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随笔|漫谈随笔|以镜观心―镜映自体客体由来

漫谈随笔|漫谈随笔|以镜观心―镜映自体客体由来
文章图片
针对于夸大性自体感,kohut提出镜映自体客体的概念。The mirroring self object need。镜子这个词很有意思,它和映照、反射、认知自我有关。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照镜子,对着镜子中自己微笑、充满喜悦的去看看自己,会获得一些感觉。
婴幼儿在早期的发展中,没有“我”的概念,但是他有旺盛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先以夸张的方式、巨大的方式释放出来,这个单向的往外蔓延,是没有凝聚的。他需要一面镜子来看到自己的力量、和确认。这个最初的一个例子是,“Gleam in his mother's eye”,意思是孩子从母亲的眼睛中看到自己。这个母亲的眼睛即第一面镜子。这个镜子在最初的时刻,映照的是什么?接纳、欣赏、肯定、喜爱等诸多复杂的色彩,这样的眼神,而孩子得到这样的反馈,就感觉到被接纳、肯定、和有价值感。“我是好的”这样的萌芽开始在人格的底层形成。
夸大性自体感,可以理解为一种生命势能,或者一种倾向,这个倾向带有力量的特色。当这个力量遇到一个这样的客体,他会感觉到自己是有力量的,这个力量是自己的,而且是合适的。这是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这个力量往往漫无边际,超过了理性的范围,带有某些幻想色彩,这个时候,他自然遇到挫折,这个挫折是环境给他的:“我本来以为能控制这个世界,但是怎么不行呢!”他会感觉到恐慌,因为这个力量没能保护他。这个时候,这个客体给予他依然是肯定的、欣赏的,那么他会得到一个缓冲,这个缓冲帮助他平和自己的挫折感,将这个事情变成为恰好的挫折,而且开始向解决问题的方向努力,以至于发展理想化(方向)的部分,进而获得夸大自体感和方向感的统整,发展出更适应的能力和内聚的自体感。
一个例子是在《狮子王》中,小狮子在森林中觉得自己所向无敌,跟老狮子说:我是森林里的王!老狮子说:是的,你是森林里的王!但是一架直升机出现,小狮子立即吓得屁滚尿流,夸大自体感受到了挫折,老狮子去把他抱在怀里安抚他,依然肯定的告诉他:你是森林里的王。小狮子因为这样的肯定,更加确信,他会向勇敢、和更好的适应环境努力,这是自强的种子萌芽。
小孩子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父母在身边的时候,总是显得自信心膨胀无比,去爬高处,去肆无忌惮的打闹,表现自己;但是父母稍稍离开,这个感觉立即消失,变成恐惧。但是,当孩子向外探索的过程,有一个现象是一边往外爬,母亲给予眼神或者声音的支持,他会有勇气,再往外爬一点,这样母亲的回应,就像是他这个航船的“补给站”这样的力量来源。这是一个镜映的客体。这依然是镜映的客体。
Mirroring是具有持续性的,获得持续性的、内在的,又具有前文中我描述的自体客体特质的这样的部分,这是镜映自体客体的出现。那么镜映自体客体除了欣赏、喜爱之外,还有一类是理解、肯定的。如果说前面的镜子是有光芒的、有温度的;那么后面这个镜子的品质是清澈的、平面的。是如实的反射,这个反射同时具有一个“更接近生活真相”的视角。这样的反射是有助于主体获得“是被懂得、被理解的”,自己的生命被看到了的感觉。这也是咨询师的镜映需要的两个特质:

1:光芒的、尊重、喜悦、接纳、慈爱……
2:懂得、看到、如实的……
对于第二部分的特质,这里有一个例子是科胡特做的精神科医生的案例,在这个案例中,科胡特做出了一个镜映, 是针对夸大自体感的反射,这个反射看似是“攻击”的味道,实质上,这个镜映是有一种如实的、人本的底色。下面是这个个案的描述。
科胡特经典案例之一:精神科医生

