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对于蔚来,比销量掉队更危险的事情出现了

投稿|对于蔚来,比销量掉队更危险的事情出现了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降噪NoNoise , 文 | 丘桃
01「我们可以创造出一辆豪华汽车去挑战顶级市场吗?」
1983年8月的丰田汽车董事会上 , 主席丰田英二抛出了这个事后看来意义非凡的问题 。当时的丰田已经在中低端市场做到了「王者」 , 如果找不到第二条增长线 , 接下来的命运就是停滞 。
「可以」 。
让丰田英二略感意外的是 , 与会的高层、设计师、工程师和企业战略研究专家们意见出奇一致 。豪车品牌雷克萨斯的故事由此开始 。
但一家出产廉价花冠汽车的公司要生产对标奔驰 S 级、宝马7系的豪车?《财富》杂志早期的评价代表了当时更主流的观点:「这种做法 , 如同在麦当劳店里销售惠灵顿牛排 。」
结果是 , 它不但卖了 , 还卖得很好 。耗时6年累计投入20亿美元后 , 雷克萨斯在1989年上市 , 当年销售16302辆 。两年后 , 它在美国成为销量仅次于讴歌的进口豪华品牌 , 销量达到71206台 。
这个漂亮的增长故事 , 在日后激励着无数创业者 。比如「新能源三傻」 。
从去年开始 , 三家陆续推出或宣布计划推出起售价20万元以下的产品 , 寻找新的「销量引擎」 。小鹏P5在2021年9月上市 , 当月销售244辆 , 3个月后 , 单月销量就变成了5030辆 。
李斌在2021Q2财报会议上提到 , 蔚来汽车将通过新品牌进入大众市场 , 目前已经建立核心团队 。在谈到蔚来与新品牌的关系时 , 他搬出了丰田和雷克萨斯的例子 。李想则在5月10日的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中透露 , 理想明年也会推出首款价格区间在20-30万之间的中型车产品 。
至此 , 「三傻」拥抱了同样的第二条增长线 。当聚焦中高端市场的策略增长乏力 , 向大众市场要数据 , 便成了它们共同的选择 。
5月10日 , 蔚来的全新品牌有了新进展 。这个新项目出现在安徽省「云签约」名单中 , 根据协议 , 项目将在2024年建成投产 。而同一天 , 还发生了另一件关于蔚来的事情 。一个月前宣布的涨价 , 在5月10日如期实行 , 包括ES8、ES6、EC6在内的部分蔚来车型 , 起售价都上调了1万元 。
「涨价也是迫不得已啊 , 还请大家理解」 , 因为涨价被骂之后 , 李斌曾在蔚来App中卑微解释 。对于大家的火气 , 他只能忍着 , 毕竟 , 就在不久前 , 他的好伙伴、蔚来汽车总裁秦力洪还在说:蔚来不涨价 , 至少目前还没这个打算 。价格稳定对用户利益和市场都有好处 。
打脸来得太快 。
先有销量掉队滑出「前三」 , 又因疫情在4月初宣布整车停产 , 这个春天发生在蔚来身上的故事 , 跟发生在它的中产车主们身上的故事 , 有着相同的主题:
「悲催」 。
02斯坦福大学日本经济学课程的客座教授 , 曾经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
20世纪80年代时 , 来自日本、中国、韩国的硕士及博士留学生数量相当 , 都在100-150人左右 。但从那之后 , 日本留学生不断减少 , 中国留学生不断增加 。到2003年时 , 中国和韩国留学生分别超过400和300人 , 而日本留学生不足100人 。
消失的留学生背后 , 是日本经历泡沫式繁荣之后 , 走进了「失落的二十年」 。自从1989年12月31日的世纪股灾后 , 日本房地产和股市泡沫破灭 , 经济数据持续下滑 , 到2019年时 , GDP平均实际年增长率已经落到1%左右 。
支撑中产家庭对教育高投入的繁荣 , 消失了 。时代的沙落在日本年轻人身上 , 变成了「躺平」 。躺平的人多了 , 「低欲望社会」的新时代就来到了 。
