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迷信的信佛 如何信佛不迷信,过度信佛是不是迷信

如何信佛不会成迷信?
迷信就是不知道就信,就是迷迷糊糊的信 。不懂佛法就信 。这是对佛教的迷信 。可以说,绝大多数信佛的人都是迷信的 。对信仰或智慧的信仰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的,真正的修行者(遵循教义的人)是信徒 。信佛总比不信佛好,因为至少他会有福气,以后也会有福气 。我怎么能相信?如果你深入西藏,你的智慧如海,你要照着经典去修行,这样你才能一点一点证明佛陀所说的真理,你才能真正受益于这个世界 。勤俭持家,灭贪愚昧 。诚实念佛,住净土,是末法时代最安全、最快捷、最可靠的功法 。真正的信仰,真正的信仰,一定会做到,一定会实现 。信念、解释、行动、认证四个步骤 。那摩阿米特巴

什么是迷信的信佛 如何信佛不迷信,过度信佛是不是迷信

文章插图
怎样信佛才是正确的与佛结缘,而不是迷信?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充分理解佛教本身的解释,而不是简单迷信它 。
怎样信佛才正确?麻烦告诉我
第一,以三宝为正信核心 。我们信佛,信仰的核心是佛、法、僧三宝 。一般来说,我们信佛,包括信法和信僧 。(1)信佛不仅包括信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还包括信十方三界的一切佛,信我们每个人都是真正的佛 。只有这样信佛,我们对佛教的信仰才能真正坚定 。信佛释迦牟尼佛是我们信佛的基础 。因为没有现在的释迦牟尼佛的开悟,我们不可能知道有佛、有法、有僧,也不可能知道我们要信佛、求解脱 。所以我们要相信我们的老师释迦牟尼佛,作为我们信佛的根本,作为我们修行的本尊 。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创造了两大修行,一个是阿弥陀佛净土,一个是药师净土 。没有释迦牟尼佛的宣道,我们不可能知道有阿弥陀佛,更不可能知道那里有一个奇妙的天堂 。我们众生念佛念佛,将来就能极乐世界,能亲眼看见阿弥陀佛,就应该信阿弥陀佛 。我们学药师法,药师,琉璃光佛,就是东方世界的佛 。根据药师佛的十二愿,所有的愿都是为了解除众生的痛苦,为了庄严我们的世界,为了像药师佛教导的那样建设我们的世界 。如果我们想达到身心净化,身体健康,疾病烦恼少,就必须修习药师法 。通过培养快乐和智慧,净化心灵,我们可以在现在的世界中获得和平、快乐、光明、洒脱、利己、利他的生活 。通过练习药师法,我们也可以回到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在修药师法的同时,也可以修阿弥陀佛净土,在生命终结的时候,把修来的功德福报全部还给西方极乐世界 。“你不能生活在另一个少了善良和好运的国家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念佛、念佛,另一方面也要积累智慧和食粮 。(2)信法在某种意义上比信佛更重要 。因为,一切佛都是由佛法化身而来,没有佛法,就没有佛,也就没有和尚 。当然,如果没有佛证,没有佛宣,佛法虽然存在,也没有人可以宣 。法律是永恒的,法律是真理,法律是法律,法律是我们可以亲身见证的客观存在 。法律表现在本体上,本体是我们个人见证的一个境界;它是用语言来表现的,也就是经典,所有的经典都是用思维方式来表现的,也就是一种思想体系 。这些是法律的内容 。至今还有四谛法、十二因缘法、四摄法、六度法,甚至无量法 。这些实践不仅包括个人证词的领域,还包括实践方法 。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境界是紧密相连的,因为只有走对了路,走对了路上所有的境界,才能得到实证 。信仰,首先要珍惜和尊重律法,让记载律法的经典不会遗失或遗忘;使法的传播不断,后继无人 。为什么法律如此重要?因为无论信佛还是出家,都要依法证明解脱 。佛教徒是见证佛法的导师,僧人是依法修行的好朋友,或者说是弘扬佛法的善知识,所以佛法是中心 。以前讲佛教,很少讲佛教 。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其他宗教并列称为,于是有了佛教这个词 。(3)信众和尚,严格来说是指十贤圣贤 。指证果位的僧人是指四果罗汉,即贤僧、圣僧、菩萨僧 。虽然我们知道信僧的标准很严很高,但是末法时期这样的圣贤圣贤越来越少了 。虽然目前大部分是普通僧人,但只要持戒清净,我们是可以皈依的 。因此,当我们皈依三宝教时,我们也应该皈依清净的佛教高僧福田 。没有干净的花蕾
