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费|维他奶走下神坛,中国内地收入持续下滑|看财报
文章图片
维他奶2021财年业绩出炉:中国内地收入下滑28%,经营亏损2.13亿港元 。
6月29日,维他奶发布了截至2022年3月31日的2021财年业绩公告 。财报披露,维他奶实现营收65.01亿港元,同比下滑14%;净亏损1.59亿港元,上财年同期盈利4.48亿港元;经营亏损2.13亿港元,上财年同期溢利8.43亿港元;毛利润为30.71亿港元,同比下跌22%,毛利率则由53%下跌至47% 。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维他奶财报
对于营收净利双下滑,维他奶将其归因于新冠疫情以及中国内地业绩表现不理想 。维他奶表示,2021财年因 2019 冠状病毒病疫情持续肆虐,加上中国内地的业务表现未如理想,维他奶集团的营商环境面临挑战 。
受此消息影响,维他奶国际今日股价持续走弱,截止收盘股价报13.720港元,市值已不足150亿元 。
业绩承压之下选择提价2021财年,维他奶毛利润为30.71亿港元,上财年为39.54亿港元,同比减少22%,主要由于销售表现下降 。毛利率从上财年53%下跌至47%,主要由于销量下降、销售组合、原材料成本上涨,及推广费用支出较高所致 。
文章图片
【新消费|维他奶走下神坛,中国内地收入持续下滑|看财报】图片来源:维他奶财报
业绩承压之下,维他奶选择提价 。维他奶在业绩报告展望中表示,“我们已在部分市场调高价格,并将继续选择性提价,并采取严格的内部成本控制措施以保障利润率 。”
维他奶首席财务总监吴茵虹在交流会上表示,原材料价格过去一年内上升幅度不少,相信有关趋势将持续至本财年,预期不同材料价格将有单位数至双位数增幅 。
她还提到,集团已经接触了不同供应商进行一系列价值工程,包括签定合约锁定原材料价格等,尝试降低成本 。
此外,财报披露,物流费用上升,不能单靠成本控制保持盈利,维他奶在过去6个月内于部分市场进行了一定程度提价,2022财年将继续审视不同市场状况,于适当时候因应个别产品提出价格调整 。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根本上来说,维他奶提价一方面是想消化原料成本上升带来的成本压力,另一方面通过提价改善其与渠道的盈利关系 。但目前维他奶不仅要面对植物奶市场伊利、蒙牛等巨头的竞争,还要应对茶饮领域康师傅、农夫山泉等的挤压 。
龙头企业通过规模效应大打价格战,不断压低售价,此时维他奶涨价需要承受的压力不容小觑 。
中国内地收入持续下滑维他奶表示,公司最大的市场中国内地市场上半年销售疲弱,但下半年销售情况已改善 。因此,尽管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澳洲及新西兰及新加坡等其他市场营运单位均有稳定增长,但于本财政年度全年收入下跌14% 。
因为公众事件触动众怒,众多内地网友自发抵制,维他奶在中国内地的收入持续下滑 。去年三季报披露,截至去年9月30日止6个月的2021财年,维他奶净利润为3280.4万港元,就已同比暴跌95.1% 。其中,维他奶在中国内地业务亏损3300万港元,利润同比暴跌95%,股价也几近“腰斩” 。
最新财报披露,截至2022年3月31日止的2021财年,中国内地业务持续大跌,营收大跌23%至39.13亿港元,按人民币口径下滑了28%,同时由盈转亏,从盈利人民币4.57亿元转而亏损人民币2.8亿元 。
从具体区域来看,在澳洲及新西兰,维他奶收入以当地货币计算增长12%;在新加坡,维他奶收入以港元及当地货币计算均有所增长,年度经营亏损为219.8万新加坡元 。
但香港市场其实同样难言乐观 。维他奶销售收入提升4%至19.34亿港元,但由于疫情相关政府补贴按年显著减少,以及下半年原材料成本、油价上升,经营利润下跌44%至1.99亿港元 。
事实上,维他奶业绩下滑颓势早已显现 。作为曾具有家国情怀的香港老品牌,80多岁的维他奶经历过历史的沉淀,拥有老字号的口碑,但在去年7月初因为发布关于黑暴员工的不恰当内容,引发了消费者强烈抵制 。这成为引起维他奶股价业绩双杀的直接导火索,也使得公司品牌瞬间失去人心 。
在去年7月份的不当言论事件被曝出之前,维他奶的业绩就曾一度陷入滞涨期 。从2016到2020财年,维他奶营收分别为54.06亿港元、64.65亿港元、75.26亿港元、72.32亿港元,同期经营利润分别为6.18亿港元、5.86亿港元、6.96亿港元、5.36亿港元,业绩增长并不明显,利润甚至还有下滑的趋势 。
2020年,因为疫情影响,维他奶集团4月-9月的收入出现了6%的下滑,净利润因为政府补助的情况下实现8%的增长,但如果没有这项补贴,实际经营利润则是下滑21% 。再此之外,维他奶还屡次被爆出产检问题 。
关于未来如何提振中国内地市场,维他奶在最新财报中披露,内地市场将为维他奶及维他品牌举行营销活动,提升品牌价值 。
除支持核心产品组合外,维他奶将延续推动产品创新,例如 VITAOAT 燕麦奶、维他气泡茶及蜜桃茶,新添产品系列,策略性打入新兴潜力市场,把握新商机,并将继续选择性逐步将产品供应扩展至中国内地更具潜力的地区 。
不过,在内地市场,植物豆奶的市场空间正在被蒙牛、伊利和雀巢等传统奶企挤占,每日盒子、植物标签等植物奶新品牌也在抢占市场份额 。维他奶收复内地这块宝地,也急需做出下一个爆款大单品 。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柳大方)
推荐阅读
- 消费|汇源重生之“重”:资不抵债,百亿债务何解?
- 投稿|摩托车变成大玩具,年轻人的新宠有多烧钱?
- 投稿|淘宝直播“哑火”,天猫何处寻找新增量?
- 投稿|618观察:新旧消费,困在钱包里
- 投稿|银行网贷新规执行前夜,存量整改延迟一年
- {调取该文章的TAG关键词}|6月30日新股速递
- 投稿|从蔚小理到理小蔚,造车新势力排名洗牌了吗?
- 投稿|蕉下,新消费玩法的下一个“流星”爆款?
- 创业创新|快播创始人,再创业跌了一跤
- 投稿|海外流媒体格局新变量:Apple 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