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落地按下加速键,自动驾驶黄金拐点已来

投稿|落地按下加速键,自动驾驶黄金拐点已来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光锥智能 , 作者 | 张艺
2022年对于自动驾驶来说是一个“黄金拐点” 。
今年以来自动驾驶行业动作不断 , 仅仅在4月 , 就有多家企业传出捷报:
小马智行获得广州南沙出租车经营许可;北京正式对外发放无人化载人示范应用通知书 , 允许Robotaxi主驾去掉安全员 , 实现方向盘自由 , 百度成为首家获准企业;
毫末智行宣布获得A+轮数亿元融资 , 距离上一轮10亿元的A轮融资 , 仅隔4个月 。此外 , 3月 , 小马智行也宣布完成D轮融资的首次交割 , 整体估值达85亿美元 。
政策和市场信号的释放、资本的“大手笔”投入 , 都在显示 , 自动驾驶迎来质变时刻 , 正在从“1—10”走向“10—100”的阶段 。日常街道上的Robotaxi(无人出租车)、园区接驳无人巴士 , 和载物的高速干线、矿区、港口、末端配送车 , 落地速度都在加快 。
投稿|落地按下加速键,自动驾驶黄金拐点已来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轻舟智航
此时 , “量产”、“规模化”成为了当下自动驾驶的热门话题 , 业内也出现了“拐点论” 。
“自动驾驶产业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拐点 , 政策法规愈加友好、技术算法越发强大、传感器和计算在向车规级方向靠拢、行业拥护者越来越多 。”5月 , 轻舟智航创始人、CEO于骞在品牌发布会上说道 。
无独有偶 , 4月 , 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CEO彭军也曾提出 , “现在自动驾驶的拐点即将到来 。”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也曾表示 , 2022年智能驾驶竞争将进入下半场 。
玩家们纷纷摩拳擦掌 , 开始在落地领域秀肌肉、推新品 , 再通过产业资源、资本撬动更多客户 。
如:轻舟智航5月18日发布了移动出行空间解决方案龙舟SPACE、第四代量产车规级自动驾驶方案DBQ V4;4月 , 毫末智行发布了搭载HPilot3.0产品的“毫末城市NOH”智慧领航辅助驾驶系统 , 以及末端物流自动配送车产品毫末小魔驼2.0;地平线去年发布的芯片征程5 , 更是在今年不断落地:从比亚迪、一汽到轻舟智航 。
那么 , 自动驾驶的黄金拐点背后 , 究竟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
01 黄金拐点的关键:技术与成本的平衡技术与成本之间的平衡 , 是自动驾驶进入黄金拐点的重要因素 。
首先是技术的进一步成熟 。从硬件层面看 , 以作为“眼睛”的感知系统为例 , 分为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摄像头为主的纯视觉派 , 和以新造车势力为代表的激光雷达主导 , 毫米波雷达、超声波传感器及摄像头为辅的融合派 。
成本较低的摄像头感知精度较低 , 行业内多为200万~800万像素分辨率的摄像头模组 , 为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 , 要么提高算法能力 , 要么用雷达做弥补 。
特斯拉目前使用的三个独立前置摄像头 , 每个像素约为120万 。即将量产的Cybertruck , 特斯拉表示会采用新一代FSD HW 4.0系统 , 像素将提升至为540万 。据悉 , 百度 Apollo 联合索尼半导体方案公司、联创电子(LCE)与黑芝麻智能 , 正在研发超1500万高像素车载摄像头模组 。
另一方面 , 曾经价格高昂的激光雷达也变得“亲民化” 。华为的96线激光雷达已经可以将激光雷达成本降至200美元 , 相对于此前动辄数万美元的价格 , 现在已经是“跳楼价” 。
 硬件成本降低的同时 , 性能还在不断提升 , 对于自动驾驶的量产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
在软件算法领域 , 自动驾驶企业的迭代效率和能力都显而易见 。
