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vue 是如何将编译器中的代码转换为页面真实元素的?这个过程涉及到模板编译成 AST 语法树,AST 语法树构建渲染函数,渲染函数生成虚拟 dom,虚拟 dom 编译成真实 dom 这四个过程。前两个过程在我们 vue 源码解读系列文章的上一期已经介绍过了,所以本文会接着上一篇文章继续往下解读,着重分析后两个过程。
整体流程
解读代码之前,先看一张 vue 编译和渲染的整体流程图:
文章图片
vue 会把用户写的代码中的 标签中的代码解析成 AST 语法树,再将处理后的 AST 生成相应的render函数,render 函数执行后会得到与模板代码对应的虚拟 dom,最后通过虚拟 dom 中新旧 vnode 节点的对比和更新,渲染得到最终的真实 dom。 有了这个整体的概念我们再来结合源码分析具体的数据渲染过程。
从vm.$mount开始
vue 中是通过 $mount 实例方法去挂载 vm 的,数据渲染的过程就发生在 vm.$mount 阶段。在这个方法中,最终会调用 mountComponent 方法来完成数据的渲染。我们结合源码看一下其中的几行关键代码:
updateComponent = () => {
vm._update(vm._render(), hydrating) // 生成虚拟dom,并更新真实dom
}
这是在 mountComponent 方法的内部,会定义一个 updateComponent 方法,在这个方法中 vue 会通过 vm._render() 函数生成虚拟 dom,并将生成的 vnode 作为第一个参数传入 vm._update() 函数中进而完成虚拟 dom 到真实 dom 的渲染。第二个参数 hydrating 是跟服务端渲染相关的,在浏览器中不需要关心。这个函数最后会作为参数传入到 vue 的 watch 实例中作为 getter 函数,用于在数据更新时触发依赖收集,完成数据响应式的实现。这个过程不在本文的介绍范围内,在这里只要明白,当后续 vue 中的 data 数据变化时,都会触发 updateComponent 方法,完成页面数据的渲染更新。具体的关键代码如下:
new Watcher(vm, updateComponent, noop, {
before () {
if (vm._isMounted && !vm._isDestroyed) {
// 触发beforeUpdate钩子
callHook(vm, 'beforeUpdate')
}
}
}, true /* isRenderWatcher */)
hydrating = false// manually mounted instance, call mounted on self
// mounted is called for render-created child components in its inserted hook
if (vm.$vnode == null) {
vm._isMounted = true
// 触发mounted钩子
callHook(vm, 'mounted')
}
return vm
}
代码中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在代码结束处,会做一个判断,当 vm 挂载成功后,会调用 vue 的 mounted 生命周期钩子函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 mounted 钩子中执行代码时,vm 已经挂载完成的原因。
vm._render() 接下来具体分析 vue 生成虚拟 dom 的过程。前面说了这一过程是调用vm._render()方法来完成的,该方法的核心逻辑是调用vm.$createElement方法生成vnode,代码如下:
vnode = render.call(vm._renderProxy, vm.$createElement)
其中vm.renderProxy是个代理,代理vm,做一些错误处理,vm.$createElement 是创建vnode的真正方法,该方法的定义如下:
vm.$createElement = (a, b, c, d) => createElement(vm, a, b, c, d, true)
可见最终调用的是createElement方法来实现生成vnode的逻辑。在进一步介绍createElement方法之前,我们先理清楚两个个关键点,1.render的函数来源,2.vnode到底是什么
render方法的来源 在 vue 内部其实定义了两种 render 方法的来源,一种是如果用户手写了 render 方法,那么 vue 会调用这个用户自己写的 render 方法,即下面代码中的 vm.$createElement;另外一种是用户没有手写 render 方法,那么vue内部会把 template 编译成 render 方法,即下面代码中的 vm._c。不过这两个 render 方法最终都会调用createElement方法来生成虚拟dom
// bind the createElement fn to this instance
// so that we get proper render context inside it.
// args order: tag, data, children, normalizationType, alwaysNormalize
// internal version is used by render functions compiled from templates
vm._c = (a, b, c, d) => createElement(vm, a, b, c, d, false)
// normalization is always applied for the public version, used in
// user-written render functions.
vm.$createElement = (a, b, c, d) => createElement(vm, a, b, c, d, true)
vnode类 vnode 就是用一个原生的 js 对象去描述 dom 节点的类。因为浏览器操作dom的成本是很高的,所以利用 vnode 生成虚拟 dom 比创建一个真实 dom 的代价要小很多。vnode 类的定义如下:
export default class VNode {
tag: string | void;
// 当前节点的标签名
data: VNodeData | void;
// 当前节点对应的对象
children: ?Array;
// 当前节点的子节点
text: string | void;
// 当前节点的文本
elm: Node | void;
// 当前虚拟节点对应的真实dom节点
..../*创建一个空VNode节点*/
export const createEmptyVNode = (text: string = '') => {
const node = new VNode()
node.text = text
node.isComment = true
return node
}
/*创建一个文本节点*/
export function createTextVNode (val: string | number) {
return new VNode(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String(val))
}
....