我们信佛,也就是三宝的弟子 。佛、法、僧合起来就是三宝 。因为佛、法、僧都是世间非常稀有珍贵的宝物 。有了这个至尊宝,我们就能解除身体和心灵上的各种痛苦和烦恼,解除生活中的贫困,让我们的生活真正富裕起来 。这种丰富的生活比财富更重要 。因为金钱的财富是有形的,它总是有限的 。暂时得到的,很快就会失去 。佛、法、僧这种能让我们生活富足的法宝,一旦得到就永远不会失去 。它对我们未来生活的益处是永久的,是世界上任何有形的财富无法比拟的,所以它是一种财富 。佛、法、僧三宝是以佛为师,佛是我们的导师;以法为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烦恼、无知等疾病,所以要吃药,吃法药;以和尚为友,清净福田和尚是我们的朋友,我们的道友,我们的好朋友,我们的好知识,所以要以和尚为友 。我们所有信佛的人都应该皈依并崇拜师父 。但我们不仅皈依了他的一位师父作为唯一皈依的地方,还皈依了福田的十位纯佛教高僧 。第二,以因果作为信仰的标准 。第二,要相信因果,以因果作为信仰的标准 。我们的信仰是正确、坚定、积极还是迷信、积极还是邪恶、积极还是邪见,取决于我们是否相信因果 。不管是达摩还是
是世法,处处都体现因果的规律、因果的原则、因果的道理 。世间的因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大家很容易理解 。但佛教的因果,是在世间一切因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三世因果 。三世就是以现在为主,回忆过去的历史,就是过去世;展望未来的历史,就是未来世,就是来世 。三世,既在我们一念当中,也在一期生命的当中,更在生命生生不息的全过程当中 。如果我们以现在为基点,回忆我们过去的事,把它当作过去世,我们对我们前生的前生,再前生再前生,就很容易理解 。如果我们把未来世当作明天、后天、大后天来看,我们对来世、再来世也就很容易理解 。因为我们凡夫总是把我们的一期生命同前生后世孤立起来,认为我们生命的产生、生命的出现是偶然现象,是没有前生后世的因果联系 。这不对,因为任何东西的产生,都有前因后果 。一粒豆子种下去,它会发芽、生根,最后开花结果,然后,这个豆子再无限地往后传 。你说它的基因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也就是说生命最初的能量是从哪里产生的呢?可以追溯到无始无终的过去,但却找不到开始的时候 。我们展望它无尽无尽的未来,也找不到它结束的那一天 。看看我们生命的生、老、病、死每一种演变,是否能与整个的生命现象截然分开?是否有一个绝对的开始或断然的结束呢?从一期生命的生死现象来看,好像是有一个截然分开的界限 。实际上,生命的开始不是刹那间就生,生命的结束也不是刹那间就死 。生命整个的过程,不过是一个生生灭灭代谢不已的过程,没有一个绝对的生,也没有一个绝对的死 。而从无始的生命长河来看,一期生命不过是生命长河中的一个水泡而已 。生,固然是生命的一种形式;死,不过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另一期生命的开始而已 。每一期生命的生死,每一众生的生死,做为生命的一种生灭现象,没有任何形式上的不同,都逃不脱有生必有死这一必然的因果律 。但每一期生命的形式,每一众生的生命形式,却是各不相同,乃至差异悬殊 。是什么因素造成这样的差异呢?就是因果业力的作用 。因果业力,这是生命运转的一个最基本的牵引力量 。一个人的命运,不是由佛、菩萨规定的,更不是由天神来规定的,而是由我们自己的业力规定的,我们自己完全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怎么样掌握呢?就看我们如何来种因,就在于我们如何把握自己当下的一念心 。要把握我们的命运,开拓我们的未来,不要去管前因,总为过去的错误而懊恼,也不要去计较后果,患得患失 。只要能照看好我们当下的一念心,只要能把握好我们当下的所做所为 。