以毫末智行的HPilot系列为例 , 该系列产品一年迭代了三次 , 从起初基础的变道、刹车等L2级别辅助驾驶功能 , 不断叠加 。今年 , 毫末智行发布了搭载HPilot3.0的智慧领航辅助驾驶系统(毫末城市NOH) 。
投稿|落地按下加速键,自动驾驶黄金拐点已来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毫末智行
通过硬件升级 , 包括2个激光雷达、12个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以及一颗算力芯片 , 该系统已经可以实现在红绿灯识别与控车、复杂路口通行等更加复杂的城市交通场景 。据介绍 , 搭载该系统的乘用车路口通过率超过70%、变道成功率超过90%、交通流处理能力高达4级 。
循序渐进 , 渐入佳境 。许多渐进派自动驾驶玩家 , 正在从低级别辅助驾驶逐渐向高级自动驾驶叠加转化 , 不断在落地应用中验证技术的实际可用性 。
轻舟智航也公布了在感知层的技术升级思路:通过半监督学习、自监督学习和数据合成等方法 , 大幅降低数据标注成本;融合多任务于统一模型的方式 , 可以摆脱模型开发中对手动规则设置与参数调试的依赖;基于自车驾驶行为的评测模式 , 可计算感知效果实际影响 。
在运动规划领域 , 当前 , 业界广泛采用“时空分离规划”的自动驾驶方案 , 道路应变能力有限 。轻舟智航采用了“时空联合规划” , 该系统有更敏锐的时机把握能力 , 可在各类复杂路况难题中顺畅地完成连续绕障 。
投稿|落地按下加速键,自动驾驶黄金拐点已来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轻舟智航
“如果把算力比喻成环境中的氧气浓度 , 把传感器数据量级比喻成食物 , 相当于就是环境里的氧气浓度变得更大 , 环境里面的食物更多 , 非常适合高等级自动驾驶公司的发展 。”于骞在对“拐点论”进行解释时也曾提到 。
技术成熟带来的 , 不仅是可落地功能变多 , 还有成本的降低和按需配置的灵活性 , 这都是量产的核心 。
今年1月 , 小马智行公开了第六代面向 L4 车规级量产设计的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 。据悉 , 相比上一代计算单元 , 全新一代的算力预计提升至少30% , 重量减轻至少30% , 成本降低至少30% 。
具体到量产落地 , 轻舟智航将成本价再次卷起来 。“在量产下 , 1万元的成本就可以打造一套软硬件一体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只需10%的成本即可实现99%的L4能力 。”于骞表示 。
当然 , 万元级的成本只是目前的最低配置 。轻舟智航将解决方案分了三个版本 , 越复杂的版本价格越贵 , 买方可以根据不同需求进行功能裁剪 , 满足低成本初级版需求的同时 , 也可以满足高端需求 。
“分级落地”也是目前自动驾驶领域向商业化过渡的思考结果 。
此前技术比拼阶段 , 各玩家轮番上演“军备竞赛” , 在硬件上不断堆积 , 产生了大量冗余成本 。但是 , 目前考虑到实际落地 , 自动驾驶玩家已经将冗余的产品设计思路变为“按需供应” , 思路更加轻量化 。
除了技术与成本之间已经达成平衡状态 , 自动驾驶数据量的积累也已经形成规模 。
投稿|落地按下加速键,自动驾驶黄金拐点已来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2022年中国智能汽车发展趋势洞察报告》
百度已积累2700万公里的自动驾驶路测历程 , 小马智行在全球范围内积累了超过1000万公里的自动驾驶公开道路测试里程 , 毫末智能的数据智能体系MANA , 也已完成近20万个小时的学习时长 , 虚拟驾龄相当于人类司机2万年 。
实际路况数据的累积加速AI认知决策与真人贴合 , 从经验上看 , 自动驾驶逐渐成为一个“老司机” 。
02 自动驾驶与车企的矛盾与共生智能汽车正在起量 , 对自动驾驶来说 , 犹如一粒种子遇到了肥沃的土壤 。
【投稿|落地按下加速键,自动驾驶黄金拐点已来】“生产狂魔”特斯拉 , 在2021年交付量已经接近100万辆 , 根据马斯克透露 , 预计2022年可能量产超过150万辆 。2021年 , 国内新造车势力“蔚小理”的量产能力也纷纷突破/接近了10万辆 。5月 , 蔚来汽车第20万台量产车正式在重庆交付 , 造车新势力正在角逐下一个10万辆的量产关口 。
