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属把我给架空怎么办 如何架空一个人的权力,怎么对付架空你的下属

什么是架空一个人,如何判断一个人被架空?
日常语言中的“架空”可以比喻性地用来排斥某人,使其失去真正的权力 。领导被架空,通常是从失去进度监督权、信息知情权、人事任免权、事项决定权和重要事项参与权开始的 。一、进度监督权当领导被架空后,通常是从工作进度监督权的丧失开始的 。众所周知,作为一个领导,你不一定要亲自去工作,但是你一定要监督事情的进展,看事情的走向,从而给下属一定的指导 。而当一个领导在工作中的监督权已经被一些人拿走的时候,任何工作都有相应的人来监督和管理,他根本不知道下属每天都在做什么到什么程度 。我只有首领的头衔,没有实权 。二、信息知情权在这个信息时代,得信息者得天下 。一个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学习信息的速度决定了他能否在这个行业站稳脚跟 。作为领导,虽然身居高位,但如果所有信息都被下属截获了,领导根本不知道下面的人在日常工作中做什么 。面对这一切,他似乎是个局外人 。三 。人事任免权当今时代,得人才者得天下 。在一个公司里,领导虽然不需要知道每个员工都是做什么的,但是需要知道这些人都做过什么工作 。他们能很快上手这份工作吗?虽然这些都是需要人事掌控的事情,但是最基础的人员进入公司后,都得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他负责公司的哪个部门,最基础的信息都要清楚!如果你不知道这些,那对下面的人来说就更黑暗了,你谁都不认识 。你可以按照别人的意愿去安排,就像古代的皇帝一样,身边的人都被别人安排好了,最后只能成为瓮中之鳖,任人宰割 。四 。决策权在古代,皇帝有这样一个检阅和标记皇位的时间表 。当然,有些皇帝每天无所事事,只想着喝酒玩乐,所有审核奏章的事情都落到重要大臣或者某些宦官手里 。这些人完全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对一切都有决策权 。现在的企业,有的人虽然职位高,但是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问 。所有的决策权都在别人手里,他们自己只是傀儡 。五、参与重大事件的权利作为任何企业的领导者,你都必须拥有参与重大事件的权利 。有些领导虽然身居高位,却从来没有参与过这些重要事件,这样的领导完全被边缘化了 。官位再高,都是空头支票,没用!延伸信息:如果领导架空员工,可能说明领导确实开始对员工有想法和看法了 。员工需要主动示弱求和,多和领导沟通 。员工有时难以理解领导者的想法 。如果你连换位思考都不知道怎么做,那就干脆和领导摊牌,交心聊天,请求领导的帮助和支持 。我相信所有的领导都希望自己的下属越来越好 。来源:百度百科-开销

下属把我给架空怎么办 如何架空一个人的权力,怎么对付架空你的下属

文章插图
【下属把我给架空怎么办 如何架空一个人的权力,怎么对付架空你的下属】如何架空一个有利用价值的人?