在中国 , 这个春天 , 「低欲望」成了很多人的被动选择项 。
其中包括我的朋友杨兴 。他原本计划买ES8 , 现在却怂得不敢接销售小姐姐的电话 , 因为他不好意思告诉对方:我没钱了 , 不买了 。
杨兴其实很能折腾 。他是北京人 , 在一家大型金融公司工作 , 副业有洗车房、外卖档口 , 还有一些摆不上台面的「中介」生意 , 一单能挣20万左右 , 就是一年没准有几单 。
但他最近也慌了起来 。公司在裁员 , 他所在部门200多人 , 要裁到30人左右 。整个4月 , 他几乎每个周五晚上都在欢送同事「毕业」 。副业生意也不行 , 最赔钱的外卖档口 , 他已经打算转手了 。
「赶紧止损吧」 。
告诉我消息的那个傍晚 , 他最后一次往后厂村送了趟加班的盒饭外卖 。这是他最固定的生意 , 一份盒饭的利润在1-2块钱 。最开始 , 档口每天能送三五百份 , 后来大厂裁员 , 加班餐定得也少了 , 四五十份的单子 , 杨兴只能自己送 , 「再请人就更赔钱了」 。
也就是在那天 , 他决定 , 先不买蔚来了 。
我认识的更多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朋友 , 都开始学习精打细算过日子 。小可是望京一家头部互联网企业的产品经理 , 年薪总包70万左右 。去年她还跟我讨论比较蔚来 ES6 和特斯拉Model 3 , 今年她就决定全部放弃了 。
【投稿|对于蔚来,比销量掉队更危险的事情出现了】34岁的年纪让她有些焦虑 , 「说不定哪天就毕业了」 , 而她每个月的房贷还有2万多 。她取消了今年所有非必要的大额消费计划 。
很难统计 , 有多少原本收入不菲的准蔚来车主 , 在这个春天打起了退堂鼓 。有人是因为实际收入的减少 , 有人是因为消费信心的萎缩 。
一个可以作为参考的指标是居民存款总额 。
疫情之前的2019年 , 我国居民存款总额是82万亿 , 2020年为 93.4 万亿 , 2021年为102万亿 。而今年一季度就达到了110万亿 。很显然 , 更多人正在回归「储蓄」的传统理财方式 , 而不是激进消费 。
「蔚来和理想的日子可能会很难过」 , 一位资深汽车从业人员跟我聊到 , 中产消费信心的萎缩 , 最直接打击的就是蔚来和理想 。因为这两个品牌的车主中 , 中产占比最高 。
在这次涨价之前 , 蔚来在售车型有4款 , 平均起售价是41.05万元 , 远远高于小鹏汽车的平均起售价19.56万元 , 也高于仅有一款车型在售的理想汽车的34.98万元 。从价位上 , 蔚来确实是对标了BBA , 很多BBA车主家庭都会选择它 , 作为家庭的第二辆车 。
当然 , 这是在光景好的时候 。
03蔚来离不开中产 , 中产却可以离开蔚来 。这是最让蔚来头疼却又无力改变的现状 。
李斌曾经形容蔚来车主的画像:以80、90后为主力 。ES8 创始版平均36岁 , 80%是孩他爹 , 月收入平均5万左右 , 本科以上73% , 私有企业主将近60% 。ES6 车主相对更年轻 , 平均年龄在30-31岁左右 。
从时间节点来看 , 蔚来的诞生 , 本身就是城市中产阶层不断壮大的产物 。
互联网行业推动了这些故事的出现 。李斌创立蔚来的2014年 , 正是互联网公司的上市窗口期 , 全年有31家互联网公司完成了 IPO 上市 , 其中包括京东、阿里巴巴、迅雷、陌陌、蓝港互动等明星公司 。无数年轻人通过持有的公司股票 , 实现了身价的飙升 , 在大城市里买房安家 , 过上高收入、高负债、高支出的「三高」中产生活 。
李斌很清楚该如何做好这个圈层的生意 。这位身价数百亿元的富豪 , 会频繁与普通车主互动 , 发红包 , 参加车主的生日宴会或者婚礼 。毕竟 , 人总是容易被眼前所见而迷惑 。比如 , 跟富豪见了几次面 , 就以为自己已经跻身了富豪的圈子 。