当下因种好了,结果自然会好 。所以说决定命运者在自己 。很多人对这个道理信得不真,以为我们的命运可以操纵在上天的手中,或者是我们的命运由佛、菩萨来安排 。不是这样!我们的命运归根结底是我们自己安排的 。那么,怎样才能明白这个道理呢?那就要靠我们的智慧,就是般若 。般若是我们在修行中判断一切是非、善恶的眼目 。三、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 第三个方面,以般若为正信的眼目 。修行可分为三部分,所谓持戒、修定、证慧 。戒是什么呢?戒好像是我们的两条腿、两只脚一样,我们要从烦恼的此岸、生死的此岸,一步一步地走向涅槃的彼岸、走向解脱的彼岸,那就要靠持戒 。没有戒律,没有道德的约束,不遵守道德准则,要想解脱,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一个没有道德的人,能是一个高尚的人吗?能够得到众生的信赖吗?能够成就世出世间的大事业吗?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道德的准则是什么呢?就是戒 。佛教根据不同层次的信仰,不同层次的人群,规定有不同层次的应该遵守的戒条,有了戒才能够修定,有了定才能够把持得住 。所以说戒是足,就像我们的两只脚,能够从此岸迈到彼岸 。如果我们是一个行为非常放荡不检点的人,你说能够坐在那里入定,能够修四禅八定吗?根本不可能 。所以,戒是足,定是身 。定是我们的身躯,那就意味着我们的戒足是和定身联系在一起的 。有了身躯,有了两足,我们究竟走向何方呢?那就需要有智慧做为眼目 。智慧在佛经上一般都叫般若 。有了智慧,我们才能够有抉择是非、善恶的能力,才能够有达到彼岸的明确方向 。四、以解脱为正信的归宿 正信的第四点,就是要求解脱 。我们修行学佛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求得自我的净化,自我人格的完善 。用佛教的术语来讲,就是要达到解脱的目的 。解脱有种种的路向,有声闻、菩萨、佛,这是我们修行求解脱的最崇高的目标,是我们每个人时时刻刻向往的最究竟的归宿 。解脱什么呢?解脱烦恼,解脱无明,解脱我们的种种业障 。我们不能解脱,就是因为我们有种种的无明、烦恼、业障 。有无明就起烦恼,有烦恼就造业,就不能得解脱 。我们要通过戒、定、慧的修行来求得解脱 。就我们现在修行的方法来讲,大部分人是修净土法门 。它是求解脱的一种最殊胜、最方便的法门 。修行净土法门,就是要真正使我们向往净土的这种意念时时刻刻不要间断,即《阿弥陀经》上所说的“一心不乱” 。怎样才能一心不乱呢?那就需要我们平常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在待人处世的分分秒秒当中,不忘忆佛、念佛,只有这样强化我们的意念,我们才真正能够得到解脱 。假如我们在修行过程中,朝三暮四,不能坚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意念,强化自己的修行,要想得到解脱,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我们不管是年轻的、年老的,不管是男居士还是女居士,都要树立并坚定起在这一辈子就要得到解脱的信心和信念 。是否能够解脱,也不必等我们临命终时的那一刻再来验证,如果那样,就太迟了 。我们平常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才有解脱的把握呢?至少在我们醒着的时候,能够不间断地忆佛、念佛;在任何险恶的环境之下,能够自己作得了主 。那么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才会成为可能 。我们提倡生活禅,就是要把修行的范围扩大到我们生活的一切领域,也就不会使我们的修行仅仅局限于一个礼拜到寺里来一次,初一、十五到寺里来一次,早晚在佛、菩萨像前烧三支香,磕三个头,或者念一段经 。当然,这样做是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但是够不够呢?不够 。这样做能不能得到解脱呢?我想,如果不能达到一心不乱的境界,要想得到解脱,可能性不大 。所以,要想求解脱、求往生极乐,就要在现实生活当中把我们的身心性命安定下来,要这样下大决心来修行,才不辜负我们得闻佛法这一无上殊胜的因缘 。