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为何都在抢夺人工智能高地?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贝克街探案官,作者 | 包可萌2022年4月底,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国内“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重点任务入围揭榜单位名单”正式揭晓,云从科技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成功入围 。
而在此之前,云从科技终于在过会8个月后,成功于2022年4月13日注册生效 。至此,“AI四小龙”中成立最晚的云从科技,却成为第一家登陆A股市场的企业,难免令市场为之侧目,当日收涨39.23%,报21.40元每股 。
但是作为一家5年亏损23.72亿元的AI公司,云从科技虽然成功上市,但实际募资金额不过17.28亿元,仅约为预计募资金额的46.08%,多少可以反映出市场对云从科技尚存一丝担忧 。
不过个别企业经营不尽如人意,不代表行业就是夕阳产业,恰恰相反,人工智能作为未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方向,世界各国均在战略层面上予以高度关注,不断出台文件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也为相关企业跃迁提供不可多得的发展良机 。
01 “兵家必争之地”虽然“人工智能”最早诞生于1950年,但是由于技术限制,直至2015年才被全球主要经济体提升到战略地位 。
人工智能本质是一种新型技术手段,一种工具,其在新基建领域发挥作用的路径是在自身产业化发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采用“AI+实体经济”的方式,赋能生产力升级推动各行业完成智能化转型,最终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 。
2015年,日本率先发布专门针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指导性文件《机器人新战略》;随后美国、欧盟就在2016年,分别发布《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计划》《欧盟机器人民事法律规则》等文件,2017年,我国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也正是这一年,中欧美日在人工智能领域,关于技术先进性的争夺正式进入白热化 。
文章图片
根据我国2017年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人工智能产业正式确定“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分别为在2020年实现“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在2025年实现“人工智能基础理论重大突破,技术与应用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2030年实现“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
为确保三步走目标顺利实现,2018年再次提出要:“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人工智能相关政策随后进入密集发布期 。
世界各国对人工智能产业如此重视,主要有两个原因 。
其一,是因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工具,可以帮助“新基建”赋能传统行业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 。
【投稿|为何都在抢夺人工智能高地?】在新基建的三大领域中,两大领域都直接提及人工智能,在信息基础设施领域,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被视为新技术基础设施;在融合基础设施领域中,人工智能被视为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的重要工具 。
其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所必需的庞大算力,已经获得有效提升 。根据《中国算力发展指数白皮书》,早在2020年,我国算力总规模达到135EFlops,全球占比约31%,高于全球增速约16个百分点 。
在此基础上,2020年12月,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联合浪潮发布《智能计算中心规划建设指南》,有力促进AI产业化、产业AI化及政府治理智能化 。以加速计算芯片、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为新基建提供发展基础 。
经过两年的踏实肯干,2022年2月,“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作为新基建的重要抓手,“东数西算”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 。
文章图片
从目前来看,我国已经实现《新一代人工智能规划》中,对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目标设定,下一步,就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实现“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
02 被偏爱的“北上广”得益于科技进步和政策支持,国内人工智能产业持续处于高景气周期,推动我国人工智能行业高速发展 。
根据IT桔子数据,截止到2021年底,我国泛人工智能公司有7362家 。以2010年为分界线,2010年以前新增人工智能新公司数量为892家,但在2010年之后新增公司数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
