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抢发消费金融ABS缓解资金压力)

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抢发消费金融ABS缓解资金压力)
文章图片
Hi~新朋友,记得点蓝字关注我们哟
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抢发消费金融ABS缓解资金压力)
文章图片


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抢发消费金融ABS缓解资金压力)
文章图片


作为中国首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不足两个月的时间,捷信消费金融已被法院三次列为被执行人。此外,其一直饱受高利贷等问题的投诉,截至3月3日,投诉量接近2.2万条。 日前,捷信消费金融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立案时间为2月26日,执行标的为24217元。事实上,这已是捷信消费金融今年第三次遭到法院强制执行。

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抢发消费金融ABS缓解资金压力)
文章图片

据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信息显示,在今年1月13、1月14日、2月26日,捷信消费金融分别遭到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法院、绍兴市越城区人民法院、莱州市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执行标的分别为20600元、115342元、24217元。 三次合计执行标的为160159元。
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抢发消费金融ABS缓解资金压力)
文章图片

作为中国首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不足两个月的时间,捷信消费金融已被三家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抢发消费金融ABS缓解资金压力)
文章图片
投诉近2.2万条 饱受高利贷质疑
事实上,除了被法院强制执行,捷信一直饱受高利贷的质疑。
截至3月3日,在第三方投诉平台上,有关捷信的投诉量高达21823条,主投诉内容要涉及高利贷、套路贷、砍头息、暴力催收等问题。
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抢发消费金融ABS缓解资金压力)
文章图片

3月3日,据王先生在聚投诉平台投诉称,在捷信消费金融借款38000元,分54期,最终需要还款77208元。 除贷款本金之外,需偿还的利息及服务费高达39207.58元,据贷款协议显示,综合年化利率高达36%。
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抢发消费金融ABS缓解资金压力)
文章图片

同样,丁先生亦投诉称,其在捷信消费金融平台借款18000元,分30期,每期需偿还1092元。 目前,丁先生已累计偿还28期,未偿还金额还有2216.4元。
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抢发消费金融ABS缓解资金压力)
文章图片

丁先生表示,自己在还清所欠本金后,还多还了1万多,其认为捷信公司的利率显然超出国家规定。
如果以丁先生所欠借款为例,其最终要还本金及利息共计32760元,其中利息及服务费同样高达14760元,综合年化利率超过33%。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六条规定: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 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抢发消费金融ABS缓解资金压力)
文章图片

从上述两位客户的投诉内容可以看出,捷信消费金融的贷款利率逼近监管红线。
事实上,捷信此前曾在招股书也明确表示: “过去,我们曾对贷款产品收取超过36%限制的利率”。 据其招股书显示,2016年-2018年,捷信现金贷的平均实际年利率分别为42%、37%、31%。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7月,捷信向港交所申请IPO上市,按原计划本应于9月最后一周在港交所挂牌,但当月捷信延迟了IPO时间。 同年11月,捷信又宣布取消在港上市计划。
彼时,有业内人士便认为,捷信取消IPO的原因很程度上跟公司饱受“高利贷”质疑有关。 在当前国内对现金贷全面整治的环境下,捷信以高利率掩盖不良率风险获利的模式已然触及到监管红线。
捷信也曾在招股书中提到,“我们或无法遵守中国规管消费金融行业持续演变且严格的合规要求。 ” 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抢发消费金融ABS缓解资金压力)
文章图片
不良率攀升 抢发消费金融ABS
公开资料显示,捷信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是经原银监会批准成立的首批四家消费金融试点公司之一,主要经营范围为向客户提供个人消费贷款。 其母公司为捷信集团,持股比例为100%,成立于1997年。
早在2007年,捷信便进入中国市场开展无抵押消费金融贷款业务,并于2010年获得中国消费金融牌照,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外商独资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
捷信消费金融早期主要瞄准3C、家电、摩托车等消费品市场,采用“驻店式消费贷款模式”,为有贷款需求的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服务,抢占了消费金融市场中除银行以外的的优质用户,获得了先机。
过去几年间,捷信消费金融业务迅速发展,2019年上半年营收及净利润跃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之首。 数据显示,捷信2019年上半年营收为21.01亿欧元,同比增长8.86%; 净利润为3.17亿欧元,上年同期为0.77亿欧元。
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抢发消费金融ABS缓解资金压力)
文章图片

然而,业绩增长的同时,其不良率也在逐年攀升。
捷信的消费金融产品主要包括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以及循环贷款。 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上半年,捷信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6.1%、6.9%、8.4%、8.2%。 其中,现金贷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5.9%、6.7%、8.6%、8.7%。
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抢发消费金融ABS缓解资金压力)
文章图片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2019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增速不断放缓,业内甚至传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被监管要求贷款产品年利率降至24%以下的消息,同时行业整体不良不断暴露,以捷信为代表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利润空间在变窄,同时面临获客成本攀升等一系列风险。
除了不良率攀升,进入2020年,受疫情影响,很多机构部分放出去的借款未能及时收回,在现金流吃紧的情况下,捷信抢先打响消费金融ABS开年第一枪。
2020年1月7日,捷信2020年首期个人消费贷款ABS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达25亿元。 根据发行说明,其优先 A 档17亿元和优先B档2.3亿元以簿记建档的方式发行,次级档5.7亿元全部由发起机构自持。
在发行利率方面,根据捷信ABS产品优先A档利率变化来看,捷信2020年首期ABS产品中“20捷赢1A”为4.19%,相较“19捷赢4A”、“19捷赢3A”、“19捷赢2A”整体小幅下降,但相较2019年首期发行的“19捷赢1A”的3.80%利率有所上升。 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抢发消费金融ABS缓解资金压力)
文章图片
尾声
事实上,除了捷信外,马上消费金融也已启动2020年第一期ABS发行工作。 此前在2019年11月,马上消费金融首单最大规模ABS曾引业内关注,发行总额达20.9亿元,入池资产贷款消费用途包括美容、数码产品、家用电器和国内教育等。
据了解,截至目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中,包括中银消费金融、捷信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苏宁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锦程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等9家公司已被获准开展ABS业务。
对此,业内分析人士表示,2020年开年发行ABS,除了机构自身融资需求外,还包括疫情的影响。 此次疫情下,餐饮、零售、旅游等多个行业受冲击,由于疫情导致的债务人死亡、患病治疗或隔离,进一步减弱了债务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因此,持牌机构发行ABS,除了缓解自身的资金压力,也是在为新一轮放款做准备。




【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抢发消费金融ABS缓解资金压力)】声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技金融在线”专注科技金融领域独家报道
致力于为广大读者提供最有价值的科技金融信息
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疫情下的捷信:今年三度被法院列为“被执行人” 抢发消费金融ABS缓解资金压力)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