管理和被管理本来就是一对矛盾 。公司领导总觉得我花钱雇了这么多人 。为什么还局限在具体事务上,我每天都那么忙?做个掌柜恐怕是每个公司老板的理想 。你可以在家睡觉,公司还能正常运营,说明公司成功了 。但现实是血腥的 。也许你出去爬山,然后回来 。一看情况变了,你被扫地出门了 。或者一觉醒来,看到城市换了旗帜,公司换了朝代 。公司领导被下属架空的例子数不胜数 。怎样才能防止被架空?以下方法,希望有用!第一,平衡法!这是最基本的方法,还有一个类似的管理理论叫做“鲶鱼效应” 。如果你是一个有支配欲的人,时间长了必然会独揽大权 。当很多事情可以由你一个人决定的时候,即使你脑子里没有架空领导的想法,其实你的言行已经让人担心了 。所以一般情况下,领导会安排两个人一起做一项工作,这其中自然有很多好处:一是两个人可以互相照顾,一个人可以单独做,两个人可以互相协调,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发挥效益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益 。如果两个人做,就是在互相竞争 。只有互相竞争,才能创造出最好的价值 。是两个人做的,相互制约,不会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 。平衡法可谓一石三鸟 。再加上公司领导单独和你见面,都说你的好话 。下去之后,更加努力 。事实上,你可能刚刚对你的伴侣说了同样的话 。平衡是最基本、最经典、最有用的方法 。二、风筝法!无论你飞得多高,总有一根无形的线紧紧地拽着你 。这条线可能是许多事情 。比如在小公司,我可以压低你的工资 。你八月份干完活我才给你发七月份的工资,就是为了压住你,让你想单干,都是考虑到你会不会掉皮 。这种现象虽然明显不符合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但确实很普遍 。在稍微大一点的公司,其实会有其他的方式,比如照顾配偶在公司的工作 。好处有三:一是公司帮你解决后顾之忧,让你安心工作!第二,公司对你好 。你忍心抛弃公司单干,还是养一个对你好的领导?是的,你们全家都在同一条船上 。船沉了,所有人都完了 。又是一箭三雕 。反正你是老虎,也是笼中之虎;如果你是龙,你也是有绳子的龙 。三、越级面试!抓住你的下属!公司越做越大,高层领导真的很难听到来自底层的真实声音 。他们听到的所有声音都是中层的反馈 。中层反馈的声音都是重新消化的声音 。比如中层部门想找你要钱,但肯定不会自己出面要 。而是问各部门基层员工“要不要钱?”大家肯定都说“是!”,谁给了钱谁就有敌人,钱当然是越多越好,所以中间可以拿所谓的大家的 。
意见,去问上级要钱了 。你也不能说这就不是大家的意见,只不过中层是在有意的利用大家的意见而已 。你们提的关于部门存在的各种问题,中层怎么不一五一十的向高层汇报呢?一直都是报喜不报忧 。因为中层心中的想法是,部门问题,部门矛盾都是自己的事,是可以关起门来,好商好量的,何必家丑外扬?这样的想法本没有错 。初衷是好,但一定程度上其实已经妨碍了上层领导的知情权,在一定程度上为领导做决策部署提供的支撑会有偏差,架空了领导!所以,破解之法就是,一竿子插到底,要插进土里,要插出血来,公司高层领导直接去一线和员工,面对面单独的谈 。全程不能有中层部门领导的参与 。也许一个人、两个人不愿意说实话,这其实也是好事,说明这些人维护团结 。不能这个时候批评人家不说实话 。但是问的人多了,肯定会有人说部门存在的问题,甚至你还能听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你经常这样做的时候,抓住你下属的下属,怎么可能会被架空?会被架空的公司领导,其实都是被眼前的成功冲昏了头脑,以为功成名就,大业已定,开始享乐的“李自成”式人物 。三招熟练应用,可保位置无虞亦!
