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杭州新电商,会是“新瓶装旧酒”吗?

电商|杭州新电商,会是“新瓶装旧酒”吗?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钛媒体注: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亿欧网(ID: i-yiou) , 作者 | 陈俊一 苑晶铭 马渭淞 , 编辑 | 常亮 , 钛媒体经授权发布 。 
端午节前 , 一则杭州市发布《关于促进杭州市新电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简称《意见》)的消息引发了热议 。《意见》指出 , 平台年交易额破百亿元、企业年营收破2000万元可获百万元奖励 , 并从新电商产业生态、产业链体系、全方位要素保障体系等方面给出全面而具体的政策细则 。
这一政策的出台可谓及时雨 。
杭州作为电商之都 , 城市经济中电商成分很重 , 但近一年来受政策监管影响 , 人们关于电商与实业的关系认知仍需要厘清 。而且 , 疫情持续下 , 全国范围内人流、物流以多种方式被阻隔 , 城市商业应该如何发展也为人关注 。
其实 , 目前很多无法正常开展商业活动的线下场所 , 都在依靠直播带货、扫码直达、小程序点单、定点自提、专享采购等类电商形态积极自救 。端午节后的一些统计数据 , 也反映着电商对于城市商业发展的重要性 。
据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监测汇总数据 , 6月3日端午小长假第一天 , 全国邮政快递揽收约2.99亿件 , 投递约3.13亿件 。若以6月3日6.12亿件揽投量作为平均数进行预估 , 则今年端午假期全国揽投快递包裹量约为18.36亿件 , 已经超过了2021年端午节假期全国揽投快递包裹量超过17.4亿件 。
而北京市商务局发布的数据也显示 , 今年端午假期 , 重点监测的电商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近30% , 运动户外、美妆护肤、生鲜类商品同比增长超100% 。包裹投递量的增长、多个新品类如户外露营装备等销量的大幅增长 , 不仅是电商对传统线下商业的及时补位 , 更是电商对全新生活方式的引领塑造 。
电商的魅力 , 并没有老去;而新电商的潜力 , 也正需要一座城市先行给全国作一番演示 。
杭州:电商的“摇篮”以往人们对杭州的印象大多是小桥流水、青砖白瓦的江南水乡 。如今再提杭州 , 这座城市已然成为电商的摇篮 , 拥有“电商之都”的称号 。
据杭州市商务局数据 , 2022年一季度杭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26亿元 , 同比增长6.2% , 增速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9和0.7个百分点 。其中线上零售、重要消费品零售表现抢眼 , 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杭州全市限额以上批零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405.2亿元 , 增长29.8% , 占限上社零额37.7% , 拉动全市社零6.2个百分点 。
此外 , 据披露 , 杭州市网络零售额已达到1万亿元左右规模 , 在当前疫情、物流、成本等问题影响下 , 线上零售额依然保持原有的高速增长 , 为杭州市经济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
但电商在杭州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 , 追溯电商在杭州的发展史 , 也可窥见一座城市的产业成长史 。
20世纪80年代以前 , 杭州的产业还是杭钢、杭氧、杭丝联等传统工厂的天下 。改革开放以后 , 虽然崛起了万向、传化、娃哈哈、农夫山泉等一批知名民企 , 但因为行业所限 , 这些企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并不大 。
直到1999年 , 阿里巴巴在杭州“诞生” 。阿里巴巴作为杭州市电子商务企业的代表 , 迅速带起了一大批电子商务企业的发展 。到2008年时 , 杭州的电子商务企业已近200家 。也是在那一年 ,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授予杭州“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称号 。
据杭州市统计局数据 , 在2008-2013年 , 杭州由“服务业大市”向“服务业强市”转变 , 旅游、文化、房地产、金融、商贸、物流、中介等服务业的优势日益明显 。2011年 , 杭州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 , 2013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4.33% , 电商产业正是在这一阶段加速崛起 。
在中国众多城市中 , 为何电子商务企业特别选择杭州扎堆发展?杭州对电商企业的吸引力究竟是什么?
