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乐美和里尔克

莎乐美和里尔克
文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莎乐美36岁的时候,她遇到了爱情。
在一个普通的聚会上,一个陌生的年轻人被特意介绍给了莎乐美认识。这个年轻人就是里尔克,莎乐美对他的第一印象是,面色苍白瘦削,看起来还有点害羞。里尔克是一个年轻的诗人,来自奥匈帝国的布拉格。莎乐美本以为这就是一场再普通不过的社交而已,不会有什么故事发生。但里尔克显然不这么想。
从那次聚会开始,他痴迷于莎乐美,之后几乎天天来主动找莎乐美,隔了一个晚上不见,他就会像孩子一样倾诉:
我不要鲜花,不要天空,也不要太阳,我要的唯有你……
此时的莎乐美已经36岁了,不再是见到一束玫瑰就会犯晕的年龄。但是面对里尔克的纯净又热烈的追求,莎乐美竟然有点犹豫。
在书中,莎乐美这样写道:
我不自觉地从心理上靠近了他,并且慢慢接受了他,向他释放着我的爱。这放佛是上帝的安排。吸引我的,是他身上某种特殊的气质,我最终放下了所有矜持。
我们可以展开聊一聊,到底是里尔克身上的什么特质吸引了莎乐美呢?先来简单了解一下里尔克的成长背景。
1875年,里尔克出生在布拉格。里尔克从小跟他的母亲的关系是很扭曲的,他的母亲会让里尔克穿裙子,梳小辫,这让里尔克特别恐惧。再长大一些,他的父亲在没有征求他意见的情况下,就把里尔克送到了一所军事学校中学习。在军校的这五年生活,可以说是里尔克一生中最困难的五年。这让他变得更加脆弱无助,恐惧绝望。
可以说,从小到大,里尔克一直过着缺乏关爱的日子,他的这种不安全感,后来也体现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死亡和孤独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但是另一方面,他好像又很渴望母爱,或者说,他总是在寻找一个理想的母亲一样的人物。这种心态,莎乐美是非常能理解的,这和她在19岁的时候对基洛特牧师的依赖是一样的。莎乐美接受了里尔克。
他们在一个小镇上租了一座小屋开始同居,就像是度蜜月一样。
但是,我们不要忘了这段新恋情发生的背景。莎乐美是已婚的状态,当她的朋友们知道了和里尔克的关系,都非常的惊讶。
可是莎乐美是怎么说的呢?她说:
爱一个人,或者被一个人爱,都不是罪过。两个人爱一辈子是很复杂的事情,但相爱对两个人来说,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
莎乐美始终特立独行的坚定姿态,又怎么会让恋爱规则或婚姻制度所规范住呢?
莎乐美和里尔克之间,从一开始就不是短暂的需要。这是精神和心灵上的相通,决定了他们彼此,包括身体在内,很快就不可分开。
事实上,里尔克大家认为是歌德之后的最伟大的德语诗人。因为和莎乐美的热恋,那段同居的时光,也激发了里尔克的创作欲望。
这首《致莎乐美》,可以说是情诗中的经典:
遮住我的双眼,我依然能看见你。
捂住我的双耳,我依然能听见你。
没有了双脚,我依然能走向你。
没有了嘴巴,我依然能呼唤你。
他们的同居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莎乐美回到了柏林自己的家中。
回去没多久,里尔克太为了能和莎乐美每天见面,在他们家的旁边租了一间小屋子住。
安德烈亚斯是知道里尔克的存在的,但是他并没有表示出特别的敌意,在柏林的日子里,他们俩甚至还不时地找到话题聊起来。也许可能是年龄上的差距太大,里尔克和安德烈亚斯之间相差二十九岁的年龄,这让他们都没有把对方当做敌人看待。
莎乐美对里尔克的感情中不仅仅是爱,还有责任,这让她希望能够帮助里尔克成长起来,帮助他在文学或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这份对里尔克的责任感,其实也为后来俩人分手埋下了伏笔。
后来,莎乐美和安德烈亚斯计划着去一趟俄罗斯,邀请了里尔克一起同行。这次旅行给里尔克带来了很多收获,他决定再去一次,这次只有他和莎乐美两个人。在书中,莎乐美花了很多的篇幅去回忆了第二次俄罗斯之行。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莎乐美觉着里尔克必须由他自己开始成长了,里尔克属于他自己。
