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工业AI质检创业者,进入窄门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 | 钱皓频道在搜索平台上输入“召回”两个字,可以发现一天之内的消息里,大到豪华汽车,小到手机、牙刷,每天都有大量品牌发出公告,提醒消费者对相关产品发起退货 。
一次次缺陷产品召回的背后,不仅会对品牌声誉造成影响,也让其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 。这背后,除了产品原始的设计问题,品控也得背锅 。
因为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工厂的出货压力也随之增加 。而品控环节基本都是依赖人工检测,高强度工作之下,质检员可能因为视觉疲劳、精神不集中等出现更多错检、漏检情况 。
如何在保证检测效率的情况下,提高产品良率呢?AI或许是把利剑 。
01 工业需要国产“慧眼”制造业苦人工质检久矣 。
一直以来,传统的人工检查方法除了效率低,更突出的问题在于人口红利不再导致的“用工难”问题 。据统计,目前每天流水线上进行人工检测的工人数量超350万人,但因工资低、工作枯燥,愿意从事人工质检的工人愈来愈少 。
因此,制造业在质检上花费成本甚至能占人力成本的40% 。在降本增效的需求下,质检行业也一直在寻找更高性价比的方式 。
文章图片
从上图可以看到,在深度学习阶段,智能化赋能质检后,可以解决更多场景更复杂的质检工作,也就彻底实现“机器换人” 。
当下,越来越多企业利用AI加快智能化转型,一方面是需求所致,另一方面则是技术推动 。在此前的《RPA赛道大热,正在量产你未来的机器人同事》文章中,我们也提到过,现在工业机器人同样也在面临智能挑战,从一开始承担类似工厂流水线的活,到现在需要理解老板的意思,效率更高、出错更少,所以让RPA+AI的结合拥有了更大的想象力 。RPA和AI就相当于人的“手”和“大脑”,从体力和脑力上来解放人工 。(RPA意为机器人流程自动化)
同样在质检上,随着RPA和AI技术的逐渐成熟,AI质检的声量也越来越高 。但是,AI质检这项关乎生产良率的“命门”,却长期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寻求替代品,就成为了国内创业者的当务之急 。
可以说中国工业,尤其是高端自动化行业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通病”:外资厂商牢牢掌握先发优势,技术方面积累更深,人才储备丰富,往往价格也普遍更高,但是服务却不见得好 。
就以修建地铁不可或缺的盾构机为例 。2000年左右的时候,中国没有盾构机,只能靠进口,不仅购买价格高达到7亿一台,且维修工作都由国外的维修工人飞到国内进行,一人一天3000美金,相当于国内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资 。面对这样的高昂成本,又本着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道理,中国便下决心自己研发,从对盾构机一无所知,到研发出第一台自己的盾构机,中国花了6年的时间 。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国产盾构机已经占据了90%的国内市场,并拿下了全球市场的2/3,顺带着把国外盾构机产品的价格也打下来了 。
所以,正是中国智造的崛起,让国产AI检测企业正在积极布局 。各路云厂商、AI创企、传统机器视觉企业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等等,也都加入了工业AI质检赛道 。IDC数据显示,中国国AI工业质检市场在高速增长下,预计到2024年的规模将达到4亿美元 。
文章图片
02 选择窄门的理由创业的旅途有两种,择大门走险路,过窄门而宽途 。
在当下动辄在百亿的风口面前,工业AI质检似乎是一条颇为狭窄的赛道,却是通往智能制造的康庄大道 。无论是美国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还是中国的智能制造2025、日本的超智能社会5.0蓝图,当前全世界都在向智能制造迈进 。
但任何一个想让工厂智能化转型升级的企业,都无法回避的一点是:智能制造是一个产业链场,且极其复杂、庞大的体系,所以根本不存在通用的AI 。而工业AI质检却是一个门槛相对较低、成果较为明显的切入口 。