相关连接:修身进德嘉言录(忍) 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有时看似凶恶的行为,细细推究却是救人的善心 。有时看似济世利行,却反而害了对方 。古今圣贤都重视忍辱,但也有奋身卫护,或舍生取义的 。“忍”,乃成圣作贤第一切要功夫,但关乎大局群众利益事,当争不争者,转入消极,却是过恶 。经云:“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贵!”除了维护教誉,一切争执,均宜以“忍”来平息!△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事不三思终有败,人能百忍自无忧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 。△真正勇敢的人,应当能够智慧地忍受最难堪的侮辱 。△忍辱,不同于奴颜婢膝的谄媚、屈辱和丧失人格,而是高尚难能的功夫,唯大智慧、大度量的人才能做到 。△大智大福之人,均能忍人所不能忍之辱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为亏我 。心田似海,纳百川方见容人 。△忍一言,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有退步时须退步,得饶人处且饶人 。△得忍且忍,得耐且耐,不忍不耐,小事变大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忍,是修行者的功夫,宽容的涵养 。仁者的心量,故“仁者无敌” 。为什么无敌?何以无敌?乃是仁者不与小人计较,他们为千秋万代而争,不为一时之气而争 。他们为救苦救难而做,不是为个人私利而做 。△忍百忍者,百福之源 。△忍,是一种牺牲,是一种定力,忍是阴德 。△忍为世间最,忍是安乐道,忍为离孤独,贤圣所欣乐 。△气是无明火,忍是敌灾星 。但留方寸地,把于子孙耕 。△没有忍辱的功夫,无论是修持,无论是作事都达不到理想,一句闲话就要计较,一点小小的折磨就受不了,这种没有力量应付环境的人,是不能担当任务和成就什么的 。△你能把忍功夫做到多大,你将来的事业就能成就多大 。△忍是身之宝,不忍祸之殃 。思量这忍字,好个快活方 。△人有拂郁,先用一忍字,后用一忘字,便是调神和气汤 。△欺人是祸饶人福,忍字可以走天下 。△忍是一种阴德,可以增加福报 。所以,如果有人欺侮你、冤枉你、你不但不必担心,而且要感谢人家,因为他为你送来了福报 。△忍耐好,忍耐是奇宝 。一朝之忿不能忍,斗胜争强祸不小,忍气不下心病生,终日将你苦缠绕 。让人一步有何妨,量大福大无烦恼 。△不能忍辱的人,人家说你两句好,你就笑;说你不好,就拉长脸不高兴 。这样人家叫你哭,你就哭;叫你笑,你就笑,你这不是被人玩的傀儡是什么?你若真的是强汉,就不会被人家牵着鼻子跑!△布袋和尚说: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唾到我脸上,任它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若知这道理,何愁道不了 。△忍辱,不但是要忍受别人给予的辱,同时更要忍自己遭遇的境,要于穷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颓丧卑贱之念不生;于富贵顺利的佳境中,忍骄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顺不逆、万法生灭的常境中,忍随俗浮沉之念不生 。△忍得淡薄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恨 。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 。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 。不忍百福皆云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语曰“小不忍则乱大谋” 。盖世出世间事,莫不成于忍而败于不忍 。彼果是而我非,则过在我矣焉得不忍?彼果非而我是,则我心无愧矣,安用计较为?