蔚来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 , 再不动声色地通过「管家群」、 NioHouse 和 NioDay 做足「精英」氛围感 , 最终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 。
但这套玩法的重要前提是:中产们的财富在持续增长 。至少也是要对增长有信心 。
目前中国城市的多数中产 , 是真正没有经历过「萧条」的 。过去四十年里 , 几乎所有成功的商业经验都建立在「增长」的大前提之下 。尤其在互联网行业 , 别管如何犯错 , 只要增长足够好 , 能杀进行业第一或第二 , 资源就会源源不断地涌来 。
工资会一直上涨、资产会一直升值 , 持续的增长制造出这样的「幻象」 。正如美国人曾经相信20世纪的美国会「永久繁荣」 , 80年代的日本人相信自己国家的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 , 当一位互联网程序员在北京买下千万房产 , 安排太太辞掉工作 , 在家照顾2个孩子时 , 他一定相信 , 每月5万的房贷 , 今后只会越来越轻松 , 说不定哪天就可以一把还掉了 。
直到 , 现实扛起了叫醒盲目乐观者的责任 。
几年前 , 互联网公司还流行以两倍甚至更高的薪资涨幅招揽人才 , 到今年5月 , 一位产品经理已经因为涨薪30%的要求 , 被拉勾网CEO 许单单特意录视频感慨 , 「现在的年轻人都被互联网惯坏了」 。
几年前 , 阿里巴巴的上市还能拉动杭州的区域房价 , 到今年5月 , 连抖音的上市消息都不能激起太多人关于财富的八卦热情了 。
「2016年之前入职的可能还有发财的机会」 , 一位字节跳动的员工告诉我 , 他私下计算过 , 2016年之后入职的 , 即使是年薪百万的总监 , 从这轮上市中能获得的股票收益 , 可能也只有75万左右 , 扣税45%之后 , 到手就是30多万 。这笔钱 , 只够在公司附近的老小区里 , 买一间3平米的厕所 。
互联网已经造不出更多新中产了 。也没有人知道 , 下一个能批量制造中产的行业是哪个 。
缩水的薪资 , 缩水的资产 , 缩水的工作机会 , 缩水的希望 。当一位城市中产意识到资金的紧张 , 他大概率会做的第一件事情 , 就是取消非必要的支出 。
比如 , 花40多万去买一辆车 。
04看起来 , 蔚来和它的车主们陷入了同一场困境 。他们相遇在高歌「增长」的经济上行周期 , 但还没来得及站稳脚跟 , 就陷入被打回原形的风险之中 。
对于蔚来 , 这是比产能不足销量下滑更严重的事情 。
光靠中产 , 显然是不够了 。毕竟 , 蔚来还背负着对赌协议 。根据多家媒体报道 , 2020年在获得合肥市政府的70亿投资后 , 蔚来立下了一系列的业绩承诺 , 包括严格而具体的提交IPO和完成上市的时间 , 以及从2020年到2025年的营收数据和上市车型 。
如果没有完成这些目标 , 蔚来需要以8.5%的年利率回购合肥政府的投资 , 并承担违约风险 。
沦为「对赌协议」打工人的李斌 , 只能放弃以前拜访用户的周末小爱好 , 老老实实把时间献给加班 , 要么面试高管 , 要么搞定供应链和战略 。
除此之外 , 蔚来正在更加积极地冲进大众市场 , 去搞钱 。
一个背景性的信息是 , 国内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 , 目前还属于典型的「哑铃」结构 , 两头大中间小 。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高端产品 , 与以五菱宏光为代表的低端产品 , 占据了主要的市场份额 。「蔚小理」虽然热闹 , 但要是讨论挣钱 , 它们没有底气骄傲抬起头颅的 。
如上所述 , 曾经拥抱城市中产的新势力们 , 现在都忙着生产起售价在20万左右的产品 。
而在三家之中 , 蔚来面临的市场阻力可能是最大的 。一方面  , 它曾经引以为傲的用户服务体系 , 在更加注重「性价比」的大众市场或许会失灵 。同时 , 它容易落个「掉价」之名 , 被注重体验和圈子文化的老中产车主们埋怨 。
