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传奇”消失,中小游戏公司困于买量江湖

投稿|“传奇”消失,中小游戏公司困于买量江湖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游戏猎 , 作者丨令狐
对游戏公司而言 , 流量代表着一切 。
但严峻的事实是 , 流量费用越来越贵 , 游戏公司的买量成本越来越高 , 中小游戏公司们 , 就快买不起了 。
实际上 , 不只中小游戏公司 , 就连贪玩这样的买量大玩家也倍感压力 。
当一个游戏公司连买量都买不起时 , 它又该如何生存下去?
01 流量变贵 , 传奇消失张家辉一句“是兄弟 , 就砍我” , 已经成了网络流行梗 , 也成为《传奇》的标志 。
【投稿|“传奇”消失,中小游戏公司困于买量江湖】其劣质的画风 , 粗糙的观感 , 简单而粗暴的广告词 , 通过陈小春、吴孟达以及甄子丹等港台明星的口中喊出后 , 具有一种令人格外深刻的魔力 , 堪称当代网游洗脑广告中的代表 。
可是 , 你有多久没看过贪玩蓝月的传奇广告了?
“是兄弟 , 就砍我” , 虽然只是一句简单的广告词 , 却牢牢击中了玩着传奇长大的80后游戏用户群体 。在80后的青少年时期 , 港台影视剧在大陆有着极高的统治力 。陈小春、古天乐、甄子丹、张家辉等明星 , 就跟传奇游戏一样 , 贯穿了一代人的青春 。
当这些熟悉的港台面孔 , 拿着一把大裁决喊出那句:“是兄弟 , 就砍我”时 , 无数传奇玩家的青春和热血瞬间被点燃 。那时候为了玩传奇 , 和兄弟们一起熬过的夜 , 一起砍过的怪 , 一起升级打装备的青春 , 就像泉水一般涌出 。
重温青春 , 将年少时的遗憾补上 , 成为无数传奇玩家回归传奇游戏的理由 。哪怕贪玩游戏做的复刻版传奇并不正宗 , 哪怕贪玩游戏做的传奇充满了套路 , 可玩家仍然愿意去为情怀买单 。
传奇广告能够铺天盖地地在全网投放 , 其根源就在于 , 作为一款更偏重于效果的品效合一广告 , 传奇广告在买量上产生了惊人的爆发力 。在联运《王者传奇》的过程中 , 贪玩游戏在买量市场中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传奇之路” 。
在联运《王者传奇》中 , 贪玩游戏吃到了传奇红利 , 也跑通了游戏买量的商业模式 。随后 , 贪玩游戏推出独立运营的《蓝月传奇》手游 , 在网上疯狂买量 , 集中公司资源都押在《蓝月传奇》的身上 。然而 , 贪玩游戏押对了!
2015年2月 , 贪玩游戏成立 。2016年 , 贪玩游戏平台注册玩家就超过5000万 , 月流水破亿 。进入2017年 , 贪玩游戏仅凭借《贪玩蓝月》一款游戏 , 就实现了月流量破6000万的超高营收 。在流水打正的情况下 , 贪玩游戏在买量市场上凶猛砸钱 , 到2019年时 , 贪玩游戏的注册用户就突破了一个亿 。
更恐怖的是 , 2020年1月到2月的两个月时间里 , 贪玩游戏总流水突破20亿 , 单月流水破十亿 。贪玩游戏成为中国游戏买量市场中的绝对头部玩家 。在买量成本低 , 回报率高的市场环境下 , 贪玩游戏没有研发任何新款精品游戏 , 而是选择围绕传奇系列 , 先后推出《至尊蓝月》、《龙腾传世》等换皮传奇 , 反复收割传奇用户 。
可在买量市场上 , 比拼的不是游戏质量 , 而是营销力度和资金强度 。当买量成本较低时 , 贪玩可以凭借精准的广告营销和庞大资金沉淀 , 完成对用户的获取和收割 。但当买量成本逐渐高企后 , 回收成本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 , 回报率也会越来越低 , 买量就会从蓝海走向红海 。换皮的传奇游戏也终将疲软 , 营收下滑更是不可阻挡 。
当传奇广告在互联网上消失时 , 它所传递的信号就是 , 贪玩游戏的买量套路日渐疲软 。买量成本越来越贵 , 贪玩也买不起了 。
02 始于买量 , 终于品质贪玩传奇的落寞其根源还是在于 , 游戏品质太差 , 无法对玩家形成长效留存 。
传奇广告跟“脑白金”广告并无本质区别 , 都是利用投产比来做为产品运营的核心指标 。它所关注的不是产品品质 , 而是投产比能否保证利润率 。
在投产比大于1时 , 游戏公司就会持续循环投放 , 将市场里的潜在玩家一网打尽 。可当投产比低于1时 , 投放就会被叫停 。然后 , 给游戏换一个皮 , 把刚收割完的用户 , 再割一遍 。
在这套买量模式中 , 它所追求的不是品质游戏所带来的长效收益 , 而是可循环投入产出的短期回报 。它需要尽最大可能让获取的用户 , 在短期内充值最大化 。这套商业模式也让贪玩游戏饱受争议 。
