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十年创业者谈小微金融:如何避免一地鸡毛?

投稿|十年创业者谈小微金融:如何避免一地鸡毛?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WEMONEY实验室,作者|李少峰
从21年开始,在政策鼓励和利率下行的双重作用下,大量本不以小微为主业的金融机构、助贷机构涌入小微领域,谈小微研究小微做小微,一时间小微领域突然成了新金融领域的蓝海 。大有早年消费金融爆发的火热之势 。(注:从银行角度,这里的小微特指普惠型小微,1000万以下金额贷款,实际中助贷机构所做的小微额度更小,客群更偏微企 。)
14年的时候,笔者参与过pos贷、saas贷、电商贷等新兴小微贷产品研发,实际操作中发现针对小微企业很难实现较高程度的线上化金融产品方案,即使有一些特定场景符合要求,也相对规模受限,不具备易复制性 。
时至今日,小微金融仍是需要接地气的苦活、累活,碎片化程度高,数字化的提高并未改变小微企业的高风险属性 。
笔者曾有创业经历,也算做过小微企业主 。深知小微企业风险高是必然属性,风险不高就不是小微企业了 。
小微业务对小微金融机构有着极高的风险管理能力要求 。不是随便一家金融机构可以短期内能形成相应能力的 。当然,小微金融的火热是对国家经济的促进,尤其在当前经济低迷环境下 。
笔者希望以自身曾经作为小微企业主、金融从业者两重视角下解析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特征 。
小微企业生存困境小微企业普遍成立时间较短,未形成自身护城河,通常为创业阶段企业,平均企业寿命不到两年,无法承受市场变化的风险 。很多小微企业都是一时的风口吹起来的,其中很多小微企业主,都不知自身如何就“起来了” 。
小微企业的商业本质,就是在巨大的经济体运行过程中,有意或偶然找到其中的空隙切入,成为经济大盘中的小小的一粒组成部分 。当然,经济的运行是动态的,绝大部分小微企业会因为缝隙的消失被挤出,失败;极少部分一步步成长,成为经济体上的一块组成 。
这也就是小微企业的生存常态——“靠天吃饭”,犹如海中浮萍,数量极大,随波逐流,但又经不起大风大浪,在市场的剧烈波动下极易消亡 。
小微企业人员规模小、组织架构简单,未形成成熟体系,因此受创始人的影响极大 。很大比例的小微企业创始人水平偏低,只是赶上了风口,在市场上获得了一席之地,很多创始人都无法准确认知当前成功的原因,更遑论依托自身能力、认知、资源来推动企业形成护城河,以便长期存活 。
笔者接触的创业者较多,在被风口吹起来后,很大比例的创业者变得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误认为是自己的能力获得了当前的成功,面对变化的市场再也无法准确判断 。
这类小微企业大部分情况下风口一停,就被淘汰出局,创始人回归打工生活 。
笔者几次创业深刻体会了小微企业在面临外部市场变化的无力 。即使经营优异的小微企业,一旦市场需求变动,都极易瞬间土崩瓦解 。再加之创始人的个人特质所产生的大量不确定性,两大内外因素叠加,天然具有高风险 。
当然小微经济是最活跃、最广泛的经济形式,每年虽然有无数倒闭,但是也有无数新生,可谓生生不息且市场规模庞大 。
【投稿|十年创业者谈小微金融:如何避免一地鸡毛?】202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49.45万亿元,其中单户授信1000万元及以下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8.73万亿元 。如果算上非银机构及民间金融,小微贷款市场超过20万亿市场规模 。
小微明星产品——税金贷小微企业的“风险高”问题,本身是无解也不必解的 。风险高,是小微的天然属性 。这是其内外在属性决定的,不以任何手段而转移的 。
小微企业也有优势的一面,体系灵活,国家各项政策叠加,在正常年份,自身毛利率是比较高的,可以承受短期较高利率的融资成本,对于金融机构来说,风险是可以覆盖的 。