这还不包括传统汽车向智能汽车转型的数据 。据汽车之家研究院预计 , 到2025年 , 智能驾驶的市场渗透率也随之不断提升 , 2017年-2021年间CAGR达到了42.7% 。
行业大爆发的前夜 , 智能汽车带动整个产业链正在重塑 , 自动驾驶也与过去所有的汽车供应商地位都不一样 。
“现在有五股力量在打架:传统零部件公司 , 新零部件公司 , 造车新势力 , 老主机厂和汽车软件初创公司 。这五股力量啥都做 , 既做软件 , 又做硬件 , 像系统、芯片、域控制器、新零部件等 , 整个产业链处于一个混乱的状况 。特别是造车新势力 , 自己做电子电气架构 , 自己做域控制器 , 自己做智能座舱 , 自己做辅助驾驶软件 , 自己做芯片 , 还投资控股一些新型零部件公司 。”
去年 , 在和小马智行CEO的一段对话中 , 博世中国区总裁陈玉东对自动驾驶行业的现状进行总结:Tier 1 , Tier 2和Tier 3之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
“一家公司为我们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 , 如此一来 , 它就成了灵魂 , 而上汽就成了躯体 。对于这样的结果 , 上汽是不能接受的 , 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针对是否于华为这样全能的自动驾驶第三方公司合作 , 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在江湖上留下了经典的“灵魂论” 。
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企业不遗余力地做“全栈” , 然而车企端却心有余悸 , 供需之间矛盾点逐渐突出 。
于是 , 车企与自动驾驶公司“联姻” , 直接打开前装市场 , 也解决了上述矛盾点 , 实现“共生” 。其中 , 最为深度的合作则是方案供应商与车企合资成立子公司 , 如:百度与吉利合资成立“集度” , 阿里与上汽成立“智己”等 。
投稿|落地按下加速键,自动驾驶黄金拐点已来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Waymo
但成立子公司这样的模式更适合财大气粗的大厂 , 许多创业阶段的自动驾驶公司选择在产品层面加深与车企的合作 。如:小马智行和一汽、丰田合作 , 吉利旗下的极氪与谷歌Waymo合作 。2021年毫末智行推出乘用车“6P 开放合作模式” , 就强调与车企“共创” , 而非“供应” 。
这种深度的分级共创 , 在自动驾驶芯片上体现的也更明显 。据了解 , 地平线通过向部分整车厂开放BPU IP(BPU架构:地平线自研的人工智能芯片架构)授权 , 帮助车企自主设计开发芯片 。其具体开放合作有三种模式:
一是车企轻装上阵 , 地平线提供BPU和SoC级别征程芯片 , 以及操作系统OS等基本环节技术 , 帮助车企完成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开发;
二是提供BPU和SoC级别芯片 , 车企采用自研操作系统开发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
三是提供BPU IP , 支持车企实现SoC自研 , 并采用自研操作系统和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实现整车开发 。
简单来说 , 车企可以按需定制 , 根据自身技术水平高低选择不同程度的服务 , 同时对共创研发的成果拥有高度的自主权以及主动权 。
这也是令理想汽车抛弃Mobileye后 , 选择与地平线结盟的原因 。前不久 , 地平线也拿下一汽红旗的订单 。
03 结语“未来20年 , 我们将见证汽车机器人替代人类驾驶员 。”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副总裁、首席安全运营官魏东曾预测 , 自动驾驶完全替代的周期还有20年 。
关于自动驾驶全面到来的时间猜想 ,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谁也无法给出确定的答案 。
不过 , 对于“拐点论” , 目前大家却达成共识 , 自动驾驶企业接下来将进行一场更加激烈的商业化竞争 , 开启一场“诸神之战”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