我对这个患者的分析已经进行三年了。他是一家大学医院的精神科住院医生,我偶尔会去那所医院主持一些精神分析治疗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他迟到了二十五分钟。他走进开着门的办公室,把皮夹克丢到椅子上,招呼也不打就一屁股坐进躺椅里。他迫不及待的飞快的说——他所说的让我感到一丝傲慢的挑衅——他又一次因为在高速公路上超速被拦下,本来警官考虑他是医生只打算警告他一下,但他对这个病人的无理态度感到十分吃惊,因此给他开了一张很重的罚单。病人以一种毫无悔意的、愤怒的语气高速我这些事情,并想起分析之前和接受分析的这些年来发生的类似事件,包括他像“飞出地狱的蝙蝠”一样驾车时造成的小事故——至今为止还没有特别严重的。
我静静的听他滔滔不绝的大倒苦水,但在五分钟后他停了下来,我及其严厉地告诉他我将对他进行至今为止在他的分析过程中最深层的解析。我可以感觉到他的诧异,这与我之前跟他讲的所有话都完全不同。在安静了几秒后,我非常坚定而又严肃地说:“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白痴。”又安静了几秒后,患者忽然放声大笑,笑声温暖而友善,同时整个人也在躺椅上放松下来。之后我用几分钟的时间表达了我对他的行为的担心。特别是他鲁莽驾车可能造成的破坏与自体损伤,以及他发脾气的行为,包括攻击反应迟钝的店员等类似行为。最后我说:当然我们需要了解他的过去,特别是他童年那些让他在某些情境下特别敏感而做出这些行为的因素,但首要的问题是:如果他因意外而受伤或者死亡,我们就无法分析他的动机了。
——kohut.《精神分析治愈之道C5》
事实上,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这样的镜映是不断出现的。科胡特做为咨询师,这样的反馈给患者,患者会在咨询中得到不断的镜映,而将咨询师“这个镜映客体”开始向“镜映自体客体”迁移。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他不断返身的过程。一次次这样的细微的小组织的链接、不断中和他的自体和自体客体间的分裂部分。某种新的结构开始形成。咨询师会逐渐内化到来访者心中。对于上述的个案中,来访者会深刻的记得一件事,当他“肆无忌惮的开始表达自己的力量”一定会想起那句话,也会想起那种关爱自己的感动,这将使他的力量开始转移,更凝聚,不是通过攻击、暴怒去指责环境,而是更趋向于对自己发展有利的方面:比如事业。
用光线比喻,就是能量原本是四散发射的光芒,是弥漫的、不内聚的、四散的,有镜子反射回来,会促进光的返程,内聚回自体。而形成的内部的稳定、循环回路。这样的空间感。
这样的力量内聚,会在一个人格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自己有力量,他就是“核反应堆”,可以自给自足力量,而不需要外求“柴油动力”“燃料”,在中国俗语中有一句话是“无欲则刚”。理想的健康的凝聚的自体夸大感,是不需特别渴望外在的欣赏、关注、鼓励,他是自信的、确认的,是不容易被动摇的一种稳定感。这个稳定感可以帮助他度过环境的挫折和从中寻找到解决问题之路。而拥有镜映自体客体这样的生态成长过程,他凝聚的夸大自体感也更容易感受到周围环境中的镜映部分,处于一个良性循环中。他是自由的。这是发展的角度上来理解。
反之,因为缺少这个部分,会形成不同的几类。一类是持续的去寻找外在的力量,来弥补无力感。他会特别的试图控制环境,特别需要被肯定,甚至为此付出很多努力,他的生命是为了这个“感觉”而活;一类是持续的外扬的自恋感,这个明显的破坏周边环境、和人际关系,带有某些幼稚的色彩;一类是不确信感,即使获得很多实在的成就,即使获得事实上的别人的欣赏,他内心里也是接收不到的,他是不相信的。往往对于实际的个人来说,这些情况可能都会有。伴随的情绪状态、躯体化问题、人际关系、个人心理冲突都是评估自体受损程度的指标。
延伸:
【漫谈随笔|漫谈随笔|以镜观心―镜映自体客体由来】镜子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很多值得探索的现象,比如镜子文化(床前不能放镜子),照镜子容貌变形、畏惧镜子、相关文化题材(如恐怖文化)也多与镜子相关。这些引起不稳定感、弱化的感觉也可以与夸大性自体感相联系。对于这个翻译的词汇,我更喜欢用力量感,这是词汇的限制,夸大在我们的文化中是带有道德味道的,而事实上,在自体心理学中,它只是一种描述。这也是词给予我的限制。带有自己文化的特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