一方面,AI质检可以直观告诉工厂能节省多少成本,降低多少误检漏检率;另一方面AI的高精特性,对于品控管理有着更强的适应性 。我们来看些具体的例子:
比如全车车灯质检,有两道关必须把好 。一是检测车灯有无装错,由于现代汽车制造普遍采用混线生产机制,同一条流水线上,要流过不同车型的车灯,且这些灯外观差别不大,极有可能装错,出现张冠李戴;二是检测车灯有无毛病,能不能点亮 。示宽灯、转向灯、刹车灯、倒车灯等等,检查点多达22处 。而百度云AI质检员1秒就能测完,准确率高达99.9% 。
同样在手机摄像头组件的质检工作中,需要检测的目标零件也多于10个 。而基于腾讯云技术的工业质检仪,可以把效率提升为人工的20倍,一年就替工厂节省人力成本数千万元 。此外,还有华为云、阿里云、商汤科技、远舢智能、鼎纳等云厂商、机器视觉或AI创企们,开始将AI质检规模化深入工厂,甚至还有移动、联通的身影 。
文章图片
但对大多数玩家来说,野心始于AI质检,却不止于AI质检 。
当下的工业AI市场,存量颇丰 。例如工业AI质检离不开的机器视觉,也受到了资本的追捧 。2022年上半年,工业3D视觉领域已有10余起规模性的投融资事件 。据统计,2021年3D视觉引导类出货量同比增长超100%,预计未来五年内,也将以复合增长率超40%的速度增长 。
文章图片
近期工业3D视觉领域主要投融资事件
所以从AI质检切入这个占据国民经济40%的工业领域,也是为了更大的工业AI市场大蛋糕 。当前也有许多玩家们正由点及面,利用已有的落地成果改善算法,从单点突破到探索全方面赋能智能制造的平台级方案,加速智能革命 。比如与华为云合作的远舢智能,就是从视觉监测技术切入,实现了质量分析、风险预警、源头追溯等完整的质检闭环,然后进一步打造面向整个工业制造智能化的AI-PaaS,帮助产业转型 。
03 工业AI需要Know-How闭环过去十五年,中国制造业市场增长了差不多三十倍,而中国也连续12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全球市场占比接近30% 。在如此极具成长空间的行业,哪怕有一点改变都令人无比振奋 。
而工业AI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本质之一,在于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实现数据分析与再挖掘,从而求得一些产业效率的最优解,但对于产业链的理解却离不开神秘的Know-How 。
所谓Know-How,是指工匠时代那些师傅对徒弟,言传身教的“行业秘诀” 。所以创业者的AI能力想从复杂细节中进入已有的产业实体中,到底如何进入,答案都掌握在Know-How手中,也可以是被称作行业专家的人 。
如果仅有AI,没有Know-How是寸步难行 。原因在于AI算法工程师,研究的是深度学习的训练部署等相关内容;而产业专家虽对产业周期了如指掌,却很难了解AI相关的内容 。
难以理解的双方最终导致的,在AI与落地之间,砌了一座无形的墙 。
Know-How的复杂性,也让工业领域很难出现快刀斩乱麻的智能化进程,只能徐徐图之 。所以,AI质检市场也没有大量入局者想象得那么简单 。在行业落地中普遍面临以下痛点:
- 异常样本分布少,实际生产过程中,正常样本量远大于异常样本量,需耗费大量人力进行筛选;
- 产线间复制难,由于产线工况变化快、产品型号迭代周期快,一个产线的质检模型无法直接复用到其它产线;
- 碎片化场景需求多,制造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良品率,各种产品的质量检测复杂多样,均需开发对应的质检模型;
- 人工智能人才不足,工业领域AI的发展处于早期阶段,人才短缺且培养周期长 。
这些新冒头的AI企业,动作快、势头猛,不同的知识背景和认知层次,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也许他们能带来不一样的智能化变革思路 。
【投稿|工业AI质检创业者,进入窄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智能制造的新历史,终将大放异彩 。
推荐阅读
- 投稿|字节寻找下一个黄金十年
- 投稿|西瓜、水蜜桃、大蒜换房子,开发商开始“炒”自己
- 投稿|读书郎冲刺教育硬件第一股,最大优势竟是“情怀”?
- 投稿|年轻人追捧的滑板,尽头是教培
- 投稿|万亿比亚迪背后的隐忧
- 投稿|一瓶水引发的“战争”
- 投稿|岚图现首例起火事故,不燃“金身”已破?
- 投稿|闲鱼难“翻身”
- 投稿|淘宝直播“哑火”,天猫何处寻找新增量?
- 投稿|资本还需要购物中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