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这里的金像静悄悄

投稿|这里的金像静悄悄
文章图片

文|吴怼怼 , 作者|耳东陈 , 编辑|吴怼怼
7月17日 , 第4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落下帷幕 。
乍看各类奖项归属 , 似乎走的还是早几年的老路——
拿到重量级奖项成最大赢家的电影 , 是在内地上映过、票房口碑均在 , 电影艺术有待商榷但大众层面知名度较高的电影 。今年是《怒火·重案》 , 此前有《少年的你》 , 《拆弹专家2》《无双》《追龙》等等 。
奖项分布到个人 , 呈现出影帝老龄化(今年的得主谢贤86岁 , 此前连续三年的影帝得主都年过花甲) , 影后内地化(刘雅瑟、周冬雨、曾美慧孜连续三届金像奖最佳女主都是内地人) , 五十上下的演员继续陪跑 , 对于更年轻的人 , 提名已是肯定 。
怀旧和纪念是这届金像奖的关键词 。过于明显的情绪倾向 , 难免让奖项归属受争议 。
又到了一年一度大众层面嘘「香港电影已死」的时刻 。金像行至「四十不惑」 , 怀旧之外 , 不可忽略的一点 , 是提名影片中 , 纯正「港味」的电影 , 多了起来 。
01 纪念 , 一些文化符号《梅艳芳》在内地票房刚过一亿 , 但过去一年 , 它是香港市场的华语电影票房冠军 。
跳出情怀看电影本身 , 《梅艳芳》是质量有待商榷的「粉丝向」电影 。能够仅次于《智齿》得到12项提名 , 金像的怀旧情绪可见一斑 。
《怒火·重案》8提4中 , 已故导演陈木胜拿到最佳导演奖 , 算是金像奖弥补了陈木胜此前5次提名均是陪跑的遗憾 。
但商业气息过浓 , 可挖掘深度不够的电影拿到最佳电影奖 , 实至名归否 , 仍在争议中 。
能明显感受到的是 , 金像在情感上 , 对于故去的人和事 , 有很深的眷恋与敬意 。比起更国际化、更讲求公信力、讲求艺术性和商业价值的电影颁奖礼 , 囿于香港本土的金像 , 人情味儿非常之浓厚 。
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何谢贤凭借《杀出个黄昏》拿下最佳男主 , 许冠文得到终身成就奖更是实至名归 。
表面看 , 金像获奖 , 是给老前辈「让路」 , 内里 , 「再不给他或许就没机会给他」的情绪 , 是许多结果的动因 。
吃惯了热闹非凡且乱象频出的内娱大瓜 , 吃瓜群众自然很难get到香港对于故去黄金时代的留恋 , 以及对于尚存黄金时代符号的珍惜 。
近两年 , 吴孟达、李香琴、廖启智、陈木胜、王羽、楚原、曾江、罗启锐、倪匡相继离世 , 对于已然远离香港黄金时代文化的内娱观众 , 这些名字大多无关痛痒 , 至多换来一声唏嘘 。
但对于香港人 , 这些名字 , 是创造过许多全港记忆的符号 。他们的离世 , 代表着香港文化的层层凋零 。
当文化处于繁荣时期 , 三两个人的驾鹤西去 , 算得上遗憾但构不成沉痛 。但进入香港文化萧条期 , 大批黄金时代的人渐次离去 , 则反复提醒着 , 一个时代的大江东去 。
怀旧的一面是反复提及过去胜景 , 另一面是偏爱依旧存在的旧符号 。
《长恨歌》里旧上海的选美小姐到了改革开放后人老珠黄 , 却依旧吸引年轻人追求 , 她心里清楚别人追求的并非她本身 , 而是她身上带着的旧韵 。
放到今时今日金像奖 , 道理相通 。
《梅艳芳》也好 , 陈木胜也好 , 谢贤也罢 , 颁奖看似给了承载奖项的那个客体 , 其实抚慰的是大环境下向往美好曾经的那颗心 。
02 港式文艺片压过商业片虽然第40届金像奖 , 风头最劲的依旧是《怒火·重案》 , 这看起来与前几年双雄片的票房、奖项待遇并无二致 , 但拉开整个提名名单 , 会发现 , 这届金像奖 , 「港味」含量比前几届都要多 。
