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天蓝/郭小青

文/郭小青
因为热爱而从事一项工作是十分幸运的。 一一题记
天天天蓝/郭小青
文章图片
多年以前,我和几位朋友一同去参加一个校园文学社的话动。台上,朋友激昂地讲着现代经典短诗《甜蜜的复仇》。台下,坐在我旁边的一名女学生闪着眸子突兀地问我:“你是不是采访人员?”……而那时候,我正在小镇的一所医院里工作。
那些日子,我的思想常常陷入一种浮躁、空乏和混沌之中,那种感觉缘自百无聊赖的一种心境。坐在我对桌的吉日戈拉老院长总是在下午的时候翻读一本缩印版的《圣经》,他间或像是自语又像是对我说一两句我不大明白的话,眼光里似乎有一层升腾的雾气。那种书页翻动的声音和平稳的节奏,让人感觉到时间的邈远、日子的漫长和人生的宽阔。淡蓝色的烟雾在办公室里漫开来,坐久了,就感到一种了无生气的宁静。黄昏时分,我下班回家走在锡尼街纷乱的马路上,土黄色的阳光迎面照过来,混入杂杂沓沓的人群中,我觉得重重叠叠的日子就这样光滑无痕地过去,心灵有一种抛荒的感觉。时过境迁,方才感慨人生中一段曼妙年华就那样闲闲一晃而过。
几年以后,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冬日的早晨,我站在“DTV”台标造型的一个门楣下,整理了一下缤纷的心情,走进去,做了电视采访人员。在扛起摄像机的那一瞬间,我想起二十岁那年第一次穿上白大衣的情形,这中间隔着的是一条名叫时 光的河流。我常常想,淌过长长的岁月之河,这是不是赴了一种生命之约?
第一次赴乡间采访是在春天。走进山村,才恍然觉得城镇的天空被楼群、烟囱和嘈杂声切割得狭仄而局促。雾霭流动,细雨初降,土地和庄稼的气息漫过心底。山风、田野、摆动的草叶、趋同的农舍、拙朴的面容,构成温煦的乡村风景。贴近自然,固结在我心灵深处的童稚时代的那种色彩印象被激活起来,我想起旧村水渠边厚厚的绿苔,想起一种开着星星黄花的爬地草,想起我一筐一筐帮母亲拎回家的紫色叶子的“千谷穗”……在乡间行走,感觉一切都温暖而亲近,心变得无比纯粹,触目皆是生命的光华和姿影。
【天天天蓝/郭小青】沿哈什拉川流域上游,采访车盘桓前行。在风尘如烟的路上,我像一名没见过世面而又恣意浪漫的中学生,激情如潮,把一些无奇的尘象幻化为风景。其实,人生是一场心灵游戏,感悟多少,就有多少,如同幸福就是一种感觉一样。荒山已老,断崖一如岁月的切面,层层叠叠,使人想象鄂尔多斯游牧民族的一些战争的片断、马蹄和风铃的遥远印记和五百年间这片土地由林木森然到沟谷回环的沧桑变迁……上中学时读“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句子,脑海里浮现的是水天一色的美丽图画,走进山区,方才了悟,黄河之水从山上来,从千万条小流域里来,沃土卷走,把贫瘠和苍凉留下。我们用镜头记录了山区水土流失状况,并拟定了一个片名《为了“失血”的上地》。当时,我虽然在深入生活的广度和选材的角度上还不足以很好地驾驭一个电视专题片,但电视靠的是悟性,悟到了便是和电 视有缘。这个片子后来被翻译成英文给中国黄土高坡水土保持世行项目的官员们看,这使我第一次感受到作为采访人员肩负的责任和份量。
天天天蓝/郭小青
文章图片
在山区采访的那些日子,一路颠簸,一路晕车。在梁外东部一个叫黑庆壕的地方,乡领导把我领到山村女护士那儿,片剂、针剂齐用,可只要车在行进中,呕吐依然。那时候,我在心里念了一些鼓舞信念的句子:给一点水就能活,给一缕阳光就灿烂……其实,生活并不是诗,而诗意源自心灵。采访的过程,我用诗心来解读每一天:我喜欢走进农家小院,坐在一方陈年土炕上,吃山药焖饭,感受温暖祥和的气息布满内心;我喜欢看黑脸膛的农家大叔,抱一捆干柴,放进土灶炉膛内,把一天的辛劳燃成傍晚温馨的炊烟……在晚风轻曳、周遭沉寂的山乡之夜,有月也好,无月也好,我都觉得心仪万端,对自己说:当采访人员,真好!