对于电子商务企业而言 , 靠近货源和消费市场是极为重要的 , 这两者恰巧是杭州的优势 。
首先看货源 , 杭州及周边产业带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 。比如杭州余杭的纺织服装;萧山的羽绒及床上用品、家具制造;桐庐的制笔、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临安的灯具照明;宁波的家电、五金工具、服饰家纺、家用小电器;金华的小商品、五金、娱乐用品、礼品、水晶;绍兴的针织和袜子;温州的鞋类和宠物用品;湖州的绿色家居(竹加工)、台州的汽车用品等 。
以义乌的小商品为例 , 义乌小商品市场搭建的网购平台“义乌购” , 将7万个商铺、21万家供应商、170万种商品搬上网 。2014年 , 金华新增网络经济主体近1.5万户;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356亿元 , 网络零售额943亿元 , 总量居浙江省第二位 , 增长40.9% 。也是在2014年 , 金华跻身“中国电子商务十强城市” , 成为十强榜单中的唯一一个地级市 。
将线下的货源搬上网络 , 是义乌近些年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 。而杭州电商产业“背靠大树好乘凉” , 货源上相比远离产业链地区的城市也就更有优势 。
再看消费市场 , 杭州位于包括上海、南京、无锡、苏州、杭州、宁波、温州、嘉兴、合肥等27个城市在内的长三角经济区 , 本身都是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 通过交通更能辐射中国南北 。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 长三角城市群共有常住人口17465.85万人 , 占全国总人口的12.1% 。长三角地区的消费潜力是非常大 , 值得长期挖掘 。
更值得注意的是 , 电商之于杭州 , 已经融入城市血脉 。在“江浙沪包邮”的背后 , 是杭州交通物流的地缘优势 。
距离杭州城区百余里的桐庐 , 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杭州的电商氛围 。包括中通、圆通、韵达、汇通、天天快递等在内 , “桐庐帮”占领了中国快递行业的半壁江山 。大大小小的电商产业园背后是一整套完善的产业链 , 连同仓储物流形成了电商产业的基础设施 。
且在这些硬性设施之外 , 阿里资本、经纬中国、IDG资本等一大批投资机构也在挖掘杭州本土优秀的创业公司 , 这对熟悉电商行业并试图在电商领域寻求财富机遇的创业者而言 , 不失为一件好事 。
制造业并未远离杭州民营经济蓬勃、数字经济崛起 , 这是杭州发展的双动力引擎 。吉利、娃哈哈、农夫山泉等都是杭州出品 , 互联网时代阿里、网易等杭企得风气之先 , “民营经济之都”“互联网之都” , 可谓恰如其分、当之无愧 。
1月27日 ,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高峰表示 , 2021年 , 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1万亿元 , 并且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10.8万亿元 , 首次突破10万亿元 。在这10万亿的商品交易额当中 , 有超过五分之一的份额来自于浙江 。
而据浙江政务服务网数据 , 2021年浙江省实现网络零售25230.3亿元 , 同比增长11.6% , 网络零售顺差达到12954.0亿元;其中杭州网络零售额9951.5亿元 , 占浙江省网络零售额的39.4% 。
因此 , 数字经济带来的红利 , 令杭州这座江南古城完成了华丽变身 , 被冠以“中国电子商务之都”的称号 。但是 , 随着杭州不断“下力气”探索网络数字经济的利益最大化 , 作为支撑城市发展基础的第二产业 , 则看似成为了被忽略的对象 , 其份额也在逐年降低 。
在2009年 , 杭州第二产业的比重曾一度高达50% , 但在12年后的2021年 , 杭州GDP已经高达1.81万亿元之时 , 第三产业占比69.9% , 第二产业的比重却降低到了30.31% , 比重下降了19.69% , 降幅之大 , 远远高于广州、武汉、南京、苏州等城市 。
以经常拿来进行“宁杭对比”的南京为例 , 其2021年第二产业占比36.1% , 也比杭州高出将近6个百分点 。
近些年第二产业在杭的“不景气” , 也让“杭州抛弃制造业”这一说法颇有市场 。