新京报就曾写过一篇《“贪玩蓝月”的吸金陷阱:游戏公司两月营收约10亿 , 有用户充值11万》 。可在贪玩蓝月的广告语中 , 多次声明:“无需充值!”“装备随便爆 , 在线能回收 , 元宝秒兑换”等 。许多玩家都被贪玩蓝月的虚假宣传所吸引 , 可进入游戏后 , 却是处处深埋套路 , 充值随处见 , 装备不可回收 , 元宝成废物等 。
在游戏买量市场上 , 游戏公司投入的每一分钱都需要尽快回款 , 尽快看到回报 。唯有如此 , 才有更多的钱去做重复投放 , 获取更多用户 , 将利益推到最大化 。
“无需充值” , 本就是一句忽悠人的营销话术 。可并不是每一个游戏公司在买量市场上遵循贪玩游戏的赚快钱套路 , 也有一些游戏公司以长效运营为目标 。其中 ,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米哈游 。
可以说 , 米哈游旗下的“原神”能够火爆全球 , 离不开买量成本的控制 。正是在较低的买量成本控制下 , 米哈游才能将“原神”推向全球 , 并收获到全球玩家的喜爱 。
在米哈游的发展过程中 , 有一项在业内极为轰动的事件 。“原神”手游被华为、小米等应用商店下架 , 原因是米哈游要求游戏收入分成七三开 。米哈游拿七 , 渠道商拿三 。
这在过去 , 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游戏获利的最大途径就是靠渠道分发 , 只要渠道把游戏分发出去 , 就能给游戏厂商带来利润 。而若一款游戏分发不出去 , 就等于零收入 。因此 , 在游戏分发这块 , 渠道上掌握着很大的话语权 。长期以来 , 游戏厂商和渠道商的分成比例都为五五开 。
可米哈游打破了这种规矩 。米哈游之所以敢于挑战渠道商 , 根源就是 , 米哈游的买量成本更低 。
米哈游宁愿自己花钱买量 , 也不愿跟渠道商去做五五分成 。而米哈游买量成本能降低 , 主要原因是信息流渠道的分发效果显著以及分发渠道的多元化 , 大大降低了游戏厂商的买量成本 。在国内有抖音、TapTap、斗鱼、虎牙 , 国外有Steam、FaceBook、TikTok、Twitch等买量分发平台 。
尤其是在社交媒体平台的投放 , 让原神获得了广泛的传播量和下载量 。米哈游和贪玩游戏的商业差别在于 , 贪玩游戏始于买量 , 终于买量 。而米哈游始于买量 , 终于品质 。
米哈游通过原神游戏的高品质 , 得到了全球用户的喜爱 , 实现了游戏的长效运营 。可贪玩游戏的传奇品质太差 , 只能一轮游 , 割完一波韭菜后 , 用户就大量流失 , 营收也随之下滑 , 游戏的生命周期被大大缩短 。
03 IP联营 , 品质至上当前 , 买量成本越来越高 , 无论是中小游戏厂家 , 还是头部游戏厂家 , 都面临巨大的买量成本压力 。
能像腾讯一样 , 拥有10亿级微信流量池的只是极少数 , 绝大部分游戏厂家都不具备腾讯的流量优势 。
在流量见顶 , 成本骤增的大背景下 , IP联营成为游戏厂家的新出路 。如网易推出的《哈利波特:魔法觉醒》 , 在上线之前就收获到1500万用户预约 。IP自带的流量效应能大大降低买量成本 , 也能提高用户粘性 , 增加用户留存 。
《哈利波特:魔法觉醒》的成功 , 让网易看到了IP改编的巨大潜力 。为此 , 在2021年 , 网易就迅速推出了《游戏王:决斗链接》、《漫威超级战争》、《漫威对决》以及《宝可梦大探险》等系列IP游戏 。
IP改编游戏具有天然的流量优势 , 自带营销光环 , 能让游戏在诞生之初 , 就收获一批忠实用户 。
但想要留住用户 , 仍然需要依赖于游戏本身的品质 。
对中小游戏厂商而言 , IP改编游戏也有其缺陷 , 即门槛太高 。全球知名IP有限 , 价格不菲 , 这直接挡住了无数中小游戏玩家进入的通道 。没钱 , 别说改编游戏了 , 连IP都买不起 。
在IP改编之外 , 自研精品游戏则成为另一种成功之道 。可仅仅拥有打造精品游戏的自研能力还不够 , 还需要流量的支持 。买不起流量 , 就得寻找第三方流量支持 。像腾讯就具有极强的流量支持能力 , 游戏科学在打造出《黑神话:悟空》后 , 就成功引起腾讯的注意 , 拿到了腾讯的投资 , 也就意味着 , 游戏科学未来有机会得到腾讯的流量扶持 。
对中小游戏公司而言 , 如果自己买不起量 , 又买不起IP , 却仍然执着于精品游戏的打造 , 认腾讯做爹 , 确实是一个无奈却又最好的选择 。
在游戏买量的江湖上 , 传奇正在消失 , 更多的是原神这类品质游戏的崛起 。换皮游戏的买量玩法已经无法维系 , 品质至上的精品游戏统治时代已经是业内共识 。
想要获得长效收益 , 游戏公司可以始于买量 , 但必须终于品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