在节目制作室的工作台上,顺次排列着电视专题报道栏目《每周视点》八年间近300期录像带,我们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见证了这片土地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变迁。再看这些节目的时候,是一种怀旧的心情,记忆的萝藤在岁月的支架上慢慢盘缠,我心里黄着旧叶,绿着新芽……
第一期节目《刘大夫的一天》,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那种风格。儿科女医生刘毅英有许多值得大书特书的业绩,但我们略去了她妙手回春的精彩,只是用镜头凸现她一天从晨到晚的工作过程和情状。“她像神话故事里的护花使者,能使一朵朵萎蔫的花重新绽放出鲜活的光彩。”“灯光连着霞光,今夜,她是否又要守护在患儿身旁?”我采用这样一种或虚或实的解说词写法,余韵微澜,意厚情绵,留给观众一个静态的侧影——她的敬业、她的医德、她的吃苦耐劳、她的精益求精、她的做人品格。我在采访像她一样的普通劳动者的过程中也在学习一种人生。
当许多农民还在用小农经济的思维方式进行现代农牧业经营的时候,一位叫张三女的养殖女能手却能够踏上信息时代的节拍,借助大量的科技信息资料进行舍饲养殖。她以昂扬、朴实、自信、果敢的新农民姿态多次走进我们的节目,在棚圈里、贮窖内、灶台边、地畔上,她风风火火、利利落落,把生命的热力挥洒的耀眼夺目。她和我同龄,我们结为朋友。她有她的春绿秋黄,我有我的四季风景,我们以自己的方式劳动着、创造着、美丽着并且梦想着……常去她所在的那个叫蓿亥合收的社里采访,和那儿的农民大都是老相识了。他们生活丰裕富足,常聚在一起排文艺、扭秧歌。和他们在一起,可以滤去纷杂的世界,用一颗单纯的心去感受一种最本真的快乐。正月里闹元宵的时候,女儿倍儿拉着我去看红火。在喧闹的街头,我一眼认出了秧歌队里那些熟悉的面孔。在拥挤的人群中,他们也看到了我,并有谁高喊我的名字……人与人之间这种温暖如春的亲近感,常常让我们的生活熠熠生辉。
“天悠悠,地悠悠,数不完的山沟沟;山悠悠,水悠悠,穷日子甚时候熬到头……”这是一位名叫苏长命的老人唱给我们的带有“信天游”味道的山曲儿,画面背景是梁外山区布日嘎斯太沟一带的荒山头。那片土地上,生活了一代又一代的村民们,吃粮靠天年,生活靠救济。年年岁岁,春去春又来,而他们依然是枯井无水行路远,油灯作伴空长叹,一方水土已养活不了一方人。2002年11月,昌汗沟、补龙梁、哈拉汗和茶窑沟等几个村子的村民们搬迁到蓿亥图西井滩生态移民区。在硬梁区与西井滩之间,我们来回奔波了一个星期,以纪实的形式记录了移民搬迁的过程、细节,整个节目以苏长命自编自唱的山曲儿做转场和统领主题:“党政领导为人民,东官井建起个新农村。移民笑盈盈、笑盈盈,起脊瓦房住下水电满供应。”……我们临走那天,酒席间,老人即兴为我也编了几句山曲儿:“小青采访人员好人样,拿起笔杆写文章。访贫问苦到山乡,真是国家好干将。”溢美的词虽然过了一些,但我惊异于这位一辈子没走出几回大山的老人所拥有 的智慧和灵性,心情因此激荡和感动。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那些像苏长命一样勤劳、智慧的父老乡亲,他们的心灵所涵盖的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
在梁外西部一个叫哈延什拉图的村子里,有一位十二岁少年,因为穷,上不起学,爹妈送他到另一个叫黑赖沟的村子给一户李姓人家打工。十一岁,他已习惯了劳作的日子,每天,看看主人家水缸里的水满不满,瞅瞅羊圈里的草还够不够,过早地担负起生活的重压。他黑白分明的眸子里充满了对大千世界的种种好奇与疑问,可是,却无人为他解惑授业,也许他将永远带着对人生对社会的无知度过一生。我们采访了这个叫高三仁的山里娃。心怀忧患与沉重,我懂得了什么是民情。心灵的阅历是一种财富,它并不一定直接用于节目,但它使人厚重,多一些悲天怜人的良心。