但杭州并没有抛弃制造业 , 反而从2021年开始 , 在和自己的对比中 , 已经逐渐显示出“制造业复兴”的景象 。
2021年 , 杭州的二产一改十年下滑的“颓势” , 一二三产占比由2020年的2.0:29.8:68.2 , 变为2021年的1.8:30.3:67.9 , 二产占比十年来首次逆转 。
且2021年杭州第二产业增加值5489亿元 , 同比增长8.6% , 与三产增速趋于同步;规上工业增加值4100亿元,同比增长10.6%,两年平均增长7.1%,为2015年以来最高增速 。
这也意味着 , 杭州的实体经济和制造业在向好发展 。体现在工业领域中 , 在2021年杭州工业投资中 , 制造业投资比重高达80.8% , 成为稳投资的“压舱石” , 其中大部分投资流向了高新技术产业领域 。
据介绍 , 目前 , 杭州倾力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 , 不仅投资总量在31个制造业行业中位居前两位 , 同比增速更是分别高达72.9%和60.3% 。
此外 , 据浙江省经信厅数据 , 2022年省级重大制造业项目中 , 杭州有75个 , 总投资额超过1500亿元 , 其中2022年计划总投资248亿元 , 均居浙江全省前列 。
由此可见 , 在电商之城的光辉下 , 杭州工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也并为落下 。
为什么杭州再提发展新电商?无论是电商经济 , 还是工业制造业经济 , 杭州均有着较为厚实的基础 。那此次杭州专门发文要发展的新电商 , 到底新在哪里?
新电商当然有别于传统电商 。
据《意见》 , 杭州鼓励电商企业在传统电商模式的基础上迭代升级 , 在平台电商、垂直电商、社交电商、社区团购、内容电商、生鲜电商、兴趣电商、智慧电商、直播电商、元宇宙等新赛道、新领域多元化发展 。
传统电商一般就是指平台电商 , 《意见》中仍将平台电商列为新电商的一种形式 , 是因为传统电商仍占据电商GMV的绝大多数份额 , 但只要应用新技术开发沉浸式消费场景、能够促进消费成效 , 传统平台电商一样是新电商 。
而直播电商 , 也并非永远就是新电商 。
2021年12月 , 杭州电商直播“一姐”薇娅因偷逃税款6.43亿元、其他少缴税款0.6亿元 , 被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共计13.41亿元 。随后 , 薇娅微博、抖音、淘宝直播均已被封 。
不同于平台电商的头部集中 , 直播体系头部集中现象尤为严重 , 头部直播带头偷税漏税 , 也挤压了更多中小直播从业者 。平台电商未必“一鲸落万物生” , 但直播电商违规头部主播的退场 , 也许就能够诠释什么是“一鲸落万物生” 。
一方面 , 直播电商减少了交易环节 , 厂家-主播-消费者 , 节省的交易成本也降低了消费者的购买门槛;另一方面 , 直播电商的主播佣金普遍在销售额的20%左右 , 近一年在管控之下 , 主播佣金降低至15%左右 。但消灭了多层次的中间商 , 更多的利润集中到了主播环节 , 反而不利于品牌商的发展 。
在超级主播的极限压价能力下 , 除了花西子等少数几个品牌崛起 , 更多品牌商并没有在直播电商这一新样态中建立起自己的品牌优势 , 反而促使超级主播与粉丝建立“饭圈关系”、而品牌方自己却沦陷于价格战 。
新电商概念中的直播电商 , 也将不再是两年前那少数两个人占据直播圈绝对影响力的局面 , 而是有更多中腰部主播获得冒尖机会 。品牌方也能够在于新一代主播的谈判中 , 获得更多主动权 , 避免从棋手沦落为旗子 。
尽管薇娅仍旧控制着MCN机构谦寻文化 , 但在主播IP“去薇娅化”之后 , 那些原本的配角被推上前台成为主角 , 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
如薇娅直播间曾经的助播琦儿转战抖音 , 继续以头部主播的身份开启直播带货 , 甚至首秀当日便迅速成为抖音直播带货榜第一 。
但新电商时代的这些少数榜单中的第一 , 也难以跨越更多细分领域、形成屠榜版统治力的薇娅式主播 。
薇娅不再做主播 , 但薇娅仍未退场 , 而是以新的方式 , 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而杭州此次《意见》刻意突出的新电商 , 其实也并非是对以往电商发展模式的抛弃 , 而是继承基础上的新提倡 。
对于《意见》 , 也并非是没有争议 。比如 , “对本地年实际交易额在100亿元以上的电商平台 , 给予不超过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的条款 , 就引起不少质疑之声:百亿级别甚至GMV更大的电商平台 , 还差100万吗?