老板怎样架空一个男的权利的,他是怎样做到的?你好,老板架空一个人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吗?所以说这个是很正常的话,老板要加工个人不是很正常也很顺其自然的
下属把我给架空怎么办 如何架空一个人的权力,怎么对付架空你的下属

文章插图
李密一步步架空翟让的权力,他是如何做到的?李密作为一个后来者,不仅在瓦岗寨站稳了脚跟,更是一步步建立了自己的威信和势力,最终就连翟让,也不得不让贤于他 。能够做到这一步,全然凭借了三个原因 。第一李密为瓦岗寨建立功勋,得到了翟让认可;第二展现才能,让瓦岗寨迅速壮大;第三收买人心,建立属于自己心腹力量 。当翟让发掘李密野心时候,已经没有办法与其抗衡;为了瓦岗寨和自己的未来,他也只能够退位让贤 。一、建功立业,壮大瓦岗寨同时,积累自己人气声望李密投奔瓦岗寨时候,他正被朝廷通缉,没有地方可以去 。当他来到瓦岗寨以后,就展现出了天赋和才能 。李密不仅游说小股农民起义,加入到了瓦岗寨,还先后拿下了荥阳和洛口仓 。这两个地方囤积了大量粮草,保障了义军后勤 。通过这一番操作,李密再也不是寂寂无名小卒,随着瓦岗寨实力壮大,一步步成为了瓦岗寨中,最有影响力的人 。很多非翟让心腹的将士,都对李密心服口服,并愿意跟随在他的左右 。二、利用战利品收买人心,组建属于自己队伍前期的李密,心中所想都是为了瓦岗寨 。有了一定积累后,李密也就转换了思想,开始组建属于自己队伍 。李密收买人心方法很简单,便是将分给自己财宝,尽数赏赐给下属 。这样一来众人都对李密感恩戴德,也愿意跟着他一起打天下 。翟让也是一个论功行赏的头领,李密功绩很大,便容许他拥有自己的牙帐 。这样一来李密,可以名正言顺组建对自己忠心人马,用来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翟让虽然没有太大才能,可他对李密却是非常信任 。也正是这份信任,让李密夺走了自己位置,后来又死在了李密手中 。李密一生成也翟让,衰败也因为翟让,对于翟让的死,使得李密名声大受影响 。
为何当权力被一个人给控制的时候,结局通常都是被架空?“名分”这种理念的源泉是孔子的《春秋》 。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在名分观点上,继承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名分”,可以说是儒教理学中的代表思想,在这样的理念下,中国维持了数千年的文明 。古代中国人十分讲究名正言顺,因为,那时候“名分”才是权力的合法性来源 。譬如: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虽然,一个男人可以有许多的女人,但是,正妻和妾室却有实质的不同,男人的原配通常享受使唤妾室的权力 。即便如此,实际情况可能会与之有所出入 。因为,有些貌美的妾室会借助自己的外貌优势,从而,获得丈夫给予的特权 。甚至,有时候妾室的权力会越过原配在家中享有支配的权力 。妻妾在家中争宠、争权,而臣子又何尝不是在官场上争权、争势呢?因为,帝王在权力的分配方面,也遵从正室搭配偏房的结构 。这里的“正室”指的是:以宰相为首的官僚体系 。这些人,基本上算是国家权力的代理人 。但是,帝王为了避免一家独大,便会在“正室”之外另起炉灶,让“偏房”代行自己的权力 。那么,官场上的“偏房”又指的是什么人呢?在《清稗类钞》中,收录了晚清大使郭嵩焘的一篇史论:“汉、唐以来,虽号为君主,然权力实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 。故西汉与宰相、外戚共天下;东汉与太监、名士共天下;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北宋与奸臣共天下;南宋与外国共天下;元与奸臣、番僧共天下;明与宰相、太监共天下;本朝则与胥吏共天下耳 。”