故学道之人当达物我两空,安心如地,一任牛马犬羊践踏,不生一念瞋恨之心,是名忍辱 。△学道历千魔而不退,遇辱坚百忍以自持 。△贵在忍,记住百忍便成金 。见事应以忍为贵,大事化小小无踪 。能有修养谓之勇,处世温柔最有用 。表现自己量宏大,才是真正有威风,能忍令人百事通,能忍方是真英雄 。△苏格拉底说:“没有人想犯下错误,之所以会犯下错误,乃是他的无知 。”故而,如果有人犯下错误,我们要学会去关怀他、宽恕他 。以及以身作则地去感化他,而不是去发怒、生气、讨厌和打击他,否则,我们就与他一样,同样是无知的人,因为我们也犯下了无知的错误 。△法国有句谚语:一旦知道一切,就会宽恕一切 。△生气,是拿对方的错误来打击自己;怀恨,是拿对方的错误来折磨自己 。△“恨”就象牢狱,被囚禁在里面的是我们自己,而非我们所恨的人 。△愤怒一旦主宰了人,他的理智就无所作为了 。△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也无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愚痴生瞋怒,皆因理不通 。休添心上火,只作耳边风 。长短家家有,炎凉处处同 。是非无实相,转眼究成空 。△饶人不是痴汉,痴汉不会饶人 。△怒不变容,喜不失节 。△制怒者当涵养于未怒之先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涵养怒中气,提防口中言,谦恭原益己,轻薄易招愆 。△“瞋火能烧功德林”,愈是愤怒的时候,愈要克制自己,不轻易口出恶言,伤人伤己 。一时的怒气,无心的语言,往往会毁掉多年辛苦培养的友谊和功德 。△忧则天地皆窄,怨则到处为仇,哀则自己束缚,怒则大敌当头 。△何以息谤?曰“无辩 。”何以止怨?曰“不争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赞谤由人,不必计较 。谤可消业,何须烦恼?△设有人谤我、毁我,自惭无道,概不计较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办事以尽心为有功 。△试观世界上伟大的圣贤,哪一个不是从讥讽毁谤中成就出来的?讥讽毁谤打不倒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热情的人,恰恰是讥讽毁谤,方显出伟大的人格和圣贤的节操 。△所有成就伟大事业的人,他们常常把一些委屈置之脑后,他们吃了亏也不懊丧后悔,因为吃了亏的人能够得到海阔天空,得到更多的自由,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空间以及更多的精力去面对其他的大问题 。△人欺不是辱,人怕不是福 。△含容终有益,任意易生灾 。△屈己者,能处众;好胜者,必遇敌 。△能下人者,其志必高,其所致必远 。△世事让三分天宽地阔,心地培一点子种孙收 。△忍片时,风恬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凡事付之一笑,于人无所不容 。△宽性宽怀过几年,人生人死在眼前 。随高随下随缘过,或长或短莫埋怨,自有自无休叹息,家贫家富因果显 。万事忍字放在首,一日清闲一日仙 。△笑口相逢到此都忘恩怨,肚皮偌大个中吸尽乾坤 。△大肚能容,断却许多烦恼障;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 。△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忍者众妙之门,小忍小益、大忍大益、暂忍暂益,久忍久益,化有事为无事,化大事为小事;忍之忍之,人无奈我何也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辱我、骂我、毁我、负我,本来无我 。让他,容他,忍他,恕他,不要理他 。△我心与一切众生之心,无二无别;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时,与我受苦恼时之苦,亦无二无别 。每一念此,不觉欲泪,一腔怨心、怒心、恨心、毒心皆油然而化悲心矣 。△满腔欢喜,笑开古今天下愁;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 。