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摩托车变成大玩具,年轻人的新宠有多烧钱?

投稿|摩托车变成大玩具,年轻人的新宠有多烧钱?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豹变 , 作者 | 张梦依 , 编辑 | 刘杨
在摇号买车难度堪比登天的北京 , 出行一向是个大问题 , 加上疫情反复不定 , 买一辆摩托车作为代步工具 , 逐渐成为北漂一族的首选 。在上海、成都等经济发达的高线城市 , 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戴着头盔、骑上心爱的小摩托 , 享受城市休闲娱乐时光 。
社交媒体上 , 考本、买摩托、跑山、参加摩托车俱乐部、改装等话题 , 都是热爱骑行的年轻人关注的焦点 。同时 , 性感可爱的女骑手们 , 也正成为摩托车圈的新生力量 。据天猫数据 , 过去一年 , 超过12万名女性消费者在天猫淘宝购买了摩托车轮胎 。
为兴趣爱好花起钱来时 , 摩友们绝不手软 。有人每年花在玩车上的钱甚至高达十几万 。不管是车型、骑行服 , 还是头盔、车牌 , 摩托车圈都有着从上至下的鄙视链 。虽然丰俭由人 , 多数人仍以实用价值为导向 , 但真的烧起钱来 , 有人可以上不封顶 。
爆火的摩托车行业 , 为摩托车品牌带来了丰厚的利润 , 传统车企、国际摩托车大牌都在争相入局 , 企图拿下这块大蛋糕 。摩托车防护、服饰、改装 , 以及衍生的文化、旅游、餐饮等延伸产业 , 也迎来了春天 。
01 年轻人的社交新宠最近一段时间 , 摩托车成社交媒体上新的流量密码 。《豹变》注意到 , 小红书上摩托车相关笔记达到了59万篇 , 抖音上“摩托车”相关的视频播放量也达到了557亿次 。
不少博主会向粉丝推荐摩托车分类和型号 , 从帅气的跑车到复古的踏板 , 再到机械感十足的街车 , 吸引着喜好各异的粉丝们 。此外 , 新手选盔指南、新收入门摩托推荐、摩托车穿搭 , 也是摩友们热议的话题 。
其中 , “女骑”是首屈一指的流量之王 , 博主们纷纷戴上复古头盔 , 穿着吊带和热裤 , 跨坐在帅气十足的摩托车上秀着美好的身材 。还有走“痞幼风”的博主穿着JK制服和百褶格纹裙开起了摩托 , 少女心和酷飒的摩托车文化形成强烈反差 。
事实上 , 摩托本身就具有强烈的青年人属性 , 其自由、激情、帅气的特质和年轻人的精神气质不谋而合 。
一位女骑博主认为:“骑行的快乐是购物、看电影等娱乐方式无法提供的 , 享受风在耳边呼啸 , 享受在一条没有车的马路上120码的刺激 , 这种在路上的感觉 , 给了年轻人足够的自由和空间 。”在繁忙的工作间隙中 , 做一名追风少年 , 或许是不少人热爱摩托的原因 。
投稿|摩托车变成大玩具,年轻人的新宠有多烧钱?
文章图片

 社交媒体上的女骑手
这波摩托车热潮中 , 女性的消费能力已经成了不容忽视的力量 。一位川崎车行的销售人员告诉《豹变》 , 他店里的消费者中 , 女性已经超过了男性 , “现在学摩托车、买摩托车的好多是网红 , 北京的女网红都流行玩这个 。”
摩托车消费的“她经济”色彩 , 也从电商平台的销售数据中体现出来 。天猫数据显示 , 2022年4月至今 , 天猫摩托车轮胎的成交额同比去年增长近100% 。同时 , 消费者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 女性用户占比越来越大 。过去一年 , 超过12万名女性消费者在天猫淘宝购买了摩托车轮胎 。
随着摩托车热度上升 , 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了考本大军 。今年六月 , 李彤和老公双双泡在驾校里考摩托车驾照 。学习时间一共三天 , 第一天教练教如何启动摩托车 , 第二天从早上八点一直训练到晚上八点 , 第三天参加道路考试 , 考试通过 , 并且缴纳2000元的学费 , 就可以拿到一张摩托车驾照 。
李彤说:“现在考驾照太火了 , 我们每天刷空余名额 , 才预约到了培训的时间 。”目前 , 她已经看上了姜戈的一款300排量踏板摩托车 , 各种费用算下来大概三万块钱 , 车上还能带一个人 , 一家两口人终于实现了“出行自由” 。
90后女白领齐佳佳是在2020年初疫情那段时间买的摩托车 。她告诉《豹变》 , 因为汽车摇不上号 , 电动车还得充电 , 跑不了多远 , “摩托车成了能选择的最有可行性的交通工具” 。而且 , 摩托车的油耗比汽车低得多 , 齐佳佳粗略估计 , 油费算下来比地铁费略低 , 但通勤时间只有地铁的一半 。
