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我们都有必须完成的使命

阅读《风声》不知不觉阅读已有5天时间

这是一部经得起反复推敲的小说,也是最能展现“谍战小说之父”麦家出神入化的叙事魔术之作。


《风声》我们都有必须完成的使命
文章图片
看过电视剧《暗算》的小伙伴应该知道,电视剧的第三部是根据中长篇小说《密码》改编的《捕风者》其基本故事框架与《风声》 相类似,只是细节上有着关键性的不同。
对此,作者有如下解释:
《捕风者》的故事是纯属虚构的,如果一定要问出处,勉强有两个:一个是记忆中的老电影《尼罗河上的惨案》,另一个是曾经在北京盛行一时的杀人游戏。两个东西其实是一回事,都是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寻找凶手....
2001年,我们单位成都电视台要为建党八十周年拍部献礼片子,让我写本,我拉上好友何大草一起编了一个叫《地下的天空》的两集短剧,要说创作灵感就是电影《尼》,顶多是把故事革命历史化而已。两年后,我在鲁迅文学院读书,同学中风靡玩杀人游戏,我觉得很有趣,便激发了重写《地下的天空》的热情。
【《风声》我们都有必须完成的使命】《捕风者》的故事其实就是这样,是我借一个经典的套子,凭我擅长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对谍报工作的感情,反反复复磨蹭出来的。
华东来的潘教授却带来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听完之后,我有理由相信潘教授对我不是随意而来的,他蓄意而来,并以他的方式达到了他的目的:让我来重塑捕风者的故事和形象。
我不得不承认,与我虚构的故事相比,这个故事显然更复杂,更离奇而又更真实。潘教授的父亲潘老等五个人在半个世纪后,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依然言之凿凿地向我提供了相同的内容,相同的程度犹同己出。
事实上,熟悉麦家老师创作的读者不难从中发现一些蛛丝马迹:这位有名有姓,行踪详细,煞有介事,活灵活现的潘教授,不过是手段高超的作家,为了将故事推向经得起在放大镜甚至显微镜下反复推敲的极致,所虚构出来的角色。
从技术层面上讲,潘教授直接、简单、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于给了重新讲述这个故事的绝佳理由。
但是作家的目的和野心显然并不仅于此,他赋予了这个角色更深层次的内涵,他的微妙身份(李宁玉兄长和顾小梦的儿子),担当了这段历史罗生门的最佳引线,一种发人深省的历史观和矛盾繁复的逻辑倾向,由他而画龙点睛,意在言外,含而不露。
风声的第二部分《西风》,是麦家老师出神入化叙事魔术的巅峰之作。没有《西风》的《密码》,如前所述,不过是一场结构精巧的杀人游戏。
《西风》拯救了整个故事,让这本普通平铺直叙的小说变得神秘莫测、跌宕起伏,甚至在结束的时候都未将疑团彻底揭开,真相依然在历史的迷雾中看不清楚,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很多作者在创作完一部作品之后,往往“大松了一口气”,作品也抛在一边,任其生灭。从《地下的天空》到《密码》到《风声》,整整6、7年时间,麦家围绕着一个故事反复雕琢,反复打磨,终令其以无破绽的面目呈现出来,绽放光彩,为“小说是手工艺品”的理念做出了生动诠释,这是在技术之外,令人动容的执着与坚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