△受得小气,才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才不至于吃大亏 。△吃亏就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吃亏,这是老庄退一步进三步的道理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者便是 。我不知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者便是 。△某君临终时对其子立遗言:“无他言,汝等只要学吃亏 。”△吃亏人,常在世 。△周兴安说:“我在数十年的实践体验中,深深感觉到: 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纠纷与灾祸,很多从好占便宜与不肯吃亏中来 。处事能吃亏,是大便宜,大安乐 。守住自己的本份,绝不妄想占别人丝毫的便宜,从大处远处着想,遇到和发生利害冲突关头,常作退一步想,不与计较,省却不少烦恼 。遇到别人无礼相加或言语相侵,不加报复,不与争执 。他占了便宜,欣然自得;我吃了亏,不予挂心,心安理得,更免却不少是非 。”△凡情最难忍受的,莫如侮辱 。辱即可忍,则一切诸忍都易做到 。其实侮辱之来,如合理的,正是为我痛下针砭,有甚可怒?如不合理的,由果推因,怨债应偿,有甚可恨?△“要爱你的仇敌”,所憎恨的只是他恶行,而不是他本身 。他的不好行为必然基于身不由己,因为他有一个幕后指挥者——魔鬼(坏心理、坏习惯……),他是无知的,他是善良的,或许,他会因你的宽恕而觉醒过来,从而明白自己的不对 。△原谅别人已经认识到的过失,是一种美德 。△宽恕是不是懦弱的表现呢?不是的,为什么?因为凡是能够宽恕他人过错的人,都是明理、开朗的人 。他们不会与人斤斤计较过去,或争是非斗意气,反会原谅别人 。他们说:犯错误大都是不明真理者所为,他们已经染下了恶习难以自拨,他们的心是枯燥的、乏味的、心灵是贫穷痛苦的 。如果我们看见一个非常贫穷痛苦的人,是可怜他还是痛恨他呢?正因为我们看见了他心灵的贫穷,所以我们宽恕他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有余地 。须知每个人都会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骂人骂不得吗?如果骂你一回就断你一分我执,骂你一回就断你一分习气,骂你说你就是接引你,只要用得恰当,一切烦恼都成妙用,何必断呢? 气怎么不能生呢?在关键时刻,往往生一下,对人对己对国家民族都有好处,为什么不可生一下气?强凌弱,众暴寡,你不生气;民族国家受到侵略,你不生气,你还能叫做人么?反之,如果出发点不干净,出于自私自利,什么善事完全都可以成为坏事 。古今圣贤都特别重视忍辱,但,若不为自身谋禄位争地盘,如文王一怒而天下安,身心挺安然自在,这正是大机大用啊! 有些行为我们很难辨别其是非对错 。我们应该慎言 。不该说而说固然不好,该说的不说也不对 。比如历代祖师大作狮吼,他们如果缄口默言岂不是大损失?又如发现一个间谍或坏人不去检举,因而危害到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和安全,这样的慎言和持重是不可取的 。保持对事物的正知正见是重要的 。(来源中华佛教网)
什么是迷信的信佛 如何信佛不迷信,过度信佛是不是迷信

文章插图
怎样信佛呢信有三个层次:1、迷信:不懂道理就信2、正信:了解道理,但没做到 。3、真信:既了解道理,又能做到 。初入佛门,难免有一个时期是属于迷信的时期,但是渐渐深入经典,了解实质之后就应该要升起正信了,这个也要有善根,有善根才能解,解了之后要能行就进入了真信的阶段了,这需要福德 。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一切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他的实质就是教育,现在佛法的实质在经典中,而不在寺院中了,要了解真正的佛教,就要多听经闻法,我们平常所见的烧香拜佛,你要了解它的意义,而不应当把这些看做与佛菩萨像进行利益交换的行为 。佛法是心法,其追根究底都是从心念出发,心外求法都是违背佛法实质的 。推荐你从《认识佛教》开始看起,然后了解自己的根性,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法门与老师,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