左手是钱 , 右手还是钱 , 蔚来哪边都不想放弃 。但从现状来看 , 它未必能成功复制丰田和雷克萨斯的故事 , 赚到两头的钱 。
雷克萨斯的成功 , 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 。
第一因素是外因 , 即趋势 。丰田做豪车是顺势而为 。
80年代爆发的石油危机 , 让更多美国人接受了日系车 , 它们主打「省油」和「性价比」 , 就跟小米公司一样 , 靠更低的价格、更好的做工抢占市场 。日系车在美国的市占率 , 从1970年的3.7%左右、1981年的18.6% , 逐渐提高到1991年的24.5% 。
在大众市场逐渐站稳根基之后 , 它自然开始觊觎利润率更高的豪车市场 。
当时美国经济从石油危机中逐步复苏 , 豪车交易开始活跃 , 但占据市场主流的 , 还是德国的宝马和奔驰 。丰田的入场有市场基础 , 也有明确的竞对 。这是它敢掏出20亿美元开发新品牌的底气 。
第二因素是内因 , 即能力 。
先看丰田 。当时它已经是日本最大的车企 , 积累了资本、技术以及供应链的扎实基础 , 建立起「精益生产」的核心优势 , 严格控制成本 , 杜绝浪费 , 「拧干毛巾上的最后一滴水」 。当然 , 也有钱 , 在很多车企市值都不够20亿美金的时代 , 直接掏出巨款 , 放手一搏 。
雷克萨斯也很争气 。它对标的产品是同时期的奔驰 S 级和宝马7系 , 但价格却比对手便宜20% , 气得当时的宝马高管几乎要「骂街」:这样赔本做买卖 , 是在扰乱市场秩序 。
做好产品的同时 , 雷克萨斯还开创了「尊贵服务」的先河 。比如免费召回存在小问题的车型 , 还给车主前 , 还会把车辆内外清洗干净 , 并加满油箱 。此外 , 为减少车主的时间成本 , 它把售后中心设置在租金昂贵但交通便利的城区 。
从销售数据来看 , 美国人显然很吃这一套 。
在打造用户体验方面 , 雷克萨斯堪称为蔚来的「祖师爷」 。但蔚来想要抄作业 , 最大的问题是根基不稳 。即相对薄弱的主业 , 还拖不动第二增长线 。
不管是市场份额、核心技术还是供应链 , 蔚来都还没有掌握足够的话语权 。
雷克萨斯最早立足美国豪车市场的关键 , 就「同等品质下 , 比竞对便宜20%」 。但如果供应链能力跟不上 , 杀手锏就会变成自掘坟墓之举 。
至少现在 , 忙着涨价的国产新势力们 , 谁都没有这样的底气 。科技含量不足、研发投入占比较少、连续亏损 , 还是它们的通病 。蔚来的新故事 , 必须建立在更强的基本功之上 。
而新能源汽车目前也还没有真正渗透到广袤的下沉市场 。中国电子商会智能电动汽车专委会在2021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 , 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车主 , 买走了全国四分之一的新能源汽车 。
「没法安装充电桩」 , 一位县城朋友告诉我 , 他考虑过购买特斯拉或者蔚来 , 最后因为小区物业协商太麻烦 , 无法解决充电问题 , 最终作罢 。当然 , 一年后的现在 , 他有些庆幸当初遇到的阻碍 , 「帮我省钱了」 。
05最后聊一个话题:老龄化 。
它目前还没有被车企广泛讨论 , 但会在不久的将来 , 直接影响国内汽车的行业格局 。
尽管汽车是日本的第一支柱产业 , 但汽车在日本国内的销售是多年持续下滑的 。1989年 , 日本市场共计卖出725万辆汽车 , 2018年 , 该数据降到了523万辆 。
很多人将此归结于日本「失落的二十年」 , 认为是经济的低迷导致老百姓没钱了 。其实并非如此 。对于很多日本家庭来说 , 他们并非买不起 , 只是不想买了 。
实际上 , 日本的家庭资产在「失落的二十年」间是增长的 。1990年 , 日本家庭的平均金融资产为1350万日元 , 2015年是1810万日元 , 增长34% 。此外 , 日本家庭的金融资产在2015年的中值是1050万日元 , 也就是说 , 日本一半以上的家庭拥有1050万日元的金融财产 。只是 , 60%的日本家庭金融资产是以银行存款的形式存在 。