郭嵩焘列举的这些与君王共事的人物,基本上都可以纳入隐形权力集团 。在表面看来,这些人并没有治理天下的权力,但是,其却凭借与权力核心的紧密关系,实现对朝政的长久把控 。他们相较于正统的官僚系统,显然就是因为受宠而得势的“妾室” 。“独裁专制”虽然是对古代帝王权力的综述,但是,具体的情形却与之有所不同 。因为,从汉代以来,除了一些才华出众的帝王能独立处理朝政事务之外,基本上,皇帝独裁的情况是不多的 。像郭嵩焘说的那样,虽然称作君王,却没有独裁的实力,所以,并不能有所区别 。然而,出现这样的问题,则在于权力被谁“分寄” 。皇帝与宰相一同治理天下,其实,也是很正常的制度安排 。因为,君主向来都是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和象征者,但是,却没有必要事事亲力亲为 。而朝中的宰相作为首脑,他的责任就是辅佐天子,处理政事,基本上什么事情都要管,这也是明代之前确立的正式制度 。宋朝曾有一位官员对皇上说:“权归人主(皇帝),政出中书(宰相),天下未有不治 。”可以说,宰相的执政权力是由国家的制度所赋予的,它也是被正统所承认的 。所以,若有君王故意绕开宰相发号诏令,则被认为是一种违背制度的行为 。因此,用古人的话来说:“不由凤阁鸾台(宰相机构),盖不谓之诏令”;这样的“诏令”甚至会受到臣下抵制,“凡不由三省(宰相机构)施行者,名曰斜封墨敕(非正式文件),不足效也” 。可见,帝王和宰相的权力是相辅相成的,这种权力分配制度也是合法合规的,所以,西汉时出现与宰相共治天下的局面,也是不足为奇的 。但是,有一种情况却不正常,即:与外戚共治天下 。要知道,外戚依赖的,不过是其与统治阶级的特殊关系 。由私人关系衍生的权力,其实,算是一种制度之外的隐形权力 。若将宰相统领的官僚集团比作帝国的“原配”,代表正统的权力体系;那么,外戚这种隐形权力便是帝王的“妾室”,算是一套没名分的“副权力系统” 。“正室”与“偏房”共存局面的出现,最初是由汉武帝开启的 。当时,刘彻自视能力很高,不愿意事事经过宰相,便直接将宫内的宦官、外戚、尚书等组建成了一个“内朝”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内朝”便将“外朝”这个正式权力机构的代表架空 。从正式名分来说,当时的内朝组成人员并没有什么权力执政,甚至,其中的一些人还并不是朝廷任命的正式官员 。但是,这些人却因为被帝王视为亲信,所以,不仅能提前预知政事,连隐形的权力都特别大 。有时候,内朝的权力完全能够与外朝对峙,甚至凌驾于外朝之上 。但是,内朝的权力无论多大,其终究是一个没有名分的“妾室” 。也正因为其权力缺少合法性,所以,只能紧紧依附帝王,依靠他们之间的私交来维持权力 。而这,不仅使得内朝人员特别听从皇帝的指挥,还使汉武帝实现了自己独裁的目的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曾经一手扶持起来的内朝,居然也有不听话的一天 。在刘彻去世之后,国家理所当然的出现了外戚干政的情况 。最终,西汉葬送在了外戚王莽手中,这也是历史的诡异之处 。刘秀在建立东汉后,他充分吸取了西汉外戚干政的教训,通过设立“尚书阁”来架空三公的权力 。之后,一切的命令和诏书,都需要经过尚书台来禀告皇帝,并最终由皇帝决定 。当时,人们称其为“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种分配权力的模式,其实,也是在“正室”之外另设“偏房”的手法,最后,皇帝再借用“偏房”实现独裁专制 。后人评价“两汉政出于二”,无论西汉还是东汉,基本都是复式的权力结构 。但是,这种“政出于二”的权力结构,也是两汉的最大问题 。同当初刘彻组建内朝的初衷一样,光武帝也建立了尚书台这个“偏房”权力系统 。刘秀的本意是要遏制,甚至摆脱正式权力体系对皇权的控制和威胁,但最后,却是闹剧再次上演 。羽翼日渐丰满的“偏房”,最终,还是脱离了主人的操控 。