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关于人效管理,看这一篇干货就够了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穆胜“我们已经实施人效管理一两年了 , 现在 , 老板不满意 , 业务部门不满意 , 我们自己也不满意 。我们知道人效重要 , 但除了给业务部门下指标 , 我们不知道怎么管 。”
——某民企HRD
“我们要求业务部门提高人效 , 但对于他们如何提升人效 , 我们没有答案 。于是 , 业务部门反而质疑我们乱出题 。”
【投稿|关于人效管理,看这一篇干货就够了】——某国企人力资源部部长
“我们要求被投企业上报人均利润、人均营收等人效指标 , 他们报了 , 我们也看到了 , 但这些指标真的能衡量他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吗?我始终觉得不是那么回事 。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 , 我们究竟应该关注什么人效指标?衡量了这些指标 , 我们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某知名风投机构MD
- 问题1——如果只是下人效指标就能提高人效 , 为什么不下利润或市值指标呢?
- 问题2——如果几个人效指标可以衡量所有企业的所有业务 , 人力资源这门专业是不是有点太儿戏了?
- 问题3——如果已经有了成熟的方法论 , 为什么一定要摸着石头过河呢?
人效管理遵循“职能→队伍→人效”的人力资源经营价值链 , 强调以职能(选用育留等)来塑造队伍状态 , 通过队伍状态的改变来获得人效结果 。与传统人力资源专业的不同在于 , 其将人力资源专业变成了一台精密的仪器 , 通过职能运作的按钮 , 形成对于人效结果的精准影响 。
02 人效管理怎么做大多企业对于人效管理还处于摸索状态 。这里 , 谈谈在实践中总结的人效管理思路 。
文章图片
图:人效管理四步法 , 资料来源:穆胜咨询
第一步是进行组织与人力资源数据诊断 。
这意味着要在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领域进行“全面体检” , 以数据呈现人效、队伍(组织+人才)、职能等维度的精准状态 , 对其表现水平进行判断 , 并形成人效提升的方向性建议 。
为了实现这种诊断 , 需要IBR的三大基础:I即指标(Indicator) , 让人力资源专业实现从定性到定量;B即指标的基线(Baseline) , 让我们得以对企业的数据盘点结果进行判断 , 是高了还是低了;R是规律 , 即指标之间的协动关系(Rule) , 让我们能够找到影响人效的合理方式 。
第二步是人力资源战略制定与规划 。
首先 , 要基于模型和数据 , 分析选择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方向 , 即激励型或赋能型人力资源战略 。这一步相当重要 , 但却常常被忽视 。传统人力资源规划模式缺乏人力资源战略引领 , 思路零散 , 导致选用育留各自为战 , 沦为了“人力补给计划” 。
而后 , 再根据人力资源战略选择 , 发展出人力资源规划 , 具体包括人效规划、队伍规划和职能规划三个层次 。在人效管理中 , 由于以人效的数据作为牵引 , 人力资源规划会更加精细、科学 。而传统的人力资源规划以所谓“支持公司战略”为目的 , 导致规划粗放、模糊 , 越做越凭感觉 , 最后的效果完全随缘 。
第三步是人力资源效能管控方案 。
这意味着要为企业的各类部门确定不同的人力资源配置思路 , 以各种方式定向干预 , 确保人力资源精准注入业务(不浪费) , 成为推动业务的强劲动力 。
一方面 , 深度理解前台业务部门是必须的 , 业务所处阶段、业务的属性、对于公司的战略地位等都必须要理解 。另一方面 , 还要深度理解中后台部门的输出标准、价值创造规律等信息 , 例如 , 研发部门的人效如何衡量 。只有如此 , 才能为每个部门设计人效标准 , 形成最优人力配置思路 。这一步 , 大量的数据分析是必要的 , 千万不能拍脑袋 。
第四步是人力资源的职能优化方案 。
有了前面的步骤作为基础 , 人力资源职能优化的方向就很明确了 , 企业可以自行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向 , 铺排改进计划 , 按阶段逐步推进 。
根据我们的经验 , 组织构架、人员汰换、薪酬考核和人才培养四个方向上 , 都能找出人效提升的巨大红利空间 , 一挖一个准 。例如 , 我们通过改变薪酬的固浮比 , 让浮动部分最大程度与市场绩效相关联 , 人效必然提升 。
03 人效管理的难点难点1:理解业务之难
所有企业的业务都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利润池 , 另一类是增长引擎 。对于前者 , 计量其经营损益即可 , 这个相对客观;对于后者 , 必须要贴现计算出战略损益 , 这个就需要理解公司的战略 。