他们还有钱 , 只是没有消费欲望了 。这与经济形势相关 , 也与老龄化趋势相关 。
以汽车消费为例 。在全球范围内 , 20-64岁都是购买汽车的主要人群 , 这个群体的数量 , 会直接影响汽车行业的销量 。
日本在1998年迎来了该年龄段人群的顶峰 , 为7912万人 , 此后便持续下降 。而日本汽车销量在1996年达到708万台之后 , 也呈现出同样的下滑趋势 。也就是说 , 随着日本老年人占比越来越高 , 汽车也越来越卖不动了 。
中国还没有走到这一步 , 但趋势已然明显 。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 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经超过18% , 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 。从目前人口结构来看 , 这个比例还会进一步扩大 。
任何一家有野心的车企 , 都不能不考虑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消费衰退 。以及 , 如果低欲望社会真的来了 , 怎么办?
这就像数学考试里的「附加题」 , 你可以忽视它 , 照样完成考试 , 也可以凭借这道题的得分改变名次 。
相比40年前的日本车企 , 年轻的中国新能源车企们 , 如今所处的局面 , 变数更多 , 难度也更大 。
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 , 带来了造车成本的上涨 。2022年以来 , 已经有超过20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宣布涨价 。考虑到居民消费信心的整体萎缩 , 这可能会直接拉低销售数据 。
「缺芯」困境也扼住了多家车企的脖子 , 直接影响了销售和交付 。乘联会在5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 , 4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为28.2万辆 , 环比下降36.5% 。
不过 , 说句老套的话 , 机遇总喜欢藏在挑战里 。
严峻的生存压力 , 可能会倒逼车企们踏踏实实做生意 , 忘记PPT , 忘记「令人窒息的梦想」 , 而是对标全球顶级汽车厂商 , 重视研发、供应链 , 关注盈利 。在全球范围内 , 很多技术革新都诞生于困境之中 。在老龄化严重的日本 , 家用机器人、能帮助老人行走的「机械外衣」 , 以及与健康相关的基础科学 , 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进展 。
最后回到蔚来 。
虽然它眼下最焦虑的问题大概是产能 , 但与城市中产关系最紧密的它 , 还是应该认真思考两个问题:
  1. 在中产消费信心萎缩的当下 , 如何去守住自己的基本盘?这将决定它在短期内的生存状况;
  2. 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改变?这将决定它在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行业地位 。
至于修炼基本功的重要性 , 就无需再多赘叙了 , 花再大力气都不为过 。毕竟 , 以服务著称的「海底捞」都在忙着闭店了 , 谁还会相信 , 一家车企能凭借「海底捞式服务」 , 在新能源汽车的残酷战争中 , 笑到最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