可以看到 vnode 类中仿照真实 dom 定义了很多节点属性和一系列生成各类节点的方法。通过对这些属性和方法的操作来达到模仿真实 dom 变化的目的。
createElement
有了前面两点的知识储备,接下来回到 createElement 生成虚拟 dom 的分析。createElement 方法中的代码很多,这里只介绍跟生成虚拟 dom 相关的代码。该方法总体来说就是创建并返回一个 vnode 节点。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拆分成三件事情:1.子节点的规范化处理; 2.根据不同的情形创建不同的 vnode 节点类型;3.vnode 创建后的处理。下面开始分析这3个步骤:
子节点的规范化处理
if (normalizationType === ALWAYS_NORMALIZE) {
children = normalizeChildren(children)
} else if (normalizationType === SIMPLE_NORMALIZE) {
children = simpleNormalizeChildren(children)
}
为什么会有这个过程,是因为传入的参数中的子节点是 any 类型,而 vue 最终生成的虚拟 dom 实际上是一个树状结构,每一个 vnode 可能会有若干个子节点,这些子节点应该也是 vnode 类型。所以需要对子节点处理,将子节点统一处理成一个 vnode 类型的数组。同时还需要根据 render 函数的来源不同,对子节点的数据结构进行相应处理。
创建vnode节点 这部分逻辑是对tag标签在不同情况下的处理,梳理一下具体的判断case如下:
- 如果传入的 tag 标签是字符串,则进一步进入下列第 2 点和第 3 点判断,如果不是字符串则创建一个组件类型 vnode 节点。
- 如果是内置的标签,则创建一个相应的内置标签 vnode 节点。
- 如果是一个组件标签,则创建一个组件类型 vnode 节点。
- 其他情况下,则创建一个命名空间未定义的 vnode 节点。
let vnode, ns
if (typeof tag === 'string') {
let Ctor
// 获取tag的名字空间
ns = (context.$vnode && context.$vnode.ns) || config.getTagNamespace(tag)// 判断是否是内置的标签,如果是内置的标签则创建一个相应节点
if (config.isReservedTag(tag)) {
// platform built-in elements
if (process.env.NODE_ENV !== 'production' && isDef(data) && isDef(data.nativeOn)) {
warn(
`The .native modifier for v-on is only valid on components but it was used on <${tag}>.`,
context
)
}
vnode = new VNode(
config.parsePlatformTagName(tag), data, children,
undefined, undefined, context
)
// 如果是组件,则创建一个组件类型节点
// 从vm实例的option的components中寻找该tag,存在则就是一个组件,创建相应节点,Ctor为组件的构造类
} else if ((!data || !data.pre) && isDef(Ctor = resolveAsset(context.$options, 'components', tag))) {
// component
vnode = createComponent(Ctor, data, context, children, tag)
} else {
// unknown or unlisted namespaced elements
// check at runtime because it may get assigned a namespace when its
// parent normalizes children//其他情况,在运行时检查,因为父组件可能在序列化子组件的时候分配一个名字空间
vnode = new VNode(
tag, data, children,
undefined, undefined, context
)
}
} else {
// direct component options / constructor
// tag不是字符串的时候则是组件的构造类,创建一个组件节点
vnode = createComponent(tag, data, context, children)
}
vnode创建后的处理 这部分同样也是一些 if/else 分情况的处理逻辑:
- 如果 vnode 成功创建,且是一个数组类型,则返回创建好的 vnode 节点
- 如果 vnode 成功创建,且有命名空间,则递归所有子节点应用该命名空间
- 如果 vnode 没有成功创建则创建并返回一个空的 vnode 节点
if (Array.isArray(vnode)) {
// 如果vnode成功创建,且是一个数组类型,则返回创建好的vnode节点
return vnode
} else if (isDef(vnode)) {
// 如果vnode成功创建,且名字空间,则递归所有子节点应用该名字空间
if (isDef(ns)) applyNS(vnode, ns)
if (isDef(data)) registerDeepBindings(data)
return vnode
} else {
// 如果vnode没有成功创建则创建空节点
return createEmptyVNode()
}
vm._update() vm._update() 做的事情就是把 vm._render() 生成的虚拟 dom 渲染成真实 dom。_update() 方法内部会调用 vm.__patch__ 方法来完成视图更新,最终调用的是 createPatchFunction 方法,该方法的代码量和逻辑都非常多,它定义在 src/core/vdom/patch.js 文件中。下面介绍下具体的 patch 流程和流程中用到的重点方法:
重点方法
- createElm:该方法会根据传入的虚拟 dom 节点创建真实的 dom 并插入到它的父节点中
- sameVnode:判断新旧节点是否是同一节点。
- patchVnode:当新旧节点是相同节点时,调用该方法直接修改节点,在这个过程中,会利用 diff 算法,循环进行子节点的的比较,进而进行相应的节点复用或者替换。
- updateChildren方法:diff 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
if (isUndef(oldVnode)) {
// empty mount (likely as component), create new root element
isInitialPatch = true
createElm(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
第二步: 通过 sameVnode() 判断新旧节点是否是同一节点,如果是同一个节点则调用 patchVnode() 直接修改现有的节点,否则进入第三步判断
const isRealElement = isDef(oldVnode.nodeType)
if (!isRealElement && sameVnode(oldVnode, vnode)) {
// patch existing root node
/*是同一个节点的时候直接修改现有的节点*/
patchVnode(oldVnode, 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null, null, removeOnly)
}
第三步: 如果新旧节点不是同一节点,则调用 createElm()创建新的dom,并更新父节点的占位符,同时移除旧节点。
else {
....