光武帝死后,其曾经建立的尚书台,却没有如他所愿控制正式权力的扩张 。在东汉后期,豪族及外戚等权势大臣,纷纷用“录尚书事”的幌子进入了尚书台,最后,垄断了朝政 。建安元年,曹操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接回了汉献帝 。他当时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皇帝赐给自己“录尚书事”的权力 。倘若君王想要夺回自己的权力,就必须另外扶持一个“偏房”,也就是所谓的副权力系统 。东汉后期的朝堂,基本上是宦官和外戚轮流干政 。东汉的皇帝与臣子为了权势争斗不止,但最后,却是权臣取得了胜利 。东汉最后被门阀和权臣瓜分殆尽直至颠覆,之后,唐代的君王们为了限制正式权力系统,便另外设立了宦官干政 。但是,这些“偏房”就像不可逆的程序,一旦开启便无法回头 。唐朝末期的宦官,手中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大 。这些宦官不仅凌驾于正式权力之上,甚至还操控帝王的废立生杀,可谓是权势滔天 。一直到宋朝,正式的权力系统才得到应有的尊重 。因为,宋朝并没有设置所谓的“偏房”,像宦官、外戚以及亲信等隐形权力群体的发展都受到了相应的遏制 。当时,即使是天下之主皇帝,其在处理政事时,也不能独裁专制 。南宋时,曾有一个内廷国手向宋孝宗求官,但当时的官职却不是皇室私有,所以,随便授予别人是违背制度的 。这个国手的意思是求皇帝法外开恩,但是,宋孝宗却回复:“降旨不妨,恐外庭不肯放行” 。便让他去求宰相,但宰相,却是“坚执不从” 。所以,宋孝宗最后只能哀叹一声:“书生难与他说话!”这个所谓的国手每天都陪宋孝宗下棋,所以,他和皇帝的私交特别好 。按理说,这样的情况,国手赵鄂应该拥有一定的隐形权力,但是,因为宋代的权力分配比较健康,所以,皇帝也并不敢随意破坏这种权力结构 。但遗憾的是,这样的局面却没有维持多久,宋朝的天下便被忽必烈给“共掉了” 。至此,皇帝对正式权力系统尊重的局面不再出现,最后,宋朝也难逃“共”天下的圈囿 。之后,到了明清时期,朝堂之上又出现了宰相、太监及胥吏共同治理天下的尴尬局面 。从汉代开始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设立“偏房”,继而架空“正室”的权力,并最终借用这种隐形权力集团控制正式的权力系统,其实,已经成为了帝王意图独裁的不二方法 。那么,为何帝王们上位后,都急不可耐地要设立“偏房”来对付正式的权力系统呢?其实,这是因为从汉唐至明清这一段时期内,中国还未形成现代化的政治体系 。所以,向来至高无上的君主权力,被复杂又呈现科层化的官僚系统所制约 。这种官僚体系越是完备,帝王权力经过的分流程序就越多,其自然享受不到至高无上的专断快感 。于是,这些帝王们往往特别热衷于越过这些复杂的官僚权力系统,继而建立属于自己的“偏房” 。之后,这些由亲近的臣子及外戚等组成的非正式权力体系,虽然,非常的简陋,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帝王的权力野心 。但帝王们通常容易忽略的是,这些非正式的权力容器,也会随着时间和帝王的信任渐渐固化,从而,成为同正式权力体系一样的存在,而且,这种“偏房”常常会反过来分化帝王的权力 。换句话说,就是“偏房”掌握权力越久,其就会慢慢演化为“正室”一般的存在 。像汉代的尚书,其本来是帝王的私人秘书,但到了唐代,却成为了正式的宰相机构 。虽然,后世的君王们为了手握权柄,依旧不断设立类似“偏房”的权力容器,但不变的是,历史仿佛给那些独裁的皇帝下了魔咒,这些权力容器最后都重蹈了覆辙 。曾经坚持“大权不可旁落”的帝王,可能永远不会明白这个道理,那就是:“分散在官僚系统内部的权力,虽然不容易被皇帝摆布,但是,政权的颠覆可能性却并不高 。