经过朋友推荐 , 齐佳佳入手了一款两万左右的国产摩托车 , 她的北漂生活质量也因此直线上升 。周末想出门的时候 , 如果坐地铁或者打车不方便 , 都可以靠摩托车搞定 。从密云到平谷 , 跑遍北京完全没问题 。
刘奈骑摩托车上班已经有两年多了 , 他感觉摩托车一共经历了两波热潮 , 第一波和政策有关 , 2018年底 , 北京颁布新政策 , 临牌电动车三年后不能上路 , 原来骑电动车的市民纷纷骑上了摩托车 。第二波始于2021年末 , 公交系统因为疫情临时关停 , 人们转而骑摩托车日常通勤 , 加上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 , 使得摩托车热度越来越高 。
摩托车消费正呈现爆发态势 。根据公安部的数据 , 今年一季度 , 国内摩托车新注册登记271万辆 , 同比增长33% 。2021年全年摩托车新注册登记1005万辆 , 比2020年增加179万辆 。
在一、二线城市 , 一些热门畅销款摩托车很难买到现货 。据上述销售人员透露 , 目前想买一款Vespa155cc复古踏板绿色 , 要等两个月 , 川崎忍者400则要等四个月 , 宝马水鸟要等七八个月 , 本田佛沙350甚至要等一年才能提货 。
02 成年人的大玩具 , 有多烧钱?《豹变》从业内人士那里了解到 , 目前摩托车价格一般在2万左右 , 高端品牌部分车型价格可以达到五六十万 。在消费市场 , 以国产品牌最受欢迎 , 其次是日本品牌、中外合资品牌和更高端的欧美品牌 。
买摩托车的年轻人 , 有的出于通勤出行和实际需要 , 这类消费者一般会选择5万以下的车型 , 有的则属于重度爱好者 。在这些发烧友眼中 , 摩托车就是成年人的大玩具 , 具有鲜明的社交属性 , 他们也心甘情愿为了自己的爱好一掷千金 。
佛山青年闻西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他喜欢玩二手车 , 因为“没有购置税 , 很多也改装好了 , 性价比很高” , 而且他几乎每年都会换一部车 。
【投稿|摩托车变成大玩具,年轻人的新宠有多烧钱?】从接近20万的本田非双ADV拉力车到宝马 , 再到铃木的跑车 , 每换一次车 , 闻西都要亏5到10万 。尽管主流消费者购买的摩托车多在5万元以下 , 但在闻西这样的重度玩家看来 , 十几万的车只能算中端 。
这还没算上装备 。闻西在装备上也很舍得花钱 , 一件皮衣六七千 , 一条裤子三千多 , 手套一千 , 头盔八九千 。而且这些装备不止买一套 , 可能买两三套衣服裤子 , 不同衣服裤子搭配不同车型 。算下来 , 每年他花在玩车上的钱要十几万 。
对此 , 齐佳佳表示:“买装备都是丰俭由人的 , 一般来说 , 头盔比较值得投资 , 普通的国产品牌一千左右 , 好一些的进口品牌要几万 , 骑行服便宜的五六百可以拿下 , 进口的就要上万了 。”
除了装备 , 改装摩托同样十分烧钱 。很多年轻人玩摩托非常看重颜值 , 但对排量和性能不满 , 于是选择改装 。
《豹变》注意到 , 在社交媒体上 , 很多玩家喜欢录制自己的改装视频 , 比如将一台烂大街的摩托车改装成美式复古Bobber风格 。还有的玩家会将复古踏板车的坐垫改成奶白色 , 配上白色野餐篮和彩色手机支架 , 将原本复古的摩托车改装得更具女性化色彩 。不管是LED大灯、升高脚踏 , 还是分离手把、前后防摔柱 , 玩家都可以发挥创意 。
据北京姜戈俱乐部主理人金莲哥哥介绍 , 改装首先是改装车辆的性能 , 例如贴膜 , 一般需要两三千元 , 其次是传动系统 , 换一套也得两千元左右 , 有的玩家还会更换配件及轮胎 , 粗略算下来 , 也需要五千元左右 。而这只是入门价格 , 如果要深度改造 , 花费的可能要几十万甚至接近百万 。
他表示:“改装动力是为了加大排量、提速 , 而复古改装是表达自我 , 体现的是个人审美 。大家都想让自己的摩托车更有个性 , 与众不同 。”
伴随着改装文化的流行 , 摩托车配件的销量迎来高峰 。数据显示 , 今年618预售期的前4个小时 , 摩托车骑行服线上成交额同比增长近8倍 。今年一季度 , 头盔耳机、风镜、摩托车记录仪、手机支架等热门装备品类同比增长超过50% , 此外 , 赛车服、骑士护具、骑士包、摩托车贴纸和贴膜也销量大涨 。
在摩托车圈内 , 有着京A牌照的车主是当之无愧的土豪 , 处于鄙视链顶端 。这是因为摩托车京B牌照不能上四环 , 上公路 , 只能走辅路 , 而京A牌照除了长安街不能走 , 其他地区都能走 。
目前 , 北京市已经停发了京A摩托车牌照 , 市场上的京A牌照也价格一路上涨 , 从2015年的8万左右上涨至34万左右 , 堪比一辆汽车的价格 。