createElm(
vnode,
insertedVnodeQueue,
// extremely rare edge case: do not insert if old element is in a
// leaving transition. Only happens when combining transition +
// keep-alive + HOCs. (#4590)
oldElm._leaveCb ? null : parentElm,
nodeOps.nextSibling(oldElm)
)
// update parent placeholder node element, recursively
/*更新父的占位符节点*/
if (isDef(vnode.parent)) {
let ancestor = vnode.parent
const patchable = isPatchable(vnode)
while (ancestor) {
for (let i = 0;
i < cbs.destroy.length;
++i) {
cbs.destroy[i](ancestor)/*调用destroy回调*/
}
ancestor.elm = vnode.elm
if (patchable) {
for (let i = 0;
i < cbs.create.length;
++i) {
cbs.create[i](emptyNode, ancestor)/*调用create回调*/
}
// #6513
// invoke insert hooks that may have been merged by create hooks.
// e.g. for directives that uses the "inserted" hook.
const insert = ancestor.data.hook.insert
if (insert.merged) {
// start at index 1 to avoid re-invoking component mounted hook
for (let i = 1;
i < insert.fns.length;
i++) {
insert.fns[i]()
}
}
} else {
registerRef(ancestor)
}
ancestor = ancestor.parent
}
}
// destroy old node
if (isDef(parentElm)) {
removeVnodes([oldVnode], 0, 0) /* 删除旧节点 */
} else if (isDef(oldVnode.tag)) {
invokeDestroyHook(oldVnode) /* 调用destroy钩子 */
}
}
第四步: 返回 vnode.elm,即最后生成的虚拟 dom 对应的真实 dom,将 vm.$el 赋值为这个 dom 节点,完成挂载。
其中重点的过程在第二步和第三步中,特别是 diff 算法对新旧节点的比较和更新很有意思,diff 算法在另外一篇文章来详细介绍 Vue中的diff算法。
其他注意点 sameVnode的实际应用 在patch的过程中,如果两个节点被判断为同一节点,会进行复用。这里的判断标准是
1.key相同
2.tag(当前节点的标签名)相同
3.isComment(是否为注释节点)相同
4.data的属性相同
平时写 vue 时会遇到一个组件中用到了 A 和 B 两个相同的子组件,可以来回切换。有时候会出现改变了 A 组件中的值,切到 B 组件中,发现 B 组件的值也被改变成和 A 组件一样了。这就是因为 vue 在 patch 的过程中,判断出了 A 和 B 是 sameVnode,直接进行复用引起的。根据源码的解读,可以很容易地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给 A 和 B 组件分别加上不同的 key 值,避免 A 和 B 被判断为同一组件。
虚拟DOM如何映射到真实的DOM节点 【前端|vue数据渲染】vue 为平台做了一层适配层,浏览器平台的代码在 /platforms/web/runtime/node-ops.js。不同平台之间通过适配层对外提供相同的接口,虚拟 dom 映射转换真实 dom 节点的时候,只需要调用这些适配层的接口即可,不需要关心内部的实现。
最后 通过上述的源码和实例的分析,我们完成了 Vue 中 数据渲染 的完整解读。如果想要了解更多的 Vue 源码。欢迎进入我们的github进行查看,里面有Vue源码分析另外几篇文章,另外对 Vue 工程的每一行源码都做了注释,方便大家的理解。~~~~
推荐阅读
- 小程序|实战教程|数据校验 - 步入高阶开发的必修课
- javascript|精读《useRef 与 createRef 的区别》
- html5|基于 HTML5 Canvas 的 3D 热力云图效果
- HTML和CSS、JavaScript规范 第一部分(CSS部分)
- vue小项目|vue小项目(二)—— 购物车的完整实现
- 入坑vue3|vue3 数据响应更复杂了吗()
- vue.js|Vue 2.7 is Now in Beta
- 面试分享|华为od 面试题及流程 (前后端)
- 入坑vue3|vue3入门,其实吧,压力也没那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