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市值3亿、账上现金17亿,Biotech“破净潮”来了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氨基观察很多人喜欢低估值投资策略,因为这看上去非常简单 。
【投稿|市值3亿、账上现金17亿,Biotech“破净潮”来了】更重要的是,这还是被股神证明过的投资方法 。老巴爱上可口可乐之前,非常热衷捡烟蒂,买便宜货,这也曾创造了他最高的年化收益 。
但很显然,股神的作业不能简单照抄 。从过去的互联网,再到如今的生物科技领域,都告诉我们,烟蒂股不是那么好捡的 。
国内生物科技行业刚刚起步,大家可能感触不深,但例子已经出现 。比如在美股上市的康乃德生物 。
2021年11月份,康乃德核心产品IL-4Rα抗体临床数据不佳,导致市值跌至2亿美金左右;而2021年底公司账上现金接近3亿美金,妥妥的“烟蒂股” 。
不过,若以账上现金来衡量生物科技公司是否被低估,显然还是太年轻 。
5月4日,随着康乃德另一核心产品S1PR调节剂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失败,股价当天暴跌57.72%,市值仅剩4517万美金 。也就是说,公司账上现金足以买下5.7家康乃德 。
现在的康乃德更像是一个烟蒂了,你要嘬上一口吗?
暴跌之后浮现的烟蒂股所谓烟蒂股,大概就是肉眼可见的“便宜” 。最简单粗暴的观察维度,就是市值低于净现金 。简单来说,你从二级市场买入,然后把公司解散,就能大赚一笔 。
在牛市期间,这样的便宜并不好找;但在熊市里,便宜并不罕见 。今年1月份,The Motley Fool统计,美股市值低于账上现金的上市生物科技公司,已经超过100多家 。
港股18A阵营中,也已经出现这样的公司 。截至5月5日收盘,共有6家18A公司市值低于账上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
文章图片
其中,最夸张的当属贝康医疗 。目前,贝康医疗总市值10.12亿港币,折合8.6亿人民币;而2021年底,公司账上大约有15.23亿人民币,约等于公司市值的2倍 。
传统意义上,低估值的公司大概有两类,一类是低增长低估值,比如钢铁、煤炭、有色、航运等周期行业,大部分人博的是周期反转 。
还有一类是看上去,前景存疑的企业 。显然,这些估值看上去偏低的生物科技公司,大部分基本属于后者 。
例如,贝康医疗之所以不被市场认可,核心还是产品问题 。公司主打产品用于第三代试管婴儿胚胎植入前的基因检测 。
在辅助生殖技术大受追捧的情况下,产品前景看起来不错 。但实际上,为了避免该技术被滥用,国内对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管控极为严格,市场规模也有限 。
根据贝康医疗招股书,2019年国内PGT(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应用于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服务市场规模为11亿元,预计2021年将达36亿元,2024年将达120亿元,2019年至201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达60.8% 。
但从贝康医疗的营收表现来看,显然不及市场预期 。2021年,公司营收1.07亿元,同比增长31.93%,较2019年增长91% 。
虽然贝康医疗的产品在国内具有先发优势,但未来的前景,依然还需要观察 。这也导致了市场的谨慎 。
上榜的嘉和生物,同样如此 。其主打产品PD-1、HER2单抗以及英夫利昔单抗类似药,市场早已一片红海;然而,公司各类双抗研发产品均还处于早期,这使得市场更加谨慎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不受二级市场待见,似乎也可以理解 。
毕竟,对于尚未产生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来说,严重依赖未来销售飙升的承诺,吸引投资者 。一旦这些“承诺”看起来不可实现,或难度较大,也就出现了这样的“烟蒂股” 。
灵魂之问:何时可以反转?捡烟蒂能创造超额收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公司陷入困境的时候,一旦有业绩反转的迹象,市值往往能在业绩增长与投资人预期的双向带动上获得较大的涨幅 。
那么,对于这些看起来已经跌成烟蒂股的biotech来说,也会反转吗?答案自然是可能的 。只是难度可能不会太小 。
对于部分已有产品上市的医疗器械公司来说,问题的核心在于,招股书描绘的市场前景过于美好,而真实的世界过于骨感 。
产品的销售、市场渗透率的提升,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更需要结合实际国情、行业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 。
商业化模式能否跑通,需要在真实世界摸爬滚打之后才能知道 。你可以说,现在不好,不代表以后一定不好,但必须告诉大家,未来好的逻辑是什么?