03 商家疯狂入局 , 摩托车是好生意吗?火热的摩托车消费市场 , 正在推动着摩托车生产端的迅猛发展 。据中国摩托车商会数据 , 2021年 , 我国摩托车产销量再次恢复到2000万辆 , 达到自2014年以来的最好水平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 , 2022年中国摩托车销量将会达到约2332万辆 , 成为一个千亿级的行业市场 。
中国摩托车商会常务副会长李彬也曾公开表示 , 我国摩托车防护、服饰、改装 , 以及衍生的文化、旅游、餐饮等延伸产业发展迅速 , 呈倍数增长 , 相关产值达千亿元 。
为了抢夺中国摩托车市场 , 各大摩托车品牌纷纷在中国建厂 , 不断发力加码 。美国知名摩托车品牌哈雷2020年关闭了印度的工厂 , 并在2021年12月与钱江达成合作协议 , 成立合资公司 。
此外 , 不少车企也想分一杯羹 。去年8月 , 长城汽车100%控股的长城灵魂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 经营范围包括摩托车、摩托车零部件及配件的研发 。而在2021年9月 , 吉利旗下子品牌领克还发布一张摩托车海报 , 外观酷似贝纳利黄龙600 , 引发业界关于其入局摩托车行业的猜想 。
行业利好之下 , 头部摩托车厂商收获了一个丰收季 。中国摩托车商会发布的数据显示 , 今年1-4月 , 摩托车生产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43.84亿元 , 总利润21.05亿元 。雅迪、宗申、隆鑫、春风动力、钱江等摩托车企业的营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
与此同时 , 驾校、俱乐部、装备、品牌代理车行等摩托车行业的周边生意 , 正呈现井喷态势 。但目前不少从业者都由爱好者转变而来 , 仍停留在为爱发电的阶段 , 变现能力和专业化程度仍有待加强 。
玩了两年摩托车后 , 车手闻西在广东佛山开了华骑机车俱乐部 , 主要经营摩托车维修保养 , 二手车租赁买卖 , 休闲娱乐、会员活动等生意 。这家俱乐部共有10名员工 , 两层加起来一共600平米 , 开业半年多 , 还没赚到钱 。
在闻西看来 , 摩托车行业虽然处于上升阶段 , 但圈子还是比较小 , 客户数量还不足以支撑像这么大的一家俱乐部 。他表示:“摩托车的区域性比较强 , 大多做本地生意 , 客户大多是周边居民 , 很难开拓新客源 。”目前 , 他在抖音上开直播卖起了装备 , 期待能拓展新的收入来源 。
钟情姜戈牌摩托车的金莲哥哥 , 在2019年6月成立了北京姜戈俱乐部 , 由业余爱好者转型为了俱乐部主理人 。三年过去了 , 北京姜戈俱乐部从40多人发展到3000多人 , 是全国最大的单一车型俱乐部 。
除了偶尔会接一些和商家合作的团购活动 , 俱乐部仍然以公益性质为主 , 会定期举办北京郊区的跑山活动和公益活动 。金莲哥哥表示:“过度商业化 , 就变味了 , 这不是我们这些爱好者的初衷 。”
摩托车在变成网红代步工具的同时 , 也承受着外界的诸多质疑 。
李彤观察到 , 有的博主露胳膊露腿骑摩托车 , 没有向粉丝和网友宣传骑行穿护具的重要性 , 新手可能会照着学 。“比如穿个吊带短裤摔着了 , 500斤的车砸身上就很危险 。看着穿着很漂亮 , 其实这些不戴护具的女骑手穿的都是‘血肉模糊’套装 。”
不少业内人士也担心 , 一些违反交规、不文明的飙车行为 , 以及随之攀升的交通事故 , 会给摩托车行业带来政策风险 。
这类摩托车交通事故并不罕见 , 北京市交管局数据显示 , 今年以来 , 北京涉及摩托车亡人交通事故同比上升5% , 且多为单方事故 。北京市交管局事故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 亡人事故中 , 绝大部分为通勤、“跑山”、快递外卖驾驶人 , 占所有驾驶人的九成以上 。为了防范安全隐患 , 北京警方已加大摩托车组团跑山 , 违反规定限速追逐等行为 。
摩托车在网络走红的过程中 , 能否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和公众印象 , 能否持续破圈长红 , 仍然是其发展壮大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
(应受访者要求 , 李彤、齐佳佳、刘奈为化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