超级平台当然不差100万 。对于杭州来说 , 这一鼓励 , 却是用100万撬动可能的100亿 。
杭州重视新电商高质量发展 , 着眼点也绝不是少数几个大平台 , 对年GMV达到百亿、千亿甚至万亿级别的电商平台来说 , 100万的钱可能不重要 , 但100万背后的政府认可态度 , 可能才更加重要 。而且这只是政策针对电商平台的部分内容 , 政策重点依然放在更多中小企业身上 。
这一招 , 也体现出杭州的政策可谓是“扶小而不忘大” 。
据联商网数据 , 今年1-4月杭州21大商场引进新品牌281个 , 同比下降6% 。线下商场新品牌引进数量的减少 , 更需要新电商上补回来 。
《意见》也指出 , 鼓励创建电商新品牌 , 对围绕国风国潮Z世代创建的本土电商新品牌 , 销售额达到1000万元 , 且近2年平均增速在20%以上(含)的 , 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
《意见》中很多细则 , 都值得电商上下游产业链从业者从中挖掘机会 。新电商的发展也并非一蹴而就 , 很多年前 , 杭州就在人才培养等多方面上打下了基础 。
比如《意见》中“建立人才培育体系” , 实际上 ,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多所杭州院校都有电商相关专业、研究点 , 如杭州师范大学下属的“电子商务与信息安全实验室”、“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浙江工商大学下属的中国(杭州)跨境电商学院 。
写在最后电商的形态一直在变化 , 但万变不离其宗 。
亿欧智库《如日方升——2021中国出口跨境电商发展研究报告》就指出 , 电商的本质是对三流(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管理 , 通过三流合一 , 辅助人员流及信用流 , 以达到实现商流的最终目的 。
而任何形态的电商发展 , 都受到消费者层面、供应链层面、宏观环境层面、企业层面、资本层面五大因素的影响 。
就以供应链层面为例 , 任何电商品牌的崛起 , 都离不开其对供应链中设计、生产、服务、管理、营销全流程的掌控 , 离不开品牌方与电商企业的深度合作 。正是围绕这些合作 , 一种新型的产业带也随之聚集 。
传统电商时代 , 杭州也拥有了传统产业带聚集的优势 。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 , 杭州重提新电商 , 不是要回到曾经电商主导杭州经济的时代 , 更不是不要制造业 , 而是会产生新的磁力 , 吸引新的资源 。
端午之后 , 各大城市逐渐解封 , 商旅出行、物资运输、工厂选址、工人择城 , 一场前所未有的要素资源流动正在全国上演 。复工复产的号角之下 , 更多城市将会聚焦自己擅长的地方 , 并打响新一轮城市竞争大赛 。
【电商|杭州新电商,会是“新瓶装旧酒”吗?】而在新电商时代 , 5G、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量子计算、硅光芯片、VR/AR/XR、人工智能、人机共生、数字孪生、高清影像、自动驾驶、无人机、机器人、NFT等有助于提升数字消费体验的新技术 , 也都是各大城市在这场竞争大赛中可以使用的“武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