(本文讨论的「港味」不单指吴宇森、徐克等人八九十年代的经典影片 , 还包含香港电影新浪潮时期那些深入思考关照社会的电影)
自1982年第一届金像奖起 , 参选电影有严格的地域要求 , 导演必须是香港永久性居民 , 出品公司至少有一家注册地是香港 , 主创团队各分工部门至少有6人是香港常住民身份……
金像初设立时期 , 正值香港电影蒸蒸日上 , 《电影双周刊》见香港没有本土电影节 , 于是联动香港电台办金像奖 。
所谓「金像」 , 取自奥斯卡电影金像奖的「金像」 , 意思很明显 , 就是要在香港的土壤上 , 办港式奥斯卡 , 选反映香港社会风貌的好片 。
虽然后来大众对八九十年代的港片认知停留在「双周一成」的商业奇观 , 但金像奖不以票房论英雄 。
1982年到2002年期间 , 最佳影片大多在表现香港人漂泊际遇 , 虽然地域包罗香港、内地、英美日本、泰国越南等 , 年代上从古中国到近现代 , 故事载体是平民难民士兵和边缘人 , 万变不离其宗的 , 是港片对港人生存与精神的关照 。金像奖影片的「港味」 , 也脱胎于此 。
2003年以后 , 合拍片的时代到来 , 香港导演大批北上 。
《无间道》在世纪初撬开内地的同时 , 因其难以超越的经典性 , 刷新了内地观众对香港电影新观 , 自此港片有了一个新的代名词——警匪片 。
港片北上颇有点开局即巅峰的意味 , 《无间道》《如果·爱》开了好头 , 此后每年金像奖 , 合拍片身影频现 。
合拍片入局的好处显而易见 , 《满城尽带黄金甲》《十月围城》《投名状》《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寒战》年复一年在提名影片中惹人注目 , 拓宽了金像奖在内地的关注度 。
随着内地电影市场逐步成长 , 金像奖开始有意向合拍片倾斜 。
这时问题就来了 , 挥别八九十年代黄金时期的港式商业片 , 难超越成龙周润发周星驰经典 , 合拍片呢 , 又完全不见金像曾经的「港味」 。
在内地未能上映的小成本影片大众知名度不够 , 知名度够的合拍片质量良莠不齐 。
金像提名片单中 , 不乏一些口碑平平 , 动辄提名八九项的合拍片(比如《窃听风云3》提名8项 , 《杀破狼·贪狼》提名9项) 。
它们的高存在感 , 导致大众层面「香港电影市场无电影」的认知偏差 。
事实上 , 近年金像提名片单中 , 拓宽视阈表现不同年龄、阶层、性别、性向的电影依旧在 , 《踏雪寻梅》《树大招风》《叔·叔》《金都》《沦落人》从未间断 , 但它们被掩盖在《无双》《拆弹专家》《少年的你》等商业片下 , 声量微弱 。
港味并没有死 , 只是触达大众的 , 是大众走进电影院看过或在社交媒体上听说过的那一两部 。
利好合拍片 , 让金像奖在两岸的关注度上升着 , 但对奖项公信力 , 却并无助益 。在利好逐年增多、片子良莠不齐的状况下 , 金像没能用合拍片扩大影响力 , 反而伤害了原有的「港味」特色 。
【投稿|这里的金像静悄悄】小市场颁奖礼向大市场影片倾斜的策略 , 没能维持住1+1=2的想象 , 反而让金像不伦不类 。
金像奖行至40届 , 迎来了自己的四十不惑 。
不同往届的是 , 今年《智齿》《浊水漂流》等片的多项提名 , 盖过了声量巨大的同届商业片 。
投稿|这里的金像静悄悄
文章图片

颁奖之前 , 外界对于《智齿》《浊水漂流》《手卷烟》的期待 , 也比提名的商业片更高 。
如今金像在内地的影响力 , 一年更比一年静悄悄 。
但其实 , 港片年复一年对人与社会的思考呈现 , 依旧不该在几句嘲讽中 , 轻轻带过 。
金像奖设立之初心 , 是为香港本土电影 , 而非国际化电影节 。地域性于金像 , 是特色而非枷锁 。
若破了地域叙事 , 于华语电影颁奖礼 , 金鸡金像又有何异?地缘文化因周期起起落落 , 是发展规律 。
港片影响力式微后 , 金像掉转头守住「港味」特色 , 已是幸事 。

    推荐阅读