对于创新药公司来说,相对要“简单”一些:那就是,首先要在研发端证明自己 。
不过,越是看上去简单的事情,通常难度并不会太低 。新药研发的规律,业内一直用三个“10”概括:10亿美元研发投入、10年开发时间和10%的研发成功率 。
这组数字也时刻提醒我们,要对创新药研发心存敬畏 。康乃德生物,大概已经是最好的例子 。
参考美国的数据,或许更加震撼 。2000年以后,美国新成立的biotech公司有13000多家;截至2021年,69%的公司仍处于运营状态,其中只有310家公司有获批和商业化运作的产品 。简单计算下来,20年的新药成功率,不足3% 。
当然,你也可以说,手里有粮,心中不慌 。研发跟不上,也可以引进,条条大路通罗马 。但一家药企的成长,不仅是研发,更需要临床能力、销售能力作为后盾、支撑 。
虽然目前不少公司账上现金不少,但大部分产品管线都以me-too为主,又何谈在临床、销售方面有作为?钱可以买到未来,但也只是少数人能做到的 。
长期而言,市场很少犯错 。毕竟,市场参与者千千万,好公司大家基本都能看到,所以就有了股市里常看到的现象:好的公司不便宜,便宜的公司有问题 。
对于一些生物科技公司来说,便宜未必是买入的理由 。
谁能用时间换空间再困难的事情,总会有人能够完成 。在美股市场,历经十几年最终蜕变的biotech也是有的 。再生元便是典型 。
如果以再生元上市头四年的表现看,那么投资它简直是一个天大的错误 。再生元研发的前三款产品,全部在临床阶段就以失败告终,公司遭遇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
但2021年,再生元营收总额达160.72亿美元,总市值在美股市场也排得上号 。但再生元能有今天,也有两大前提:一个是真的有实力;另一个则是有钱 。
再生元在成立的第20个年头,才推出了第一款药物 。这期间,则是靠不断的融资来输血续命 。
但对于大部分生物科技公司来说,时间终究是“有限”的 。因为,资本的耐心有限 。
根据丰硕创投整理,美国biotech退市密集期在IPO2-3年,以及5-6年,前者对应IPO募资总额的存续期,而后者代表再融资续命之后,再失败的企业 。
对于那些未能达到承诺里程碑的biotech,市场似乎最多再给多一次机会 。
传统公司,即使多年原地踏步,一旦抓住新机会依然有机会咸鱼翻身 。原因在于,即便不能快速成长,但依然能够创造现金流,拥有试错成本 。
但对于生物科技公司来说,显然不是 。股价越低,意味着越危险,因为融资窗口正在缓缓关闭 。而根据摩根士丹利预计,2022年,美股大约三分之一的生物技术公司将需要融资 。
显然,大部分biotech都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好的一点是,这些手握“巨额”现金,市值跌破净现金的18A公司还有时间 。
比如,嘉和生物2021年经营性现金流出6.24亿元,公司账上现金22亿元 。这意味着,公司现金大概能烧4年;康乃德2021年经营性现金流出5.45亿元,靠这架势也能维持3年时间 。
接下来,就要看谁能用时间换空间了 。
推荐阅读
- 投稿|「脸基尼」卷土重来,义乌商家操盘出一个千亿生意
- 投稿|一年融资超100亿的赛道,冒出许多to VC的项目
- 投稿|魏建军,出师不利第一年
- 投稿|年轻人打游戏:也可以很专业
- 投稿|微信视频号,放量视频带货?
- 投稿|年轻人不识“老品牌”, “流量”会成为粘合剂吗?
- 投稿|网文出海,中美韩大战
- 投稿|58同城杀入VC
- 投稿|善变的Facebook,被遗弃的播客
- 投稿|集采人工关节进院,谁的蛋糕被蚕食?谁成为最大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