,是人生哲理,是现实生活的缩影,是历史,是文化 。有的人可能看到的只是一幅画,顶多是一幅好看的画 。艺术审美感体现在对艺术品的审美感受上,实际上却是对欣赏者文化修养审美修养的综合反映 。提高艺术审美感,就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开阔自己的审美眼界 。比如说要欣赏中国书画,就要了解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一下中国笔墨艺术的历史,了解一下“书画同源”是怎么回事,不然你搞不明白中国画为什么注重“写意” 。要欣赏西方油画,就要了解一下欧洲文艺复兴,了解一下古希腊古罗马的人体雕塑,了解一下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西方油画的发展变革 。不然你搞不懂西方油画为什么注重“写实”,后来又怎么产生了印象画和抽象画,面对西方油画中那么多人体艺术你会不明就里匪夷所思 。提高文化修养是提高艺术审美感的基础,多看艺术品是提升审美感的途径 。只有“经多见广”,才能开阔眼界,才有比较鉴别,审美感才会逐步的增强提升 。
【如何提高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 如何提高书画审美,怎样提高艺术审美能力】怎样通过学习画画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教学既体现出来基础文化教育的作用,又突出了审美教育的主线 。我国近代美学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个定义未必全面,但也触及了美育的本质,审美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 。我们不能将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单纯的理解为“艺术教育”,艺术是表现生活、较充分地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和审美理想的,但其界面和层次内容也较为狭窄,笔者认为,美术审美教育应该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综合,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美术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逐步塑造人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情感,美化人的心灵,使其更加热爱生命 。依据美术教育的学科特点,审美教育也为美术教育填充了丰富的内容,开辟了广阔的途径 。具体说来,中学美术课教育中审美教育要施于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形式美感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以此提高他们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 。1.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审美欲望可以说美术是一门培养审美情趣的艺术学科,“情感教育的最大利器是艺术”(梁启超) 。艺术教育即情感教育,这句话虽有点偏颇,但从其功能上讲,情感教育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功能则无可非议,如一次野外写生就可以让学生从自己的内心捕捉没、感悟美,可以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则尽收眼底,可感悟在心,可谓美不胜收,那种对祖国及其山川的感情油然而生,美也真的在其心了 。不仅如此,美术作品也常常给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并将其内在美充分展示出来,让学生从中受到爱美情感的感染,是他们的身心徜徉于作品之间,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不知曾经征服了多少人,那神秘的梦幻般的微笑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思和畅想 。罗中立的着名油画《父亲》,那古铜色的布满皱纹的面容,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巨变,见证着生活的操劳艰辛,一副烟袋更让人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忧郁而又深邃的眼神里饱含着多少的思索、企盼和平凡的愿望追求 。此时人们的心中便会升腾起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父亲形象 。心中感悟出的也便是那深沉的父爱,内心里所涌动的是无以名状的感恩与回报 。由此我还想到我和一幅油画之间的故事 。记得当自己的孩子拿着很不理想的成绩单走到我面前的时候,说句实话,我的火气就不打一处来,但孩子眼圈红红的泪水和那羞愧的表情使我突然想到舍克特尼科夫绘画的《又是一个两分》这幅作品 。我的心立即平静下来,从资料堆中找到这幅画,摆在了孩子的面前,画上的孩子再又得了一个两分的成绩之后那羞愧的神态、沮丧的表情,当时,我的孩子虽然只是瞄了一眼,但我已清晰的发现她的表情的变化 。“此时无声胜有声”,我知道我的孩子已经被那幅画深深的触动了心灵,这便是艺术作品的魅力所在 。所以美术教学要时刻绷紧感情这根弦,善于把握课程内容所表现出的感情因素,将其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 。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就要加强情感教育,可以让他们走出课堂,到广阔的外界空间,置身于真实的美境之中,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受会更真切,感情也会更强烈 。同时,要多参观、欣赏、解读和临摹作品,从作品中感受生活、自然和人生,真正领略艺术之美,心之所向,美之所在 。2.培养审美理想,构建审美追求一堂成功的美术课的关键在于审美的结构 。审美活动的最初表现形式是对美感而产生出来的情感反应,但这种感受和感化又都受到审美理想的制约 。如果将审美喻作大厦,而审美理想就是基石,中学美术教学所面对的对象正是身心都在发育的学生,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他们面对生活、面对艺术,往往是非难辨、美丑不分 。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判的也没有明确的标准,而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可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美术教学的过程,教师可以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通过语言的交流和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3.培养形式美感,提高审美素质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纵使其内有万般内涵,都要通过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美术教学首先要进行的是审美形式的教育,也就是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人置身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面对的是一个丰富多彩、无限变化的世界,高矮胖瘦、坐立行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形形色色的众生相,城市乡村、民俗风情尽收眼底 。人置身于风光无限的自然界,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变曲流传,花卉的艳丽娇媚等 。学生就是通过这些形式的感受,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开始就能成为
如何提高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 如何提高书画审美,怎样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文章插图
如何提高美术素养作为21世纪教师的我们,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首先要对美术素养有一个正确、全面的理解 。那么什么是美术素养呢?所谓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对美术学科要领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索能力,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做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美术科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艺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艺术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这种素养具体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那就是美术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课程标准在课程具体目标中提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开阔视野、拓展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 。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于学生的内省和内化,强调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活动,感受活动的价值,从而形成稳定的态度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 。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 。具体到美术教育上来,就是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是否感受关怀和尊重 。