2010-2017年期间,每年新增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数量不断增多,尤其是2015年新增1089家人工智能公司,为近年来之最,但是随着市场火热期的消退,人工智能创业公司新增数量也随之减少并出现大幅度下滑,2018年新增数量为752家,2019年是上一年的一半为326家,2020年为266家,2021年在疫情打击下新增公司数量为57家,仅为2020年的1/5 。
从地区分布来看,北上广依旧是人工智能行业发展的主阵地 。同样来源于IT桔子数据,截止到2021年底,北京共有1878家人工智能公司,占到总数量的26%;广东有1623家公司,占比22%;上海有1192家公司,占比16%,三者瓜分走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内64%的公司,形成绝对的第一梯队 。
产生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因创业者由于学习、工作等原因,大多数出自于北上广 。根据IT桔子数据显示,中国AI领域创业者中,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有288位占据首位,其次是北京大学有179位,上海交通大学有127位 。
职业背景方面,截止到2021年底中国AI公司创业者职业背景排名前20的公司中,出身百度的创始人最多,有141人 。这是因为百度相比其他国内企业,率先发力人工智能领域:2010年成立“自然语言处理部门”,2012年百度AI战略初步成型,2014年百度开始涉足智能驾驶领域,到2016年百度已经形成了以AI为核心的生态布局 。
其次是具有微软背景的创业者,共计135人,此外还有来自阿里巴巴、腾讯、华为、IBM、谷歌等的中国AI创业者也都有50甚至100人以上 。
03 顺势乘风起,扶摇两万里
梳理AI行业格局后不难发现,AI企业虽然数量庞大,但是主要分为三个大类 。
第一类是以百度、阿里、腾讯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他们的核心优势在于拥有大量的数据,综合实力较强,拥有发展基础层和技术层的实力 。
在产品和服务上,这部分企业既着力于开发计算和开放平台、自主研发芯片产品,又注重结合场景提供解决方案 。
第二类则是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为代表的智能化转型的配套硬件厂商,该类厂商拥有多年在传统领域的经验,客户资源丰富,对具体场景拥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且在安防领域具有数据优势 。
第三类就是以有“AI四小龙”之称的商汤科技、依图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及第四范式为代表的技术层企业,此类企业主要在产业链的技术层发力 。
BAT对比AI初创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常年接触一线消费场景,掌握大量数据,并且具备算力、芯片优势,如阿里“平头哥”芯片、阿里云,以及百度昆仑芯片 。这种基础设备达到商用标准,前期需要大量的投入,对于初创企业而言无论是资金还是人才,都具有明显优势 。
对于云从科技这样的纯AI公司,应扬长避短,着重实现成果在垂直行业的转化,进行AI+行业的深度融合 。云从科技也深知实现成果垂直转化的重要性 。
自2017年开始,云从科技针对各行业开发通用的人机协同平台,在此基础上,打造了集多方于一体的AI生态——“轻舟”平台,是一款可以面向智慧出行、智慧商业等应用场景的基础操作系统 。
轻舟平台可以开放式地引入生态伙伴,提供的共同开发AI应用及配套SaaS服务,使人工智能服务惠及更广泛的行业客户,其中独立软件/硬件供应商和集成商,可直接向最终客户交付标准应用集满足常见场景需求,也可基于“轻舟平台”的应用集和中间件进行二次开发,实现云从科技重点布局的应用场景外的其他行业业务场景需求 。
在轻舟平台的推动下,云从科技营收从2017年的4.84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10.76亿元 。由于行业内天花板极高,未来营收有望进一步提升,但是否能盈利,只能交给时间来验证 。
因为在各行业全面数字化的大趋势下,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会对现有基于要素比较优势而形成的国际分工格局带来影响,但是行业门槛儿极高,从业企业想要在这个大市场中分得一杯羹,必须要前期舍得投入 。
云从科技虽然2017年至2021年亏损23.72亿元,但是同期研发费用高达17.74亿元,公司之所以敢投入大量研发经费,主要由于其所处行业经济规模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只有高付出才能有高回报 。
2015年至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迅速提升,从2015年的18.6万亿元,提升至2020年的39.2万亿元,占GDP比重从27.5%提升至38.6% 。
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网络传输速度,海量数据积累,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代表性技术的成熟,数字经济将在各行业开启更大的想象空间,从业企业自然可以顺势乘风起,扶摇两万里 。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推荐阅读
- 投稿|极客邝子平——启明创投的B面
- 投稿|“小满”广告事件背后,是内容营销的全面崛起
- 投稿|加州失意的小马智行,下一站在哪?
- 投稿|内卷之外,手机×相机联名改变不了什么
- 投稿|“孙正义第二”豪掷4100亿
- 投稿|电商“播二代”大洗牌
- 投稿|阿里还能重回高光吗?
- 投稿|裁员之后就盈利,连亏12年的爱奇艺找到财富密码?
- 投稿|问界M5车主:抠标换“华为”,图什么?
- 投稿|微拍堂IPO隐忧:假货泛滥曾被央视曝光,“信任关”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