如何信佛信愿行·法宝 经书浩瀚着呢·· 可以先读【 心经 】很短 我以前都是跟 新版西游记学的 诶·大悲咒也一起背下来【 大悲咒】还是根据美国万佛城的音和梵语更接近 诶末学 业障太深以前不知道忏悔 背来一两年都没有把 挺短的大悲咒 诵下· 然后在 读【 地藏经 】【金刚经】【佛说阿弥陀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些都是日常比较常见的也是 末学喜欢读诵的· 忏悔是我们信佛 每日该做的·然后如果你能深入 应该在读诵 【大佛顶首楞严经】【妙法莲花经】【华严经】· 末学还没有读诵过·【大方广佛华严经】· ·这是读诵经书方面最后呢 选自己最喜欢的经书 每天都坚持读诵不令懈怠··恩还有呢 我们应该注重 实在的修行 把佛的智慧 言行教导 融入生活说好话不生气多忍让·多给同学同事 朋友 众生 布施微笑·开心积极的生活· 一句佛号应该时时刻刻都能想起· 使自己不要放逸·还有呢我们要持不杀·· 对一切众生要当未来佛看待·没事呢 去正规寺院拜拜· 随众参加些法会·忽忽我的 学佛 就好像是这样的·O(∩_∩)O~··赞叹师兄信佛法大海惟信能入,所以首先就要重一个信字 。但信有真妄之分,其间更要经历许多过程,如果不明了这种过程,难免真妄混淆,中途退悔,或发生其他差别 。信字过程,简单说,有下列几种:一、不信 。众生本具佛性,与佛无二;但以(因)劫来的业力障蔽,故上来对于佛法,是不信的 。以后渐经亲友劝导,或因环境关系,一时为外力促动,乃存一姑且试之之念,此时表面虽学佛,而心中实未起信 。二、疑信 。何谓疑信?疑者,惑而不定也 。初学者,一面生信,一面又在怀疑 。今天觉得学佛是好,明天又觉得学佛是不好 。今天遇一善因缘之人来赞叹,便增加信心 。明天遇一恶因缘之人笑为迷信,便又生疑惑 。自己与自己矛盾 。此种信,名为疑信 。然则此疑,究竟从何处生出来的?当知还是从自心上出来的 。试问自心既已生信,何又生疑?盖信为真心所动,疑乃业力所生 。众生业力太重,故一念真心将起,而无边业力即来遮障,不许学人起信修持 。此乃佛魔交战关头,何等危险!所以必须断疑,方能生信 。三、浅信 。初学人经过熏习,对佛法稍有认识,疑减信生;但发心不真,其信也浅 。或为世法上之一切希望,或求知识上之渊博多闻,如此是普通之信,不能发生愿与行的力量 。何以故?因其信浅,等到利益不见,或环境变迁,便置信心于九霄云外 。这种信,譬如空中毛,遇到一阵风,就不知吹到何处去了 。四、深信 。学佛人经过相当修持,已得受用,觉得佛法上有真理 。从事修持,立志不变 。此时还算不得真正认识,只可说是墙上草,虽说有根,一旦遇风吹来,还是二面倒 。即信佛之根基虽立,而信师、信法之心未固 。今天皈依这个法师学禅,明天又皈依那个法师学密 。着境生心,见异思迁 。此乃不信自性佛,不知一门深入的道理 。五、定信 。定信即是坚定之信 。学人修到此时,熏习已久,业障渐消,信心才算坚定 。如树大根深,风不能摇,信师、信法,独一无二 。勇猛精进,不生厌怠 。但风大时,大树还可动摇 。如修行人根本业障翻动,加以外境压迫,信心还是不免差别 。所以,定信仍非究竟 。六、真信 。真信即是契合真如之信 。真如是如如不动 。清净无相 。信心到了如此地步 。故曰真信 。真信不动 。也就同虚空一般,无可动摇 。此时自心与佛、法、师,心心相应,息息相关,无纤毫痕迹,亦无丝毫分别 。故金刚经云:“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信心到了这个境界,才是真信;真信才是究竟 。本人见此对“信”的开示,十分欢喜 。关于愿与行由于本人学浅修差,只知其有程度深浅的不同,但不能清晰分出 。只是恰如武打小说上描写的,同样一招,初入门者与武林高手用出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总之信、愿、行是分层次的,是逐步深入的 。
什么是迷信的信佛 如何信佛不迷信,过度信佛是不是迷信

文章插图