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坚守着名分的界限,并且,持续受到规范性和程序性的控制;‘偏房’与之相比,虽然,拜托了正式官僚体系对君权的控制,但是,若一旦失控,便会出现颠覆性的局面 。”很好的例子:西汉皇帝刘彻妄图设置内朝削弱宰相之权,可后来,内朝中的外戚不仅操控朝政,还颠覆了西汉;东汉光武帝将三公闲置,独独依赖尚书台,但最后,尚书台的领头人却“挟天子以令诸侯”;明朝的朱元璋则干脆取消宰相,启用内阁,但是,这个“偏房”却培养出“九千岁”这个权力怪胎 。帝王想要借“偏房”独揽大权,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越是高度集中的权力,越容易被隐形权力集团窃取 。只要皇帝软弱,抑或懈怠不理政事,国家的政权便会立刻落入这些“偏房”手中,我们姑且称之为“偏房的陷阱” 。而这,也是为什么历代接连发生近臣颠覆朝政的根本原因 。郭嵩焘认为:“汉、唐以来,虽号为君主,然权力实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实际上,独裁者根本不能忍受权力被分流,但是,他们却缺乏长远的考虑,更看不到独裁专断的陷阱 。所以,最后其与“偏房”共天下,乃至被“偏房”毁了天下,也算是咎由自取 。
下属把我给架空怎么办 如何架空一个人的权力,怎么对付架空你的下属

文章插图
古代年幼登基却大有作为的人,如康熙,汉武帝,他们是如何摆脱大臣的权利架空,一步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自秦朝一统华夏,幼主登基自汉朝以来盛行,其实秦始皇也是幼年即位,但凡能成大事者,除了手段以外,往往性格上都有些叛逆(至少不能循规蹈矩,贪图享逸,胸无建树)而恰好又有人愿意追随主上“疯”上一把,一旦功成万古荣,失败了也不枉此生 。手段上,就如康熙看见蚂蚁斗蜈蚣一样,必须借助外力狗咬狗才有机会,而幼主年幼,大权旁落已久,只能循序渐进慢慢来 。外人信不过,最信任的就是自己的妈(皇太后,或者太皇太后——小皇帝爹的妈)也就是中国史上所称的“外戚”,如康熙听从太皇太后孝庄安排与索额图女赫舍里大婚,靠外戚势力制衡鳌拜势力、汉武帝听从母后安排迎娶阿娇(金屋藏娇)都是靠外部势力,目的都是先借外戚把旁落的大权分一点一点蚕食回来,直到时机成熟一举摆脱架空实施亲政,一展宏图大志 。当然,为了再防止外戚专权还要借助另一个阶层即士大夫阶层(草根知识分子),有作为的幼主都懂得破格简拔人才,而人才也必是感激涕零鞠躬尽瘁 。总之,外戚搅乱夺权、谋臣志士忠义护主,才能成就伟大帝王的一世霸业 。汉武帝时的主父偃(外戚,靠他杀了很多贵族)、董仲舒(士大夫)、卫青(外戚)、霍去病(外戚)、张汤(士大夫)等等都是出了汗马功劳的 。康熙朝的索额图(外戚)、明珠(士大夫)、周培公(士大夫)、遏必隆(外戚)、佟国纲佟国维兄弟(外戚)、图海(外戚)等等 。但是归根到底,还是幼主本身有雄才大略,汉武帝千里出击匈奴、收复吴越、张骞出塞、发展教育独尊儒术都是寻常小孩想不到也不想想的事情;康熙平三番、收台湾、三平葛尔丹、北却沙皇,内修水利、通教化、普免天下钱粮并庄严承诺永不增赋 。。。他们是历史上不庶出的英明神武大帝,可遇不可求 。比起他们,多少幼主即位浑浑噩噩而至家败国 亡,比如清代的同治、光绪、溥仪,都是寻常孩子而已,尤其光绪,是从幼主长大成人的一国之君,完全有机会走秦皇汉武、康熙的路,但是性格上不够刚烈叛逆,只是个寻常孩子罢了,给后人的感觉是懦弱无能、毫无谋略 。历史给了他无数次机会(包括亲政)成就一番霸业,终究还是其自己水平不行,变法变的一塌糊涂,毫无章法,更不懂得天时地利人和,论水平和能力,他比慈禧都差的远,更不要比康熙大帝、汉武大帝了 。堂堂一国之君,最后被太监下砒霜毒死,真让人感喟万千!一激动,打了这么多的字,呵呵 全当凭吊古人了吧~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