如果得到关怀和尊重,学生就能够产生爱、快乐、欢喜与骄傲的情感,否则就会产生恨、厌恶和悔恨的情感 。事实证明,缺乏情感的教育是苍白的 。态度是指个体对任何人、观念或事物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成分 。要让一个学生形成对美术学科的积极态度,那么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美术的重要性,在情感上喜欢这门课,进而在意向上形成认真学习美术的倾向性 。价值观是一种涉及行为方式和目标的持久信念 。价值观是由人们对那些基本价值的看法、信念、信仰、理想等所构成,思想形式多种多样;反映了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及主体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标系统;起着评价标准的作用,是人们心目中用于衡量事物轻重、权衡得失的天平和尺子 。美术素养是个新名词,大家都需要关注:基本的美术素养不仅仅指的是对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应该具备基本的艺术态度 。那么基本的艺术态度包括哪些方面(1)有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或许还应该是独特的)反应; (2)能自觉而大胆地运用美术的媒材和方法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情感,追求艺术化生存;(3)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 。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是一种直接而稳定的学习动机,美术教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素养,能帮助学生了解美术教育的意义并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引导学生改变旧有的“传输——接受”的学习方式,完成自觉、主动的学习习惯和心理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强调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参与 。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途径是多方面的:美术兴趣的激发;观察能力的培养;审美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增强;综合探索能力的开拓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新课程的开发利用给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生机 。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综合探索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整体美术素养的提高,也是提高美术素养的基本途径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可就以下几点作以分析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是先决条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动力 。兴趣作为一各自觉的动机,是智慧和灵感活动的起点,是对所从事活动有所创造的重要条件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习兴趣的培养是逐步形成的,教师唤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带着愉快的情绪参与学习创作中,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降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难度和要求,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从学以致用的角度激发学习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 。在学生当中,兴趣爱好不同 。这就要在教学中提倡因材、因人思教,深入浅出,把深奥的道理用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形式、语言传授,从而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应当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运用各种有趣的教学手段,如范画、参观、欣赏、甚至故事、游戏、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从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观察能力的培养是重要一环 。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对于美术学科来说,观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观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启发、引导学生用他们的眼、耳、手、鼻等去感受、发现周围事物形状、大小、颜色等变化,并由此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刺激其从事绘画表现的意欲 。总之,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观察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 。观察能力的形成对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操作和审美具有推动作用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审美能力的培养不能忽视 。马克思说:“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作为一个人,不懂得审美是不行的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巨大功能,要让学生接触大量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丰富学生的形象储存 。还可以定期在校园和社区举办师生书画作品展 。给学生提供观赏、交流、借鉴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创造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 。创造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有将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宝贵资源,积极开发,才能培养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作为美术教师,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要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综合探索能力的培养是发展趋势 。综合指的是多种学科之间的统一,美术活动的综合可分为三个层次 。其一是融美术各学习领域即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的综合运用;其二是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其三是美术与现实社会相结合 。这些综合并且都有一定的交叉性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可将各学科的知识层面渗透进去,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 。”作为教育者应多给学生提供这种探究的机会,并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将激励他们不断的去探索,从而走上成功之路 。鉴于以上的研究、探索、认识到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多渠道的、综合性的,就象大江需要众多的支流来汇集一样,也就是说,知识在于积累 。对学生美术兴趣的激发,观察能力的增强,审美能力的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探索能力的开拓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对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美术课程是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 。应该在特定文化环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作品的含义 。帮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的社会人文和科学特征 。大家都知道有一幅油画叫《父亲》,作者是罗中立,那个油画中的“父亲”是什么样的表情,相信大家印象很深刻 。罗中立创作此幅油画的背景是什么?罗中立当时作为知识青年下放在一个农村,有一年的除夕夜,他上厕所时看到一个老人在厕所里傻呆呆的蹲着,问他为何不回家?那个老人说,他的工作是守粪,因此不离开 。当时罗中立已经在构思着——“父亲”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后来从外面拿来了酒,和这个老人一起度过了除夕夜,创作出了油画《父亲》 。将学生美术素养的提高作为教学目标,这对美术教学是一种更高的要求,老师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应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如果能在技术层面上注意一些策略,那么一定能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