我想信佛,不知道刚开始怎么做?最先的一步是:深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如果连因果轮回都不信的人,是不可能信佛的 。因为他会认为:“人只有这一世,没有下一世” 。这样的话,就会在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或者触犯法律不被发现的情况下肆意妄为 。而这样的结果,整个社会道德水准下降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大多数人将下堕三恶道,万劫不复 。第二步:做到上述,就会希望下一世的处境好一些,就会开始为了这个目标寻找方法 。这就是“人天善法”:生于人间或者天界的方法:这就是“五戒十善”(做不到且不忏悔,就有很大可能落入三恶道) 。其次,生于人间会希望富有、美貌、受人尊敬、健康长寿……等等 。这就是福报,由修“布施”这一法而得到 。第三步:兼具上述,就会想到:这一世有缘听闻佛法,所以做到了一些“人天善法”,下一世再得人身,甚至得到天身可以有很大把握了 。可是,如果下一世无缘听闻佛法,又去造作恶业,完全可能万劫生于三恶道啊!即便下一世也有缘修学佛法,也不能保证未来无量世永不造作恶业 。有什么办法可以保证永远不生三恶道呢?有了这种想法,就是真正进入佛法的第一步(前面两步,是外道也会的方法) 。想要永不入三恶道,就只有解脱生死才有可能了 。于是开始修学解脱生死之道:目标不再是生于人天,而是成为永远不受生死的阿罗汉:可以灭尽一切法取无余涅槃 。这就只有一种方法了:皈依三宝,成为佛弟子,信受佛说,修学解脱生死的方法 。第四步:对上述问题有了大概的认知,就会想到:阿罗汉之所以解脱生死,是因为断尽了下一世出生的“因”:这就需要灭尽一切法 。如果还剩下任何一法未灭,就都会成为下一世出生的“因” 。而一切法都是生灭性的,是当灭可灭的 。这样看来,所谓“无余涅槃”不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断灭了吗?这种断灭与唯物主义者、无神论者“人只有这一世”的看法不是一样的吗?既然如此,还有什么“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可言?不是又回到第一步之前了吗?既然如此,信佛学佛又有什么意义呢?佛在这个时候,就会告诉修行人:“涅槃中有‘本际’永不坏灭” 。这个“涅槃本际”,既然是永不坏灭的法,就不在“一切法”的范围内,就是唯一真实的“法” 。那么,他是什么呢?有什么体性呢?怎样才能观察到他呢?有了这些疑问,就会开始探求大乘佛法,就开始了解到:这个真实不坏的“法”,原来就是每一位众生本自具足的真心 。就是轮回三世的主体 。就是携带无始劫以来一切业种,令善恶果报显现的“主宰者” 。这就是佛的法身 。究竟义的佛 。是佛法的“第一义谛” 。一切众生都是因为本自具足这个真心,而能渐次修行,直到成佛 。所谓“佛法”,原来就是“成佛之法” 。有了这些知见,就会希望自己也成佛 。这个愿心,就是“无上菩提心” 。————————————————————————————————— 综上,可以看出学佛的最初次第:信受因果轮回——懂得人天善法,实践“五戒十善”——厌生死、乐涅槃,发起“出离心”,皈依三宝——希望成佛,发菩提心 。做到这一步,是多生多劫以来不断修行的结果,非同小看 。至此,这位众生就可以称为“菩萨”:愿意“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愿意觉悟的有情:觉有情(菩提萨埵) 。只不过还在凡夫位 。因此,若人发无上菩提心,一切人天皆大欢喜:我今已得天人师:因为一切天人师(佛),都是因为这个因:“愿成佛道,愿度众生”,而在久远未来际成佛的 。上述是佛法最简略的大致内容,其间虽有无量法门,最初都以“发愿成佛”为始 。因此《华严经》云:“亡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 。南无十方三世佛南无甚深微妙法南无大乘胜义僧================================ 番外:如今末法,佛教被浅化,被世俗化的情形非常严重 。信佛求佛的人有种种目标:求升官发财、求儿孙满堂、求健康平安、求心灵港湾、求来世善报、求神通感应 。极少有人求解脱生死、求圆成佛道 。其实,唯有最后这两种才是佛法 。
【什么是迷信的信佛 如何信佛不迷信,过度信佛是不是迷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