梁外山区,十年九旱。七月盛夏,本是草长莺飞、遍野葱茏的时节,然而,走进山区,我们看到的是大片大片落寞荒疏的土地和比土地更加荒芜的在贫困、愚昧中苦度岁月的农民。山区老百姓盼了五月十三的“关老爷磨刀”,又盼七月七“牛郎织女会面”。应该说,他们更盼的是能切实改善山区生产生活现状的“及时雨”。所幸的是大部分乡村干部没有被恶劣的生产环境和传统的农业运作方式捆住手脚,他们干方百计为农民找出路。敖包梁的“山地虫草鸡”就是逼出来的一条致富路。在我们的节目里有一组三年前后的对比镜头:大旱之年,魏家粱村一位叫杨春莲的村民对着我们的镜头说:“梁上的地全荒了,乡里给我们分了几十个雏鸡,现在就看养鸡有没有出路……”三年后,我们再次来到这个村,又见到了杨春莲。她穿着一条碎花连衣裙,身后跟着一大片叽叽咕咕的鸡群。正是 黄昏时分,夕阳的余辉使镜头画面多了一层色彩光晕,我们拍下了山里人富有时代气息的一个经典性的镜头。她快人快语,给我们算收入、数家珍:彩电、地毯、电话……电视新闻显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它能给观众眼见为实的感觉,我们有幸用镜头见证了山区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一段历史。
在我家书房的墙上,挂着一串叫做"紫爆粒"的玛瑙样颗粒的玉米棒,这是“真金”种业引进育繁的一个新品种。一个建树不凡的企业,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经理张军淡泊而雅致,平易而深邃,是一个用生命创造梦想或者用梦想创造生命 的企业家。当许多企业还在用小作坊手工生产的套路进行工业运作的时候,他和他的团队以科技创新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打出了自己的“真金”品牌,在自治区西部同行业中,率先引进IS09000国际质量认证标准,并在东北、华北、西南地区、黄淮海区成功进行市场运作,实施品牌营销战略。一颗心,容纳百川,可以浩瀚无边,容纳百山,可以平步青天——这是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所拥有的一种胸怀。在采访过程中,我感受了一种智慧与思想的锋芒,一种在变迁和跳跃的社会形态中那种应裕自如,坦然淡定的精神风范。
时光平滑地顺延,宁静而舒缓。秋风淡起的一个下午,我坐在演播室旁边的制作间看节目。隔着一个大的玻璃窗,编辑德勋向着播音员一遍又一遍挥舞着手势,示意配音起落。两个充满朝气的女孩面对电子编辑系统,默契配合,娴熟操作:采集素材、生成图像、剪辑合成……采访人员飞龙刚从乡间采访回来,携一身风尘,送进一盘素材带……电视新闻是一种集体协作的劳动,每一个工作日,我们就这样一起走过。
新闻工作是平凡的,就像清洁工扫干净了地,就像厨师蒸出了白馒头,我们只是对社会发展进程做了忠实的记录;新闻工作又是不平凡的,我们感受超前的动势,捕捉蓬勃的生机,讲述前沿的故事。在这种平凡与不平凡之间,我的心灵被阳光深耕,感觉被屏幕放大,生命因此而饱满丰润。
天天天蓝/郭小青
文章图片
在我办公桌的玻璃板下,放着我和央视著名采访人员敬一丹的一张合影,在照片的旁边,我附了几行文字:
走近美丽
投靠灿烂
让生命的云彩
旋转成七种颜色的大海
作于2006年采访人员节
(原载2006年11月8日《鄂尔多斯日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