这个想法很突然,但是莎乐美就是这样决断的人,一旦决定就会付诸实施。
然后呢,等他们从俄罗斯回到柏林的第二天早上,莎乐美收拾好了行李,对里尔克说:我们可能只能到这里了。就这样,莎乐美与里尔克分手了,结束了这段维持了三年的亲密关系。
这次莎乐美和里尔克的分手,其实正是说明了,在亲密的两性关系中,莎乐美总是制定规则的那一方,莎乐美在任何一段关系中都能占据主导的地位,就是因为她懂得拒绝什么,她总是有放弃的能力。
【莎乐美和里尔克】05 莎乐美和弗洛伊德

莎乐美一生中的下一个转折,发生在50岁的时候。她认识了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把后半生将近25年的时间都用在了对精神分析的学习研究上。
其实弗洛伊德的这一套理论一直都有很大的争议,但是这不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重点。
弗洛伊德的这一套精神分析理论,就是1900年的前沿。大家无法理解,天哪,我们怎么会被自己都不曾意识到的力量所控制着。莎乐美是在1911年,在瑞典休假的时候,通过朋友第一次知道了精神分析学科的理论。莎乐美特别兴奋,她觉着这就是她多年来一直想寻求的东西。她非常好奇,想学到更多,莎乐美觉得,这不只是在分析别人,也是在分析自己。
当然,我们现在已经有很多认识自我分析自我的科学手段,去了解自己的天赋、兴趣、先天能量、风险偏好等等。
那个时代的莎乐美,选择的方法就是精神分析。
莎乐美决定学习这门学科,先自学六个月,拉近距离。在很多人看来,一个已经50岁的女人了,还能学会什么呀?即使学会了,也许只能带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到另一个世界去了。
莎乐美根本没有在意这些,她去参加了精神分析学大会,在那里见到了弗洛伊德。
最开始,弗洛伊德也带着同样的偏见,没把莎乐美的求学当回事,还嘲笑她说:我用了二十五年的时间才形成了自己的学说,你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速成呢?他拒绝收下莎乐美这个学生的。
莎乐美没放弃,继续给弗洛伊德写信,终于打动了他,于是莎乐美来到维也纳。
1912年到1913年,莎乐美用了一年的时间,在维也纳学习,每天忙着交流、参加各种学术讨论的活动,弗洛伊德对这个女学生的印象越来越深。
深到什么程度呢?
书里面有这样一段情节:
有一次,她缺席了弗洛伊德的讲座,没想到被弗洛伊德注意到了。他立刻给莎乐美寄了一封信,信上面写着:“周六的讲座上,我没有看到您,非常抱歉!因为没有看到固定的人出现,我讲话甚至有些心不在焉。
在维也纳学习的一年,对莎乐美的意义非常大,她觉着自己的生活是在五十岁之后发生的转折。
对精神分析和弗洛伊德的争议一直都有,我们不做更多的讨论。
一起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吧。
第一,莎乐美是一个超越男女性别的存在。
我认为,历史留给莎乐美的评价,往往都放错了重点在她和那些文坛思想界名人的关系上。这种视角太狭隘。
在书中的最后一章中,有一段内容,是莎乐美写给弗洛伊德妹妹的信,信的内容有一段是这样的:
亲爱的安娜,我告诉你,人们并非事后把自己变成女人的。人生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男人身上有女性的成分,女人身上同样有男性的成分。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来爱男性的力量、勇气、成就、逻辑等,放在女人身上,并不是一种低廉的装饰,就如同温情在男人的身上也绝非毫无价值一般。
第二,莎乐美的强大,来自于她永远没有停止对自我的分析认识。我是谁?我将要去哪?我要怎么去?我要以多快的速度到达。
第三,莎乐美拥有放弃的能力,知道拒绝什么的智慧,让她总有重新开始的行动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