金融机构是无法消灭规避小微风险的,只能通过遵从“小额、分散”的逻辑,通过盈利来覆盖风险成本 。
近些年,小微领域最成功的创新产品,毫无疑问是税金贷类产品 。
相对于B2B平台电商贷、saas贷、pos贷等小微场景类贷款,税金贷市场规模更大,且几乎不受场景限制,因为税务数据就是当前最大的场景 。
税金贷源于银税互动 。银税互动,就是银行与税务部门合作,根据税务机关提供的企业纳税信用情况,为纳税信用级别符合要求的企业,提供“以信用为担保”的便利融资条件 。
早期银税互动发展,最大的难点是解决数据源的问题 。由于地方原因(部分地区是有条件直连,如江苏政策只容许在当地有分支机构的银行接入)以及特殊空间的存在,直接税务数据有较大的难度,只有极少数银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直连,因此也催生了以链接税务数据为生的第三方数据服务商 。
还有一种间连模式,部分省市数据共享机制较好,当地政府搭建了一些公共数据平台,通过当地发改委/银行间协会等中间机构平台曲线接入税务数据 。两种模式都存在一定合规风险、信息安全风险 。
即使接入税务数据,也存在数据字段不全,存在欺诈风险 。19年,某地区出现大量异地人员开户,补交税金等行为,后发现是骗贷团伙掌握了部分当地银行的税金贷风控漏洞,其使用的税务数据无法判断为补交税金,通过补交税金的方式进行非法骗贷 。
好的改变是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发布及各有关部门的努力推动,当前数据接入难度已经大幅度降低,不需要再依托第三方数据商 。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大部分银行对外发布了税贷类产品,线上化程度、产品形态各异 。
有些银行产品只是把税务数据作为一个增信手段,在其体系客户中选择白名单客户,目的是激活存量客户,放款额度也相对较大 。
也有银行是通过与外部机构联合开发了全新的自有税金贷产品,其营销渠道相对比较偏重体系内定向获客 。
同时也有一些传统银行,只是包装成了一个税金贷产品,作为一个形象产品存在,所放款规模极小,并未成为一个真正市场化的产品 。
泛场景,小额分散,不需要面签的税金贷产品,非常适合中小银行小微业务的发展 。其中最为代表的某互联网银行的X业贷,辐射全国大部分地区,累计触达小微企业超270万家,累计授信客户89万家,累计发放贷款金额超1万亿元;对外宣称不良贷款率1.2% (远低于央行公布行业水平,笔者估计真实数据应该在3%上下,但高于主流银行的定价,这个不良水平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作为一家无传统产业背景、也无线上小微聚合场景、仅一家线下网点的中小银行,做到这个业务规模是非常成功的 。
2020年起受疫情影响,行业性的优质资产荒,加之法定保护利率上限进一步下调,过去不受银行真正重视的小微资产,将是中小银行的未来增长点 。而场景半径广,成熟度较高的税金贷,非常适合作为中小银行发力的自营小微产品 。
如何做好小微金融金融行业做的是跨时间跨空间的资源优化配置生意 。换个角度,实质上就是“寄生”行业,自身不能直接产生利润和创造价值,需要通过其他行业“宿主”实现自身价值,这就意味着金融一定要遵从双赢乃至多赢原则 。假如宿主都半死不活,寄生于其身的金融,也会自身难保,增加损失的风险 。
在小微领域,金融机构是通过分享小微企业的盈利来获得利润 。这就决定了,必须非常了解小微如何赚钱盈利 。金融机构传统的模式是通过财报的形式 。财报是冷冰冰的数字,有很大的局限性,更不要说很多小微企业财报真实性、完善性、规范性都较差 。
做小微金融需要更深入了解小微的产业背景、行业背景、商业模式等,足够的“沉入”才能有效应对经营小微业务的风险,做好小微是一个长周期的过程,极其需要战略定力和耐心,投机心态做不成小微金融,只会一地鸡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