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识愁滋味——《红楼梦》书评|少年不识愁滋味——《红楼梦》书评 060416139 张子菱

许久不曾仔细读过《红楼》,前两日妹妹忽的问起其中人物事迹,我竟没有一点印象,遂重拾《红楼》,欲再次翻阅,以补从前缺漏之处。

犹记初读《红楼》,还未曾理解所有文言的意思,囫囵吞枣,只记得大概情节和故事结局。以前的我总觉得《红楼》太过弯弯绕绕,林妹妹太矫情,宝哥哥太软弱,宝钗太心机等等,加之高鹗续写的结局也没遂了我希望黛玉和宝玉在一起的心愿,所以总是不愿意再次翻看。
可是这次的再读《红楼》却是一种与从前完全不一样的感受。林妹妹、宝哥哥一个个好像不是从前的性格似的。仔细想想,许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我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判断每一个角色的对错,太过于武断草率,而这次,我试着站在人物的角度去看这个故事,一切仿佛有了不同的感受。
我眼里的宝玉,就是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年。由于是嫡子,样貌又生的讨喜,他从小娇生惯养,首先便是被家族中地位最高的贾母百般疼爱,其次是各位长辈的宠爱、同龄姐妹们的簇拥、小辈们的尊重,让他处于一个被溺爱的大环境里,他没办法与外界接触,自然不知民间疾苦,更不知何为真正的“愁”。正经功课不好好做,在他眼里,“愁”仅仅是父亲查他功课时的不知所措。而他的诗词中也多写出的是一种慵懒而闲适的生活,比如他在三十二回中写的四首诗《春夜即事》(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自是小嬛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夏夜即事》(倦绣佳人幽梦长,金笼鹦鹉唤茶汤。窗明麝月开宫镜,室霭檀云品御香。琥珀杯倾荷露滑,玻璃槛纳柳风凉。水亭处处齐纨动,帘卷朱楼罢晚粧。)《秋夜即事》(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静夜不眠因酒渴,沉烟重拨索烹茶。)和《冬夜即事》(梅魂竹梦已三更,锦罽鹴衾睡未成。松影一庭惟见鹤,梨花满地不闻莺。女郎翠袖诗怀冷,公子金貂酒力轻。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摘自《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写的就是宝玉和姊妹丫鬟的生活情境,这些诗中描绘之物寻常人家轻易是见不到的,联想刘姥姥进大观园时的窘态,也不足为奇。由此看见,宝玉的不识愁滋味也情有可原。
但相比之下的黛玉,可是年少便识得愁滋味。
说起黛玉,她先承受了丧母之痛,后来到大观园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又要承受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所以她深知愁之一味。也许是性格的敏感让她尝尽了愁滋味,又或许是愁绪让她变的敏感多疑,总之,我看的出来,她在大观园里过得并不快乐,尽管书中有描写到她与姐妹们的玩闹,但我仿佛总能看到她眉间淡淡的愁绪,恰如她出场时曹雪芹的描写“态生两靥之愁”,一首《葬花吟》写尽了她所有的愁绪哀音。这个扛锄葬花的少女,葬的是花,吟的是愁。
因此,黛玉有时候和宝玉闹别扭,还真不是矫情。宝玉把所有人都想得和他一样,虽然黛玉与他有着共同的思想,但是在“愁绪”这一点上他们还不曾有过很深的交集,是以宝玉虽然疼爱黛玉,事事想着她、照顾她,但黛玉有时候仍与他闹别扭。
是啊,黛玉怀着一颗玻璃心住在这大观园里,她敏感惆怅,记得书中有一回大家伙在看戏,史湘云说台上的戏子长得颇像黛玉,从前不似现在,要是现在有个人跟你说你长得像某明星估计你会乐坏了吧,而彼时的戏子身份低贱,所以宝玉给湘云使眼色,本来黛玉没怎么生气,这样一来就让人觉得她小心眼了,是宝玉太不理解她了,所以她生宝玉的气。她对自己是没有信心的,最后落了个花尽人亡两不知的结局。
宝玉的不知愁不仅在于不了解黛玉,还在于不了解家族的危机。原来元春在皇宫受宠时,连带着贾府跟着受好处,即使家族有转衰的迹象,但依旧有她照着,可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是以他可以无忧无虑的玩耍嬉闹不管不顾。
但是元春死后,贾府一个重要的支柱失去了,里里外外都是没出息的子孙辈们,没人整顿。此时的宝玉只有眼睁睁看着生命在他身边滑落,他已经开始有愁的意识,但他无可奈何,只是认清了无能为力。
后来黛玉归于离恨天时,这可能是宝玉生命中最沉重的一次打击,直到那一刻他已完全解悟这些血色残酷凝聚的回天乏术,愁绪满腔已然成长。
随后,家族核心人物贾母也逝世,树倒猢狲散,“黄土陇头送白骨,青枫林下鬼吟哦,飞鸟各投林”,以及“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等,在开篇判词和曲子中多次出现的预示字眼,这结局是最大规模的流散和死亡。我想起结局里那个在白雪皑皑中下跪的袈裟青年,彼时的宝玉怕是尝尽了人间愁苦,却更加成熟了。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真正的成熟不是肉体上的长大,而是心灵的磨砾。成长是每个人一生的必修课。把人的一生比喻成一棵树,最终都要长成独立的一棵,拥有各自的风景。而宝玉的风景,正是辛弃疾的那句“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少年不识愁滋味——《红楼梦》书评|少年不识愁滋味——《红楼梦》书评 060416139 张子菱】(参考文献:《红楼梦》、百度百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