关于战略损益 , 有个简单的定义:这里没有赚到钱 , 但在那里可以赚到钱的业绩;今天没有赚到钱 , 但明天可以赚到钱的业绩 。
难点2:理解队伍之难
理解队伍应该是人力资源部门的组织开发职能(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 简称OD)来支持 , 但现实中 , 他们表现不佳 。
队伍建设有三个层面的工作:
第一层是将商业模式翻译为业务流程 , 再翻译为组织结构 , 再翻译为岗位系统 , 大多OD一般只管岗位 , 埋头设计;
第二层是基于这种翻译 , 在每一个维度的设计上 , 让公司相对于竞对具有起跑线上的优势 , 大多OD并不会扫描竞对 , 给出创意型的设计;
第三层是基于起跑线上的优势规划“建队思路” , 在人才仓的打造上有序推进、定向发力 , 相对于竞对形成田忌赛马的效果 , 大多OD根本不清楚企业的人才分布 , 自然难以合理规划建队思路 。
难点3:理解职能之难
当企业形成了建队思路 , 就应该用匹配的选用育留等人力职能去推动 , 让人力投入形成业务产出 。
选用育留是人力资源专业的基本工作但很多HR们对这个部分理解不足 。简单说 , 还是过去将人力资源专业看做“吃补药”的定位 , 导致了人力资源工作的有效性不足 , 难以产生看得见的影响 。
04 人效管理的误区误区1:人效管理不是一刀切
通常 , 老板认识到人效的重要性后 , 会将这种压力传递给HR , 人效指标成为了一个在人力资源工作上压倒一切的存在 , HR们开始疯狂抓人效 。最直接的方法有两种:一是以这个人效水平来严格核定各个组织模块的编制;二是直接把人效指标包干下去 , 再按照这个人效水平进行强考核 。
无论哪种方法 , 都是“一刀切式”的转嫁KPI 。实际上 , HR是在没有听懂老板的诉求时 , 用执行上的勤奋掩盖思维上的懒惰 。不同业务单元 , 业务单元里的不同组织模块(前台、中台、后台)功能定位完全不同 , 人效的指标和目标值自然不同 。
误区2:人效管理不是做龟缩
人效是各类产出除以人力投入 , 是一个投产比概念 。从数学逻辑上看 , 要提高这个指标有两个途径:一是提升各类产出 , 二是降低人力投入 。所以 , 这部分HR们的观点似乎没错 。但如果回到生意的逻辑 , 人效是强调以人力投入推动各类产出 , 人力投入和各类产出之间并不是独立的关系 。
其实 , 按照这种保守的思路发展 , 人力资源专业非但不会进步 , 还会出现倒退 , 就像是某些企业极度保守的财务部 。
即使只谈人效概念 , 也不应该仅仅是防守导向 。人效强调以合理的人力投入推动各类产出 , 其本质是一种“精实增长”式的进攻导向 。显然 , 这在宏观经济进入存量时代的背景下 , 人效管理对于企业意义非凡 。
误区3:人效管理不是新瓶装旧酒
当前 , 人效这个概念已经成为他们衡量人力资源工作优劣的核心指标 。
不仅是企业开始探索 , 各类咨询机构也开始跟进这个主题 。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 , 大多市面上的方法论依然是“新瓶装旧酒” 。
一方面 , 人效就不是一个指标 , 而是一个指标库 , 每个企业(甚至他们的每项业务、每个部门)应该选择关注的人效指标必然不同 。另一方面 , 基于不同的人效指标 , 需要选择的队伍状态和(选用育留等)职能运作也是不同的 。
“新瓶装旧酒”的方式 , 依然用人力资源专业的标准模式来工作 , 显然无法产生定向的人效结果 。
误区4:人效管理不是事后算账
人效带来的一个好处是 , 人力资源专业变得更数据化了 。于是 , 分析人效成为了人力资源专业的新时尚 , 以数据为依托 , HR们看似也专业了不少 。但仔细想来 , 分析了人效之后 , HR们后续的人力资源工作会有所不同吗?还是会一切照旧?如果人效分析仅仅停留在“事后算账” , 那么 , 这种分析可能就是无效的 , 建立在这种分析基础上的“专业”可能也是一个误区 。
人效只是一个结果 , 就结果分析结果毫无意义 。人效分析更大的作用在于发现问题 , 发现人效的驱动因素和改进机会 。在我提出的“人力资源经营价值链”模型里 , “职能→队伍→效能”是一个完整的因果链条 , 要想获得人效的提升 , 必须在队伍和职能层面有所作为 。所以 , 人效分析不应该只停留在效能层面 , 而应该深入到队伍和职能维度 。
推荐阅读
- 投稿|心脏介入器械史上首个卫生经济学RCT发布,中国力量展现
- 投稿|产茶量世界第一,为什么茶叶巨头不在中国?
- {调取该文章的TAG关键词}|蓝驰创投完成新一期55亿元双币基金募集
- 投稿|钉钉、企微、飞书的大客户争夺战
- 言语至关重要– UX复制的真正价值
- 投稿|小熊、九阳、苏泊尔,小家电玩家们乱了阵脚?
- 投稿|养老产业的两大核心赛道
- 投稿|迷人的DPU,腾讯300万杀入
- 投稿|火爆的卡丁车,是一门好生意吗?
- 投稿|“NING咖啡”来袭,李宁的流量把戏还是真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